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入古廟第二進儀門,就能看到廣州市原編號第一號的古木棉樹
古樹名片
南海神廟古樹群:木棉樹齡最大264歲,榕樹樹齡最大153歲;另有一株山牡荊154歲,一株海紅豆324歲。 位于廣州市黃埔區(qū)南海神廟
古樹歷史
秋意漸顯,羊城的綠意卻絲毫未減。在1400多年歷史的南海神廟,木棉、海紅豆、山牡荊等郁郁蔥蔥,榕樹呈獨木成林之景,吸引路過的人們情不自禁駐足凝望。
南海神廟內(nèi)有整整10棵百年以上的古樹,最高齡的一棵已有324歲了。在2006年前的廣州名木古樹編號中,1-8號都在這里,足見此處古樹群的重要地位。古樹與古廟相依,成就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也共同見證著海上絲綢之路由古及今的繁榮。
木棉:曾獲編一號古樹
走進南海神廟五進式殿堂第二進的儀門,兩棵枝干挺直、勢如巨人的木棉樹映入眼簾。在2006年之前,廣州為古樹編號,它們被分別命名為1號與2號(這個編號并不與樹齡直接掛鉤,因為與市內(nèi)兩棵千年古樹相比,它們截至目前僅為264歲,還是“后生仔”)。當時古樹的號碼編排按方位排列,東面為起始,于是兩棵樹就成了編號的開始。
1號木棉高15米,煥發(fā)著勃勃生機。2號木棉外觀辨識度非常高,看起來主干像是“禿”了——這是因為十幾年前,一道雷電似劍影劈過,將它的軀干一下子砍到剩下10米,便成了今天的形態(tài)。幸運的是,這株木棉仍屹立不倒,無聲守護著古廟的安寧。
兩棵木棉分立于兩個碑亭之前:一是明洪武御碑亭,一是萬里波澄碑亭。兩塊碑都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前者的碑文記載了朱元璋不敢逆上天之意私自稱祝融為王,遂改稱其為“南海之神”的故事;后者由康熙皇帝在五十歲時親筆題下“萬里波澄”四個字,制成牌匾送到南海神廟,有祈求海事順利之意。
如今,兩棵264歲的古樹各自守護在院落中庭兩側(cè),越發(fā)襯托出古廟的莊嚴肅穆。時值八月,雖已難感受到木棉滿樹“花火”的熱鬧,但枝頭簇簇掛綠葉,倒也更顯得廟內(nèi)清涼——這是不同季節(jié)的木棉樹景帶來的獨特風味。
當然,最熱鬧的時節(jié)還是每年的“波羅誕”,也就是農(nóng)歷二月十一至十三,恰逢木棉滿樹開花,吸引人們在花下祭拜南海神。那時,廟會氣氛就會如木棉顏色一樣火熱。很多村民還趁機過來撿拾木棉花,拿回去曬干煲湯,既美味清甜,又滋潤開胃。
1號和2號木棉樹不僅因為歷史價值而成為南海神廟古樹群的代表,而且,作為廣州市花,它們還承載著非凡的精神意義。因此,縱嶺南花多,大家似乎習以為常,但對它們的鐘愛依然沒有減色。明末清初,詩人屈大均曾寫下“南海祠前十余樹,祝融旌節(jié)花中駐”的詩句來贊美南海神廟木棉花開絢麗多姿的景色。
廣州市原編號第二號的古木棉樹,曾被雷劈去一部分主干,特征非常明顯
也許是屈大均將木棉花比作烽火,其色彩又像英雄的鮮血,年年染紅了樹梢,總之,木棉樹便具有了“英雄樹”的含義。在樹群中,它們總是長得最高,身姿挺拔,恰似英雄永在。
海紅豆:波羅誕相思之物
古廟外的西南角有座小土崗,名為“章丘”。丘上長著一棵324年的海紅豆樹——這便是廟內(nèi)唯一一棵國家二級保護古樹了。著名詩人王維所作《相思》有云,“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其中的紅豆,就是長在這種樹上的扁扁紅色小物。
南海神廟中的這棵海紅豆,長在浴日亭山坡上,走近時,便可看到它的枝干往路邊探出頭來。風吹起簌簌綠葉,留下樹影婆娑,與旁邊的石像纏繞,自成一處佳景。為了更好地保護古樹,海紅豆周邊有護欄圍著。而黃埔區(qū)古樹辦每個月也會派專家前來查看。
海紅豆外殼堅硬,長久不蛀,象征著永恒的愛情。因此,每逢“波羅誕”,海紅豆結(jié)果掉落滿地的時候,逛廟會的年輕男女就會紛紛涌來,撿拾這“相思”之物,做成手串等飾品送給心上人,祈求有情人終成眷屬。
沿著海紅豆樹旁的階梯往上走,能觀賞到宋、元、清三代的羊城八景之一:“扶胥浴日”所在的浴日亭。唐宋時,南海神廟三面環(huán)水。人們登高望海,浴日亭是絕佳位置。蘇東坡被貶嶺南時,途經(jīng)南海神廟,留下感懷身世的《浴日亭(在南海神廟前)》一詩,從此讓浴日亭聲名遠播。文人墨客慕名而來,在此吟詩作對,觀潮起潮落。其時,亭下還未有海紅豆,而扶胥港正繁榮興旺。后來,海紅豆樹在此無聲發(fā)芽,幾百年來愈發(fā)枝繁葉茂,給古老的羊城八景帶來新的生機。
