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機構專頁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廣州市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的通知

  • 聽全文
  • 2020-08-11
  • 來源: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 分享到
  • -

各區政府,各有關單位:

  《廣州市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問題,請徑向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反映。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0年7月20日


廣州市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新型基礎設施(以下簡稱新基建)的決策部署,搶抓數字新基建發展制高點,激發老城市新活力,支撐實現四個“出新出彩”,結合廣州市實際,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堅持數字新基建與產業創新、融合應用、新消費、市場相結合,市區聯動齊抓共建,兼顧廣州既有基礎和長遠發展,重點選擇“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充電設施”等四大領域專項行動,以融合應用為突破,以創新項目為牽引,以數據內容為要素,以人才集聚為根本,以生態構建為支撐,催生廣州市發展數字新基建的“頭雁”效應。

  二、工作目標

  到2022年,全市建成泛在、高性能、精益服務、低使用成本的數字新基建,滲透于生產、生活、科技、智慧城市各領域,投資乘數效應極大釋放,成為激發地域經濟活力的強勁引擎,在全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廣州經驗,未來打造全國城市級數字新基建典范。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信息基礎設施領先城市。成為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全國首批5G商用試點城市和綜合型信息消費示范城市,城區5G網絡連續覆蓋,5G場景應用生態圈基本形成,5G賦能產業在重點領域實現集群化發展,5G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累計建成5G基站8萬座,總投資超過300億元,培育200家5G應用領域創新型企業。數據中心可使用折合標準機架數約20萬個,建成低時延、高附加值、產業鏈帶動效應明顯的數據應用區。

  ——構建全球頂尖的智能化 “創新型智慧城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智桿”“智路”“智車”“智品” “智樁”“智園” “智區” “智鏈” “智軌”,推動形成50個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應用場景,打造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智能硬件等8個重點產業集群,建設10個人工智能產業園,培育50家以上人工智能技術、產品制造、應用和服務領域的全國領軍企業,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超1200億元。

  ——形成全球跨界融合型“智造名城”。形成國內領先的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各有側重、協同集聚發展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推動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廣州)建設成為國家級網絡空間核心基礎設施,培育1—2家達到國際水準的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300個左右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APP(應用程序)和工業軟件。

  ——建成全國智慧充電設施的標桿城市。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數量充足、布局合理,能夠滿足全市電動汽車充換電需求。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等公用充電設施服務半徑小于1公里。全市充換電設施數量突破5萬個,充換電站點突破4000個,充換電服務能力達到250萬千瓦。

  三、主要任務

  (一)開展5G“頭雁”行動。

  1.加大網絡建設投入。推動基礎通信運營企業加大在廣州的網絡建設和試點投入,結合應用場景聯合場景建設方在電網、公安、應急管理、船舶、石化、軌道交通、專業園區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建設5G專網,開展基于5G技術的移動電子政務應用試驗建設。探索網絡建設投資新模式,支持骨干企業參與室分系統建設。增加5G基站站址儲備,全面梳理全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產權物業,滾動編制年度《公共資源開放目錄》,加大公共資源免費開放力度。加強多規合一,組織編制全市5G 通信設施專項規劃和配套建設標準,在地塊規劃條件中明確基站建設和用電配套需求。推動基站站址、配套機房與新建樓宇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并將相關事項納入竣工備案事項。結合“三線整治工作”同步推進5G網絡建設,研究制定統建模式下的管道運營機制、建設規劃等。(責任單位:省通信管理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局等,各區政府)

  2.優化網絡建設和運營環境。優化基站建設審批流程,編制林園用地等基站建設指引(責任單位:市直職能部門)。貫徹省有關規定,規范有關專變投資、線損分攤等收費,進一步完善轉供電收費管理(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局,廣州供電局)。落實支持基站直供電(直抄表)改造政策,引導各專變業主支持直供電(直抄表)改造(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廣州供電局等)。推動基礎通信運營企業落實國家通信網絡提速降費要求,鼓勵其在國家和省的資費優惠基礎上降低費用或免費提供網絡保障增值服務。(責任單位:省通信管理局)

