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領航新時代鄉村振興
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 > 領航新時代鄉村振興 > “百千萬工程”
執文明之筆 繪幸福圖景
聽全文  發布時間:2025-01-05  來源:廣州日報

廣州加快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 為“百千萬工程”注入精神力量

  “謝謝!謝謝大家!”一聲聲道謝的背后,是一個溫馨感人的故事。1月1日的凌晨,當越秀區北京路步行街還沉浸在嶄新一年的喜悅氛圍中時,人群中有兩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突發腹痛,疼痛難忍。現場迅速響應,在警哨指揮下,大家不約而同地迅速向兩邊避讓,為出租車搭載老人緊急就醫開辟了一條“生命通道”。老人的家屬通過社交媒體向在場所有人道謝。

  對陌生人的善意成了最大的默契,跨年夜的溫度與速度,正是廣州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的鮮明注腳。回首2024年,“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推進,也正是這一年,廣州加快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多部門聯合開展全市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七大行動,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在重點領域精準發力、形成合力,為“百千萬工程”注入精神力量。

  理論凝心鑄魂 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走深走實

  創造幸福的生活,離不開正確的思想理論的指引,而宣講是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走進千家萬戶的有效途徑。在過去一年,一場場以“小故事”反映“大主題”的生動宣講活動在羊城大地廣泛開展,將廣州各行各業聚力“百千萬工程”的生動實踐娓娓道來。

  讓理論落地生根,需要更加注重把握社會發展的關鍵點。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廣州依托各級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開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主題宣講活動1000余次,受眾8.8萬余人次。

  “基層干部要認真落實各項惠民政策,把小事當作大事來辦。”花都區新雅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內,思政專家以貼近實際的案例強調了創新群眾工作方法的必要性,花都區公安分局民警用生動有趣的話語講解反詐知識。“社區治理必須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海珠區,“全會精神進社區”系列宣講為一線社會工作者與高校專家學者搭建了互動交流平臺,專業講師、社區代表宣講的同時開展社會調研,探討交流業務。在增城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創新“村歌”“村晚”結合“微宣講”的形式,基層宣講趣味更足、新意更多,更具活力、親和力。

  讓理論指導實踐,需要更懂對接群眾思想情感的共鳴點。廣州的宣講人才從群眾中來,發揮“百姓名嘴”、道德模范、身邊好人、鄉土文化人才的作用,組建宣講隊伍260余個、宣講員750人,形成“理響白云”“越學·思踐”“埔公英”等一批百姓宣講品牌,切實提高理論宣講的引導力。

  讓理論浸潤人心,需要找到更多攜手同行的合力點。南昆山與羅浮山山水相連,人文相近,廣東省將建設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作為推動“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抓手。廣州市推動增城、從化區與惠州市博羅、龍門縣結對簽約共建,推動建設具備示范效應的引領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帶。結對共建簽約后,來自兩地的優秀百姓宣講員圍繞鄉村振興、身邊道德模范、基層治理現代化等主題在廣州增城、從化和惠州龍門三地分別開展了三場專題宣講,傳遞城鄉融合發展中的大智慧與正能量,展現了新時代青年奮斗進取的精神風貌。

  文明實踐育人 “活動+陣地”持續推動文明培育

  位于海珠區江南大道中懷德大街的十香園內,園林景觀雅致,環境靜謐幽然,這里是嶺南文化的重要承載地,曾經走出了高劍父、陳樹人等畫壇巨匠,被譽為嶺南畫派的“搖籃”。

  承文化一脈,煥時代新生。去年十香園被賦予新的文化使命,廣州嶺南書院·隔山書院在這里建成并免費開放,成為城市文明新窗口、文脈傳承新高地、文化生活棲息地。

  “嶺南文化不僅具有深厚底蘊,更具有現代價值,教會我們如何尊重多元文化、如何面對變革和挑戰、如何保持開放和包容的心態。”近日,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謝有順在隔山書院舉辦講座,深層解剖嶺南文化內核。

