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5月19日,2023年大灣區(廣東)國際航運大會在廣州南沙召開,本屆大會由廣州市政府、廣東省交通運輸廳聯合主辦,廣州市港務局、南沙區政府、黃埔區政府以及香港船東會承辦,來自中央口岸單位、粵港澳大灣區有關政府部門、國際港航企業、金融行業、物流供應鏈、產業鏈企業、國際友好港以及行業協會等200余名領導和嘉賓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共襄盛會。
據介紹,本屆大會以“開放灣區 面向世界”為主題,與會代表及各專家學者圍繞探索建立大灣區面向世界的港航合作新平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航運業融合發展、協調發展機制、綠色低碳等主題進行深入探討,為提升大灣區在國際航運領域的綜合國際影響力、競爭力提供智慧和方案。
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廳長林飛鳴、廣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賴志鴻、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呂玉印、中國貿促會副會長、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副主任柯良棟、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付緒銀、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分別發表致辭。未來,粵港澳三地將繼續攜手努力,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大灣區國際航運交流品牌,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港航業融合發展、共同增強大灣區港口群對國際港航產業鏈供應鏈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為深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譜寫“海上絲綢之路”新的輝煌貢獻力量。
首聚廣州襄盛會
據悉,2021年,香港船東會在一年一度的亞洲物流航運會議期間舉辦了第一屆大灣區國際航運大會,受到了國際航運和貿易界的廣泛關注和參與,香港原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論壇致辭演講,來自大灣區及世界各地逾1700位港航界人士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受邀參加。2022年《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下稱《南沙方案》)發布后,打造大灣區國際航運交流品牌已列入廣州落實《南沙方案》的重大事項。
作為世界海運史上唯一一個兩千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廣州港始終高舉開放、交流、共享與合作的大旗,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撐。
2022年,廣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6.56億噸,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486萬標箱,繼續保持著全國最大的內貿集裝箱中轉港地位。2023年1-4月,廣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2.14億噸,完成集裝箱吞吐量783萬標箱,同比均實現正增長。2022年,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中廣州全球排名第13位。在中國經濟信息社發布的國際都市游船活力指數中,廣州排名全國第一,全球第二。目前,廣州港集裝箱航線已達263條,其中外貿航線157條,在美國、歐洲、新加坡、越南等地設立海外辦事處6個。已建成內陸港或辦事處32個,開通海鐵聯運班列36條。國際友好港口數量達54個,位居全國第一。
目前,廣州正謀劃建設臨港經濟區,對標世界一流,充分發揮廣州港口的優勢和特色,從近期、中期、遠期科學規劃發展路徑、發展區域,高標準、高水平推進廣州臨港經濟區總體規劃以及交通、航運物流產業、高端航運服務業、臨港汽車產業等專項規劃編制工作。依托港口,推進臨港產業發展,實現物流與產業相配套、運輸與服務相融合,形成以港促產、以產強港,港產城協同發展的格局,將廣州臨港經濟區建設成為物流高效暢順、港城深度融合、產業升級創新的發展典范。
“開放灣區、面向世界”的會議主題,是今天廣州與大灣區人民共同的愿景。本次大灣區(廣東)國際航運大會的舉辦,將集聚粵港澳各界精英和智慧,搭建互聯互通友好合作的平臺。廣州這一中華文明的窗口也將持續地向世界傳達開放和合作的決心。目前,世界局勢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面臨新問題、新挑戰、新機遇,如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港航產業融合發展,共同構建全球航運新生態,如何立足灣區,攜同港澳,打造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如何保障國際國內貿易運輸通暢,建設世界級港口群,是粵港澳大灣區港航產業的共同課題。這屆大灣區(廣東)國際航運大會的舉辦也將超越行業局限而成為一場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的盛會。