  3.提速建設“智桿”。印發《廣州市智慧燈桿建設管理工作方案》,編制智慧燈桿管理辦法、地方標準,組建智慧燈桿投資建設運維主體,強化智慧燈桿建設統籌,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加入智慧燈桿建設。結合通信、視頻監控、車聯網、物聯感知等應用需求以及城市道路臨時泊位規劃,編制智慧燈桿建設專項規劃,明確年度建設任務,有序推動智慧燈桿在市區的部署。到2022年底力爭建成智慧燈桿3.4萬根。(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住房城鄉建設局,廣州無線電集團,各區政府等)

  4.推動產業鏈發展。開展強鏈補鏈,推動龍頭企業在廣州設立5G相關機構。打造省級5G產業園,重點推動黃埔區科學城和知識城、天河廣州軟件谷等5G核心產業基地以及南沙“5G+AI”人工智能價值創新園和海珠“5G+互聯網”琶洲互聯網價值創新園等關聯產業基地建設。推動完善5G產業鏈條,瞄準基站配套、小基站主設備、天線、射頻、基帶芯片、通信模組、終端天線等5G設備制造,編制5G產業重點招商目錄和廣州5G企業培育目錄,引進培育一批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商務局、發展改革委,各區政府等)

  5.建設大數據中心。制定廣州市數據中心建設發展指導意見、建設導則及綠色數據中心評價標準,堅持數據中心以市場投入為主,支持多元主體參與建設,統籌土地、電力、網絡、能耗指標等資源,合理布局建設各類數據中心,優化數據中心存量資源。加快發展信息技術應用創新,以通用軟硬件適配測試中心(廣州)為紐帶,支持建設具有自主核心創新能力的綠色數據中心。優先支持設計能源利用效率(PUE值)小于1.3的數據中心,重點發展低時延、高附加值、產業鏈帶動作用明顯的第一、二、三類業務數據中心。推動中國電信粵港澳大灣區5G云計算中心建設,積極配合廣東省改造擴容廣州至各數據中心集聚區的直達通信鏈路建設。(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管局,省通信管理局,市委網信辦,市發展改革委,各區政府等)

  (二)開展人工智能跨界融合行動。

  6.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重點在城市交通、教育醫療、生態環境、公共安全、政務司法、社會管理等領域深化應用。鼓勵開展網上授課、精準教學、個性化學習等智能化服務,支持越秀區試點打造集辦公、管理、資源、教學、考評等方面于一體的智能化教育體系。建設廣州“云健康”服務平臺,推進影像自動讀片、智能輔助診療、電子病歷智能語音錄入等產品和技術的應用。構建覆蓋全市主要區域的環境智能感知體系,對全市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指標等進行全過程監管。構建城市智能化水務管理和地下管線基礎信息綜合管理系統,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共建共治共享。完善城市安全立體防控網絡建設,優化城市重點公共場所物聯網監控設備布局,增強維穩處突保障能力。加快智慧司法建設,推進語音識別、電子卷宗在庭審、檢務、警務工作中的應用。深化民生領域的推廣應用,促進優質公共服務均等化。(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教育局、衛生健康委、生態環境局、水務局、公安局、法院、檢察院等,各區政府)

  7.打造一批“智區”。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5G、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術手段,提升社區基礎設施集約化和智能化水平,實現綠色生態社區建設。推動實現“人—機—物”之間全面的信息聯通與共享,提升社區治理和小區管理現代化。拓展社區服務內容和領域,促進公共服務和便民利民服務智能化,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社區服務體系。(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等,各區政府)

