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魅力廣州 > 圖說廣州

社區“總動員” 疫情“防火墻”

  • 聽全文
  • 2020-03-03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疫情面前,我們是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在新冠肺炎這場戰“疫”時刻,廣州一度如同按下“暫停鍵”,社區“總動員”,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抗疫,守望相助,一起呵護生命“共同體”。

  小區、村莊,暖心小分隊上門為居民測量體溫,登記資料,代送物資;高速路口、主干道交界卡口,檢測不漏一車、不漏一人,有序放行;街頭,快遞小哥、環衛工人奔走,城市井然有序……這個生命“共同體”中有社區人和志愿者的力量,有鄰里的守望相助,他們迅速集結于社區防疫戰場,維系城市的安全運轉。

  全民戰“疫” 24小時嚴防死守

  全面落實聯防聯控措施,將群防群治進行到底,是戰勝疫情的關鍵一招。此次戰“疫”中,群眾發揮了巨大的力量。

海珠區赤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上門探訪居家隔離的居民。

  位于莞佛高速出入口旁的九王廟村,村子不大,卻是重要的出入關口。村里在5個關口分別設置了24小時體溫檢測崗點,有65名“尖刀班”成員每天分3班上崗,對所有進村人員進行體溫測量,對進村的外來常住人員進行登記,對探親、探訪的外來人員進行勸回。“尖刀班”成員包括了村“兩委”干部、黨員、治安隊員等。

  黨群齊上陣,24小時輪值、嚴防死守,這是廣州眾多村居的縮影,筑起一道最前線的“防火墻”。天河長興街長湴村、岑村兩條村擁有近十萬居民,自1月27日起率先實行嚴格管理,全村屋主、房東變成了“三員”:聯絡員,聯系租客勸導延遲返穗;監督員,發現可疑人員第一時間報告;信息員,主動上報租客信息。老人參加突擊隊,年輕人提供免費消殺,村里取消舞獅、年飯,老人自覺杜絕聚集打牌下棋。

  全民戰“疫”氛圍日漸濃厚。宅在家為了戰“疫”,走上街頭也為了戰“疫”。從小學生,到年逾古稀的老人,都參與了進來。南沙碧桂園小區71歲的居民王燕華當起了所住居民樓的“樓長”,承擔了派宣傳單、為小區居家醫學觀察的住戶送菜、送暖心包的任務。欖核鎮下坭村五年級小同學郭翰英和奶奶黃煥棠早上6時起床,打好豆漿送到勸導崗叔叔阿姨的手中。“家里的菜還有沒有?需不需要幫忙買?”天河退役軍人陸健恒、雷波主動當起疫情防控“勤務兵”,每天為居家隔離人員購買生活物品、收集生活垃圾、收寄快遞等。冼村街退役軍人陳順民每天開自己的私家車穿街走巷,為站崗志愿者提供送餐服務,經常工作到深夜。岑村村民羅偉權則從2月2日起,每天為值守在疫情防控一線人員贈送糖水100碗;番禺植村村民自發籌集資金買食材,每晚10時許和凌晨1時都為24小時值守崗送上熱氣騰騰的宵夜。

  一張密密的社區防控網,由千針萬線織成。每一個人都是其中一條線、一個結。當千絲萬縷擰成一股繩,心朝一塊想,力朝一起使,構筑起群防群治的銅墻鐵壁,村居變堡壘,廣州的一個個社區、一個個村莊才得以“零”確診、“零”疑似。

  全家戰“疫” 愿勝利早日到來

  在國人眼里,春節是最重要的節日。新春佳節,講究的是合家團聚,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卻有人告別團聚,逆行而上,用“小家”守護“大家”。他們是抗疫中的夫妻檔、父子兵。全家上陣的社區(村居)工作者,成為戰“疫”共同體里一道特殊的風景。

  在廣州市番禺療養院,有這么一對夫妻,妻子王永美工作負責療養院“小瀛洲”隔離區管理工作,丈夫張勤響應號召加入療養院“小蓬萊”隔離區的送餐工作。大年初一他們提前結束假期,安頓好病中的母親,當天晚上就返回廣州。這對抗疫夫妻雖同在療養院工作,但平時各自忙各自工作,連面都見不到,下班才通過視頻電話問候幾句:“這種‘并肩’作戰的經歷,我們會一輩子銘記!”

