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鞏固提升城市發展位勢的關鍵階段。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和新要求對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需求,科學編制氣象第十四個五年規劃,謀劃廣州未來五年氣象事業發展藍圖,實現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對氣象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意義重大。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加快建設氣象強國的指示精神以及《中國氣象局 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先行示范省建設合作備忘錄(2020-2025年)》文件部署,按照廣州市在全省“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先行示范省中走在前列、當好排頭兵”的工作目標,根據《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廣州市氣象局、廣州市發展改革委組織開展了《廣州氣象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編制工作?!兑巹潯房偨Y了“十三五”時期廣州市氣象發展成就和存在不足,提出了“十四五”期間廣州市氣象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基本原則,明確了主要任務、重大工程以及保障措施,指導“十四五”時期全市氣象建設和管理。
本規劃以2020年為基準年,規劃期為2021年至2025年。
一、“十三五”氣象發展成效
“十三五”期間,廣州氣象緊緊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以人為本,服務民生、服務生產、服務決策,建設更高水平的廣州氣象現代化?!坝^測智能、預報精準、服務周到、資源共享、管理科學”的大城市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基本建成,“廣州智慧氣象”品牌基本形成,在全省率先實現“過硬的、經得起檢驗”的氣象現代化。
“十三五”期間全市落實氣象投資42861.61萬元(含氣象部門中央資金),災害性天氣監測率、觀測自動化程度、暴雨24小時預報準確率等17項指標達到十三五規劃預期目標,完成廣州氣象公共服務大數據工程、廣州“平安海洋”氣象保障工程、廣州“中心城市”氣象保障工程等三個重點工程內的11個項目,為保護生命安全、服務生活富裕、促進生產發展、保障生態良好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持續提升
“十三五”期間,在全國率先實現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建成8個各具特色的觀測基地。新建5部相控陣雷達、29個生態、交通、農業等行業氣象監測站以及200個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雷達探測空間分辨率由250米提升到30米,自動氣象站平均間距從5公里(重點地區3公里)加密到4.5公里(重點地區2.5公里),觀測自動化程度達到100%,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99%。暴雨、雷雨大風和冰雹等突發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由50分鐘提前到60分鐘,24小時暴雨預報準確率由40%提升到71%,24小時臺風路徑預報誤差縮小到73公里。24小時晴雨預報綜合準確率由76%提升到85%,1-10天晴雨預報綜合準確率達75%,10-30天延伸期預報準確率提升20%~40%,未來3天空氣質量預報準確率居國內大城市前列。
(二)氣象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積極發展“精準型、個性化、按需響應”的智慧公共氣象服務,新增微信、微博以及 “停課鈴”、“廣州臺風”APP等9種新媒體渠道,并提供定制式、個性化預警信號預約服務,借助廣州電視塔建成了世界最高的“氣象預警塔”。增加地鐵和交通氣象、旅游氣象、航運氣象等個性氣象服務產品,圓滿完成《財富》全球論壇、世界航線發展大會、廣馬、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廣州焰火晚會等重大活動的氣象保障服務。印發《廣州市專業氣象服務實施辦法》,加強氣象服務事中、事后監管,推動氣象服務市場開放,建立有利于市場主體有序參與氣象服務的競爭機制。參與廣州市巨災保險方案設計,聯合發布政策性蔬菜種植氣象指數保險方案,“十三五”期間累計承保蔬菜種植2146戶,承保風險保額約2億元,保險賠付932萬余元?!笆濉逼陂g廣州市氣象服務公眾滿意率一直位居全省前列。
(三)生態文明氣象保障積極有效
完成1-10天空氣質量集成預報模型研發,建立環境氣象中長期預報方法,可提供廣州市未來10天PM2.5、O3等6種污染物濃度及空氣質量指數預報。建立珠三角生態氣象業務平臺,保障廣州市生態氣象業務正常開展。開展大氣環境宜居性評估,完成多種廣州市風環境評估產品,發布《廣州市氣候公報》《廣州市生態氣象監測公報》《廣州市城市熱島監測公報》,在城市規劃設計、大氣污染防治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參與廣州市多規合一工作,在土地出讓審批環節提供氣候可行性論證,為工程設計提供氣象參數,減輕災害性天氣對后續工程建設項目的影響。開發廣州市高溫健康風險預警模型,實現精準到鎮街的人體健康高溫風險預警。開展花卉花期預報和春季賞花專題指引氣象服務,初步完成廣州荔枝、龍眼等6種果樹的氣候種植區劃,助力優化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布局。