  8.推動建設“智路”。實施廣州市城市智慧汽車基礎設施和機制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和車聯網先導區實施方案,依托廣東省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開展車聯網直連通信頻段試運營,探索車聯網發展技術路線和技術標準。結合5G商用,促進C-V2X(基于蜂窩網絡的車用無線通信技術)等技術規模部署,建設有特色、規模化、可復制的全國車聯網先導區。推進城市交通智能化建設,打造智慧交通體系,建立涵蓋人、車、路、云、環境協調運行的新一代交通綜合運行監測平臺,開發出面向政府、產業和市民的應用與服務。到2022年,建成400公里車路協同的“智路”。(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交通運輸局、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局,各區政府)

  9.大力發展“智車”。依托廣汽集團等龍頭企業探索車聯網發展技術路線和技術標準,結合車聯網建設推出量產型智能網聯汽車,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內部跨市、跨境測試及應用協同機制,建設環大灣區車路協同試驗網。建設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電子集成系統產業綜合基地,打造集線控底盤芯片、軟件、傳感器及終端設備為一體的“汽車大腦及神經系統”以及車聯網路側設備、邊緣云區域云產品等全產業鏈體系。支持黃埔、南沙、番禺、花都、增城、天河等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園建設,推動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高端汽車電子及零部件、鋰離子動力電池等產業集聚發展,打造智能網聯汽車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區政府)

  10.建設區域“智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交通一體化建設,基于5G、工業互聯網以及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等,加快推動城市軌道交通“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協同化”運營,實現自感知、自記憶、自認知、自決策、自進化以及智能支持。加快構建智慧軌道交通產業生態,輸出服務至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城市的城軌、城際鐵路建設和運營,強化一體化便捷出行體驗,打造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交通運輸局,廣州地鐵集團,各區政府等)

  11.培育終端“智品”。大力發展智能裝備及關鍵功能部件,建設全省智能裝備產業核心區,打造智能裝備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醫療、智能無人機、人臉支付終端、智能溫感設備等公共服務類智能產品,提高智能監控、智能感知、智能決策等行業應用類產品的智能化水平。普及4K電視、可穿戴電子、虛擬現實設備等生活類智能產品,豐富教育、出行、餐飲、購物、文旅等領域的智能化消費體驗,提升“消費智能都市”能級。(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商務局,各區政府)

  12.建設一批“智園”。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為核心,加快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以工業軟件為特色的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基地,創建國家級密碼應用和創新示范基地,協調推進南沙國際信息樞紐中心、增城信創產業園建設。推動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升級改造,加快省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建設。以省級人工智能產業園為重點,提升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核心要素供給能力和水平,加快產業集聚。開展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重點任務揭榜攻關。以密碼創新和應用示范基地為重點,推動密碼與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科技局、密碼管理局,各區政府)

  13.優化構建“智鏈”。實施“1+N”工程(一個龍頭企業+ N個場景),積極釋放行業智能化應用場景,鼓勵龍頭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帶動形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的生態。支持重點人工智能企業建設開源開放平臺,打造基于軟硬件、數據、應用等協同的新型產業生態。探索推進區塊鏈“建鏈、上鏈、用鏈”工程,促進區塊鏈產業集聚發展。(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區政府)

  (三)開展工業互聯網賦能創新行動。

  14.加快企業內外網改造。推動基礎通信運營企業建設覆蓋全市主要工業園區的高質量外網,加快廣州開發區省級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推動50家龍頭骨干企業完成工業互聯網內網改造,鼓勵汽車、裝備、醫藥等行業工業企業與基礎通信運營企業深度對接合作,建設一批“5G+工業互聯網”示范園區,打造一批“5G+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場景。開展下一代互聯網關鍵技術和創新機制研究,部署和運營一臺國際IPv6(互聯網協議第6版)根服務器。(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各區政府)