聯合共建促發展
本次大灣區(廣東)國際航運大會上,舉行了“大灣區航運聯合交易中心”共建啟動暨簽約儀式。來自廣州市港務局、廣州交易集團、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廣州港集團、中遠海運散貨運輸有限公司、中遠海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遠海運特種運輸股份有限公司、香港船東會、澳門海員工會、南光物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共同為大灣區航運聯合交易中心建設按下“加速鍵”。
自《南沙方案》出臺以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廣州市港務局和廣州交易集團攜手南沙區共同推進大灣區航運聯合交易中心建設,緊緊圍繞“大灣區”“航運”“聯合”“交易”四個主題,聚焦粵港合作、港口航運、航運金融、大宗商品、物流與供應鏈等多個領域,研究分析國內外航運市場現狀和發展前景,廣泛調研省市政府部門、國內外航運機構、大小型行業企業以及知名專家教授,充分聽取港澳方面意見,提出了大灣區航運聯合交易中心總體建設思路,按照“做大做強廣州航運交易所,重組廣州航運交易有限公司”這一分步到位的工作思路籌建大灣區航運聯合交易中心,積極爭取市區兩級對大灣區航運聯合交易中心的資金、場地和重組事項等支持,為大灣區航運聯合交易中心前期建設提供堅實基礎和保障。
《共建大灣區航運聯合交易中心戰略合作協議》指出,各合作方在遵守“平等自愿,互利互惠、誠實守信、長期合作”的原則下,根據各自發展優勢和資源稟賦,積極探索與大灣區航運聯合交易中心的合作模式,主動導入業務資源、市場資源,創新開展各類航運要素交易,共同拓展新業務新模式,將大灣區航運聯合交易中心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世界級航運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平臺。
下一步,作為加快南沙建設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的有力抓手,大灣區航運聯合交易中心將吸引更多的粵港澳三地政府、航運企業參與共建,積極推進名稱使用核準及交易場所資質申請,實現航運服務資源跨境跨區域集聚整合和高效配置,助力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吸引大灣區乃至全球的航運服務要素進一步集聚,不斷提升大灣區港口群總體服務能級和競爭力、提升我國在全球航運市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友好合作繪藍圖
本次大灣區(廣東)國際航運大會上,多領域合作達成共識:
香港運輸及物流局與廣州市港務局簽署合作協議,在建立雙方港口及航運事務溝通合作機制、推動建設大灣區航運物流公共服務網絡、大灣區高水平國際航運服務中心、大灣區國際航運資訊服務品牌、研究舉辦海事人才及青少年交流活動等方面達成共識,共同致力于將穗港打造成為國內國際領先的港口航運管理示范區,提升灣區港口群面向世界的國際港航服務能力和影響力,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中國海事仲裁委與廣州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署合作協議,旨在進一步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糾紛解決方案,提升區域國際海事商事爭議解決服務功能,改善營商環境,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和廣州國際航運樞紐建設。
中國船東協會與粵港澳港口航運發展聯合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旨在建立雙方溝通協調機制,加強雙方在航運資源、技術、產業、信息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共同為大灣區海事商業服務專業知識和最佳做法的信息和技術交流提高效率。
香港船東會與廣州航海學院簽署合作協議,就在《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框架下進一步加深校政企合作,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航海教育培訓融合發展,打造航海教育培訓交流品牌等方面達成共識。
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與新加坡海領船務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擴大業務范圍、推動企業落戶,發揮資源優勢、共推南沙航運企業集聚,建立互動機制、積極鞏固合作關系等方面達成共識,旨在發揮南沙國家新區、廣東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和承載門戶樞紐功能的廣州城市副中心“三區一中心”的作用,更好地服務國家“一帶一路”的重大戰略部署,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與廣州港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就南沙港區重大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海鐵聯運、中歐班列發展、國際海鐵聯運碼頭工程、國際集裝箱服務功能等多項內容達成共識,旨在深化雙方合作,進一步推進南沙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增強國際航運樞紐功能,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中的示范引領帶動作用。
