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用先行 立法廣州速度
匯集民智 法規有效管用
“法治之本,在于立法。”
34天出臺《廣州市禁止濫食野生動物條例》,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創廣州立法史最快立法速度;
《廣州市反餐飲浪費條例》被全國人大點贊,為全國依法治理餐飲浪費提供“廣州經驗”;
“成本最高、難度最大、歷時最久”的《廣州市物業管理條例》,將立法座談會開到社區、基層,聽民聲、匯民智;
相繼推出《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全力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激發創新活力——
2020年,“事非經過不知難”,在慎始如終抓好疫情防控,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中,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動作為、勇于擔當,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良法促發展保善治。全年審議立法項目12項,制定地方性法規9件,數量創近年來新高,將原計劃2021年完成的物業管理、幼兒園、科技創新等立法項目提前到2020年完成。
急用先立
34天完成禁止濫食野生動物立法
高效立法,體現“廣州速度”。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急用先行。
2020年2月27日,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決定加快推進禁止濫食野生動物立法,法制工委隨即牽頭開展法規的起草工作。3月31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審議并表決通過了《廣州市禁止濫食野生動物條例》(以下簡稱《條例》)。34天即完成《條例》制定工作,將重大公共衛生風險化解在源頭。
“《條例》雖然起草時間短,但是嚴格按照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起草。”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委主任鄧成明表示,《條例》起草過程中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和政府各職能部門的意見,邀請法學專家及野生動物保護專家進行了科學論證,征求了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委的意見,認真梳理了社會各界來信320多件,分類整理出400多條意見。法制工委在此基礎上認真研究,充分吸收了各方面意見,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以法治“剛性”革除濫食野味陋習,以務實“柔性”讓法律有效管用。“鑒于廣州市中醫藥文化深厚,《條例》在第六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藥膳的名義食用或者經營禁止食用的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委副主任蔣晉表示,《條例》以完善公共治理為著力點,力求貼合廣州實際,需要幾條寫幾條,確保條條有效管用,有效解決了上位法實施“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雙軌并行
治理餐飲浪費立法“廣州樣本”被全國人大點贊
“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走進廣州市城市建設職業學校的飯堂,反對餐飲浪費的溫馨提示隨處可見。“我們嚴格落實《廣州市反餐飲浪費條例》,2020年秋季學期學校餐廚垃圾數量約下降12%。”學校副校長、市人大代表張雅利說。
2020年10月28日,《廣州市反餐飲浪費條例》經廣州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成為廣東省內首部制止餐飲浪費的地方性法規。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人大、市委的工作部署,按照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石奇珠提出的“強化問題導向,確保反餐飲浪費條例有效管用”的工作要求,廣州市人大采取“領導小組+工作專班”的模式,成立了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余明永為組長、常委會秘書長陳小清和法制工委主任鄧成明任副組長的立法工作領導小組,由法制工委牽頭組織工作專班,確保立法工作有序開展。
無直接明確的法律法規依據,也無經驗可資借鑒,如何在短時間內高質量立法,成為擺在廣州市人大面前的一道考題。
法制工委創新工作機制,采取成立工作專班和委托高校分別獨立起草法規草案初稿“雙軌并行”的工作模式。“‘雙軌并行’是由人大牽頭各部門成立的工作專班和高校分別獨立起草,再由法制工委并軌融合形成草案,事實證明,這一工作模式在實踐中切實可行。”廣州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陳小清說。
任務下發僅4天,法規草案初稿已出爐。工作專班從實踐出發,科學劃分政府有關部門的權力和責任,合理設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著力建立健全反餐飲浪費長效治理機制。高校團隊則迅速完成立法資料匯編和專題研究報告,充分借鑒吸收域外法治經驗,為《條例》進一步體現廣州特色提供理論支持和文本參考。
短短兩個月里,市人大常委會堅持和貫徹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原則,主導立法全過程,形成地方立法“廣州速度”。
《條例》通過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來電,要求提供立法過程中的詳細資料,對條例的立法質量給予了高度評價,并要求廣州市盡快組織實施條例,繼續為全國依法治理餐飲浪費行為提供“廣州經驗”。
立法聯動
將民主立法觸角延伸到社區村委
“修改后的《廣州市物業管理條例》,很好地吸收了業主、物業公司等代表的意見建議,更貼近基層實際,有利于達成共識。”越秀區人大常委會梅花村街道工委主任古觀紅表示,作為廣州市第一批基層立法聯系點試點,2020年8月,街道工委在共和西社區立法聯絡站組織召開《廣州市物業管理條例》(草案二次審議稿)征求意見座談會,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廣州市物業管理條例》立法涉及面廣,利益調和難度大,其立法過程被稱為廣州立法史上“成本最高、難度最大、歷時最久”,從起草到公布實施將近四年。