  15.構建標識解析體系。以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廣州)為牽引,推動汽車、智能裝備等重點行業建設運營一批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及以下其他服務節點,引導企業接入標識解析體系。推動基于標識解析的關鍵產品追溯、供應鏈管理、個性化定制、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集成創新應用。到2022年,頂級節點(廣州)接入行業性二級節點30個以上,接入企業數量超過600家,日均標識解析量達300萬次/天。(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廣汽集團、廣智集團,各區政府)

  16.加速引導企業“上云上平臺”。推進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和行業性、功能性平臺建設,強化平臺資源集聚能力。鼓勵工業設計線上服務平臺應用,促進制造業設計能力提升。支持工業互聯網平臺商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優質資源,打造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及集群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引導集群式“上云上平臺”。到2022年,全市企業上云上平臺意識和積極性顯著提升,上云比例和應用深度走在國內前列,形成5家左右具備較強實力、國內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商,上云企業超過2萬家。(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區政府)

  17.大力推廣工業軟件。提質升級中國軟件名城,建設國家工業軟件適配驗證中心,聯合軟硬件開發商、系統集成商、基礎設施提供商、應用服務提供商等產業鏈上下游環節,突破發展一批“卡脖子”工業軟件,協同攻關一批典型工業軟件應用,普及推廣一批嵌入式軟件賦智產品,形成初步完備的工業軟件產業生態體系,打造成為國內領先的工業軟件基地。到2022年,適配驗證中心初步建成,集聚30家工業軟件企業,孵化50個工業軟件典型應用項目。(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區政府)

  18.打造“定制之都”。實施“定制之都”示范工程,圍繞定制家居、汽車、時尚服飾、智能終端、專業服務等重點領域,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規模化個性定制龍頭骨干企業,打造集總部經濟、展示體驗為一體的產業集聚園區。推進琶洲定制家居總部大廈、廣州定制之都產業園(白云)、流花路定制消費體驗中心等載體建設。推動直播平臺參與產品研發設計等環節,推出具有廣州特色的“網紅定制”服務。到2022年,培育形成5個示范產業集群,30家示范企業。(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商務局,各區政府)

  19.加快特色產業集群數字化改造。發揮服裝、化妝品、皮具、珠寶、食品飲料五大特色產業集群的集聚效應,形成“1+3+N”模式(即每個行業組建“平臺+行業解決方案商+龍頭企業,協同N個數字化轉型生態伙伴”聯合體),推動集群內企業廣泛運用工業互聯網實施數字化升級,提升特色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力。到2022年,形成5個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數字化特色產業集群解決方案,打造100家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建成數字化產教融合的人才實訓基地。(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區政府)

  (四)開展智慧充電設施提升行動。

  20.加快“智樁”建設。推動羊城充平臺接入全市公用充電設施,向車主提供找樁、導航、充電、支付等一站式服務,實現充電設施之間、車和基礎設施之間互聯,不同運營企業之間的結算互通,運用大數據等手段,加快建設便捷高效、全時段、全方位覆蓋、布局合理的智能充電管理體系。推動私樁共享,增加需求響應資源。(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廣州供電局,各區政府)

  21.規范新建住宅小區充電樁建設。落實國家、省關于新建住宅、改擴建住宅以及新建辦公類建筑、商業類建筑及社會公共停車場(庫)充電樁配建比例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等相關要求,并納入土地規劃條件和工程驗收的具體標準。結合智慧燈桿建設,推動既有小區建設公共快速充電樁。新建住宅小區充電樁應滿足自動功率控制功能,為參與車網互動提供充電負荷基礎。(責任單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廣州供電局)

  22.加大重點區域充電設施建設力度。建設城市道路臨時泊位、交通樞紐的公共停車場和高速公路服務區公共快速充電樁,重點推動機場、高鐵站等公共停車場加快建設集中式充電站等。(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交通運輸局,廣州供電局、市公交集團,各區政府等)

  23.加快換電設施建設。建設全市換電網絡,積極發展私人電動汽車、出租車、網約車換電服務。(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局等)