  “山長”坐鎮,名家大師進書院,古代的教育場景有了現代的照映。截至目前,隔山書院已經開展“隔山講堂”“嶺南擷珍”“粵趣雅風”等系列品牌活動近30場,活動廣受歡迎,累計吸引超5000名市民群眾參與,建立起3支嶺南書院志愿服務隊,鏈接350名志愿者。

  陣地是文明實踐的載體和依托,用好用活陣地是文明培育的“必答題”,隔山書院便是典型例證。當前廣州共有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3157個,實現各區、鎮街、村社文明實踐三級陣地建設100%覆蓋,并在此基礎上精心打造1個示范中心、11個示范所和55個示范站。文明單位、高校、企業等行業單位也做好文明實踐特色陣地建設,建成郵政、氣象、電力等特色實踐陣地229個。

  如何依托文明實踐陣地推動文明培育?以下的場景便是生動例證。

  在增城區小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和從化區江埔街羅洞鄉村少年宮內,廣州市鄉村學校少年宮“七彩行動”學生作品巡展同步展出,精巧的剪紙,工整的書法,富有鄉村特色的灰塑陶藝……作品出自全市各個鄉村少年宮的學員,有效推動了鄉村文化交流,推動鄉村未成年人文明培育。

  走進擁有900多年歷史的花都區三華村,百年古祠堂修舊如舊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高校教師在這里開設武術班,“廣東好人”在這里開設“公益嶺南”鄉村國學講堂,大大豐富了鄉村少年兒童的精神世界,幫助他們全方位成長。

  “種志計劃”廣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征集項目評選活動已經舉辦第三屆,2024年從172個申報項目中評選出12個扶持項目,培育孵化出“周末音樂會”“文明實踐市民文化夜校”“銀齡科普” “藝術周末”等一批精品文明實踐項目,各扶持項目在各區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開展活動超114場,服務群眾超13520人次,實現以小資金撬動大資源,以政府引導凝聚社會力量。

  城鄉風氣向新 文明之花在心中綻放

  鄉風淳則鄉村興,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是關鍵。

  2024年廣州因地制宜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在過去的一年中,取得了哪些新的成效,呈現出哪些新的趨勢?

  婚俗減負,折射改革新氣象。“唔講金,只講心!”倡導為愛減負,婚俗新風在廣州由來已久,廣州持續推進婚俗改革向縱深發展。2024年七夕佳節,以“情滿七夕·德潤天河”為主題的“我們的節日·七夕”主題文化活動在珠村七夕文化廣場舉行,金婚家庭、文明家庭代表及新人代表共同宣讀了《文明婚禮倡議書》,帶動社會倡導健康婚戀文化。融合傳統文化的集體婚禮圈粉年輕人,活動名額常常“供不應求”,在黃埔區融德里,獨具特色的宋式婚儀從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掘積極健康的婚俗新風。在南沙東涌水鄉,新人乘船經過安康橋、厚德橋、同心橋,傳承發展廉潔好家風的文明婚俗風尚。

  服務治理,映照鄉風新成色。廣州各地紛紛探索推動“積分超市”落地,按照“以德積分、以分換物”思路,以“小積分”兌換出“大文明”,實現廣大村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轉變。成立紅白理事會,破除婚喪嫁娶中的浪費、盲目攀比等陋俗,營造“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的鄉村文明新風尚。成立道德評議會,積極參與村規民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表彰先進典型樹立榜樣,調解矛盾糾紛,并對本村風氣、環境等開展評議監督,及時遏制不良苗頭。

  巡查促改,文明創建新成效。廣州進一步優化巡查機制,累計安排316人次開展督導,發現并整改問題6340個,廣州還組建視頻巡查專班,發現并整改問題1322個,發出督辦函20多份。廣州日報持續開設“文明創建在行動”“曝光臺”等專題欄目,通過圖文視頻等多種融媒手段,生動呈現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廣州城市治理、解決民生實事的做法成效。

  當前,全市已建成12個全國文明村鎮、23個省級文明村鎮,區級以上文明村鎮占比為90.08%,廣袤的鄉村物質日益富有、精神日漸富足,移風易俗成果不斷顯現,文明社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吹進百姓心坎里。

瀏覽次數
-
分享
分享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