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來,我國農業走過了輝煌的發展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不僅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人口,而且百姓餐桌越來越豐富,品質越來越優良。
廣東各地在省委、省政府的帶領下,以“珠三角”的桑基魚塘,粵西的熱帶農產品,粵東的精耕細作傳統為代表,農業生產得到快速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廣東特色農業現代化路子。
改革開放以后,廣東敢為人先,真抓實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各項公共服務日趨完善;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深入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全力構建現代農業發展體系,農業發展質量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整體改善提高,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自動化控制系統、物聯網系統、“降解床+自動翻肥機”環保治理系統……走進云浮市新興縣簕竹鎮欖根村委會新田村溫文選現代化家庭農場,這些現代化的元素一應俱全。
溫文選現代化家庭農場是與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溫氏股份”)合作的家庭農場,溫文選與溫氏股份的合作方式就是“公司+農戶”模式。
最新的數據顯示,溫氏股份總銷售收入572.36億元,控股公司275家,上市肉豬2229.7萬頭,上市肉雞7.48億只,是當之無愧的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
溫氏股份的發展是我省“三農”領域所取得巨大成效的代表之一,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廣東“三農”工作取得長足進步:農業經濟總量實現跨越性增長;農村設施服務日趨完善;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尤其是實施鄉村振興以來,廣東的農業農村工作駛入“快車道”。
改革激發全新活力
多項農業農村改革為全國貢獻“廣東經驗”
中國的改革開放發軔于農村,1978年冬,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18名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實行了農業“大包干”,從此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
改革開放,潮起珠江。
幾乎同時,在廣東的惠陽地區紫金縣上義公社(今河源市紫金縣上義鎮)光鋒大隊黃坑排生產隊等幾個大隊,同樣進行著“包產到戶”的開創之舉。
在農產品流通領域,廣東的改革亦開全國先河:1978年底,中國第一家行欄貨棧——廣州市河鮮貨棧正式開業;次年,廣州率先放開塘魚價格,在流通領域進行市場化改革。
之后,廣東又陸續放開了蔬菜、水果價格,實行敞開供應,其結果如“魔法般神奇”,廣東老百姓的“菜籃子”一下子充盈起來。
所有農業農村改革中,有一項不得不提——農村股份制改革。1987年,著名的楊箕村成立了經濟股份合作聯社,開始探索股份制。
此后,珠三角各地都陸續在農村推行這項改革:“十管齊下”的“多層次、全覆蓋”監管體系,健全“四會”治理架構,引入BOT運作模式推動農村集體經濟轉型升級……珠三角地區多年來的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所積累的豐富經驗,也為全省乃至全國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提供了樣本。
改革從未止步。2005年,廣東又領先全國一年在全省范圍內全面免征農業稅,所有面向農民的行政事業性收費與集資也全部取消。
農業稅費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又一次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也為廣東農業進一步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提供了條件……
近年來,農村改革在省委、省政府高位謀劃推動下,為全國貢獻了“廣東經驗”,激發了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
如農村土地確權工作順利收官,在91個建制縣開展了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獎補試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全國率先全面完成集體資產清查核實工作,確認成員身份1340.25萬人,頒發股權證439.76萬本;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探索取得明顯成效……
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我省將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等改革,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創新釋放磅礴動力
一系列舉措不斷為廣東農業農村發展賦能
自動喂料、自動除糞、自動集蛋……走進位于惠州市惠城區汝湖鎮仍西村的廣東金種農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家禽養殖基地,這里員工不多,沒有傳統養殖場的“臟亂差”,空氣中也沒有雞糞味。“這都歸功于公司現代化、智能化的養殖技術。”公司負責人蘇耀輝說。
在位于汕頭市的廣東德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同樣采用了智能化設備,這家年出欄5萬頭豬的大型養殖場只有8個員工。“大數據、智能環控等智慧養殖技術從小豬出生就開始介入了。”公司技術人員介紹。
