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在韶關建成開放 省內唯一以紀念紅軍長征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
館內“粵北突圍”雕塑
威武的紅軍戰士雕像
孩子們參觀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
紀念館內紅軍戰斗場景還原
32字概括紅軍長征
過粵北的精神意蘊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教授黃振位指出,紅軍長征過粵北體現出的精神意境是長征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長征精神的意蘊,可以概括為:
篳路藍縷、不畏艱險,
堅定信仰、為國效命,
服從大局、堅持統戰,
軍民攜手、共克時艱。
巍巍五嶺,滔滔北江。歷史永遠銘記氣壯山河的這一段——中央紅軍長征于1934年10月25日進入廣東,從南雄、仁化、樂昌(含當時乳源部分地區)等五嶺山區過境,11月14日全部離開粵境,沖破敵人重兵布下的三道號稱“銅墻鐵壁”的封鎖線。這為紅軍后續的一連串重大勝利奠定基礎,成為紅軍長征壯舉中“萬里征途第一站”。
初秋時節,仁化城口,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的紀念碑巍然矗立,如同高揚的風帆再度啟航。前日,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在韶關市仁化縣城口鎮正式開放,這是廣東唯一一個以紀念紅軍長征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現場
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
省內唯一以紅軍長征為主題的紀念館
秋日的陽光,清澈而溫暖地灑在一座整體基座步步遞進、屋面層層升起的圓形建筑上,這就是10月22日正式開放的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
“紀念館設計以圓形作為建筑主體構圖,形成‘向前向前向前、向上向上向上’的積極進取的趨勢,契合長征披荊斬棘、百折不撓的核心精神品質。”工作人員說,“建筑的設計靈感取材于紅軍在粵北征戰,設計以‘穿越封鎖’為形象符號、高21米的紀念碑式主館,頂置紅五星,猶如鑲嵌在粵北紅土綠地碧水間的紅色星火,孕育著紅色基因?!?/p>
2017年4月,中央辦公廳批復同意,在韶關市仁化縣城口鎮設立以紅軍長征為主題的紀念館,這是廣東省內唯一以紅軍長征為主題的紀念館。紀念館于同年7月動工建設,占地面積1.2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500平方米。該館是目前廣東唯一以紅軍長征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室內布展主要內容為中央紅軍于1934年長征過境粵北的歷史和紅軍文物。室內包括《紅色星火燎原粵北》《戰略轉移踏上征程》《攻占城口突破封鎖》《西進樂昌直取湘南》《血沃油山紅旗不倒》五部分。室外部分涵蓋中央紅軍過境南雄、仁化、樂昌3個縣(市)的遺址遺跡131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7個、不可移動文物94處。
記者在現場看到,紀念館前有河水相伴,后有青山相擁,四周還有池塘相隨,環境靜謐而莊重。紀念館依托紅軍長征過境粵北并留下豐富紅色遺跡資料的史實,將分散于粵北地區的各類紅軍歷史文物、文獻納入加以保護,形成一個以紀念館為中心輻射全省的紅色教育基地。紀念館今年8月開始試運行以來,每天接待韶關市直、縣直單位及各縣(市、區)參觀人員近千人。有許多單位專程前來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紅軍不畏艱險、為黨為人民英勇獻身的精神。
布展
記錄紅軍在粵北的光輝歷程
館中展出了一幅中央紅軍長征過粵北路線圖。示意圖中,紅色箭頭突破了一道又一道封鎖線,勾畫著反圍剿的浴血奮戰和萬里長征的雄關漫道。紅軍在粵北的革命活動,貫穿了紅軍從初創到發展壯大、從長征到南方游擊戰的全過程。
一個簡樸的藤箱,是朱德在曲江用過的物品,它背后記錄著朱德率領南昌起義軍部隊轉戰粵北的歷程。起義軍部隊有力地支持了粵北地區革命斗爭活動的同時,也壯大了起義軍力量,為湘南起義、成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奠定了基礎,并成為工農紅軍第四軍的主要組成部分。
基本完好的望遠鏡和刺刀,是紅七軍在樂昌所遺留的武器。紅五軍、紅七軍、紅三軍團等部隊都曾轉戰粵北。紅軍所到之處,宣傳發動群眾、幫助發展農民武裝,直接推動了粵北地區的革命斗爭。紅軍在粵北突破國民黨軍三道封鎖線,為紅軍順利長征奠定了基礎,是紅軍長征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央紅軍長征離開蘇區以后,項英、陳毅率領留下來的紅二十四師等紅軍部隊突圍到達南雄油山廖地村,與贛粵邊軍分區司令員李樂天等會合,以此為中心,開展了著名的“三年游擊戰”。紀念館完整記載了這些重要革命階段的歷史。