(四)氣象科技創新能力再上臺階
聯合廣東省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和廣州超算中心自主研發區域GRAPES模式1公里分辨率模式,并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上實現業務運行,實現每12分鐘更新未來6小時的短臨預報。天氣預報的時間分辨率由“十二五”時期的3小時提高到1小時,地域精細程度由5公里提高到1公里,基本可實現全市每小時、覆蓋每平方公里的預報。研究型業務探索取得進步,“十三五”期間,廣州市氣象部門共有軟件著作權15項,技術成果專利3項,發表論文105 篇,其中SCI收錄10篇,核心期刊25篇;“干旱動態監測預警評估關鍵技術及應用示范”項目獲2018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為廣州市氣象部門首次獲得的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風廓線雷達數據質量控制及業務應用”等3個項目獲2019年度省氣象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人才隊伍更加壯大,“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增加正研級高級工程師5人、副研級高級工程師38人,工程師55人,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員比例由94.6%提高到95.6%。
(五)氣象社會治理能力持續提高
“十三五”期間,廣州市出臺了《廣州市氣象災害防御規定》、《廣州市氣象局規范行政許可自由裁量權規定》、《廣州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管理規定》、《廣州市公眾應對主要氣象災害指引(修訂稿)》等規章制度,持續推進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災害防御、氣象服務等工作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進程。完善和實施暴雨、臺風停工停課機制,與市教育局、市人社局聯合印發《廣州市公眾應對主要氣象災害指引》,市人社局將氣象災害停工制度寫入廣州市勞動合同標準版。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活動,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普及率超過95%。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梳理完善部門權責清單,氣象部門目前六類依申請事項100%納入“一門”、“一窗”,進駐實體政務服務大廳,集中到“綜合受理窗口”受理。所有行政許可事項通過網上全流程辦理方式實現辦事群眾“零跑動”,行政許可證照實現電子化。
二、發展環境
(一)面臨的需求與機遇
1.氣象強國建設對氣象事業提出新要求
在慶祝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對氣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廣大氣象工作者發揚優良傳統,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高氣象服務保障能力,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氣象工作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面向人民生產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進一步提高氣象服務水平,培養更多氣象科技人才,加快把我國建成氣象強國,大力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防災減災和民生改善等提供強有力的氣象保障,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加快建設氣象強國既是黨和國家的要求、人民的期待,也為推動新時代廣州氣象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2.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工作提出新需求