  24.構建數據化充電后服務市場。支持運營企業創新商業模式,做大充電后服務市場,建設充換電站的儲能設備。通過挖掘新能源車的電池信息、車輛分布情況等數據,為二手車評估、電池及新能源車技術升級等后市場服務提供新的價值空間。(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廣州供電局)

  四、政策措施

  (一)支持應用突破。

  25.支持培育一批應用示范。運用5G、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先進信息技術,聚焦工業、交通、教育、醫療、公安、政務、應急、文旅、廣電、農業等領域,推動跨界融合發展,每個領域培育不低于兩項精品應用。建立數字新基建重點項目庫,每年滾動更新,重點開展一批應用試點示范項目,擇優對入庫項目的研發創新、平臺建設、公共服務等基礎性建設按規定給予一定補助。其中,對重點應用試點示范項目,由市政府統一授牌。對于新建、擴建項目主體,鼓勵與市、區合作,采取“一事一議”方式靈活建設。(責任單位:市直職能部門,各區政府)

  26.鼓勵智能制造。對設備總投資額150萬元以上的已備案技改項目,按項目實際設備購置額擇優給予一定比例獎勵。對國家工信部新認定的“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工業互聯網、5G等兩化融合類試點示范項目、大數據示范項目、人工智能揭榜項目,給予一次性獎勵。(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各區政府)

  27.推動政府部門主動開放公共示范應用場景。運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推動交通、教育、公共安全、醫療、環保、司法、社會管理、社區、垃圾分類等重點領域優化升級,支持傳統基建的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融合,實現以應用換投資,以投資換市場。(責任單位:市直職能部門,各區政府)

  28.搭建公共數據共享平臺。建設陸、海、空、天新型智慧城市公共數字底座,推進“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建設應用。制定公共機構數據開放計劃,推動建立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等公共機構數據資源清單,有序向社會釋放公共數據,推進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普惠數據供給。(責任單位: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等,各區政府)

  (二)支持區域示范。

  29.推動一批載體建設。重點建設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十大價值創新園區、廣州南沙智慧港、黃埔區通用軟硬件適配測試中心(廣州)、天河廣州軟件谷、國家區塊鏈發展先行示范區、白云數據湖產業園、北京路旅游風情街、天河路5G商圈等。市財政專項資金重點向示范項目傾斜,優先支持數字新基建發展。(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發展改革委等,各區政府)

  30.加大土地供應。統籌市新增建設用地、能耗等指標,優先保障各區打造數字新基建領域的園區載體。支持符合條件的數字新基建項目納入我市新型產業用地(M0)試點范疇,享受同等政策優惠。(責任單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等,各區政府)

  (三)支持信息消費。

  31.擴大信息消費產品供給。推進國家綜合型信息消費示范城市建設,綜合推進生活類、公共服務類、行業服務類等民生信息消費,擴大工業企業信息消費,提升軟件服務信息消費能力。支持利用5G、人工智能、超高清視頻、區塊鏈、AR/VR等技術搭建信息消費體驗中心,依托信息消費體驗中心組織開展信息技能培訓,提升社會公眾對信息消費的感知度。支持建設舊交易館5G創新體驗中心、花果山超高清視頻產業特色小鎮、天河5G電競產業綜合體等一批創新體驗中心。加快網絡零售和跨境電商發展,引導傳統外貿企業借助跨境電子商務推進轉型升級。(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商務局等,各區政府)

  32.推動內容消費。豐富4K/8K節目消費,推動廣播電視企業、IPTV(網絡電視)運營企業、互聯網企業加大節目內容供給和共享,為市內家庭免費提供2年影片、賽事、娛樂等超高清視頻節目試看服務。(責任單位: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各區政府)

