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廣州貫徹中央及省委部署要求,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舉全市之力推動鄉村振興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努力在全省鄉村振興中當好示范和表率。
從化區地處廣州北部,是全市農業農村大區和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陣地。奮力建設全省乃至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區、打造與粵港澳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相匹配的美麗鄉村、努力打造大灣區“后花園”的從化,為廣州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超大城市鄉村振興之路提供哪些啟示?為了探索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的現實通道,南方日報記者近日深入田間地頭,解碼從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
一艘游船緩緩行駛在流溪河水上綠道中,河面時而蕩起層層漣漪,時而浮現江心小島。河兩岸緩坡上種植著各類草木花卉,形成富有層次感的美景。岸邊還有著一條可騎行的綠道,一路上盡享滿目綠色、清新空氣、撲面煦風。
這是廣州從化衛東水陸綠道,也是廣東省唯一一條陸上綠道與水上綠道相結合的綠道,總長6.3公里,從游船上望去,便能看見青山綠水、田野樓房匯聚成一片鄉村景色:金黃稻田一望無垠、清澈溪水潺潺流淌、精致民居鱗次櫛比、遠處青山若隱若現,散發出濃濃鄉愁,承載著鄉愁的味道。
走在從化田間地頭,一面是青山依傍、碧水環繞、環境整潔的美麗鄉村,一面是高端資源和優勢產業匯聚的特色小鎮。景美可賞,人居可適,民富可留,鄉風可詠……一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和諧樂章正在廣州北部奏響。
生態優先
全域推進“五大美麗”行動
白天風光怡人,生態得天獨厚;晚上燈光絢麗,夜景迷幻醉人。這是如今從化溫泉風景區的景象。一條約8公里的綠道和河面上的兩座橋,將流溪河在溫泉鎮里圍成了一片湖,也被稱作溫泉環湖綠道,成為了附近居民休閑游玩的好去處。
除了環湖綠道,沿著另一條綠道往外走上4公里左右,穿過一座“生態之門”,步行在秋楓茂密的林道上,可以看見繽紛的鮮花、青蔥的山林、別具特色的民宿。沿路向前,一座充滿藝術氣息的現代化會議中心便躍然眼前,這里是世界生態設計大會的永久會址。
這座位于廣州北部的普通鄉村,在經過生態設計的修飾和組合后,成為面向世界的生態設計小鎮。“曾經廢棄的農貿市場,經過短短89天改造,變身世界生態設計大會永久會址。我們改造舊有資產,在沒有新增一分建設用地的情況下讓這里活了起來。”從化區有關負責人介紹。
寶趣玫瑰世界、櫻花園、綠寶軒、正欣園藝……走進西和萬花風情小鎮就像走進了一個“花花”世界,依托萬花園的花卉平臺,38家花卉企業沿路鋪展。
在學習借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經驗的基礎上,從化通過特色小鎮規劃引領,以“美麗廊道”為動力軸,將全區221條行政村統籌劃分為15個片區,連片實施“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美麗河湖”和“美麗園區”行動,全域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
從溫泉風景區,到生態設計小鎮,再到米埗小鎮,一條綠道串聯起的村鎮變遷,正是從化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縮影。
為了更好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生活品質。從化設置“美麗銀行”“美麗超市”,深入開展“五個最美”評選活動,持續推動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結合村莊布局、人口規模和地形地貌特點,在全市率先出臺農村污水處理建設作戰圖和農村污水治理工作指引。
從化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圍繞“生態宜居”要求,開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行動,大力整治農村垃圾、生活污水等現象。通過持續努力,農村人居環境呈現天藍、水綠、山青、地凈等美好圖景。
立足于“特”
將自然稟賦融入產業發展
西和村依托萬花園的花卉平臺,引進38家花卉企業和一批青年創客項目,“花卉+文化”“花卉+旅游”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業態逐步打響品牌,前來賞花、休閑、研學的游人絡繹不絕。