“十四五”時期,廣州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雙區”建設、“雙城”聯動為戰略引領,持之以恒實施“1+1+4”工作舉措,加快建設國際大都市,奮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為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在全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中勇當排頭兵。為充分發揮氣象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作用,廣州需要在現有公共氣象服務供給模式下開展創新,滿足細分行業對氣象服務的專業性、針對性、定制化的要求,組織引導社會資源和力量發展氣象事業,激發和釋放氣象服務社會化的活力。實現更高水平的氣象現代化,在智慧氣象服務、“一帶一路”氣象合作示范窗口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將廣州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氣象強國的城市范例。
3.科技創新驅動為氣象事業提供新引擎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正處在實現重大突破的歷史關口,第四次工業革命加速形成,顛覆性技術創新將重構生產生活方式,新冠肺炎疫情催生并推動新經濟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將迎來爆發期。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等的建設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應用提供了便利條件,人工智能、云計算、移動互聯、大數據、新媒體等前沿技術的應用,促使氣象服務向智慧化、便捷化、全方位發展,科技突破成為推動廣州氣象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二)存在的問題與短板
1.氣象災害監測能力有待增強
現有氣象觀測站網多為地基氣象觀測設備,空間立體氣象觀測體系不夠健全。氣象觀測綜合化、信息化、智能化、社會化水平有待提高。北部山區、沿海和海洋的自動氣象站稀疏,為現代農業、交通、旅游、電力、危化企業、生態環境等行業服務的氣象觀測站不足,對氣象預報預警精細服務的支撐能力有待提升。
2.氣象預報預警能力有待提高
預報預警仍不夠精細,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空間、時間分辨率不足,基于災害的影響和風險的預報預警缺乏,還不能滿足社會對氣象預報無縫隙、全覆蓋、精準化的要求,氣象預報水平、風險預警能力有待提升。針對極端災害性天氣落區、極值的預報能力存在不足,氣象數據服務的時效性、數據產品的豐富度、數據供給的便利性、數據服務的便捷性仍然無法滿足業務發展的要求。
3.氣象服務供給水平有待提升
氣象服務針對性和適用性不足,服務智能化欠缺,服務供給效益一般,服務產品內容協調互補能力欠缺,服務能力與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需求仍有差距?;鶎臃罏臏p災能力不足,氣象服務社會化程度、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有待加強。
4.氣象科技創新效能有待突破
科技成果轉化不足,科研融入業務不夠充分,業務集約化不夠,人才創新活力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突出,距離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還有較大差距,科技創新驅動發展能力、社會協同創新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增強。
5.氣象社會治理體系有待健全
氣象知識普及率不夠,氣象管理能力與轉變政府職能和創新行政管理方式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需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強黨的組織保障能力,開展科普宣教,提高基層防災減災救災意識,加強法治建設,提升氣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對標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要求,瞄準世界先進水平,著眼廣州建設科技創新強市、現代服務業強市、先進制造業強市、文化強市的氣象保障需求,以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體制機制與科技創新為驅動,以實施重大工程項目、重大政策和改革舉措為抓手,以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氣象融合創新共享平臺的建設為重心,不斷提升氣象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氣象強國城市范例,在全省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先行示范省中走在前列、當好排頭兵。
(二)工作原則
黨的領導,根本保證。加強黨對氣象現代化建設實踐的全面領導,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把準氣象發展的政治方向,確保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上級氣象部門重要工作部署的貫徹落實。
創新驅動,深化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破解制約氣象發展的核心技術難題。瞄準國家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變化,推動氣象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服務戰略,改善民生。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升氣象保護生命安全、賦能生產發展、促進生活富裕、守護生態良好的能力。
