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農人的興“荔”之道
嶺南夏日,蟬鳴荔熟。
荔枝,自古以來盛產于嶺南,它不僅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千百年來嶺南人用勤勞和智慧澆灌出的果實。
今天,荔枝因人的創造性有了更多新花樣。一群帶著新思維、新技術的年輕人投身荔枝種植、銷售、產業開發等,他們有的用一顆荔枝撬動整座村莊的文旅產業,有的將荔枝推廣為高端“網紅”水果、論顆來賣,有的把鮮荔枝送到了全世界……
近日,記者采訪了廣州增城、從化荔枝種植、銷售一線的3位年輕人。對他們而言,種荔枝、賣荔枝不僅是養家糊口的生計,更是一份可以創造價值的事業。人是新質生產力的創造者和使用者,一批懂農業、有文化、有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農人”,正成為荔枝產業里的“興農人”。
他讓荔枝種植園變成文旅園
藍天白云下,紅彤彤的妃子笑掛滿翠綠枝頭,風景美如畫。“荔枝熟了,朋友們,6月1日開園,老地方見!”廣州市增城東林果業園負責人劉鏡超在鏡頭里吆喝,隨后鏡頭切換到身后500多畝的荔枝園。
增城荔新公路旁、廣州華商學院對面,是一片低緩坡狀丘陵,坐落其間的東林果業園是一家以采摘、旅游、觀光、休閑為特色的生態荔枝園,種有10多個品種、1萬多棵荔枝樹。每到荔枝成熟時,劉鏡超就會出現在鏡頭前,通知新老朋友前來采摘。
“80后”劉鏡超是一名典型的“荔三代”。2011年,即將畢業的劉鏡超在父親的建議下試水網上銷售荔枝。10多年前,電商還在起步階段,門戶網站大行其道,劉鏡超試著在貼吧、論壇等發帖、回帖,甚至自問自答。效果出乎意料:在他發帖第三天就有陌生電話打來,為果園帶來有史以來第一組采摘客,隨后陸續有人通過網帖找上門來采摘。“第一單是一家三口來摘三月紅,我騎摩托去華商學院接他們,最后收了50塊錢。”劉鏡超記憶猶新。
2012年,搜索引擎推廣興起,劉鏡超自掏腰包購買百度搜索推廣。“一個點擊六七毛錢,投了2萬元廣告費,帶動當年采摘和銷售收入上升至100萬元。”他說,第二年,父親“豪擲”5萬元,支持他對果園進行小規模改造,提升采摘體驗。
一邊上班,一邊擔任家族荔枝園的“兼職銷售”,劉鏡超見證了荔枝觸網模式的進階。2019年底,專家團隊掛點指導東林果業園,探索克服中晚熟品種荔枝“大小年”技術,劉鏡超時常請假回家學技術。2021年,他辭去辦公室工作,全身心投入果園的管理經營中,成為一名“新農人”。
這幾年,短視頻、直播如火如荼。2022年,劉鏡超與好友尹耀城聯手,摸索運營抖音號、微信視頻號,開啟了荔枝觸網的3.0版本。“2022年恰逢同城郊區游火爆,我們做了一個月的推廣,開園首日有4000人來采摘,車龍排了兩公里,滿山都是人,荔枝都不夠采。”劉鏡超說,近幾年,通過視頻引流,東林果業園每年接待游客約2萬人。
在專家的指導下,東林果業園突破傳統經驗式管理,進行綠色化、生態化改造,包括抽疏果樹、推行割草、碎枝還園、整頓衛生等。雜草影響果樹生長,且不便于管理,傳統的做法是噴除草劑,可噴了藥的地就像被炸過的廢墟,除了草又沒法保土保濕,果園常泥水橫流。東林果業園通過人工種植寬葉雀稗草,“擠走”雜草,再定期割草,保證樹下常年有草皮覆蓋,提升了果園的管理效率和觀光顏值,2021年,其成功入選增城“美荔果園”。
在劉鏡超的打理下,凝聚家族三代人心血的東林果業園從種植園變成了文旅園,年收入近700萬元,還帶動了周邊就業。
她將鮮荔枝一顆一顆銷售
晨露時分,剛從樹上采摘的荔枝被送到生產線進行智能分揀、精準清洗、預冷、檢測……一顆顆荔枝裝進包裝盒,被送往世界各地。讓荔枝搭上電商快車的人叫劉淑芬。她擁有荔枝種植基地1700畝,與農戶簽約合作基地達幾千畝。
不過,與她最先結緣的農產品卻是番石榴。20世紀90年代,劉淑芬的母親將增城盛產的石廈番石榴銷往香港。2008年起,受經濟環境影響,番石榴銷量受挫,2009年,在一家公司當平面設計師的劉淑芬幫母親在網上推廣番石榴,首戰告捷。
同年,劉淑芬辭職返鄉,踏上從農之路。2013年,她成立創鮮公司。當時,順豐優選啟動“南果北賣”,急需一款產品打開局面,找到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增城荔枝。于是,兩家公司牽手,打算通過電商方式將增城荔枝銷往全國。
