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千設計師共繪嶺南鄉村新圖景
設計如犁,深耕鄉土;創意似種,喚醒鄉愁。
設計為名,云山之約。從石屋古祠的微創修復到騎行驛站的業態復合,從竹林步道的生態織網到數字社區的場景重構……一份份浸潤著鄉村泥土氣息的創意作品,將鄉村振興變成觸手可及的生活圖景。
7月9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主辦的“粵美鄉村”風貌設計作品征集活動(廣州)(以下簡稱“活動”)總結會在廣州城市規劃展覽中心圓滿舉行。最終脫穎而出的75份獲獎作品,既能體現專業高度,又能切實回應鄉村發展的多元訴求,為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以下簡稱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的規劃建設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
《跡驛林塢》方案效果圖。
《泊野·騎棲》方案效果圖。
專家觀點
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美麗畫卷
當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講席教授、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雷站在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廣州)的規劃藍圖前,目光掠過圖紙上連綿的山體輪廓與星羅棋布的村落符號時,他提出的“鄉愁的當代性”命題,正成為解碼鄉村文化復興與中國式現代化關系的關鍵密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美麗畫卷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大都市生態優勢地區可持續發展所依賴的生態優勢,也是“寄情山水”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和生活態度的延續。
廣州應深化與惠州等周邊城市的協同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城鄉融合發展研究院院長吳志才表示,廣州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擁有千年農業文明、百年紅色文脈和現代創新文化的多元融合。在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如從化獅象遺址、增城絲苗米農業文化遺產等,均為嶺南早期文明的重要見證。未來,廣州應進一步深化與惠州等周邊城市的協同,推動“文化+產業+生態”三位一體發展,力爭成為大灣區鄉村振興的示范標桿,為全國提供可復制的“廣州經驗”。
一線故事:
碰撞思想,傳統村落煥發新生
在這半年時間里,來自天南海北的設計師與廣州這片土地碰撞出了新“火花”。有知名設計大師親自帶隊駐村創作,用現代設計語言詮釋傳統建筑智慧;有高校師生把課堂搬到田間,與村民共同探索可持續的鄉村營造方案;有專業設計機構深入鄉村一線,用系統性思維解決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空間難題……他們在田埂上碰撞思想,在泥土中實踐理想。
蔡馳是從化區溪頭村土生土長的90后,7年前辭掉寫字樓里的工作,回到溪頭村老家?!按謇镉袟l老巷子叫谷田圍,是蔡氏祖先在明朝嘉靖年間遷移來時最早扎根的地方,也是溪頭村的源起。這里閑置的老屋多已破敗?!辈恬Y咬咬牙租下了整條巷,嘗試對谷田圍進行再造。作為一名“野生設計師”,蔡馳遇到了很多困惑,不知如何把理想空間變為現實。
去年,“粵美鄉村”風貌設計作品征集活動走進溪頭村,一群年輕的“田埂上的設計師”敲開了蔡馳的家門。雙方開展了第一次深度合作——柴窯面包坊。設計師們為蔡馳指了一條路,用本地石材砌窯身,和后山的石頭呼應;用竹編格柵隔開制作區和體驗區,既通風又有鄉村的肌理;再把烘焙教室融進去,游客能親手揉面、烤面包。今年“五一”,柴窯面包坊開張,榴蓮芝士味的面包剛出爐就被搶空。
當“Z世代腦洞”撞上“鄉村現實”,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今年5月,來自清華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的30余名學生齊聚于從化良平村,紛紛化身“鄉村設計師”,帶著任務卡、地形圖與滿腔熱忱,為這座有著600年歷史的古村繪制一幅充滿活力與希望的振興新圖景。
調研鄉村風貌的小組發現有韻味的磚瓦房逐漸消失,利用率不太高的鄉村活動室亟待注入復合業態,廢棄的希望小學空間需要再生,綠道的植被缺乏在地性。學生們建議,對閑置老宅進行外立面風貌整治與內部功能重構,讓“沉睡資產”變身“美麗經濟”載體;專業規劃師探討通過設計實現村莊“顏值”和“氣質”雙躍升,通過補足基建短板激發鄉村活力。