夯實基礎,開放合作。瞄準國家和省、市重大工程布局,加強氣象綜合觀測、預報預警、信息支撐、公共服務等能力建設,夯實發展基礎。擴大開放合作,營造公平有序的政策環境,形成氣象現代化發展合力。
引領帶動,協調發展。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區域核心引擎作用,對接全球氣象業務科研培訓工作,強化氣象服務國際化、社會化、市場化,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氣象合作交流的廣度和深度。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面實現更高水平的氣象現代化,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氣象強國的城市范例。大氣觀測更加精密智能,基本具備天空地基相結合的立體化、協同化觀測能力;預報預警更加精準精確,預報預警時空分辨率更高、時效更長,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活躍度、貢獻度不斷增強,成為全球氣象業務“橋頭堡”;氣象信息化服務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精準個性多元的智慧氣象服務無處不在;氣象人才隊伍規模更加精干,高水平氣象團隊、氣象領軍人才不斷壯大;氣象保護生命安全、賦能生產發展、促進生活富裕、守護生態良好的作用更加顯著,基本實現氣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全省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先行示范省中走在前列、當好排頭兵。
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氣象業務、服務、科技創新和管理體系,氣象服務全面融入廣州國際大都市發展建設各領域,氣象信息產業健康發展,智慧氣象發展水平、氣象科技創新能力、氣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四、主要任務
(一)對標監測精密,開展立體智能綜合觀測
1.完善大城市垂直觀測
在全市開展激光測風雷達、微波輻射計、云雷達和臭氧激光雷達垂直觀測網的建設,升級改造黃埔綜合探測基地對流層風廓線雷達和微波輻射計,完善廣州X波段相控陣雷達組網,完成增城和從化相控陣雷達建設。
2.推進社會化智慧觀測
在城市中心區借助智慧綜合桿、通訊鐵塔安裝微型自動氣象站,構建智能泛在的氣象信息感知網,建設空間分辨率更高的智慧城市氣象觀測系統,天河、越秀、荔灣、海珠建成智慧城市氣象觀測網。
鼓勵社會資源基于便攜傳感器、智能終端和移動互聯終端等技術實時采集氣象數據,推動建立政策引導、市場主體和業務融合的公眾參與式社會氣象觀測體系。
3.加密山區和海洋觀測
在重點區域、重要場所、重大項目等地補充完善、升級改造現有氣象觀測網,推進村級自動氣象觀測站建設,花都、從化、增城、黃埔區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區氣象觀測站建設,加密布設“雨窩”觀測站網。
番禺、南沙區加密和完善港口、碼頭、海島、船舶、浮標等海洋氣象觀測站建設,建成南沙海岸綜合氣象觀測基地。
4.發展行業和生態觀測
面向現代農業、交通、旅游、大型?;髽I、大型生產企業、電力等,聯合相關部門共同建設“情景式應用”行業氣象觀測站,白云、花都區完善廣州空港經濟區氣象觀測站建設。
構建天-空-地多源數據融合的高分辨率珠三角環境氣象數據集,將增城和海珠生態氣象觀測基地打造成廣東省生態氣象綜合觀測基地。
5.開展智能化協同觀測
建成廣州天氣雷達專項試驗基地,開展S波段天氣雷達、X波段天氣雷達、風廓線雷達和地面自動站的智能協同觀測業務,開展多種氣象裝備針對特定目標的智能彈性觀測、協同組合觀測、交叉驗證觀測和連續跟蹤觀測業務。強化移動應急氣象觀測,建立集觀測、預報、服務、科普為一體的綜合移動應急氣象保障平臺。
6.提升氣象信息化水平
加強數據質量管理。實現數據全流程實時質量監控,確保觀測數據的可靠性,強化數據產品的自動加工處理,實現監測即服務的效果。
進一步夯實氣象數據(廣州)同城雙活備份中心的成果,積極融入省局“云+端”業務新模式,升級省市一體化信息基礎設施云平臺,擴建氣象數據資源池。
采取全市統一的監測感知數據技術標準,實現跨部門跨專業數據共享,建設基于云平臺的智能化數據交互引擎,深入研究大數據挖掘技術,融入城市安全運行感知網。推進氣象與數字政府項目對接。
探索5G+氣象應用。建設5G氣象專線,開展5G技術在氣象觀測和公共服務等領域的試驗和應用。推動市-區氣象局主備網絡兩百兆互聯,全力推進全市氣象數據網絡一體化監控系統。進一步加強氣象信息網絡安全建設,健全市區共治共用的網絡安全體系。
(二)聚焦預報精準,發展智能網格預報預警
1.發展精細網格預報預警技術
加強相控陣雷達等多源觀測資料、高分辨率數值模式、大數據分析和深度學習等技術在短時臨近預報業務應用,發展災害性天氣智能監測識別和預警技術。繼續完善和發展基于華南區域數值模式GRAPES以及集合預報的中短期精細化要素格點釋用技術。發展網格化延伸期及月、季、年多時間尺度的氣候預測技術。
2.建立無縫網格預報業務平臺
增強新型探測資料的顯示與應用,增加人工智能技術在短臨預報平臺的應用,實現多源資料的智能分析、災害性天氣的自動報警和智能預警、決策產品自動生成等功能,構建新一代省市區一體化短臨監測警報平臺;完善省市區三級精細化格點預報平臺,搭建0到30天無縫隙智能集約的網格預報業務平臺;研發面向重點行業差異化服務需求的圖形產品智能化制作和發布平臺;建立數值預報、客觀預報方法和國家省市三級網格預報對比檢驗平臺。
