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下旬,廣州出現本地感染登革熱病例,盡管全市動員、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滅蚊,但患病人數還是不斷上升,拐點何時會出現呢?昨日下午舉行的市政府常務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廣州市政協副主席、市衛生局局長陳怡霓表示,要待蚊媒密度和布雷圖指數同時出現下降后十幾天,患病人數才會出現下降,這樣才是真正的拐點。市城管委主任危偉漢強調,登革熱可防可控可治,需要全民參與、積極清理身邊積水,市民一旦出現不適要馬上就醫。
危偉漢透露,9月份以來,全市累計出動消殺人員34.68萬人次,消殺面積30,532萬平方米,消耗藥品15.39萬公斤,5453.38萬人次入戶檢查,清理積水6340多萬宗,清理沙井9848萬個(次),疏通溝渠89.35萬米,公共外環境蚊蟲密度進一步下降。此外,市財政增撥1280萬元應急資金,今年市區兩級投入滅蚊經費已經達到7100多萬元。
危偉漢同時透露,根據市疾控部門9月1日至26日蚊媒密度監測數據,全市2919個監測點次中2793個點次外環境達到人工每小時2只以下的防控要求,達標率為96%,較8月份提高了9個百分點,公共外環境滅蚊工作取得階段性的積極成果。
與此同時,室內居家滅蚊情況卻不太理想。危偉漢說:“單位和家居清積水滅蚊仍是當前薄弱環節,高風險區域仍然存在,病例數排名前10街道布雷圖指數和成蚊密度普遍超標,全民大搞衛生、清積水行動不能放松。”
根據抽查和疾控部門監測數據,全市2919個監測點次中只有1040個監測點次布雷圖指數達到5以下的防控要求,達標率為36%,與8月份的達標率基本持平。
疫情:沒有后遺癥 暴發原因不明
6月下旬,廣州出現本地感染登革熱病例,至今已經3個月,患病人數仍在不斷上升,拐點什么時候會出現呢?
對此,市衛生局局長陳怡霓在發布會上說:“登革熱是蚊媒傳播,最重要的是將蚊媒密度和布雷圖指數降低下來,因為感染之后還會有潛伏期,病人發燒有癥狀之后才會去醫院看病,一般需要十幾天,所以一般來說出現這兩個(指數)降低之后的十幾天才會出現拐點。現在布雷圖指數還未達到下降目標,所以我們呼吁所有市民動起來。”
此外,在昨日的發布會上,有記者詢問,本次登革熱疫情令一些省領導也“中招”,是否屬實?對此,陳怡霓說:“省領導也是市民,他們得了病也沒有什么大驚小怪。(他們的)登革熱治療好了,早早上崗了。”對于登革熱的防控,陳怡霓還強調:“登革熱沒有后遺癥,該病主要造成病人血小板降低,及時治療,沒有什么大問題,但是上了年紀的人,特別呼吁要早點去看病,二級以上醫院都可以看。”
為何今年登革熱呈現爆發式的疫情呢?陳怡霓坦言:“原因真的需要研究。”她表示,巴西今年有60多萬病例,東南亞也很多,菲律賓有三萬多例,“不知道是否是氣候原因造成疫情集中。”
重點:車站碼頭機場景點每天消殺
對于目前登革熱的防控難點,危偉漢表示,一是街鎮主體責任沒有很好地落實。目前部分城中村、車站、企業工廠等還沒有真正行動起來,部分街鎮疫情持續高漲且布雷圖指數居高不下,區街與轄區內中小企業、個體單位溝通少,成為工作盲點,個別機團單位無動于衷,所在區街督導不力。二是部分單位滅蚊執行力還不夠強。近期市督導組抽查了42家工地、39個小區、44所中小學校托幼機構的外環境和市內場所防蚊情況,學校開展得較好,但工地、小區、單位室內環境清積水工作落實不到位,家庭清積水存在薄弱環節。三是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有缺陷。現行的排水設施建設不完善,未考慮防蚊問題,部分地域還有明渠和半明渠,沙井蓋沒有封閉防蚊;部分河涌還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常有不流動積水,也成為蚊蟲孳生場所。四是病原體的隔離和勸導不到位。患者感染后延遲就醫甚至不就醫的情況較多,許多輕癥病例沒有住院隔離,加上隱性感染者,傳染源流動性大。
對于即將到來的國慶黃金周,危偉漢表示:“這兩天我們在繼續組織全市各級力量進行消殺,同時對車站、碼頭、機場、旅游景點等進行重點監測,保持每天消殺。清積水防蚊蟲,有一個死角可能都會造成疫情的蔓延,希望全民動起來共同防控。”據悉,國慶節前廣州增加了滅蚊行動頻次,9月24日和28日組織開展了2次統一行動,并已部署了10月3日和8日的全市統一滅蚊行動,節后還將持續開展每周五統一滅蚊行動,直至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兩個數據雙降 疫情才會緩解
布雷圖指數:
