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體經濟為重 靠“實”力挖潛力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1月3日,中共廣州市委十二屆九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提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建設“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這是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錨定城市核心功能,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經過深入調研、反復論證定下的廣州產業發展新藍圖。
產業興則城市興,產業強則城市強。廣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落實國家戰略、服務全國大局的迫切需要,是順應創新潮流、把握歷史主動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換擋變軌、重構發展優勢的迫切需要。
廣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明確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這一總體要求,把握制造業服務業兩業融合、數智化綠色化兩化轉型兩個主攻方向,以及打造15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布局6個未來產業等目標任務,釋放了以實體經濟為重、防止脫實向虛的強烈信號。
超高清視頻與新型顯示
“實體”站上“C位”
實體經濟是大國經濟發展之本。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發展實體經濟的重大意義,明確指出像我們這樣一個大國要強大必須靠實體經濟。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外貿第一大省,廣東也提出“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
作為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省會城市,廣州始終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提出“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統籌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未來產業謀篇布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筑穩做強高質量發展底基底盤。
廣州始終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在這次的廣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我們發現,無論是“總體要求”“主攻方向”,還是重點發展賽道,實體經濟都牢牢占據“C位”。
在謀劃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方面,廣州提出重點發展15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并根據產業基礎、成熟程度細分為新興支柱、戰略先導、特色優勢3類,包括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超高清視頻與新型顯示、生物醫藥與健康、人工智能、半導體與集成電路、低空經濟與航空航天等產業。在謀劃未來產業發展方面,提出搶占具身智能、未來網絡與量子科技、深海深空等產業發展先機。在謀劃現代服務業發展時,提出加快制造業、服務業“兩業”融合,推進服務業結構升級,提高發展賦能水平。
在當前外部形勢嚴峻復雜,經濟正處于爬坡越坎、回升向好的關鍵時期,“實”力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我們看到,廣州無論是謀劃戰略性產業集群、謀劃未來產業還是謀劃現代服務業,都將“實體經濟為重”貫穿始終,處處透露著“實”的氣息、展現著“實”的擔當。
廣州“實”力幾何
實體經濟是國家經濟的基礎,涵蓋了制造業、農業、建筑業等多個領域,它們為國家提供了物質基礎,也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在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實體經濟架起“四梁八柱”,制造業則是名副其實的頂梁柱。
回望過去,從最早的蒸汽船塢到如今的高端智能制造,廣州始終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走在時代前沿,譜寫了一連串的制造業傳奇,也創造了眾多全國和全球第一。
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廣州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在數次重大變革中,適時調整產業布局、贏得發展先機。例如世紀之交,廣州意識到必須擺脫“三來一補”的輕工模式,轉向裝備制造業,在產業布局上著手重組汽車、造船、石油化工等行業。而在國家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布局中,廣州同樣搶抓發展新機遇、篤志走在最前列。
如今,廣州囊括聯合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行業,汽車產量、超高清顯示面板產能全國第一,生物醫藥企業總數位居全國前列,擁有6個產值超千億的先進制造業集群、7個增加值超千億的服務行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30%。
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業結構。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1月,廣州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5.2%。產業投資加快蓄勢聚能,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7.6%,占制造業投資的比重同比提升3.1個百分點,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投資一路快跑,同比分別增長21.3%、86.2%。
同時,廣州發展實體經濟也是“喜新”不“厭舊”。創新實施“四化”平臺賦能新型工業化專項行動,獲得了國家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試點城市、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等試點示范,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實體經濟發展的動能持續強勁。廣州實體經濟的蓬勃發展有力證明: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
未來潛力在哪
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會憑空生成,需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
廣州立足城市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經過深入調研、反復論證后提出來的“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潛力無限、未來可期。
首先,廣州有戰略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依托廣州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資源優勢和高新技術產業基礎,聯合打造一批產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去年,國務院批復的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賦予廣州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等核心功能定位……如今的廣州,在國家和省的戰略加持下,已然成為發展實體經濟、催生新質生產力的沃土。
其次,廣州有科技支撐。廣州創新資源豐富,集聚了全省70%的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以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校大學生超160萬、全國第一,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超3.4%,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超10萬件,高新技術企業超1.23萬家,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全球前十。
此外,廣州還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廣州的實體經濟不僅體現在能“造”上,還體現在能“銷”上。作為千年商都,廣州自古廣貨賣天下、廣賣天下貨,擁有超360萬戶經營主體、超2400萬城市人口、超萬億內外貿市場規模,白云機場連續四年保持單體機場旅客吞吐量全國第一。當前,廣州正著力建設中心型世界城市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全球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這里加速匯聚,這也是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生動縮影。
當然,廣州的優勢和潛力不限于此。當前廣州正持續優化產業友好型、企業友好型和企業家友好型營商環境,全力建設全國產業生態最好、政務服務最優、綜合成本最低的營商環境高地。接下來,在國家戰略、科技創新、超大市場空間以及優越營商環境等賦能下,廣州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必將取得新突破、實現新作為。
廣州“實”力
目前,廣州囊括聯合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行業;汽車產量、超高清顯示面板產能全國第一;生物醫藥企業總數位居全國前列;擁有6個產值超千億的先進制造業集群、7個增加值超千億的服務行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30%。
去年1—11月,廣州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5.2%
去年1—11月,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