3.強化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服務
分類推動高影響領域專業氣象觀測網絡建設和數據共享,研發專業致災模型,構建高影響氣象災害風險指標體系和致災閾值。深入開展內澇氣象風險研究,研發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技術,開展氣象因子在交通導航中的應用研究,開展雷電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技術的應用研究,發展海洋精細化氣象預報、航行氣象風險評估、船舶氣象導航技術。建設高影響領域氣象災害風險實時監測預警平臺,并逐步納入“穗智管”平臺。
4.開展生態環境氣象預報業務
基于多源衛星、地面及垂直廓線觀測資料和高分辨率環境氣象數值模式產品,建立包括廣州以及珠三角不同層級的環境氣象綜合評估業務平臺。開展重污染天氣監測預報,對O3、PM2.5、NO2等大氣污染物濃度及其污染氣象條件關鍵參數進行研究,加強污染天氣類型分析、大氣污染潛勢預報、概率預報模型、數值預報動力統計釋用模型研究。加強特定排放情景下氣象條件和管控措施對空氣質量改善的貢獻率評估,針對不同減排策略進行效果評估。與水務、生態環境等部門聯合開展初期雨水污染預警,為初期雨水的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三)落實服務精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1.提高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綜合能力
強化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意識,加強氣象防災減災融入各部門和基層網格治理體系,推進鄉鎮(街道)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建設。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建立氣象防災減災數據庫,繪制精細化的市區兩級單災種和綜合氣象防災減災區劃地圖。推動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建立健全重點單位多災種災害監測和氣象安全預警預防控制體系。建設集災害實況、定量評估、影響預報、風險預警為一體的智能化防災減災決策氣象服務平臺,實現基于災害特點和防御重點個性化定制決策輔助“一張圖”。建立氣象災害預警知識庫,存儲有關預警決策信息以及相關案例的歷史數據,實現資源共享,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應急知識補充學習,市民和公眾機構通過資源的共享互動參與,成為城市預警響應體系網絡中能動、高效的感知反饋單位。
2.發展精準個性多元智慧氣象服務
融入智慧城市體系,加快移動互聯、機器識別、人工智能、物聯眾創在城市氣象服務領域的深度融合應用。圍繞“雙區”建設、“雙城”聯動戰略目標,推動共建共享,引領區域公共氣象服務一體化發展。逐步推出基于位置、場景感知的智慧氣象服務,研發分眾氣象服務需求快速更新迭代系統,增強自動感知、個性定制、按需推送、在線互動、情景體驗等公眾氣象服務供給能力,融入“穗好辦”政務服務品牌。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建設氣象眾創開放共享平臺,豐富氣象服務產品來源。
針對與生活生產相關的氣象環境舒適度、室內微氣候、城市內澇預警和運行管理、交通與旅游安全保障、突發事件應對保障、重大活動保障、海上作業與救助、森林防滅火現場保障等領域的實際需求,形成各類場景式智慧城市熱點氣象服務。
針對大型?;髽I、電力能源、重大基建工程、大型旅游企業、大型生產企業、港口航線、交通運營、農林牧漁經營、商業保險、倉儲物流等行業領域,開展個性化、訂單式、互動式、全鏈條的智慧型行業氣象服務,建設精準化、智能化的行業氣象服務系統。
3.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
完善預警信息發布工作制度,建立預警信息快速處置、核實和反饋機制。利用甚高頻、網絡通訊等多種手段融合的標準化預警接收終端設備和渠道,對接多部門廣播、顯示屏等系統終端,以及依托“數字政府”構建含災害智能分析、智能災情反饋、媒體矩陣融合發布等功能的新型互聯網預警信息發布和傳播管理平臺,實現多手段、融媒體的預警信息一鍵式快速發布。開展精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靶向發布應用研究,實現重點時段、重要區域、脆弱人群的預警信息精準精細快速發布。
4.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能力
提升生態安全支撐和綠色保障能力,提高生態氣象動態監測、預報預警、聯動治理能力。加強南沙濕地、海珠濕地、城市通風廊道、城市熱島等生態氣候監測評估站建設;強化多源衛星、地面、無人飛機等資料協同觀測技術和城市冠層數值模式技術的應用,開展生態氣象評估、減排效果評估、城市化發展對污染氣象條件影響評估;強化重大工程和城市規劃的氣候風險影響評估業務。探索建立大灣區綠色低碳和宜居性氣候評價指標,推動建立國家氣候標志、中國天然氧吧、氣候養生之鄉等服務品牌,助力城市綠色發展。
5.強化鄉村振興氣象服務基礎支撐
