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亮出歷史文脈 激活文化空間
名城保護既能留住“鄉愁記憶”、守護“城市根脈”,更是強化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金鑰匙”。7月29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全運年看廣州系列發布會——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相關情況新聞發布會”,會上介紹了不久前獲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復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保護規劃》)特色和亮點,以及廣州以承辦第十五屆全運會為契機,打造的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典范區域和精品項目。
廣州永慶坊。
彰顯“最廣州”“最嶺南”“最世界”文化風采
據介紹,廣州統籌謀劃、一體推進《保護規劃》編制、政策法規制定、精品項目實施等工作,全面系統推進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厚植精神沃土,改善人居環境,培育新興業態,彰顯“最廣州”“最嶺南”“最世界”文化風采,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保護規劃》從全球全國視野系統梳理廣州在中華文明發展脈絡與世界文明交流進程中的重要地位,提煉總結廣州五大歷史文化價值和六大名城特色,提出保護市域“山、水、城、村、田、海”的整體空間格局,構筑“一江一河一城九區”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總體結構。
近年來,廣州以承辦第十五屆全運會為契機,將歷史文化特色與全運會品牌形象相結合,通過文化挖掘、品質提升,打造了恩寧路、泮塘五約、北京路、沙面等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典范區域和精品項目。
例如,花都塱頭古村鄉村振興項目,今年5月在第19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亮相;恩寧路、逢源大街—荔灣湖2片街區保護利用做法入選住建部第一批經驗清單并向全國推廣。2024年,恩寧路永慶坊全年營業額2.26億元,同比提升22%,客流量達2031萬人次,同比提升5%,成為廣州極具吸引力的熱門打卡地,躍升為城市文旅新地標。
廣州市越秀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顏強表示,《保護規劃》的批復公布,將作為越秀名城保護的綱領,越秀區將探索名城保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利用是最好的保護,要高效利用既有資源,激活文旅+、金融+潛能。
荔灣區副區長黃健明表示,荔灣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活化利用工作得到中央、省、市大力支持,在中央資金、專項債、市財政資金申請工作給足改造“底氣”。接下來,將進一步發揮荔灣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深入貫徹落實名城保護規劃,以各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為抓手,推動荔灣從老城市新活力“首提地”向“引領地”邁進。
專家說
廣州如何探索超大城市歷史文化名城治理路徑?聽聽專家怎么說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 李迅
構建全域全要素保護體系
廣州名城保護工作一直位于全國第一方陣,是保護理念方法探索和政策試點創新的前沿先鋒,新版《保護規劃》也延續了“開拓創新,特色鮮明”的特點,在實踐中開展了諸多全國領先的經驗探索。
《保護規劃》堅持整體性和系統性保護理念,加強歷史城區周邊山水環境的研究,彰顯“青山半入城、六脈皆通海”的山—城—江空間脈絡。創新歷史城區功能提升路徑,讓歷史城區成為承載“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地區,挖掘歷史城區千年層疊的歷史信息,成為煥發空間新活力的源泉,以微改造等繡花功夫開展沙面、恩寧路、新河浦等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讓最有廣州文化魅力的空間場所可以承載最國際化、最具活力的文化交往,為其他歷史城區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提供了成功經驗。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長 孫永生
堅持文化引領城市發展 探索數智技術賦能多規合一
由古至今,廣州的城市空間戰略布局,都體現了文化與自然協同發展的山水營城理念。從古代“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到2000年戰略規劃的“山城田海”,再到面向2035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一脈三區、依山達海、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開發保護總體格局,以珠江水系為脈絡,形成北部山林生態區、中部沿江都市區、南部濱海新城區三片區域,推動山水連城、融灣入海。
廣州的《保護規劃》是與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同步編制的,其核心內容納入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廣州還實現各類歷史文化遺產共17類、48項名城專題數據矢量化,納入市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作為規劃管理的依據,實現“一鍵審查”,為規劃設計和行政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此外,探索運用遙感測繪、傳感網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智技術,實現遺產智慧化監管、交互展示。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名城分院副總規劃師 湯芳菲
把歷史文脈“亮出來” 把歷史文化空間“用起來”
我們在本次規劃中通過加強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推動城市的高質量發展。
把城市厚重的歷史文脈“亮出來”。例如挖掘珠江文化帶的海防江防、商貿運輸、工業發展形成的不同時期遺產,梳理歷史城區兩千多年沉淀的城墻遺址、歷史水系、人文故事,在未來的城市更新中做好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并且通過公共空間設計、歷史信息標識等方式把廣州的文化底蘊更好地彰顯出來,形成市民可感知可體驗的人文空間。
把多元的歷史文化空間“用起來”。我們這次不僅是名城保護的宏觀系統謀劃,也在具體的街區和建筑保護利用行動上做了很多探索,加強政府導向,支持廣大業主和市場力量,參與到建筑的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中,支持發展創意創新等新功能,探索傳統建筑宜居水平的改善,讓歷史文化遺產更多地融入到廣州人的日常生活當中。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教授 張春陽
“分級+分類”精細化管控 保護利用傳統街巷
廣州傳統街巷作為線性城市公共空間,與嶺南地區氣候特征、河涌水系、商貿文化及居民日常生活聯系緊密,是城市歷史文脈和市民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我們在保護規劃中對傳統街巷進行了“分級+分類”及鼓勵活化利用的保護策略探索。
依據不同類型傳統街巷的歷史文化價值、整體風貌、現狀尺度、界面特征等因素將其分為三級,落實各類型街巷的整體保護、協調保護、底線控制的三級保護策略,制定類型分級保護指引,明確不同類型街巷的保護重點與控制要素,避免城市更新中的類型混雜與特色消解。例如,對一級騎樓街的保護,強調保護騎樓街風貌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嚴格保護騎樓街走向、高寬比、斷面形式、特色界面、建筑單元的面寬韻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