為充分收集各級人大代表、基層單位和群眾的意見和訴求,市人大常委會注重發揮各區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并專門制定了“地方立法市區聯動工作規定”。《廣州市物業管理條例》就通過各區人大常委會,廣泛征求本區黨委、政府及其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村(居)委會等方面意見。
“可以說,《條例》從醞釀制定到正式發布,離不開對司法經驗和實踐智慧的充分吸收,離不開對民意眾智、輿論建議的廣泛采集。”鄧成明說。
多級聯動的立法過程在提高立法質量的同時,也有效擴大了立法工作的示范效應。對社會關注度高、涉及范圍廣的反餐飲浪費立法,廣州市人大常委會進行四級人大上下聯動。征求意見稿公布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專門邀請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參加在京舉辦的制止餐飲浪費專項立法座談會,介紹反餐飲浪費的立法經驗,同時對立法給予了方向性指導。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對《條例》的修改提出了具體意見。各區人大常委會積極發揮在立法工作中接地氣、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車”作用,收集原汁原味的民意,將民主立法的觸角進一步延伸。
廣納民意
近300條回復意見在法規修改中得到體現
“2020年全年審議立法項目12項,制定地方性法規9件,數量創近年來新高。”鄧成明表示,為高質高效完成全年立法任務,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每年組織召開全市立法工作會議和立法工作推進協調會,推動加快立法進程。
在立法過程中,充分發揮立法專家顧問輔助立法作用,2020年組織召開征求意見座談會、論證會104場次,實地調研48次,每一件法規草案均公開向社會征集意見,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
“法制工委注重廣泛聽取社會公眾等各方面的意見,確保法規內容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鄧成明說,以《廣州市反餐飲浪費條例》的起草為例,廣州市人大常委會采取“線上+線下”模式,擴大公眾對立法工作的有序參與,《羊城論壇》舉辦“立法制止餐飲浪費大家談”征詢各界意見。同時加強網絡意見征集,讓市民擁有更多話語權。立法過程中,共收集、整理各類回復意見400余條。
“尤其是市民阮先生,對法規逐條研究提出近六千字的建議,不僅提出修改意見,還逐條說明了修改理由。”法制工委副主任陳寧介紹,本著“每一條意見都應該得到充分尊重”的原則,工作專班近10次召開會議,集中研究討論各方面意見建議。雖然立法時間很短,但各方面意見吸納充分,近300條回復意見在法規條文的修改中得到回應和體現,占比近75%。
重點立法
激發市場活力促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為充分發揮地方立法在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等方面的引領推動作用,廣州市人大常委會緊緊圍繞市委的中心工作,將《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列為2020年的重點立法項目。
“我們希望能完善企業融資綜合服務平臺,解決企業信貸信息不對稱問題”“我們期待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扶持力度,建立風險資金池”……立法座談會上,企業代表和行業協會、商會代表圍繞經營中遇到的痛點、難點問題提出立法建議。
“春江水暖鴨先知”,營商環境改革,市場主體的感受最重要。在《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起草過程中,這一考量被貫穿始終。制度設計上做到為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建立“一站式”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體系,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辦理模式,踐行“無事不擾”的監管理念。
“人才是第一資源”,哪個城市有領先的人才,哪個城市就有領先的比較資源,從而獲得發展先機。《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專門針對吸引和培育人才提出了“廣州方案”,具有想象力地提出了“跨區納才”理念,“推動人才城市的戶籍準入年限在廣州市累計認可”。這一規定是廣州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有關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創新舉措,廣州也成為國內第一個實現跨地區落戶積分互認的城市。
《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的起草過程同樣關注人才。“從一審稿到二審稿,再到表決稿,增加了多項關于科技創新人才的規定,以法律剛性凸顯廣州引才育才、優待科技人才的力度和決心。”鄧成明說。
無論是《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在立法先行先試、數字經濟發展、產業供應鏈保障、信用產品推廣等方面提出的全國首創“廣州方案”,還是《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堅持圍繞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和城市建設服務重大問題的“廣州特色”,都體現出廣州市人大常委會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為廣州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以“四個出新出彩”引領各項工作全面出新出彩提供立法保障,以良法促發展保善治的主動作為和歷史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