強化鄉村氣象防災減災、美麗鄉村氣象服務、現代化農業氣象保障,提升鄉村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加強智慧農業氣象大數據、物聯網、實時圖像與視頻監控、移動互聯、智能網格預報等新技術新產品在農業氣象觀測及服務中的應用,基本形成覆蓋以現代農業園區為主體的蔬菜、花卉、水果、水產的智能農業氣象觀測網。發展精細化、基于影響和風險的農業氣象預報預警技術,建成農業氣象監測分析、評估應用、預報預測預警一體化業務平臺;開展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論證、氣候適宜性區劃和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加強氣象災害保險指數研究,推進農業氣象指數保險服務。
(四)強化技術支撐,建設氣象科技創新高地
1.打造全球氣象業務“橋頭堡”
建設國際氣象人才培訓中心,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氣象觀測、預報預警、防災減災、專業服務等方面高層次業務骨干、技術人員和行政管理人才培訓;發展高分辨率的有限區域確定性數值天氣預報和資料同化、航運氣象導航等技術,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高分辨率數值天氣預報服務;建設大灣區氣象中心中、英、葡三語網站,向粵港澳大灣區、葡語系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實況監測、區域數值模式預報、港口城市預報、海區預報、航線風險警報、熱帶氣旋監測等服務;合作開展粵港澳大灣區海洋氣象災害分析研究,協作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海洋氣象預報預警服務,搭建大灣區海上氣象安全保障平臺。
2.推進氣象科技融合創新發展
建設大城市氣象災害研究市級重點實驗室,開展大灣區氣象觀測智能技術研發,應用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北斗+”、5G等,對重點區域和海洋監測設備進行智能化升級,加強人工智能技術與現有的氣象技術融合應用,研發智慧氣象預報預警服務技術、智能化氣象觀測設備、智能化穿戴裝備等;引進國際國內氣象產業相關研發機構、公司、學院,建立跨行業、跨領域的發展模式,創新發展機制,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氣象協同創新共同體;加強氣象智能探測設備的標準化建設,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將智能裝備創新研發的新技術進行成果轉化;在中新廣州知識城培育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國內首創的融合氣象、環保、智能裝備為顯著特點的新型研發實體,形成氣象生態知識經濟產業集群,打造國際科技創新樞紐核心區新的增長極;開展中新知識城立體觀測任務,開展氣象智能制造新設備、新技術和新方法的試驗。
3.開展氣象科技業務協同發展
加強與聯動部門的緊密協作,統籌多方氣象科技資源,完善監測設施,豐富行業數據,提升行業氣象服務技術支撐能力。
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聯合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科技企業等,組建科研合作基地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引導部門內外優質資源開展聯合攻關,面向廣州市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氣象服務等的重點問題和關鍵技術開展研究。
構建跨行業、跨區域、跨部門的氣象創新生態系統,實現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合營,產學研一體化、線上線下結合的開放式創新服務載體,推動氣象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和氣象信息產業化快速發展,推動大灣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氣象信息的雙向開放、信息交換、資源共享。
4.深化灣區氣象業務科技合作
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19-2035年)》,加強同深港澳氣象部門的業務科研合作,推進灣區氣象深度融合,在觀測數據、預報預警發布、科研平臺等方面進行開放共享合作,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粵穗)開放基金,開展氣象科技前沿性研究,爭取在數值模式、資料同化、地球系統模式、氣象智能裝備研究、5G應用新技術等方面取得成績;發揮粵港澳大灣區主引擎作用,強化與沿海經濟帶城市深度氣象業務科技協作,帶動北部生態發展區“入珠融灣”,實現先進技術裝備共享共用,協同開展應急服務。
(五)優化發展環境,提升現代氣象治理能力
1.推進公共氣象服務有序開放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氣象服務機制。制定完善氣象服務市場監管法規和標準體系,加強氣象服務信用體系建設,落實《廣州市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單位信用管理辦法》,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防雷新型監管機制。鼓勵發展氣象社會組織,支持社會資源和力量參與公共氣象服務,發揮氣象信息員、志愿者、社會媒體的積極作用,支持社會組織參與氣象防災減災活動。