山牡荊:閱人間喜樂憂苦
南海神廟還有一株古樹山牡荊,僅此一棵,生長在南海神夫人的昭靈宮后,樹齡154年,在羊城比較少見。山牡荊在5月至7月開花,花身呈淡黃色圓錐形狀,8月至9月結(jié)果。《本草經(jīng)疏》中寫這種顆粒狀果實,既可祛風化痰,又可治中暑,還能緩解一些婦科疾病。別看小小一個,竟然渾身是寶。
154歲的山牡荊,隱藏在南海神夫人的昭靈宮后
這棵山牡荊樹高12米,遠遠地望去,只見主軀干成三向散開,上面葉色濃綠,枝繁葉茂。也正因如此,陽光無法直達地面,只留下斑駁樹影。許是位于昭靈宮,也就是古廟最深處的緣故,樹下鮮有行人經(jīng)過。灰藍色石磚鋪成的小道布滿青苔,走上去只感陣陣涼意,越發(fā)顯得昭靈宮清幽安靜了。
舊時民間認為,南海神夫人和南海神一樣,具有庇佑海事順利的能力,而且還是送子、生育的象征。所以,百年來,這棵山牡荊都是老百姓表達美好心愿時的見證者,陪伴著無數(shù)的許愿者,面對人生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榕樹:送蔭涼厚德載物
南海神廟現(xiàn)存百年以上的榕樹共有5棵,其中鄰近東廣場的位置有3棵,在半圓狀的地盤上各居一隅,枝葉繁茂似可蓋天。作為嶺南地帶常見的樹種,榕樹底下常常是居民們聊天休閑的地方。不過,這些在古廟中的榕樹,由于生長環(huán)境不一樣,所以姿態(tài)也更加恣意,別具味道。除上述3棵樹以外,第4棵古榕樹位于前殿東側(cè),與東廣場那3棵年歲相仿。最老的一棵古榕則位于南門外,樹齡已有153歲了。高16米、平均冠幅20米的老榕樹在炎炎烈日中送來涼意,益發(fā)彰顯榕樹厚德載物的特點。
若仔細觀察廟內(nèi)的榕樹,會發(fā)現(xiàn)樹枝垂吊著許多灰褐色絮狀的須,這是氣生根,也是榕樹獨木成林的關(guān)鍵。氣生根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不斷往下生長,接觸到土壤便長得更粗壯,外表逐漸變得和樹干一樣,這時又稱為支柱根了。支柱根同榕樹的主干合力,承托沉重的樹身,使榕樹得以不斷向外擴張,最后形成小樹干環(huán)抱榕樹的“獨木成林”之景。
波羅樹:甜蜜果源自印度
與南海神廟結(jié)緣的,不僅有木棉、海紅豆等古樹,還有在東南亞地區(qū)常見的波羅樹,果肉橙黃香甜可口,也就是人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食用的“波羅蜜”了。
這種起源于印度的作物,相傳是印度使者達奚跟隨使團訪華,游逸南海神廟時把隨身帶來的兩棵波羅樹苗種在廟前。后來波羅樹越長越大,人們也就把南海神廟稱為波羅廟了。當時他種的兩棵波羅樹,枝丫枯了又生,果實掉了又結(jié),直到日軍侵略,此樹被毀,達奚司空親手種下的波羅樹才從此在世上消失。
不過,波羅樹作為南海神廟重要的樹種,如今在古廟“海不揚波”石牌坊的兩側(cè)以及廟內(nèi)處處可見。最著名的一棵離達奚像并不遠,是2006年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號抵達廣州時,瑞典國王、王后與船員們一起參觀南海神廟后手植的。因此,它也是中瑞友誼的見證。如今,人們走進南海神廟,可以看到波羅樹正掛著金黃色、沉甸甸的果實,像是無聲言說著波羅樹與古廟不言而喻的緣分。
●記者手記
旺盛生命
舞動光陰
千年來,南海神廟見證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光輝歷史,傳承著延綿不斷的祈愿與祝福。作為南海神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木用仍然鮮活的生命向人們訴說著光陰的故事。
無數(shù)歲月之中,它們看日升月落,守在各自的土地里看風云變遷。宋詩人楊萬里有詩云“大海更在小海東,西廟不如東廟雄,南來若不到東廟,西京未睹建章宮”,詩中將南海神廟比作長安的建章宮,道出了南海神廟的雄偉輝煌及其當時在廣州的重要地位。如今,看到這些古樹,便仿佛觸摸到這座城市的崢嶸歲月,綿長而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