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堅克“疫”穩發展 專注質量保民生
廣州市統計局局長賴志鴻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不平凡的2020年,廣州市積極應對重大疫情、復雜形勢以及經濟換擋三重考驗,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市經濟運行企穩向好,城市發展底色亮麗,不平凡之年,廣州交出了亮眼答卷。
就《2020年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而言,他表示,豐富的統計數據描述了2020年廣州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公共服務、人民生活、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基本情況與主要變化。翔實的數據從五個方面解構了廣州保持戰略定力,專注于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成果。
“過去一年,廣州各區、各部門有序復工復產,大力助企紓困,穩住經濟基本盤,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019.1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7%。主要指標數據描繪了廣州經濟在穩與保的聯動護航下行穩致遠。”他表示。
賴志鴻介紹說,廣州行業增長展現韌性。金融、信息軟件等現代服務業支撐強勁,全年實現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8.3%和13.0%;工業恢復明顯,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2.5%;房地產業加快復蘇,同比增長4.0%;消費加快回暖,批發零售業實現增加值增長3.9%;建筑業勢頭較好,增加值同比增長9.5%;現代化農業發展迅速,農業增加值增長9.7%,增速再創歷史新高。支柱產業支撐有力。汽車、電子、石化作為廣州傳統三大支柱產業,為穩增長起到了明顯支撐作用。全年三大支柱產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7%,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51.4%。其中,電子產品、石油化工制造業產值全年同比分別增長3.6%和3.4%。汽車制造業產值全年同比增長3.8%,總產量突破295萬輛,居全國城市首位。經濟結構調整優化。2020年,廣州三次產業結構為1.15:26.34:72.51,第三產業占比超七成,總量規模居全國城市第三。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50.0%;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比重達65.9%;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65.1%。民營經濟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40.8%,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疫情下民營經濟依然是廣州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新動能勢頭強勁。新產業釋放潛力,2020年,全市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3%;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生物醫藥與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別增長11.6%、6.4%和6.2%,擔當了廣州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新模式展現實力,廣州直播帶貨多項舉措走在全國前列,全年直播電商商家開播數位居全國第一,限額以上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住宿餐飲企業網上餐費收入分別增長32.5%和29.7%。新業態迸發活力,網絡約車、遠程教育、在線醫療等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的新服務模式日益活躍。全年規模以上互聯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2.7%,電子商務服務增長25.1%。新動能不僅是廣州經濟“穩”的支撐,也為“?!睆V州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此外,他還認為,過去一年,廣州始終堅持一手抓生態文明建設,一手抓經濟發展,人居環境不斷刷新城市顏值,鄉村振興有效激活青山綠水活力,實現了穩定經濟增長與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雙贏”。就拿鄉村振興來說,鄉村振興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繪制出廣州都市農業發展的新圖景。全年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同比增長10.2%,增速創26年來新高。數字化賦能都市農業快速發展,“暖房冷棚”促進百花齊放,全市花卉設施播種面積同比實現倍增;“集裝箱養魚”提高漁業畝產,全年漁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7.9%。至2020年末,全市共培育省級農業公園5家、市級農業公園111家、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0個、示范鎮6個?!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引領廣州都市農業發展不斷邁出堅實步伐。
此外,過去一年,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抗擊疫情中加強保障就業和改善民生,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他介紹說,廣州目前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全年城鎮新增就業29.50萬人,完成年度任務的147.5%,幫助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5.46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6.8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53%,處于較低水平;扶持創業4.29萬人,創業帶動就業人數13.67萬人。
此外,居民收入也增長較快。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304元,居全省第一,增長5.0%;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44801元,增長5.8%,對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支撐明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66元,增長8.3%,增速在珠三角城市中居首位。
他表示,穩價保供做到了惠民暖心。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6%,其中備受關注的豬肉價格全年漲幅比一季度大幅回落66.7個百分點。全年蔬菜產量超過400萬噸,同比增長4.8%,蔬菜自給率超過100%;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建設提速,132個地級以上城市加入合作共建,962個“菜籃子”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大大豐富市民餐桌。全市認定綠色農產品34個,無公害農產品317個,讓市民食得健康、放心。
此外,民生支出也保障有力。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953億元,增長3.1%,民生支出占比約七成。其中,教育支出558.75億元,增長6.7%;衛生健康支出300.84億元,增長22.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47.79億元,增長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