2.深化氣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推進氣象“放管服”改革,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落實“數字政府”建設工作,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全面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以行政復議助推法治政府建設。優化調整氣象管理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提高氣象管理效能。健全與氣象管理體制相適應的預算和財務管理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進氣象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崗位職責調整,激發業務人員創新活力。
3.強化氣象法治建設和標準化管理
全面推進氣象法治建設,不斷完善氣象法規體系建設。貫徹落實《廣州市氣象災害防御規定》,推動《廣東省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氣象安全管理辦法》落地落實。構建適應氣象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建立氣象災害防御和防雷安全重點單位風險管控分級標準和工作規范,推動形成標準先行、依標辦事的行業氛圍。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氣象標準宣貫機制和標準實施監督反饋機制。推行“執行標準清單”制度,落實標準實施主體責任。
4.完善科技創新人才保障機制
大力引進培養高層次緊缺人才,按照以用為本、高精尖缺原則,精準引進高層次人才。依托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優勢,創新人才管理新模式。落實廣州市科技人才激勵政策,積極爭取將氣象人才培養納入廣州市人才隊伍建設。精簡優化氣象科技人才計劃,做好與省氣象局“新時代人才計劃”的銜接。更加突出評用結合,落實代表性成果的人才評價制度。加大人才安居保障力度,利用自有存量用地,探索推進廣州市氣象局政策性租賃住房(租賃型)建設。
5.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科普宣教
構建融合新理念、新技術、新媒體的氣象大宣傳科普格局,建成與我市氣象現代化水平相適應的現代氣象科普體系。加強氣象科普數字產品開發,推動氣象科技創新成果向科普資源的轉化,進一步豐富科普形式及內涵。加強基礎科普設施建設,啟動廣州帽峰山天文臺、廣州市氣象科普館前期建設工作,推進白云區、番禺區專業氣象科普場所的建設強化氣象科普基地群品牌建設,實現“一區一品牌”,推動區級以上科普基地評定。發揮“廣州天氣”微博、微信等用戶體量優勢,發掘其他新媒體用戶群,形成多端宣教合力。加強校園氣象科普,提升青少年氣象災害防御能力,推進氣象科普研學資源研發。
五、重點工程
(一)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建設工程
建設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分中心,承接世界氣象中心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氣象預報預測指導產品、技術交流培訓的職能,啟動氣象業務技術國際交流培訓基地、大灣區氣象預報服務業務實踐平臺、大灣區氣象綜合觀測業務實踐基地建設。建設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應用平臺,發展高分辨率的區域數值預報模式體系和資料同化技術。開展海洋氣象服務和數值天氣預報檢驗合作。建設大灣區氣象中心中、英、葡三語網站,建設集海洋氣象監測資料共享展示、港口氣象服務、海洋精細化網格預報、船舶海洋導航氣象服務、熱帶氣旋監測、南海及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氣象服務、海上突發氣象事件以及海上救援活動的應急氣象保障功能于一體的海上氣象安全保障平臺。引進世界氣象領軍人才,組建具有國際水平的氣象科技創新團隊。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科技融合創新平臺,以“粵港澳大灣區智慧氣象協同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氣象智能裝備研究中心)”為載體,通過在中新廣州知識城建設智能制造成果轉化平臺、氣象生態知識經濟產業園,開展大灣區氣象觀測智能技術研發、智能設備綜合試驗,構建國際氣象創新合作平臺,加強氣象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打造大灣區氣象生態知識產業,形成氣象生態知識經濟產業集群。建設大灣區氣象智能設備綜合試驗區,承擔中新知識城立體觀測任務,作為氣象智能制造新設備、新技術和新方法的試驗區。
(二)廣州超大城市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保障工程