一直以來,我省都非常重視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工作,金種公司和德興公司正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受益者”。
2008年,廣東省首批農村科技特派員初下鄉;
2009年,我省啟動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以水稻、生豬、嶺南水果、花卉和特色蔬菜,組成5位首席專家、57位崗位專家和39位示范站長為主體,輻射帶動600多人的復合專業型科技人才的省級創新團隊;
2015年,我省成立了省級的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主要是著力突破一批農業基礎理論,攻克一批農業高新技術,加快梳理重大農業科學和關鍵技術問題,建立完善農業科研成果項目庫;
2016年,我省新增農業部確認超級稻品種1個、植物新品種權54個,主要農作物基本實現良種全覆蓋,特別是雙季超級雜交稻年畝產達到1537.78公斤,刷新了世界紀錄;
2017年,廣東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位居全國第二……一系列的農業科技創新舉措不斷為廣東農業農村發展賦能。
這也促使全省的新型經營主體大量涌現、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
——2018年,廣東農業龍頭企業4260家,其中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915家;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民合作社4.67萬家;家庭農場1.72萬家;新型職業農民增至74萬人。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帶動635萬戶農戶戶均增收3500元。
——2018年末,廣東農業設施數量5.2萬個,設施農業占地面積20.1萬畝;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3個,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3288億元;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營業收入達130億元。
振興激發無限潛力
“三農”巨變為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大局提供有力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三農”情況發生了深刻變革,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農村面貌和環境明顯改善,農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另一方面,農業現代化仍是我省“四化同步”的短板,“三農”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廣東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廣東舉全省之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切實解決廣東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全省各級強力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從2017年起,省財政計劃10年投入約1600億元,重點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短板;2018—2020年,省級財政累計投入100億元建設20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今年起,連續3年整合籌措超30億元支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
一系列的舉措,帶來的是全省農業保持穩定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發展活力增強,鄉村面貌明顯改善,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省統計局《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6318.1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49年的24.7倍,年均實際增長4.8%。2018年廣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411.3元,比全國高3287.3元,扣除物價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11.5倍,年均實際增長6.3%。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從1949年的73.4%、1978年的61.7%下降至2018年的36.6%。農村設施服務也日趨完善,農民安居環境初步實現。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廣東大地,將呈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美麗畫面。
一線走訪
齊曬“豐收成果”,分享豐收喜悅
2019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喜慶傳遞田間地頭、進入千家萬戶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9月23日是第二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作為納入農業農村部確定的“2019年70個全國最具特色鄉村慶豐收活動”之一,在2019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暨韶關生態農業博覽會現場,1200名觀眾共同見證著這豐收喜慶的時刻。
——“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乳源瑤山高山茶,它的茶多酚、氨基酸含量都很高。”
——“現在的茶農還知道茶多酚、氨基酸這樣的專業術語,非常棒!”