謳歌紅軍轉戰粵北的偉大功績
紀念館里,一挺陳舊的馬克沁重機槍和紅軍使用過的古老槍械,引來一群孩子的好奇圍觀。在這些簡陋的武器背后,卻蘊藏著紅軍激戰銅鼓嶺的英雄故事。
紅軍奪取城口后,敵人從仁化縣城向城口進發,集結于銅鼓嶺南麓,占領高地,扼守隘口,對紅軍主力順利通過城口進入湘南造成重大威脅。1934年11月4日至5日,紅二師六團一營在銅鼓嶺頑強阻擊敵軍,為確保紅軍主力在城口作短暫休整和繼續西進創造了條件。
“有七八個年輕的紅軍‘伢子’手拉著手去堵敵人的機槍,但是還沒到跟前,就倒下了……”仁化縣城口鎮84歲的張良勝老人哽咽著說。那時,張良勝才兩歲,從小爺爺就經常給他講紅軍的故事。戰后第二天,有膽大的村民前往山上撿彈殼,發現敵人打出的機槍彈殼堆成小山,“彈殼要用籮筐去挑”。
實際上,紅軍時期曾經有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粵北這片紅色土地上留下了戰斗足跡,共和國十大元帥有六位曾在此戰斗和生活過。
朱德曾率領南昌起義軍部隊在粵北發動和支持仁化暴動、西水暴動,取得了坪石大捷。朱德、毛澤東曾率領紅四軍近4000人在南雄活動,彭德懷、王稼祥、聶榮臻等紅軍主要領導親臨南雄水口鎮,指揮一、三、五軍團和十二軍同粵軍多次作戰。鄧小平、張云逸、李明瑞曾率領紅七軍轉戰粵北,在韶關梅花鎮打響了有名的梅花鎮戰斗,殲滅國民黨湘粵軍1000多人,紅軍將士700多人傷亡。
贛粵邊三年游擊戰期間,項英、陳毅率領紅二十四師等紅軍部隊突圍到達南雄開展了南方游擊戰,堅守在南雄油山進行革命斗爭的陳毅在這里創作了《游擊戰爭紀實》,并寫下不少革命詩詞,著名的《梅嶺三章》至今仍廣為流傳。
見證紅軍與粵北群眾的魚水深情
在紀念館里,珍藏著一個布滿銹跡的行軍鍋。一支紅軍部隊在粵北戰斗期間,就是背著它在革命群眾的支持下走過了萬水千山。一口小小的鐵鍋背后,隱藏著紅軍是人民的軍隊,革命隊伍離開了人民就無法生存的樸素真理。紅軍長征過粵北正是因為緊緊依靠群眾,才渡過了戰斗和生活上的無數難關。
“那時我只有10歲,紅軍從江西過來,經過陳歐三天三夜。當時我在磨形嶺看牛,見天上飛機飛來飛去,紅軍個個頭頂一把稻草行軍。到營下村后指戰員均露宿在百姓的屋檐下,有些睡在石拱橋上、大榕樹底下。當時天氣寒冷,紅軍就利用陳歐的溫泉洗澡,并靠近溫泉取暖,墊把禾草,露宿在田頭。”這是仁化的曾慶朝老人的親身經歷。
紅軍長征路過韶關時,秋毫無犯。當地黨組織和民眾積極為紅軍部隊送水送糧、借宿、引路、照顧傷病員,留下了不少佳話。
仁化城口鎮至今仍完整保留著一條“紅軍街”,當年紅軍路過時,不占老百姓的房屋,每天露宿街頭,群眾非常感動。在仁化陳歐村,有一處“紅軍泉”,見證了當年紅軍從戰場下來休整時,為了不擾民,在野外溫泉中洗浴傷口,露宿田間地頭。一位紅軍戰士還給老鄉贈送了一條“紅軍毯”,至今還被完整保留。
紅軍部隊經過樂昌五山時,當地村民自發為紅軍碾谷籌措軍糧,給每位紅軍戰士裝滿一袋米。紅七軍在樂昌時,村民聽說是張云逸的部隊,家家戶戶拿出糍粑給紅軍戰士吃,還照顧紅軍傷病員到祠堂休養。
類似這樣的例子在韶關地區比比皆是,這是一種血肉相連的深情?;洷比罕姛o私奉獻支援革命,紅軍將士堅定信念不怕犧牲,粵北軍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永不褪色的紅色信仰。這種深情化作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至今。
意義
粵北是紅軍長征“萬里征途第一站”
韶關地處廣東省北部,故稱粵北。因其“唇齒湘贛,交廣咽喉”,素有“三省通衢”之稱。這里歷來為嶺南、粵北重鎮和兵家必爭之地,亦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革命活動的重要地區,與江西贛州、湖南郴州并稱為“紅三角”。
北江工農軍在大革命失敗后參加南昌起義,是起義中唯一的地方革命武裝。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韶關農民暴動成為廣東農民暴動的第二個中心;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陳毅、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率紅軍轉戰韶關,留下了許多光輝的戰斗足跡,也留下了眾多的紅軍革命遺址和豐富的精神財富。
前日,國內黨史軍史專家以及黨史軍史刊物代表共同參加“紅軍在粵北”研討座談會,圍繞粵北紅色歷史開展研討座談。陳力、姜廷玉等專家學者作了精彩的學術交流,其他與會專家也提交論文對紅軍在粵北地區的革命斗爭歷史,多層次、多視角、全方位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