多方力量優勢互補、多方主體深度協作,讓鄉村建設方案真正轉化為可落地、有收益的發展實效。
亮點紛呈
創意“金點子”競相涌現
廣州這座繁華的大都市,有一片廣袤的鄉村,這是推動“百千萬工程”的重要載體,也是廣東省第二屆“粵美鄉村”風貌設計大賽“重點區域賽”的主要陣地之一。廣州廣泛發動規劃設計單位、高校師生等參與,讓鄉村成為創新實踐的沃土。
自2024年12月起,近100家國內外設計機構、高校、團體,超3000名規劃師、建筑師、景觀設計師紛紛走進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來到遼闊的鄉村熱土大展身手,用設計賦能和美鄉村建設。參賽隊伍有來自廣州、上海、深圳、香港等地的設計機構,也有香港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深圳大學、廣州美術學院等高校團隊。
需求端出題,設計師答卷,多主體閱卷。設計師們聚焦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的產業小鎮、村落民居、公路游徑、公共空間、公共設施5種類型16個可實施設計選點,立足從化、增城等區域不同村落的發展痛點與實際需求,貢獻了一個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創意“金點子”。
半年來,活動經公告發布、實地踏勘、鄉建課堂、在地實踐、擇優評審等環節,充分挖掘嶺南鄉村自然稟賦和鄉土風情,廣泛響應屬地街鎮、業主、村民需求,助推參賽作品更貼合鄉村實際,實現“在地性”與“創新性”的深度融合,以創新思維激活鄉村傳統空間。
在9日舉辦的“粵美鄉村”風貌設計作品征集活動總結會上,75份“粵美鄉村”獲獎作品集體亮相。作品通過精心設計的手繪圖、效果圖、結構圖展板和詳實的文字說明,全方位呈現了設計師們對嶺南鄉村的創新詮釋,勾勒出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交融的鄉村發展新范式,以設計之力描繪出“新嶺南”鄉村風貌的多元可能,更搭建起設計師與鄉村建設者對話的平臺,讓專業設計真正走向鄉土、服務鄉村。
“通過本次活動,看到了鄉村地區已經成為廣大設計師創新實踐的沃土,發現了鄉村地區‘設計+產業+文化’的新思路,感受到了多方力量對廣州‘百千萬工程’的共同支撐,實現了專業設計與鄉土文化的有機融合?!笔小鞍偾f工程”指揮辦相關負責同志強調。
共建未來:
設計方案將成田間地頭的實踐藍圖
活動不是終點,而是廣州鄉村振興“設計賦能”新賽道的啟航。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主要負責同志表示,本次總結會,既是對獲獎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推動設計方案落地轉化的關鍵起點。通過搭建作品賦能鄉村的橋梁,讓優秀設計真正應用于鄉村建設,為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注入強大的設計動能,助力廣州在城鄉融合發展中走出新路徑、樹立新標桿。
現場,組織方向鎮村代表贈送“粵美鄉村”風貌設計作品集,讓好經驗“遍地開花”。在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廣袤的鄉野土地上,這些設計師們的創意種子將破土而出,設計方案將化作田間地頭的實踐藍圖,讓傳統村落煥發新生。
本次活動中,從化區、增城區十分受關注,吸引了眾多國內頂級設計大師和團隊實地調研并參與規劃設計,涌現了一批優秀作品。下階段,從化區將結合發展需求,有序推動優秀設計成果落地轉化,以專業力量助力鄉村風貌提升。增城區將深化“粵美鄉村”建設,立足新時代城鄉高質量發展戰略全局,深度挖掘嶺南文化基因與時代價值,努力提升城市品質。
“本次活動真正從鄉村實際需求出發,為村鎮發展提供了兼具美學高度與實用價值的解決方案,為鄉村未來發展方向打開了全新視野?!睆幕瘏^良口鎮米埗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邱麗萍表示。
“希望用好這些經驗,將我們的村打造得更靚更好,吸引更多游客,帶動村里的經濟發展。”從化溪頭村一位村民表示。
解碼優秀作品:
喚醒“沉睡”資源,鄉村建設有無限可能
總結會現場,與會領導為產業小鎮、村落民居、公路游徑、公共空間、公共設施等5個專題的獲獎團隊代表頒發證書。這些獲獎作品里既有對嶺南傳統建筑基因的現代轉譯,也有對綠色低碳、生態韌性新技術的靈活應用,更不乏對公共空間、設施小品的藝術表達,全面展現了“文化可傳承、生態可持續、藝術可賦能”的鄉村振興解決方案。
一張張紅色獲獎證書背后是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各個參賽作品不僅是設計方案,更像是在尋找鄉村與時代的共振頻率——從祠堂的青磚古瓦里長出共享咖啡書屋,在公園的老樟樹下搭起騎行補給站,這些“剛剛好”的設計,正是傳統鄉村走向未來的最佳注腳。