是評價一個地區伊蚊密度的指標,也就是平均每百戶內有伊蚊幼蟲(孑孓)孳生的容器數。“布雷圖指數”在5以下屬于安全范圍;如果高于20,則意味著一旦有外部病例輸入,就可能在該地區造成登革熱的流行。
蚊媒密度:
反映一個區域內成蚊的密度。當成蚊密度<2只/人工小時時,才能有效防控登革熱疫情。
危偉漢透露,9月份以來,全市累計出動消殺人員34.68萬人次,消殺面積30,532萬平方米,消耗藥品15.39萬公斤,5453.38萬人次入戶檢查,清理積水6340多萬宗,清理沙井9848萬個(次),疏通溝渠89.35萬米,公共外環境蚊蟲密度進一步下降。此外,市財政增撥1280萬元應急資金,今年市區兩級投入滅蚊經費已經達到7100多萬元。
危偉漢同時透露,根據市疾控部門9月1日至26日蚊媒密度監測數據,全市2919個監測點次中2793個點次外環境達到人工每小時2只以下的防控要求,達標率為96%,較8月份提高了9個百分點,公共外環境滅蚊工作取得階段性的積極成果。
與此同時,室內居家滅蚊情況卻不太理想。危偉漢說:“單位和家居清積水滅蚊仍是當前薄弱環節,高風險區域仍然存在,病例數排名前10街道布雷圖指數和成蚊密度普遍超標,全民大搞衛生、清積水行動不能放松。”
根據抽查和疾控部門監測數據,全市2919個監測點次中只有1040個監測點次布雷圖指數達到5以下的防控要求,達標率為36%,與8月份的達標率基本持平。
疫情:沒有后遺癥 暴發原因不明
6月下旬,廣州出現本地感染登革熱病例,至今已經3個月,患病人數仍在不斷上升,拐點什么時候會出現呢?
對此,市衛生局局長陳怡霓在發布會上說:“登革熱是蚊媒傳播,最重要的是將蚊媒密度和布雷圖指數降低下來,因為感染之后還會有潛伏期,病人發燒有癥狀之后才會去醫院看病,一般需要十幾天,所以一般來說出現這兩個(指數)降低之后的十幾天才會出現拐點。現在布雷圖指數還未達到下降目標,所以我們呼吁所有市民動起來。”
此外,在昨日的發布會上,有記者詢問,本次登革熱疫情令一些省領導也“中招”,是否屬實?對此,陳怡霓說:“省領導也是市民,他們得了病也沒有什么大驚小怪。(他們的)登革熱治療好了,早早上崗了。”對于登革熱的防控,陳怡霓還強調:“登革熱沒有后遺癥,該病主要造成病人血小板降低,及時治療,沒有什么大問題,但是上了年紀的人,特別呼吁要早點去看病,二級以上醫院都可以看。”
為何今年登革熱呈現爆發式的疫情呢?陳怡霓坦言:“原因真的需要研究。”她表示,巴西今年有60多萬病例,東南亞也很多,菲律賓有三萬多例,“不知道是否是氣候原因造成疫情集中。”
重點:車站碼頭機場景點每天消殺
對于目前登革熱的防控難點,危偉漢表示,一是街鎮主體責任沒有很好地落實。目前部分城中村、車站、企業工廠等還沒有真正行動起來,部分街鎮疫情持續高漲且布雷圖指數居高不下,區街與轄區內中小企業、個體單位溝通少,成為工作盲點,個別機團單位無動于衷,所在區街督導不力。二是部分單位滅蚊執行力還不夠強。近期市督導組抽查了42家工地、39個小區、44所中小學校托幼機構的外環境和市內場所防蚊情況,學校開展得較好,但工地、小區、單位室內環境清積水工作落實不到位,家庭清積水存在薄弱環節。三是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有缺陷。現行的排水設施建設不完善,未考慮防蚊問題,部分地域還有明渠和半明渠,沙井蓋沒有封閉防蚊;部分河涌還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常有不流動積水,也成為蚊蟲孳生場所。四是病原體的隔離和勸導不到位。患者感染后延遲就醫甚至不就醫的情況較多,許多輕癥病例沒有住院隔離,加上隱性感染者,傳染源流動性大。
對于即將到來的國慶黃金周,危偉漢表示:“這兩天我們在繼續組織全市各級力量進行消殺,同時對車站、碼頭、機場、旅游景點等進行重點監測,保持每天消殺。清積水防蚊蟲,有一個死角可能都會造成疫情的蔓延,希望全民動起來共同防控。”據悉,國慶節前廣州增加了滅蚊行動頻次,9月24日和28日組織開展了2次統一行動,并已部署了10月3日和8日的全市統一滅蚊行動,節后還將持續開展每周五統一滅蚊行動,直至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兩個數據雙降 疫情才會緩解
布雷圖指數:
是評價一個地區伊蚊密度的指標,也就是平均每百戶內有伊蚊幼蟲(孑孓)孳生的容器數。“布雷圖指數”在5以下屬于安全范圍;如果高于20,則意味著一旦有外部病例輸入,就可能在該地區造成登革熱的流行。
蚊媒密度:
反映一個區域內成蚊的密度。當成蚊密度<2只/人工小時時,才能有效防控登革熱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