|

用“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解決看病貴看病難 2016年基層診療人次要過半
如何解決看病難問題,提高群眾到基層就診率?4月21日的市政府常務會議和昨日舉行的市委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的意見》及其三個配套文件,提出到2016年全市基層醫療機構診療人次占全市總診療人次比不低于53%,從今年起7個試點區組建14個醫療聯合體,到2015年每個區都要成立“醫聯體”。
亮點1
建立醫療聯合體 實現“雙向轉診”
據悉,本次“1+3”文件是著眼實現“小病不出社區、康復在社區”的目標,為市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經濟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其中的重頭戲是,明確提出了探索建立區域醫療聯合體。根據區域人口密度、醫療資源現狀,按1~2所三級醫院,聯合若干個二級醫院和多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要求,合理規劃布局醫療聯合體建設。
市衛生局副局長胡丙杰在昨日的發布會上透露:“今年選擇了越秀、荔灣、海珠、番禺、南沙、從化和蘿崗進行醫聯體的試點,2015年要求廣州市每一個區至少都成立一個醫聯體,2016年在全市推廣實施醫聯體管理模式。全市目前7個試點區應該可以組建14個醫療聯合體,其中有24家三級醫院、16家二級醫院、5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有鎮衛生院、村衛生院等參加。”
建立醫療聯合體后,同時將建立區內及跨區域的“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機制,制定醫療機構“雙向轉診”路徑指南,統籌推動實現全市各類醫療衛生資源的合理利用,到2016年全市基層醫療機構診療人次占全市總診療人次比不低于53%。
什么是醫療聯合體?
“醫聯體”就是把某區域內的1~2家三級醫院、數家二級醫院和若干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鎮衛生院捆綁在一起,在醫聯體內可以實現患者的社區首診、雙向轉診,專家、技術、信息、床位、檢查設備、藥品目錄等的資源互通和共享。
什么是“雙向轉診”?
胡丙杰舉例說:“我們提倡基層首診,如果病人的病情在基層解決了,就完成了治療的過程。如果解決不了的話,需要轉到二級或三級醫院看病,這個病可能是比較復雜的,需要住院、需要手術。手術之后,大醫院幫助患者制訂治療方案,這時就進入康復期或者是恢復期,根據病情需要由三級或者二級醫院轉入到衛生服務中心,這就是‘雙向轉診’。在同一個聯合體里,基層衛生醫療機構和二、三級醫院,根據它們的功能定位有不同的職能。”
亮點2
提高基層醫療機構報銷比例
此外,文件還明確要求推動醫保政策向服務基層傾斜,提高基層醫療機構報銷比例。健全面向基層醫療服務傾斜的醫療保險政策,完善醫療保險費用結算制度。建立支持區域醫療聯合體、“基層首診”、“雙向轉診”制度和家庭病床醫療服務項目等醫保政策,推進醫療保險總額控制、按人頭付費、按病種付費等方式的改革。健全醫保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醫保支付范圍、支付方式和支付標準,提高參保擴面征繳力度。采取進一步擴大參保人在基層醫療機構與其他醫療機構之間就診的醫療保險基金支付比例差距等多種方式,最大程度地形成醫保政策對“基層首診”和“雙向轉診”的引導效應。
但就醫保報銷問題,胡丙杰并未透露具體的調整比例,他只是表示,目前人社部門的醫保局負責這方面的工作,具體的實施細則和實施辦法還在研究制訂。
社區看病90元 大醫院得花236元
胡丙杰說:“根據統計資料,2013年在大醫院的門診,每次診療的費用是236元,但是在基層衛生醫療機構,也就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均門診費用只有90元,鎮衛生院就更低一些,82元。也就是說同樣一個病,比如說感冒,在基層可以解決,大醫院也可以解決,但是在大醫院可能費用是236元,但是在基層就可以通過八九十元解決,總的費用相差很遠。實施分級診療之后,大部分的病人能夠在基層解決就在基層解決了,由于費用比較低、報銷比例高,群眾的費用也會降低,總費用也會降低,這有助于我們解決看病貴問題。”
亮點3
推行家庭醫生契約式服務
推行全科醫生契約式服務。建立社區居民健康檔案,以老年人、嬰幼兒、孕產婦、慢性病患者等有特殊醫療服務需求的人群為重點對象,逐步推行基層全科醫生(團隊)與社區居民建立長期穩定的契約服務關系。
對此,胡丙杰透露:“去年我們首先在海珠、蘿崗、南沙進行了試點,今年要求廣州市的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和鎮衛生院,都要按照40%的比例開展這項服務。”
文件中還明確,到2015年,各區實現每萬名居民有2名以上全科醫生。到2016年,參加或已完成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的人員不低于15%。對此胡丙杰表示:“從目前廣州市的全科醫生配置和開展培訓的情況來看,到2015年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什么是家庭醫生契約式服務?
通過開展面向簽約人的預約診療、轉診轉介、預防保健、上門探視、家庭病床、健康咨詢等個性化服務,逐步讓基層全科醫生承擔起家庭醫生和健康守門人職責,實現“小病不出社區、康復在社區”的目標。
什么是全科醫生培訓?
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也就是5+3制,5年臨床醫學培訓,大學本科畢業之后,再經過三年全科醫生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