“當我們首次踏勘增城廟尾村時,這個小公園設施陳舊失修、景觀荒廢、雜草叢生,閑置的場地環境與動人的嶺南鄉野風貌形成鮮明對比?!焙戏浇ㄖO計事務所(廣東)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張浩表示。廟尾村位于百里稻香新鄉村示范帶,與“520山海騎行道”相鄰,如何聚焦鄉村山水格局、風物習俗、發展意愿,重新喚醒場地活力,是設計團隊需要綜合考慮的問題。
設計團隊將騎行與鄉野相結合,激活鄉村閑置資源,將昔日鄉村小公園打造成為“集輕戶外、深體驗、可持續”的嶺南鄉野生活目的地?!斑@里有停車場、衛生間、露營地、騎行設施、公服驛站,為村民、騎行愛好者、親子家庭等客群提供一站式服務。”張浩介紹,團隊設計的作品《泊野·騎棲》廟尾村驛站設計榮獲公共設施類一等獎。
廣州本土企業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區域高質量發展戰略,深度參與鳳凰山美麗鄉村群的建設規劃。團隊依托現有農村公路網,巧妙融合碧道、綠道、古驛道、騎行道、登山步道等元素,共同構建起一條長達150公里,兼具便捷舒適、嶺南韻味與探索樂趣的鳳凰山美麗鄉村群公路游徑網絡?!斑@不僅是交通脈絡,更是我們服務本土、激活鄉村的關鍵紐帶。”該團隊成員表示。
來自北方城市的設計師以獨特的視角,為廣州鄉村建設出謀劃策?!拔覀兂錾⒊砷L在北方城市,工作室大部分項目位于江浙滬,這次來到廣東,被具有濃濃‘南國風情’的鄉村風貌與生活環境深深吸引。”發生(上海)景觀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高露表示。團隊嘗試以一個嶄新的認知狀態、開放的設計態度對項目場地、在地文化與風貌進行探索與研究。在調研中,團隊將嶺南文化與生活場景元素進行提煉與抽象,進而形成空間的設計主題。
活動中,穗港兩地高校深度合作,開辟了穗港兩地高校賦能鄉村振興的跨地域實踐范式。華南理工大學與香港大學設計團隊聯合完成的《山水派潭·森林水韻——派潭世界級生態休閑度假小鎮規劃研究與概念設計》作品,斬獲產業小鎮類一等獎。兩校團隊將國際前沿設計理念與嶺南本土智慧深度融合。港大建筑學院張永和院長領銜的技術團隊,為礦坑療愈場、森林冥想屋等核心節點注入“自然建筑”哲學,使空間敘事兼具生態療愈效能與美學感染力;華工團隊依托對客家梯田文化、溫泉醫學價值的系統性研究,構建文化基因轉化圖譜,確保方案扎根地域文脈。這種“理念共融、技術互補、人才協同”的穗港協作機制,已形成可復制的“高校雙驅動”鄉村振興模型。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同樣將目光聚焦于派潭,設計出了作品《四水歸潭?π漾五樂》。項目團隊以派潭特色的魚燈節為紐帶,策劃“高灘魚你”、“一日灘主”事件IP帶動本土產品電商外銷,為鄉村提供全流程的創業、就業支持。
評審建議
讓鄉村成為青年設計師成長的沃土
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廣東省國土空間協會會長馬向明表示,鄉村振興為青年設計師提供了廣闊的才華施展舞臺,嶺南鄉村積淀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青年設計師既能從中汲取傳統建筑的智慧,深刻理解人與土地的內在聯結,又能將所學知識充分運用于鄉村建設實踐,這里無疑是滋養設計人才成長的沃土。希望廣大青年設計師能在祖國的大地上寫下自己的精彩設計篇章。
用心用情讀懂美麗鄉村
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原院長、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總設計師曹雪認為,設計師想要設計出一些偉大的作品,需要從身邊的土地開始,用他們的雙腳去丈量每一寸土地,用他們的雙眼去讀懂我們身邊的美麗鄉村。希望年輕設計師們能回到鄉村中去,通過專業設計力量,為社會服務,為人民美好生活創造更多新的可能。
小地塊也應有大考量
華陽國際設計集團總規劃師溫春陽提出,公共空間類的選點地塊雖小,但涉及社會、經濟、環境等多元要素,需兼具景觀性和實用性,同時要滿足村民和游客的需求,要做好屬實不易。好的鄉村設計,不僅是簡單的圖面表達,還需要設計團隊帶有極大的感情,融入地方生活,讓作品體現出鄉土性和情感性。它不僅在成果表達上要能清晰地展示自己的設計思路和設計理念,也要與在地風貌和文化有效融合。
設計賦能鄉村全面提升
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悉地國際設計顧問(深圳)有限公司集團聯席總裁莊葵認為,活動讓大眾關注鄉村地區發展的同時,也通過專業的規劃師、建筑師、景觀設計師們積極參與帶動鄉村環境提升、產業空間優化?;顒拥淖髌氛w質量很高,類型豐富、視角多元,還能從運營角度考慮鄉村發展,運用設計視角,通過空間塑造,將鄉村的本底結合起來,創造更好更有趣的粵美鄉村。新一代建筑師對鄉村振興表現出更多熱情,展現出更多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