目前,以城郊街道西和村為核心的西和萬花風情小鎮已流轉土地9000多畝,落戶企業50家,形成了以多肉植物、蘭花等為主的花卉種植產業,并衍生出以櫻花、玫瑰花、火龍果等為主題的休閑農業和以文化創意為主導的研學產業。“有人笑說外來媳婦不是嫁到了農村,而是嫁到了花園。”西和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陳敬良笑著說。
米埗地處流溪河畔,有洛溪河與磻溪河從境內流過,村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耕地面積廣。環境優美、鄉風淳樸以及交通便利讓米埗吸引了不少游客,優越的生態和地理條件也組成了米埗小鎮獨特的發展稟賦。
米埗小鎮的民居外立面整飾、“空心屋”盤活為民宿、基礎配套設施、自然景觀打造等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在民宿經濟的帶動下,米埗民宿群落建設正在加快推進。”米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肖麗說,作為鄉村經濟新業態的典型代表,位于米埗小鎮的首個高端嶺南風貌特色民宿群已初具規模。
西塘村完成從“問題村”到“示范村”的蝶變,童話小鎮的品牌吸引了農耕田緣、田緣花舍、龜博園、白云苗圃、大富貴果業、羊城之旅等34家環境友好型企業進駐。農耕田緣累計投資了1500萬元,先后購置生產和冷庫設備,建起溫室大棚,聯合創始人王海寶要把綠色生態的農產品直供珠三角的千家萬戶。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在從化,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越發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吸引著來自全國的產業資源。
生態設計、文化體育、特色民宿等鄉村特色產業蓬勃興起,從都國際論壇、世界生態設計大會、全國民宿大會等高端會議永久落戶從化,全國首個生態設計產業集群、粵港澳大灣區首個GLP生物醫藥綜合創制平臺陸續啟動建設,良好的人居環境和強勁的生態經濟在特色小鎮相融共生。
“鄉村振興不是種花、種草,而是要用活資源產生價值,讓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從化區相關負責人說,鄉村發展首要是產業振興,要念活“山水經”“草木經”,從化科學謀劃特色小鎮網狀特色空間布局,在全區統籌布局20個產業特色鮮明、文化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兼具社區功能的特色小鎮。
一幅以山水田園果林為底色,把自然資源融入產業發展的畫卷正在廣州北部鄉村漸次鋪展。
富民又興村
城市要素與農村資源碰撞出新火花
從去年底開始營業至今,生態設計小鎮迎來游客達7萬人次,龐大的人流帶來了消費需求,進一步刺激農村住宿、餐飲等行業的發展,也讓許多村中的青壯年找到了就業機會。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秘書長應放天告訴記者,生態設計小鎮建成后,構建起人才孵化、創意培育、資本助力的生態圈,與周邊農村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比如我們設計荔枝木文具作為大會禮品,大量采購當地的荔枝木,并聘請當地人幫忙,指導他們設計和加工。”在小鎮的運營中,也充分引入本土的力量,招聘了數十名本地青壯年,通過嚴格的培訓后分配到生態設計小鎮的各個崗位上。
“進入生態設計小鎮工作,每月可以拿到2500到3000元的薪酬,日子越來越好。”塘尾村村民黃艷桃原本只是在家帶小孩、照顧家庭。不久前,她應聘到生態設計小鎮餐廳,通過培訓當上一名烘焙咖啡師,談吐和禮儀的變化讓家里人驚嘆。“有了調配咖啡這門技能,以后到哪里都有(工作)機會,根本不用愁。”她笑著說。
從化鄉村位于廣州市內,既有農村特色,與城市中心的距離也只在1小時左右。依靠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區位,城市高端要素和鄉村資源在這里找到了匯合點。
從本土成長的外出務工青年,到頂著“海歸”頭銜的學霸,再到掌握各種專業技能的博士、碩士,一大批優秀青年來到從化鄉村干事創業,為實現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活力。
在山腳下的團星村和三將軍村,艾米農場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艾米農場發展為稻香小鎮,使用上了大數據物聯網技術及田間智能機器對生態水稻大數據進行全方位監測和采集。
從企業高管轉型新農人,創始人唐飛有著更大的野心:今年7月,該小鎮正式啟動建設,涵蓋了村社環境工程、艾米會議中心、生態濕地保育工程、5G智能建設工程等13個產業項目,未來將打造成為粵港澳人工智能農業科技小鎮。