勞慧潔參與社區疫情防控工作。

  許青和勞慧潔是一對年輕夫妻,是海珠區赤崗街的雙職工家庭。許青在年三十與外婆團聚的路上緊急折返,妻子勞慧潔將還在幼兒園的孩子送到母親家照顧,一起投身抗“疫”。與新冠肺炎的“密接者”對接核實情況、為高齡長者置備生活物資、到無物管小區夜間輪值……這些防疫關鍵時刻,許青總是挺身而出成為“關鍵先生”。勞慧潔把“白+黑”模式變成防疫時期的工作常態,每天下班都已是深夜,一個多月見不著孩子。孩子總是問外婆:“媽媽什么時候忙完?什么時候回來?”

  “王婆婆,在家嗎?”廣州市南沙區龍穴街居家養老綜合服務平臺專職護士曾一洋敲開了獨居的王婆婆家門,量血壓、教戴口罩、囑咐少吃咸食。這是曾一洋定居廣州第三年。疫情暴發后,身在湖北黃岡老家的爸爸作為一名老兵,主動請纓參與湖北的防疫工作,而曾一洋也緊跟爸爸的戰“疫”步伐:白天入戶關懷獨居長者,晚上入戶摸排、在體溫檢測點值崗。這個未能團聚的春節,他們用特殊的方式來記錄,和父親的聊天記錄里是小曾站崗的照片:“老爸,跟你一樣在站崗,”再互相叮囑一句:“要注意安全”……

  他們期盼著,抗“疫”的勝利早日到來,到時再把與家人春節應有的團圓都補上。

  各行業戰“疫” 盡全力保正常供應

  在戰“疫”打響之后,廣州街頭呈現出難得的冷清。當你足不出戶,吃喝怎么辦?有人戲稱,疫情期間全靠快遞小哥“續命”。為了降低廣州市民外出風險,為了將快遞再快一點送到市民手中,快遞小哥奔走在別人避之不及的室外甚至是醫院,送柴米油鹽、送孩子開學需要的課本、送防護物資……

快遞小哥到醫院送物資。

  每天,廣州郵政的快遞小哥鐘強都兩次走進散發著消毒水味的醫院,包裹里經常裝著口罩與防護服。還不到21歲的他做這行兩年了,這是他從小到大第一次過年沒有回家。每次到醫院投遞,鐘強都盡量送上樓。他坦言,開始有點怕,但想到他多跑次腿,醫生就能少跑次腿,就能把更多的精力用來救治病人的時候,他覺得很值得。

  快遞員黃敬鋒從1月21日至今只休息了1天,有時卸車到凌晨2點,早上8點又出現在街頭派件,疫情期間為鐘南山院士團隊所在的廣醫一院派送郵件300多件。黃敬鋒說:“這個春節雖然辛苦,但是能為疫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感到非常自豪跟驕傲。”

  市民宅家不出,但每天依然產生大量垃圾。環衛工人們按時出現在街頭、小區,將垃圾收運,維持著城市的干凈整潔。在此次疫情中,環衛工中誕生了一個特殊工種:醫學集中觀察點生活垃圾收運“專人”。由于處理此類垃圾感染風險相對更高,從事了20年環衛工作的越秀區環衛機械化作業中心駕駛員饒遲生便主動請纓。在進行了防護知識培訓之后,饒遲生便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這個特殊崗位。

  在疫情期間,防疫物資生產企業正常運作,生產出一只只口罩、一支支額溫槍;隨著疫情逐漸穩定,企業有序復工復產,這都離不開電力支援。南沙區大崗供電所黨員服務隊在第一時間與村鎮社區“網格管理員”完成對接,形成31支黨員服務小分隊,張開了感知電力需求的“神經網絡”,第一時間滿足醫院、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的電力需求,確保了“智能體溫計”生產廠家的正常生產,為疫情防控提供不竭動力。

  快遞小哥、環衛工人、水電煤氣工、公交司機……他們盡職盡責,維持著這座特大城市的正常高效運轉,令千萬市民安心宅家,成為制勝的重要一環。

  如今,久違的車流再現廣州街頭,“蟄伏”月余的廣州市民開始陸續返崗。

  春天將至。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