完善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建設超大城市垂直廓線觀測網、X波段相控陣雷達網、雷電監測網、智慧城市和社會化氣象觀測系統、北部山區“雨窩”觀測站網、近海-沿岸一體化的城市災害鏈海洋觀測系統和重點行業氣象監測網。申報廣州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南沙海岸綜合氣象觀測基地,打造廣東省生態氣象綜合觀測基地。強化移動應急氣象觀測,建立集觀測、預報、服務、科普為一體的綜合移動應急氣象保障平臺。強化災害風險管理理念,開展精細化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和區劃。完善臺風、洪澇等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城市氣象災害聯合預警平臺,重點開展內澇、交通、港口航運、能源、大氣污染、雷電、農業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依托“數字政府”、甚高頻廣播系統、靶向預警,構建新型互聯網預警信息發布和傳播管理平臺。啟動廣州帽峰山天文臺、廣州市氣象科普館的建設,推進白云區、番禺區專業氣象科普場所的建設。利用自有存量用地,探索建設廣州市氣象局政策性租賃住房(租賃型)。
(三)廣州超大城市智慧氣象發展示范工程
提升氣象信息化水平,建設智慧城市氣象大數據“云+端”平臺,提高市-區氣象局主備互聯帶寬,搭建全市氣象數據網絡一體化監控系統。加強無縫網格預報預警核心技術研發,發展0-30天無縫隙智能網格預報預警業務,提升大氣污染預報能力,建成完善的無縫智能更新的精細化氣象預報業務平臺和環境氣象綜合評估業務平臺。建設集災害實況、定量評估、影響預報、風險預警為一體的智能化防災減災決策氣象服務平臺,實現基于災害特點和防御重點個性化定制決策輔助“一張圖”。開展基于位置與用戶需求動態感知的服務業務,研發分眾氣象服務需求快速更新迭代系統。開展個性化、訂單式、互動式、全鏈條的智慧型行業氣象服務,建設精準化、智能化的行業氣象服務系統。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建設氣象眾創開放共享平臺,豐富氣象服務產品來源。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的領導
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為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把加強黨的建設同提高氣象治理水平有機統一起來,推進黨的建設和氣象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進。進一步完善氣象部門與地方政府雙重領導的管理體制,加強同應急、水務、科技、農業、環保、各區政府等部門間的溝通合作,完善部門協作與應急聯動機制,形成推進合力。將氣象事業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全市各級政府做好分解落實氣象發展規劃目標任務和重點建設工程的有關工作,實現氣象服務功能與產業發展需要之間的完美融合,確保規劃的發展目標和各項重點任務順利完成。
(二)實施多元投入
進一步完善雙重計劃體制和相應的財務渠道,按照事權與支出相匹配的責任,提供氣象事業發展財政資金保障。按照規劃思路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從計劃、資金、土地等方面予以保障。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創新公平準入條件,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氣象現代化建設。有序推進重大工程項目的組織實施,以項目促進規劃落實。加強氣象資金的使用管理和績效評價,提高投資效益。
(三)完善考評監督
建立規劃工作目標落實責任制,制定規劃主要指標和重點任務、重大工程督查方案。市氣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監測,組織開展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
附件
名 詞 解 釋
1.災害性天氣監測分辨率(米):指對臺風、暴雨、冰雹、龍卷風等災害性天氣監測的精密程度。數值越小,表明對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越精密,越有利于氣象預報和服務的開展。
2.高性能計算機系統運算能力(PFlops):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每秒所執行的浮點運算次數,1PFlops等于1千萬億次浮點指令/秒。
3.氣象云計算能力(核):氣象云服務器的CPU核數。
4.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反映24小時晴雨天氣預報的水平。計算方法為:晴雨預報正確次數/(晴雨預報正確次數+空報次數+漏報次數)×100%。
5.汛期降水氣候預測準確率(%):對汛期降水趨勢預測和異常級預測結果的準確率評分。
6.暴雨預警準確度(%):反映暴雨預警信號發布的準確度。計算方法為:暴雨預警信號發布正確次數/(暴雨預警信號發布總次數+出現暴雨而未發布暴雨預警信號次數)×100%。
7.突發災害性天氣有效預警提前量(分鐘):從發布災害性天氣預警到通過監測手段確認災害性天氣發生的時間間隔。
8.氣象知識認知度(分):包括公眾對天氣預報及預警信號的認知度、公眾對獲取天氣預報和預警信息途徑的認知度、公眾對雷電危害及防范雷電常識的認知度、公眾對當地多發性災害天氣預防措施的知曉度、公眾應對氣候變化認知度。
9.氣象服務獲取便利性(分):包括公眾對日常天氣預報信息獲取便利性評價、公眾對災害性天氣預報信息獲取便利性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