第一大難題是保鮮。劉淑芬不愿用先泡冰水再長途運輸的傳統方法,“泡了冰水后,荔枝外殼會變暗,甜度也會稍降,就不是增城荔枝的本味了”。幾次試驗后,她決定用物理降溫方法,先預冷,將荔枝果心溫度降到10℃以下,再用泡沫箱、吸塑盒加冰袋的包裝方式出貨,之后全程冷鏈、航空專機運送。
沒幾天,一個投訴電話找到了劉淑芬。一位來自北京的顧客質疑:“這些荔枝是不是打藥了,怎么會這么紅?”原來,此前荔枝被運到北方時,外殼已發生褐變,有些北方消費者甚至沒見過荔枝鮮紅的本色。劉淑芬通過視頻解答了消費者的疑惑。這件事讓她意識到鮮荔枝在北方的市場前景。桂味和糯米糍在本地賣,1斤只能賣10塊8塊,而通過電商銷往北方,298元5斤都有市場。
此后,她結合專家研究、自身經驗優化荔枝保鮮技術。2022年,她打通了出口渠道。“如今我們的荔枝從摘下到歐洲客戶的手上,可以做到貨架期7到10天,顏色和風味仍然能保留。”劉淑芬說。
十余年間,電商快車將增城荔枝送往全國,又送到加拿大、英國、阿聯酋、美國等地。
但對劉淑芬來說,這仍不夠。2016年起,劉淑芬開始打造自主品牌——小佳荔。她借鑒進口水果的營銷思路,將荔枝從商品升級為禮品,論顆銷售。她租下700畝流轉土地做自控基地,將基地里的荔枝高接換種為品質優良的仙進奉,按標準化方式種植生產。2019年,她帶領團隊設計荔枝禮盒,禮盒里的荔枝被一顆顆排列,每顆大小、果型、顏色幾乎一樣。與此同時,她還不斷優化荔枝從種、采到運輸的環節,給每顆荔枝做質檢、溯源。
小佳荔果禮推出市場后引發議論。后來,有客戶找上門來拿貨,劉淑芬知道,這份果禮被市場接受了。去年,小佳荔品牌的荔枝銷量達300多萬斤。
他給冰城送去從化荔枝的甜蜜
近日,一棵掛滿果實的荔枝樹從廣州從化區出發,經過48小時,抵達3000公里之外的哈爾濱,為第十一屆哈爾濱荔枝文化節送去一份嶺南風情。
這場火爆全網的荔枝文化營銷事件的策劃者、推動者,是“85后”新農人、廣州市從化華隆果菜保鮮有限公司營銷總監曾發超。
很多人不知道,曾發超是從快遞員起步,開網店賺到“第一桶金”后,又返鄉投身從化荔枝電商事業的。
2009年到2011年,曾發超抓住了電商經濟風口,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后來,成家的他回到家鄉生活,看到父親用摩托車辛苦地將一筐筐荔枝運到批發市場售賣,他冒出一個想法:能不能把荔枝放到網店里銷售?
想法很快變成現實。2015年,電商高速發展,從化華隆果菜保鮮有限公司開拓線上銷售板塊,曾發超加入其中。公司在果蔬保鮮技術方面有很多積累,配合快遞公司逐步解決了荔枝冷鏈、貯運保鮮技術、包裝材料、售后服務等痛點,推動果蔬電商穩步發展。2020年初,生鮮電商迎來爆發,曾發超說,當時公司一個月就能網銷水果蔬菜30萬元,創下銷售紀錄。
當年4月15日的一場直播是曾發超事業的轉折點。那是一場公益助農直播,曾發超臨時頂替同事上播。“晚上11點開播,我也不明白為什么全場普通話最不標準的我,會引來那么多網友,流量達到了一天的峰值。”這讓曾發超堅信直播可以創造更多可能。
2021年荔枝季,他帶著從化的大學生開展助農直播,將直播場景設在荔枝園里,為從化帶來100多萬元的荔枝銷售額。“經過幾年努力,我們將從化本土的井崗紅糯打造成電商‘新貴’,果品單價由4元/斤上升到30元/斤,大幅提升荔農收入。”曾發超說。
近幾年,除了荔枝銷售,曾發超還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推動從化荔枝走出去,以品牌提升實現價值提升?
2019年,在曾發超的推動下,從化荔枝“邂逅”冰城,只需不到6小時,一條全國最快荔枝配送線就能讓哈爾濱市民吃上從化荔枝。今年1月,從化凍眠荔枝北上哈爾濱,成為“粵品北上”的標志性事件。今年6月,一棵荔枝樹、一批鮮荔枝,為冰城人民帶來南粵大地的甜蜜與熱情,這棵荔枝樹后被移植到北大荒的溫室里,象征兩地友好情誼。
“廣西砂糖橘北上出圈給了我們很大啟發,網絡時代,拼的就是注意力。這一連串的主動營銷為從化荔枝帶來了很大關注度。”曾發超說。“電商剛起步時,將貨品擺上網就有人來買;現在要掌握技巧、懂運營,才能做好銷售。”在曾發超看來,如今直播風口已過,只有塑造獨特IP才有生存空間。“我們要賦予荔枝獨特意義,才能讓它被人們記住,最終達成消費。”這也是他不遺余力推動從化荔枝北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