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簡稱“三都縣”)鳳羽街道城南社區是規模居全州第一、省內第七的易地扶貧搬遷小區,51棟2860套安置房入住2491戶11761人,建有幼兒園、小學、醫院等公共設施配套以及幫扶車間、就業孵化基地等產業設施,已成為搬遷群眾安居樂業的福地。
近年來,鳳羽街道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扶持放在重要位置,依托東西部協作項目資金,在廣州市黃埔區幫扶下,不斷完善搬遷社區公共基礎設施配套,推動社區產業蓬勃發展,讓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創新機制,推進產業要素集聚
在東西部協作的持續推動下,廣州市黃埔區充分利用移民安置點區位優勢和土地資源、商業門面、勞動力充足以及已有幫扶車間等優勢資源,整合資金建設就業創業孵化基地等標準廠房及配套設施。結合上級關于后續扶持工作的各項優惠政策,引進優質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并探索形成“兩優化三整合”的幫扶車間新模式,以點帶面形成勞動密集型企業園區,為群眾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同時,黃埔區圍繞東西部產業協作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依托社區數字化平臺和社區服務機構,提供社區生活服務、社區治理及公共服務、智能小區等服務,持續打造高效政務環境。記者了解到,黃埔區協作辦人員通過企業大走訪、派遣企業特派員等方式,精準掌握企業運轉情況及困難和問題,積極幫助企業化解難題,助力企業發展壯大。
培育產業群,推動增收渠道多樣化
廣州市黃埔區充分利用協作資金“活水”,推動社區產業從無到有,產業結構從單一到多元,群眾增收方式、增收渠道逐步多樣化。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1600萬元在城南社區建設移民后續就業孵化基地,建設標準廠房8240平方米(共4層),2022年3月投入使用,吸納140余名安置群眾和周邊群眾務工。
栽下梧桐引鳳凰。城南社區移民后續就業孵化基地建成后,成功引進貴州晨南服飾有限公司、三都縣鑫潤貿易有限公司等實力企業。晨南服飾是黔南州規模最大的校服生產基地之一,年產值700余萬元,現有工人88人,穩定人均增收達到3500元/月以上,最高達10000元/月。三都縣鑫潤貿易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產箱包和手袋等的綜合性外貿企業,公司產值500多萬元,有員工40人,穩定人均增收約2500元/月,最高5000元/月。
為有效解決安置區年齡大、技能差、文化水平低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黃埔區充分利用東西部協作資金在移民安置點建設職業技能綜合培訓基地。水族青年潘曉優參加過三都縣中和鎮第一屆“黃埔·三都民族技工班”,2018年前往廣州學習農村電商技術,后成立貴州豐收年電商科技有限公司(鄉村振興館),已累計銷售家鄉農產品1200余萬元,有效助推黔貨出山,并帶動50多戶、200多名鄉親實現增收。
多元拓展,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為了進一步擴大這片產業沃土,黃埔區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激活現有資源、探索就業新模式等措施,促進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為社區經濟的蓬勃發展注入新活力。
以黃埔產業孵化基地為基礎,黃埔區繼續申報項目資金擴大基地規模。投資3100萬元,在城南社區建設了鳳羽街道2022年移民社區創業孵化基地。在中央統戰部和東西部協作小組的幫助下,引進蒂菲爾時尚內衣科技有限公司,累計投資2000萬元,建成4條智能化、自動化的生產線,已吸納群眾就業140余人。黃埔區充分利用社區閑置的商業門面、廠房等持續推進幫扶車間建設,已吸引貴州奇墾禽類加工有限公司、百盛鞋業、高原紙業、夢羽佳服飾、鄉村振興館、鑫潤貿易、晨南服飾、蒂菲爾時尚內衣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入駐,逐步形成了集制鞋加工、紙業加工、服裝加工、箱包手袋等多種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局面。
抓就業促增收,既安居也樂業。黃埔區積極探索“企業+訂單+脫貧戶”模式,以適合分散加工的手工藝品、農產品、來料加工等為依托,通過企業培訓、訂單到戶的方式,讓社區群眾實現居家生產、按件計薪。如,晨南服飾為留守婦女、殘障人士等群眾提供了40余個居家式就業崗位;百盛鞋業、欣晨服飾等推出“錯時工作”模式,為群眾提供了靈活就業的條件。
記者了解到,目前城南社區已經擁有入駐企業8家,創造崗位近千個,年產值超6500萬元,為城南社區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變被動“輸血”為主動“造血”,實現群眾有收入、企業有回報、地方有發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