——“因為現在茶客越來越注重健康養生,我們必須與時俱進。”
……
這段對話來自乳源瑤族自治縣瑤山王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小東與主持人的互動,他背著茶筐,抱著簸箕,身穿瑤族服,頭戴瑤族帽,迫不及待要把自己的產品推介出去。
當天,包括黃小東在內的10名農民或拿籃子、或拿簸箕,里邊盛著佛手瓜、茶樹菇、油茶等農產品,他們臉上洋溢著歡快的笑容,在充滿豐收氣息的農家背景下,一起用累累碩果向祖國報喜。
“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乳源瑤山高山茶,祝愿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富強,祝我們茶農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黃小東說,瑤山王茶仙谷茶園海拔800多米,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茶園周圍上百萬畝的原始森林,生長條件得天獨厚。
水塘摸魚、拔芋頭、剝玉米比賽、水果采摘……除了韶關,當天的廣東大地,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火龍果、柚子、絲苗米、柚子……這些充滿廣東特色的農產品也紛紛被它們的主人拿出來分享。
梅州柚子年產量約90萬噸,支起70萬柚農“甜蜜”生活;翁源蘭花,從無到有,拼出中國蘭花第一縣;新會將“小陳皮”做成“大產業”,整個陳皮產業總產值達到66億元……近年來,廣東農業特色產業一片豐收景象。
農業特色產業的豐收也鼓了農民的口袋,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45元,比增772元,增長8.7%。
也正因為如此,全省的農民都紛紛曬豐收成果,分享豐收的喜悅。
據省農業農村廳介紹,2019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遵照國家層面“中國農民豐收節”節慶日活動安排,我省各地按照“1+N”模式舉辦,“1”即為地市級活動,統一在9月23日豐收節當日舉辦;“N”主要是縣鄉村開展的系列活動,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期間陸續開展。
相比去年,今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開展范圍更廣,持續時間更長,營造出濃郁的節日氛圍。全省上下將以“慶祝豐收、弘揚文化、振興鄉村”為主題,廣泛開展農民歌舞、農事體驗、農產品展示、農耕文化和民俗表演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慶豐收活動,全面展示廣東鄉村振興的新風采、新成就,讓節日喜慶傳遞到田間地頭、進入到千家萬戶。
見證觀察
省農科院農經所研究員、省農村研究院副院長萬忠
廣東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千載難逢的機遇
經過多年的發展,廣東的農業現代化程度在全國排名靠前。從產業發展來看,畜牧業、水產業、種植業現代化水平均走在了全國前列。
廣東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也積累了諸多經驗,如做好規劃引領,廣東編制實施了全省現代農業水利林業海洋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廣東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6-2030年),以及雷州半島現代農業水利生態修復等系列規劃。
此外,廣東的農業現代化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效益農業,如在粵東汕頭市澄海區蓮上鎮虎藍片、溪南下岱美內英片菜園連片10000畝,創造一年種植12造、畝最高收入15萬元(一般設施)高復種高創值奇跡,被譽為“世界第一菜園子”,也就是說,廣東雖然人多地少,土地產出率卻很高,全省的土地生產率在全國排第二。
與此同時,廣東還打造了有一批農業現代化平臺,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廣東便開始建設珠江三角洲十大現代農業園區;2003年開始,廣東又提出在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建設12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2018年,再次提出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今年起,全省將連續3年整合籌措超30億元支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打造一批又一批農業現代化平臺和載體,助力廣東農業現代化發展。
另一方面,廣東農業農村現代化也存在一些短板,如農業機械化水平低;投入不夠,財政、工商資本及金融資本投入不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質量亟待提高;一二三產業融合不緊,農業產業鏈條短等。
在農村現代化方面,隨著廣東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為重點內容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使廣東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以前“臟亂差”的局面得到了遏制,甚至可以說廣東的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鄉村振興和粵港澳大灣區機遇背景下,廣東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千載難逢的機遇。因此,建議廣東做好“十四五”戰略規劃。在制定“十四五”期間涉農發展規劃時,有必要對我省農業農村發展現狀進行全方位把握,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為我省未來農業農村工作提供有力指導。
同時要搭建更多平臺,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實現三級聯動。現代農業產業園是農業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共同需求、必然要求。我省也已對這項工作進行了動員部署。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是新生事物,不能用老辦法、走舊路;也沒有可供借鑒的經驗,必須大膽探索創新。要堅持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引進各類主體投資建設,集聚資源要素,引領示范融合發展,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
當然,要繼續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廣東農業科技為農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科研力量分散、協同不夠,技術轉化和推廣應用不足。要破解現代農業發展短板問題,培育強有力的專家團隊,充分發揮科技、信息、互聯網優勢,為現代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還應實現城鄉融合發展。落實以功能為引領的區域發展新戰略,分類指導、精準施策,引導資源優化配置、產業合理布局,推動全省各區域優勢互補、差異化協調發展,并在交通設施建設、重大產業布局、城市格局、政策機制保障等方面相應作出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