“在城市要素的催化下,美麗環境轉化成美麗經濟,特色小鎮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從化區有關負責人表示。
建設西和萬花風情小鎮,居民流轉土地有租金,在家門口打工又有工資,這幾年收入提升不少。根據2018年統計,人均年收入達2.6萬元,比上一年增長10%以上。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外地媳婦都不愿意嫁到西和村。產業發展起來后,年輕人回來了,外地媳婦也多了起來。陳敬良說:“村里何溪農莊的老板娘周燕瓊,就是外來媳婦的代表,她通過粵菜師傅培訓學習烹調,扎根鄉村,生意紅紅火火。”
企業進駐、“頭雁”下沉、青年回流、技術引進……一批批充滿活力的城市資源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專家觀點
特色小鎮連接城市與農村
“廣州從化正在探索超大型城市近郊的鄉村振興特色之路。”華南農業大學廣東農村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杜金沛表示,從化農業農村、生態優勢特點突出,又是廣州這座超大城市的一個區,建設特色小鎮對于加速鄉村振興、推動新型城鎮化、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都具有重要支撐作用。既能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優勢,又能吸引城市資源要素的流入。
他認為,特色小鎮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對于鄉村植入現代要素和挖掘存量資源價值,能發揮功能疊加優勢。通過集聚和利用鄉村資源要素發展特色產業,能夠將先進理念和管理、基礎設施、服務體系等現代要素引入鄉村,并提升鄉村土地、人文、生態等存量價值,打造產城融合、人文與自然融合、創新與傳統融合的包容性空間載體。
在杜金沛看來,特色小鎮關鍵在于“特”,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共贏的生態經濟新格局。“小鎮之間要互相有區別、相互有聯動,利用好特色小鎮這個重要引擎,實現城鎮與鄉村的互聯互動互通,并通過特色小鎮孵化出一批具有愿景、更有能力的扎根于農村的經濟組織、社會組織、文化組織,共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城鄉協調發展。”他說。
■特寫
年輕人回鄉開酒坊小鎮里生活也飄香
從化區呂田鎮蓮麻村,位于廣州最北部的山區地帶,當地釀酒的傳統由來已久。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絡繹不絕的游客尋著酒香來到這里。
“國慶7天時間,我們就賣了5萬多元的酒,其中客家黃酒更是熱銷。”蓮麻村山香酒坊創始人白杰鵬指著身后的酒坊說道,簡單的賣酒門面,就在屋外的木瓦棚下放置個貨架,擺個小石桌,幾張用酒壇做的凳子供客人坐下免費嘗酒,大部分的空間作釀酒之用。
很難想象這個在自家酒坊忙前忙后的漢子,五年前,還在佛山一家國企工作,彼時,他的年薪就已經達到了30萬元。
“但我一直都喜歡自家酒的味道,又香又醇。”白杰鵬的爺爺就是釀酒人,他的父輩同樣也接過了衣缽。曾經有一次回家時,父親向白杰鵬說,自己上年紀了,對釀酒的工作已力不從心,祖傳的釀酒技藝需要有人繼承。“這個時候,我聽聞家鄉的發展越來越好,在特色小鎮建設的帶動下,村里的創業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也就下定決心放棄了外面的工作,回鄉當一名釀酒師。”2014年年底,白杰鵬便回到了蓮麻開創酒坊。
“創業真的不容易,剛開始的兩年都是靠家里人補貼來日常生活。”白杰鵬感慨地說。
2015年,歷史悠久的蓮麻頭酒借助蓮麻特色小鎮游建設的契機“酒”名遠揚。小鎮因地制宜取材,把酒類產業作為支柱產業打造,發揮流溪河水源頭的生態優勢和蓮麻悠久的釀酒歷史,結合鄉村旅游開發,圍繞蓮麻酒文化,打造酒文化商業街、斗酒廣場建設百家酒坊。并利用新成立的蓮麻酒業公司銷售平臺,幫助各個酒坊打開銷路,僅用一年時間就把白杰鵬的酒坊積壓了幾年的米酒全部銷售了出去。
如今,白杰鵬米酒的銷路已經穩定,現在他家釀酒作坊的月產量達到了三四千斤,有時還供不應求,年產值可達60萬元,一年有近40萬元的收入。“又可以顧家,又能掙到錢。”如今,白杰鵬的酒賣得好,又有家人相伴,他黝黑的臉上也掛滿了笑容。
今年7月,白杰鵬更是注冊成立了杰鵬酒業有限公司,不僅銷售自家釀的酒,還能給周邊酒坊和個體戶提供釀酒培訓。“大家酒的品質上去了,才能走專業的道路,把蓮麻酒的品牌打響。”白杰鵬說。
白杰鵬的故事只是蓮麻村村民走上致富路的一個縮影。像這樣以家庭為單位的釀酒作坊,在蓮麻小鎮有27家,當地還建起一家企業建制的蓮麻酒業。現在,蓮麻的釀酒產業向特色化、集聚化方向發展,蓮麻酒業、酒鬼街、十里酒巷、斗酒廣場、楊記酒鋪等與“酒”有關的產業成為了廣州最北門戶的一張靚麗名片,幸福的笑容掛滿蓮麻釀酒人的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