專家指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粵北是較早舉行武裝起義的區域之一,也是紅軍活動的重要區域。紅軍在粵北活動時間跨度長達11年。粵北的南雄、仁化、樂昌等縣在斗爭中發展為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是保衛蘇區的南部屏障;中央紅軍主力實行戰略轉移,粵北是紅軍西進的重要通道;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期間,粵北又是贛粵邊紅軍游擊隊堅持斗爭的重要戰場,為黨領導的革命事業發揮了獨特作用。
關于粵北與中央蘇區的關系,專家認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粵北與井岡山和中央蘇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成為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為中央蘇區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以及中央紅軍戰略大轉移發揮了重要作用。
專家提出,中央紅軍長征過粵北有三個顯著特點:第一次與地方軍閥實力派簽訂借道協議;第一次完成長征出發以來真正意義上的休整;第一次體悟長征出發以來翻越海拔1500米以上高山的艱難行軍里程。
關于紅軍長征過境粵北的歷史地位,專家認為,紅軍長征過粵北是整個紅軍長征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央紅軍長征的“萬里征途第一站”,也是孕育偉大長征精神的重要開端。
還有專家認為,粵北是中央紅軍長征突破三道封鎖線的主戰場,是紅軍長征開展統戰工作的發祥地,是中央紅軍長征的試驗田。
活化歷史
賡續紅色血脈韶關奮進正當時
在韶關這片紅色的熱土上,紅色歷史文化深厚,紅色資源非常豐富。據統計,韶關境內現有紅色革命遺址287處,其中經過認定命名的紅軍遺址(舊址)文物保護單位37個,紅軍歷史文物1120件,紅軍歷史文獻50多萬字。
近年來,為進一步保護韶關紅色文化資源,韶關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了《2018-2020年韶關紅色遺址保護工作規劃方案(征求意見稿)》,對紅色遺址的保護做了較為明確的規劃。
韶關從建立“紅色檔案”等六個方面做好保護和利用工作,歷史的記憶除了保護還需傳承。韶關緊緊圍繞“全面修繕保護、加強活化利用、做強教育功能、弘揚革命精神”的整體思路,更加深入挖掘和運用紅色題材,把紅色文化貫穿于文史研究、文藝創作出版,發行了《韶關革命歷史文獻資料匯編》《韶關革命歷史圖文集》等紅色著作。
傳承紅色基因設計紅色之旅線路
銘記歷史,是為了繼續前行。創新發展,才能再創輝煌。2017年,韶關所有縣(市、區)被中央老區辦首肯為革命老區縣,南雄還被確認為“中央蘇區縣”。2018年7月,韶關首個省市共建“新時代紅色文化講習所”在中共廣東省委、粵北省委五里亭機關舊址揭牌,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開展主題教育和黨性教育的重要平臺。
目前,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已成為城口紅色小鎮的核心建筑,未來將打造成韶關市紅色教育和紅色旅游的龍頭景點。
據了解,韶關正在打造的紅色旅游精品線路,重點突出紅軍長征過境粵北的第一、二、三道封鎖線遺址的紅色旅游開發利用。韶關設計的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主要有五條。
愛國主義教育之旅:中共粵北省委舊址—北伐戰爭紀念館—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紅軍街—恩村古村。
革命光輝紀念之旅:丹霞靈溪景區—丹霞山—恩村古村—銅鼓嶺紅軍烈士紀念園—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紅軍街。
憶苦思甜紅色之旅:中共粵北省委舊址—北伐戰爭紀念館—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紅軍街—紅梨村—沈所紅圍—八一小學—隘子鎮風度村—滿堂客家大圍。
紅色星火燎原之旅:斌廬—廣富新街—中共粵北省委舊址—北伐戰爭紀念館—韶陽樓—三江夜景—梅關古道—靈潭村—珠璣古巷—恩村古村—銅鼓嶺紅軍烈士紀念園—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紅軍街。
追尋紅色記憶之旅:中共粵北省委舊址—北伐戰爭紀念館—丹霞靈溪景區—丹霞山景區—雙峰寨—石塘古村—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紅軍街—龍王潭生態旅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