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水塘變網紅公園 客運站成圩鎮客廳
“很開心!家門口多了一個這么漂亮的公園。”“閑散留用地得到盤活,村民們都很高興。”這是2024年12月31日,記者走進增城區石灘鎮、荔湖街、派潭鎮,實地調研“百千萬工程”典型鎮村建設時,聽到的來自一線干部群眾的真實聲音。
一句句夸贊和感慨的背后,是增城區實施“百千萬工程”以來,堅持以“頭號力度”抓“頭號工程”,一級抓一級、一級帶著一級干,聚焦典型鎮村培育建設,有力推動“百千萬工程”各項工作有效加力提速。
“花小錢辦大事”:舊水塘變中央濕地公園
“村里環境靚多了,休閑的地方也多了!”帶著剛滿一歲孫子在村里玩的石灘鎮仙塘村村民張叔開心地說。這背后是仙塘村圍繞“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培育,積極開展村居環境整治、外立面微改造、整治“三線”等行動所帶來的顯著成效。仙塘村黨支部書記張錦鶯告訴記者,自實施“百千萬工程”以來,仙塘村緊扣都市田園主題,修建公園、廣場、涼亭、綠道等惠民基礎設施,打造“一軸、三帶、五區、二十四景”的景觀布局。
增城區石灘鎮仙塘村,小朋友在體驗新建的游樂設施。
“以前村委門口停滿了車,有些雜亂,現在統一規劃成乒乓球、羽毛球場。”張錦鶯介紹,村里共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8次,動員群眾參加60余人次,清理農村生活垃圾約10噸,有效整治禽畜散養問題、整治村內“三線”約3公里,引導50間農房按村莊整體風貌協調開展外立面美化,完成2846平方米的外立面微改造。
從仙塘村驅車往西南方向行駛約5分鐘,一個南北走向的生態公園出現在眼前。“很開心!家門口多了一個這么漂亮的公園。”正在公園散步的張女士說,“這里以前是一個舊水塘和撂荒耕地,現在公園建好了,一到周末,公園碧道上、草坪上都是人。”
讓張女士開心不已的公園,便是石灘中央濕地公園。公園總面積約450畝,現狀水域面積約220畝,規劃綠地面積約230畝。北接高鐵新城,南連石灘圩鎮,東西兩側緊鄰仙塘和麻車兩大美麗鄉村。石灘鎮副鎮長龔定勇站在公園的制高點,向記者講述公園建設的幕后故事——走群眾路線、因地制宜、“花小錢辦大事”。
“這是石灘歷史上第一個屬于全體市民所有、面向公眾開放的濕地公園。”龔定勇表示,多年來群眾一直渴望一個優質的生活空間,而公園建設的最大動力正來源于群眾所需所想。在舊水塘的基礎上,整合農村“五邊”土地,改造成休閑湖泊。在建設過程中,充分貫徹“花小錢辦大事”理念,科學統籌政府資金500萬元,同時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周邊和本土企業積極捐建、黨員干部踴躍捐款,湖邊不少樹就是企業捐種的。”
“盤活留用地有技巧”:造夜市引項目促增收穩就業
小區公共區域咋管理?門前空地想種啥就種啥?房屋外立面能不能私自搭建?家里能不能散養家禽……對于從舊屋搬進洋房的太平村村民來說,這些問題都能在《太平村安置區管理條例》一一找到答案。
增城區荔湖街太平村,樓房外立面干凈整潔。
這是一份由太平村村民一同研究制定的村規民約。“村民全部紙質簽約,有違反的就按條例處理。”太平村黨支部書記劉俊良介紹,通過“四議兩公開”(黨支部會提議、“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制定的管理條例,一式三份,由村民、物業和村委各自保管。
如果說太平村實現高效管理的奧秘在于制度規范,那么實現村民增收致富的關鍵則在于產業發展。引入廣東鄉豐特色水果產業園、太平都市休閑農業公園等優質項目,提供就業崗位約310個;引入港粵通荔湖換電站項目,增加村集體年收入超87.6萬元;打造太平特色美食街,增加村集體租金年收入超415萬元……太平村積極盤活留用地,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
“盤活留用地很關鍵,也有很多技巧。”談起村里的產業發展,劉俊良分享起自己的經營小秘訣。一方面,留用地要分散開來,不能都在一個地方。另一方面,要注重多元化發展,在毗鄰居民區和廣州華商職業學院的地塊,重點發展商業,既有學生等穩定消費群體,又能實現不擾民;靠近荔新公路地段則引進了加油站和新能源換電站。“目前村集體年收入629萬元。”劉俊良說。
樓房外立面規范統一、公共區域整潔干凈、沿街美食商鋪人頭攢動……在荔湖街太平村,未來鄉村的模樣已然浮現。
“閑散資源再利用”:客運站里建起了美麗圩鎮客廳
在派潭鎮教育南路,有這么一座特殊的客運站——停車場里客運車整裝待發;走進展廳,一幅集結了白水仙瀑、臥佛山、石馬龍濕地公園、森林海省級旅游度假區等派潭元素的淺浮雕映入眼簾。客運站何來淺浮雕?原來,這里同時也是派潭鎮美麗圩鎮客廳所在地。
“展廳總面積700多平方米,在保留了客運站功能同時,新建了展廳、書吧、咖啡店等設施。”派潭鎮副鎮長梁偉勝說,隨著私家車的普及,客運站的人流相對高峰期有所下降,因此在客運站基礎上建美麗圩鎮客廳,實現了對閑散資源進行有效再利用。
梁偉勝介紹,美麗圩鎮客廳以“大美派潭 綠色引領”為主題,分印象派潭、奮進派潭、蝶變派潭、美麗派潭、人文派潭五個部分,采用滑軌觸摸屏、LED屏配合數字沙盤等現代化展示方式,全過程全維度展示派潭綠色發展歷程。同時,客廳內設置農特產品展架,通過實物展現派潭當地特色農特產品和文創產品等。
“客流很旺,暑假能達到7成入住率。”位于派潭鎮密石村的宿山房民宿運營總監曾躍俊說,自2023年3月試運營以來,該民宿總營業額1600萬元、年接待游客約63800人次,提供43個崗位,其中周邊本地就業占比超7成。數年前,這家客流火爆的民宿所在地還是一所閑置的舊小學。企業通過租賃方式,與村委展開合作,不僅盤活閑散資源促進村集體增收,還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熱鬧的客流也讓密石村黨支部書記黃蘇龍對未來期盼不已。“閑散留用地得到盤活,村民們都很高興。目前我們還在引進另一家民宿項目,預計今年將建成開業。”黃蘇龍說,密石村生態資源稟賦優越,山高林密、水土肥美、泉水長流,擁有客家古村落、獅頭山桃花林、臥佛山、石燕洞、西林寺遺址等可開發旅游資源。密石村盛產的大紅柿遠近聞名,種植面積約2000畝,年產量約300噸,因品質優良被評定為“增城十寶”之一、省“一村一品”稱號。
黃蘇龍說:“密石村將以創建‘百千萬工程’典型村為契機,以民宿和柿子元素為突破口,進一步提升密石村入口牌坊景觀、村容村貌等基礎設施,打造成為春賞桃花、夏觀稻田、秋嘗紅柿、冬覽山景的‘人間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