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 廣州市農業農村局關于印發廣州市進一步深化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行動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
各區科技、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各有關單位:
現將《廣州市進一步深化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行動方案(2022—2024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科技局反映。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 廣州市農業農村局
2022年1月24日
廣州市進一步深化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
行動方案(2022—2024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特派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深入推進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充分發揮農村科技特派員對科技成果入鄉轉化的推動作用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科技支撐作用,根據《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管理辦法》(粵科規范字〔2021〕1號)等文件規定,結合廣州市實際,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思路
發揮廣州市農業科研機構和科技人才豐富的資源優勢,發動更多專業技術人才加入農村科技特派員隊伍,不斷完善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體系,加強政策資金保障,通過組織實施一批農村科技特派員項目,鼓勵和支持農村科技特派員專家團隊赴農業農村基層一線開展科技服務和創新創業,推動更多農業科技成果入鄉轉化,培養鄉村科技人才隊伍,幫助農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創新能力,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
二、行動目標
到2024年,廣州市農村科技特派員隊伍進一步發展壯大,專業結構更加合理,建立比較完善的農村科技特派員“四庫一平臺”服務體系和工作機制,農村科技特派員成為推動科技成果入鄉轉化的排頭兵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力軍。
2022—2024年,廣州市農村科技特派員新增入庫1000名,累計入庫超過3000名;每年組織實施100項左右農村科技特派員項目,三年累計選派300個左右農村科技特派員專家團隊精準對接農業農村基層開展科技服務,在廣州市7個涉農區建立300個左右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站;三年累計培訓農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科技人員、經營管理者、新型農民等超過30000人次,促進超過300個農業企業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創新能力,推廣超過1000項現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新方法、新裝備等)。
三、主要任務
(一)農村科技特派員隊伍壯大行動。
拓寬農村科技特派員征集渠道,廣泛發動在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龍頭骨干企業、科技服務機構以及農業基層的科技人員積極投身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擴大農村科技特派員的專業領域覆蓋面,動員農業生產全產業鏈相關的專業人才加入農村科技特派員隊伍,專業技術領域從傳統的農業技術覆蓋到設施農業、數字農業、生態農業、經濟管理、市場營銷、鄉村規劃、金融服務等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相關技術領域,不斷豐富農村科技特派員的專業結構。暢通農村科技特派員申報入庫渠道,市科技局采取常年征集、分批次集中審核入庫的方式,將符合條件的科技人員納入農村科技特派員庫,每年新增入庫不少于300人,三年累計新增入庫不少于1000人。建立科技特派員培訓交流長效機制,發揮有經驗優秀科技特派員示范帶動作用,每年組織農村科技特派員培訓、沙龍等活動,建立科技特派員之間互幫互傳互帶的良性機制。
(二)農村科技特派員專家團隊選派行動。
鼓勵和引導廣大農村科技特派員及所在單位與廣州市涉農區、對口科技幫扶合作地政府相關部門、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對接并建立合作關系。市科技局會同農業農村局每年面向廣州市涉農區、對口科技幫扶合作地開展科技需求征集并納入科技需求庫,并通過組織各種線上線下的供需對接活動,推動農村科技特派員專家團隊與技術需求方實現對接。加大力度組織實施農村科技特派員項目,選派優秀的農村科技特派員專家團隊面向地方政府、行業組織、農業企業及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特派員工作站,開展區域特色農業科技規劃與咨詢、成果轉化與技術推廣、產學研合作、技術培訓與服務、科普教育等活動,積極探索全產業鏈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組團式”開展服務活動,對符合條件項目給予財政經費支持,納入農村科技特派員項目庫管理。農村科技特派員項目原則上每項財政經費支持10萬元,承擔“組團式”任務的項目支持經費可增加到最高每項50萬元,項目經費實行“包干制”管理,不設具體科目預算,由派出單位專賬管理、經費決算單位內部公開。農村科技特派員項目每年新增啟動實施100項左右,三年新增實施300項左右。
(三)農村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行動。
加強“星創天地”、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農業科技園區等孵化育成載體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建設,不斷完善農村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為農村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提供條件。鼓勵和支持農村科技特派員圍繞涉農區產業發展需求,組織技術問題凝練并開展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推廣應用,解決農業生產技術瓶頸問題。鼓勵和支持農村科技特派員在鄉村開展創業活動,推動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或以技術入股等方式與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利益共同體,推動農村科技創新創業走向縱深。加強廣州市農業和社會發展科技項目、科技企業孵化器與眾創空間、“星創天地”、市級重點實驗室、科技服務示范機構建設等相關科技計劃類別專題對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的支持作用,形成聯動共振、相互促進的局面。繼續發揮中央引導地方專項資金以及廣東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專項資金(大專項+任務清單)對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的支持作用。
