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迎端午。龍舟招景,飛舸競渡。
龍舟文化,在水網密集的嶺南大地上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千年以前的南漢,人們就會云集在明月峽、玉液池——也就是今天的廣州教育北路、越華路一帶——擊鼓賽龍,歡慶端午。
龍舟傳統延續千年,早已成為嶺南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人們借賽龍奪錦來表達自身對于未來的美好愿景,也借著“龍舟招景”來聯絡感情。更別說在祠堂一擺就是幾十席的“龍船飯”,更是廣州各條古村落的美味風景。
下面,就讓我們跟著攝影記者的鏡頭,感受一下廣州端午的龍舟勝景吧。

今年,鴉崗舉辦了史上最大型的龍舟活動,33條龍舟參與競渡之余,還有彩龍表演、摩托艇表演等,讓觀眾大飽眼福。

廣州共20多條龍舟匯聚荔枝灣,秀龍、斗龍、舞龍,鑼鼓喧天,一片歡騰。
荔枝灣涌舉行“五月五·龍舟鼓” 系列活動,現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獵德“招景”的龍舟今年沒有放鞭炮,意在為高考學生營造安靜的考試環境,可謂十分暖心。
龍潭村,幾十個廚工在張羅龍船飯,有燒肉、河蝦、鹽焗雞、燒鵝、龍船粉等十多個菜式。大家在席上談笑風生,村落之間聯絡感情,其樂融融。
海珠濕地停放的龍舟,龍頭色彩斑斕,熠熠生輝。
今年的海珠濕地龍舟活動增添了不少新“玩意”,比如單人龍舟競渡就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