中遠海運散貨運輸有限公司與廣州港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旨在充分發揮雙方的資源和品牌優勢,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升雙方市場地位和綜合競爭力,共同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各方合作協議的簽訂將充分調動航運產業鏈的各方資源,匯聚行業各方力量,本著“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開展深度合作,高質量發展航運產業,為攜手打造國際航運物流樞紐、建成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門戶、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撐。
思想碰撞出火花
在本次大會上,共舉辦了8場主旨演講、3場圓桌會議,迸發了無數新鮮的觀點和深度的洞見。粵港澳嘉賓們圍繞港航合作新發展、智慧綠色港航建設、產融結合與創新發展、粵港澳高水平服務中心建設等議題,發表了幾十場演講,進行了多場討論和座談,為粵港澳航運業和世界經濟帶來一場國際性、前瞻性、前沿性的智慧碰撞。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廣州市港務局、南沙區政府、國際航運公會、香港運輸物流局、中遠海運集團、香港船東會、深圳海洋大學等多家單位代表就綠色航運、建設海洋強國、創新升級供應鏈,大灣區港航融合發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一流港口群等進行了專題討論。
國際航運公會秘書長Guy Platten代表國際航運公會(簡稱ICS)發言,他表示中國目前在國際航運中地位重要,在國際海事組織中影響力巨大,希望未來能加強與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和美洲的其他ICS成員共同合作,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減少航運排放,共同塑造全球航運業的未來。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講解了全球化的三波浪潮與當前的逆全球化趨勢,他提出,中國要在逆全球化下建設海洋大國,應該解放思想,大膽走出去,擁抱“第三次開放”,引領全球化。
香港運輸物流局局長林世雄表示,香港特區政府高度重視與大灣區的合作,出臺多項措施推動本地航運業發展,船舶租賃稅務寬減措施,并積極與國際航運業合作,吸引更多高增值海運業機構來港落戶,落實海事服務人才培訓項目,提高香港國際航運業,繼續提升香港國際航運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遠海運集團副總裁林戟提出,港航物流產業應該從打造韌性供應鏈、智慧供應鏈、綠色供應鏈三方面發力,創新升級供應鏈,助力提升大灣區全球競爭力。
香港船東會中國委員會主席、華光海運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趙式慶介紹了香港船東會、香港船舶注冊、海上保險業、綠色交通等情況。希望能將參與大灣區航運業的不同群體聚集在一起,為了共同的目標團結努力。
深圳海洋大學籌建辦負責人、院士林間從戰略引領、一體布局、人才培養、產學研合作等方面闡述如何打造大灣區未來海洋與國際航運人才高地。
廣州市港務局局長、一級巡視員孫秀清提出,未來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發揮大灣區港口群比較優勢,鞏固港口群發展基礎,推動大灣區港口融合發展,優化港口戰略協同,對標先進提升大灣區國際航運服務水平,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一流港口群貢獻力量。
南沙區政府常務副區長魏敏向大家介紹了南沙的基礎、發展和機遇,表示將依托南沙區位優勢、戰略優勢,全面深化改革,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提升門戶樞紐功能,發展好航運產業,更好地服務扎根大灣區的企業,為企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下午的圓桌交流中,各嘉賓圍繞“高質量建設廣州臨港經濟區 打造灣區面向世界的港航合作新平臺”“共建大灣區航運聯合交易中心 促進粵港澳國際航運服務融合發展”“綠色低碳共識下的國際港航新合作”三大主題開展深度討論交流,為打造大灣區面向世界的港航合作新平臺提出了寶貴的建議。行業領袖、專家學者和行業前沿的觀察者用精辟的論述,向世界發出“灣區聲音”、提出“灣區方案”,為世界港航業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共同推動大灣區國際航運實現高質量發展與合作。
2023年大灣區(廣東)國際航運大會讓世界看到了廣州的熱情,見證了粵港澳港航業的凝心聚力、攜手并肩的深厚友誼和不斷超越、創新發展的信念。“開放灣區 面向世界”的故事和精神,也將成為世界港口航運界的佳話,走向未來,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