(四)提升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能力支援行動。
鼓勵和支持農村科技特派員發揮橋梁作用,推動所在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農技推廣單位等與農業企業及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共建產學研合作研發平臺和示范基地,針對農業經營主體遇到的技術瓶頸問題組織專家團隊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幫助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能力。鼓勵和支持農村科技特派員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辦各種宣傳培訓、技術推廣、技術服務等活動,為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能力提升發展提供幫助和支援,具體包括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的開發及應用能力培訓,品牌建設、市場營銷能力培訓,企業經營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風控能力培訓,現代農業發展趨勢、農村政策法規、農村金融、惠農政策培訓等,提升農業企業科技管理能力,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和現代化發展水平,實現企業做大做強。
(五)鄉村科技人才隊伍培養助力行動。
鼓勵和支持農村科技特派員圍繞對接服務地和農業經營主體的科技人才需求,利用各種線上線下手段,對農業農村科技人員、創新創業人員、農業職業經理人、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新型職業農民等開展技術培訓、宣傳方針政策和現代農業生產理念,強化能力和素質培育,帶去新的農業和管理技術、新的思維方式、新的發展理念,增強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信心和志氣,建設扎根農業農村基層的農技人才隊伍,重點培訓年輕骨干農技人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讓鄉村科技人才更好地為農業產業發展服務。
(六)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體系建設行動。
搭建和完善廣州市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服務平臺,建設農村科技特派員庫、科技成果庫、科技需求庫、農村科技特派員項目庫并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和共享,建立運轉良好的特派員工作服務機制。支持科技服務專業機構開展科技特派員管理、政策宣講、需求調研、對接轉化等服務,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技特派員培訓與交流平臺,以講座、沙龍、線上直播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舉辦經驗分享交流活動,加強農村科技特派員之間的信息交流,提升科技特派員的服務能力和綜合素質。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進一步完善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機制,市科技局牽頭負責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日常工作,根據需要及時召開會議溝通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市科技局、農業農村局等相關部門按分工各自負責職能范圍內的工作,協同推動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重點任務落實。加強對農村科技特派員重點派出單位、重點服務機構以及廣州市各涉農區、對口幫扶合作地的需求調研和組織協調。市科技局定期或每年遴選專業科技服務機構,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專業服務機構承擔農村科技特派員相關工作。
(二)強化支撐保障。
強化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政策、資金和服務等方面的支撐保障。認真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簡政放權等各項政策,提升科技特派員赴鄉村一線開展科技服務和創新創業活動的積極性。探索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與其他科技計劃項目的聯動機制,加大財政科技專項資金對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的支持力度,確保農村科技特派員項目以及支撐特派員工作購買服務的年度經費預算安排。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參與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拓寬支持科技特派員工作的資金渠道。
(三)加強監督評價。
建立完善科技特派員監督、評價與激勵機制,農村科技特派員項目經費由派出單位專賬管理、專款專用、規范核算、落實監督,承擔派出任務的特派員需及時按要求提交工作記錄、工作總結、工作成效、宣傳素材等文檔資料。專業服務機構每年組織對承擔派出任務的農村科技特派員進行評價,根據工作成效等指標評價結果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次,對被確定為優秀等次的給予表彰,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優先獲得下一期農村科技特派員項目支持,對連續兩年評價結果為不合格的,取消其廣州市農村科技特派員庫備案資格,經核實違反相關規定的列入科研誠信不良信用記錄管理。
(四)加強宣傳引導。
廣泛收集科技特派員工作成效和事跡素材,通過各種傳統媒體及網絡新媒體持續宣傳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的顯著成效、典型事跡,樹立一批優秀農村科技特派員典型,弘揚科學精神和創業精神。及時宣傳報道農業科技供需對接以及農村科技特派員送科技下鄉、交流講座、總結表彰等活動信息,提升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的社會影響力和認同感,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激勵更多的科技人員踴躍參與科技特派員工作,服務鄉村振興。
全文下載:廣州市進一步深化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行動方案(2022—2024年).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