  (四)支持科技創新和人才集聚。

  33.鼓勵突破核心基礎。落實我市覆蓋科技孵化器、科技金融融合、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成果轉化等政策。支持建設粵港澳5G應用創新中心等各類5G創新平臺以及廣東省機器人創新中心,廣州無人駕駛創新聯合實驗室、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中山大學—大數據與計算智能研究所、工業互聯網產教融合公共服務平臺等創新平臺。鼓勵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和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廣州)向社會開放。推動培育覆蓋終端、用戶、網絡、云平臺、數據和應用安全的多層次安全服務保障能力。(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發展改革委等,各區政府)

  34.加大人才支持力度。貫徹落實“廣聚英才計劃”,根據我市“1+4”產業領軍人才政策,每年資助支持一批符合條件的數字新基建領域內創新領軍人才及團隊、產業高端人才,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對國內外頂尖人才(團隊)來穗創新創業的,按“一事一議”給予綜合資助。對于新引進的5G、人工智能、區塊鏈、工業互聯網、下一代通信網絡、物聯網、網絡安全等數字新基建領域基礎研究型、應用型技術人才,符合條件的鼓勵引導申報廣州市人才項目并給予相應獎勵。引進國內外數字新基建領域領軍創新創業團隊,加強數字新基建相關學科建設,建設一批產學研用結合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培養一批實干型、創新型復合人才。(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科技局、教育局等,各區政府)

  (五)支持生態構建。

  35.搭建一批專業平臺。舉辦一批具有影響力的論壇、峰會、賽事,搭建高水平、高層次、專業化的全球合作交流與展示平臺。鼓勵本土骨干企業、科研機構等成立聯盟、協會,參與國際產學研合作和標準制訂,提升國際影響力。借助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超高清視頻小鎮等部省市共建項目,積極開展全國范圍推廣示范。(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各區政府)

  36.洽談、簽約及注冊(落地)一批重大項目。落實我市“1+1+N”招商政策體系,對數字新基建領域龍頭企業遷入或在穗新設立公司且達到總部企業認定標準的,按照總部企業獎勵政策予以支持,鼓勵集中開展簽約活動。(責任單位:市商務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各區政府)

  37.設立一批專項基金。充分利用我市現有政府投資基金,通過吸引社會資本,推動設立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充電基礎設施等領域專項子基金,重點投資數字新基建領域。發揮資本放大功能,以市場化、專業化運作方式,帶動更大規模社會資本投資,最終形成1000億級數字新基建基金群。鼓勵通過債券融資等方式支持重大數字新基建項目,支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發行公司債券。(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地方金融監管局、財政局,各區政府等)

  五、組織保障

  38.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由分管市領導牽頭的廣州市數字新基建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研究推進項目發展重大事項,協調解決政策落實、重大工程建設、資金安排等工作。聯席會議由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財政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局、交通運輸局、國資委等部門,各區政府組成。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承擔聯席會議日常工作。集中市、區兩級資源,加快出臺配套措施,對數字新基建給予有針對性的財政、金融、人才支持細則。(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各區政府)

  39.發揮各類市場主體作用。推動國有企業在數字新基建中發揮應有作用,積極吸收非公經濟成分參與發展,充分發揮好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作用。支持國有企業加強在數字新基建領域的跨界合作。鼓勵國企和龍頭企業帶動廣大中小企業特別是創新型科技型企業,通過項目混改、技術入股、知識產權入股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數字新基建建設。(責任單位:市國資委、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地方金融監管局等,各區政府)

  40.加大督促評估力度。將數字新基建項目優先納入全市“攻城拔寨、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工作范疇,進一步細化各區、各部門的任務分工,從2020年至2022年底,分組織實施、中期評估、總結示范三個階段,推進和督促各項工作落實。及時總結成果、宣傳經驗,營造社會輿論氛圍。(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統計局等,各區政府)

  本計劃涉及資金獎勵的有關條款納入對應職能部門管理的專項資金實施細則、管理辦法、申報指南等文件中執行。



相關附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