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琶洲塔
塔由明代光祿勛丞王學增等倡建,工匠龔坤負責施工,萬歷二十五年(1597)奠基,二十八年落成。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伍崇曜、潘仕成捐資重修。1990年12月香港同胞湯寶森捐資再次重修。
塔平面為八角形,青磚樓閣式,外觀9級,內分17層,高50余米,首層邊長4.95米、壁厚3.97米、直徑為12.7米,壁門3個,西門原筑磚梯上二層,為穿心壁繞平座,塔身批白灰,塔角倚柱批朱紅色,額枋批朱紅色和黑色,額枋上以挑出六疊菱形磚牙疊澀出檐,出檐寬0.85米,腰檐頂出四疊菱形磚牙疊澀出平臺。層層疊澀出檐,層層腰檐上疊澀出平臺,平臺設護欄。塔基為八角形,每邊長5.6米、高1.15米,紅砂巖石砌筑,基面以灰色砂巖鋪砌,每邊立面分別刻八卦紋式,基角處砌有高0.5米、寬0.5米西方人形象的托塔力士,力士呈跪狀,頭頂塔,雙手或單手舉起托塔,刻工古樸,神態生動。
塔頂為八角攢尖頂,頂層各檐懸鐘的鐵鑄雁形角梁已掉落,塔剎已不存。修繕時重鑄鐵塔剎,木塔心柱改為鐵塔心柱。塔旁立《琶洲鼎建海鰲塔記》石碑,高1.71米、寬0.87米。
該塔于1989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