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番禺大道涌口村路段,車輪滾滾。作為城市南北向交通要道,番禺大道日均車流量高達30萬車次。一條長長的箱涵正好位于繁忙的番禺大道之下。在這里,有一群通渠人,正開展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作業(yè)。他們逆光而行,在漆黑中鑿著光亮,為了有奔頭的未來,也為了更加美麗清澈的城市。
在廣州,還有不少這樣不被人們看見的地下“渠箱工地”,一批批通渠人默默在繁華城市地下工作著。近半年多時間以來,記者走訪了廣州多處“渠箱工地”,并與通渠人一起進入渠箱,用鏡頭和筆記錄城市通渠人的故事。
近日,在距番禺大道涌口村路段不遠的東聯(lián)村步行街市場,喧鬧之下,通渠人朱麗厚正在地下渠箱里忙碌著。靠著頭盔上的照明燈光亮,他要和工友一起將一根重達1噸多的污水管掛在渠壁上。
在車水馬龍的番禺大道地下,一群通渠人正在進行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作業(yè)
此前,這條長達1.1公里的暗渠已完成了清淤作業(yè)。當時渠箱淤泥平均有1.7米厚,朱麗厚和工友加班加點工作了近5個月,共計清理淤泥近7000立方米。
渠箱里的勞作,他們與漆黑為伴
“渠箱里氣體復雜,不能帶電進行機械作業(yè),施工主要靠人力。工人要忍著惡臭,在狹小空間內,去完成排查污染源、封堵污水口、架設污水管等工作。”廣州一處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項目負責人李小光告訴記者。
對于通渠人來說,每一次下井清淤,都是一次負重。他們需要穿戴防水服,佩戴頭盔及照明頭燈、長管式呼吸器面罩,身綁安全繩,攜帶對講機和探桿,背上便攜式氣體監(jiān)測儀,連接到井外監(jiān)測設備上,實時監(jiān)測渠內一氧化碳、氯化氫等氣體的濃度,來保證工作環(huán)境的安全。一身的裝備,很是沉重。
下渠前,朱麗厚認真檢查身上佩戴的設備
開工前,工人們將抽風設備塞進渠口
收工后,通渠人認真檢查設備
在地下“渠箱工地”里,通渠人冒著臭氣,彎著腰,甚至趴在黑臭的淤泥上,抱著幾十斤重的吸淤管,向前挪動的每一步都很沉重。借力渠外路邊轟轟作響的吸污車,一點點把渠箱里的淤泥吸出來,將一條條地下暗渠清理干凈。
“渠箱工地”中,危險無處不在。通渠人的雙腿常會被淤泥中的尖銳物刮破,鮮血直流。淤泥下還藏著沉砂池,不小心一腳踩空,整個人可能跌落淤泥中,只有靠渠外工友拉緊自己身上的安全繩,才能重新站起來。
沉砂池,是通渠人最忌憚的危險地。朱麗厚告訴記者,個別渠箱每隔一段距離會挖一處沉砂池,“有的沉砂池有幾層樓那么深。渠箱里,眼前一片漆黑,蹚著淤泥水面作業(yè),每一步都邁得小心翼翼。”
在漆黑中工作久了,通渠人特別渴望看到光亮,呼吸新鮮空氣。正如55歲的老通渠人鄧旺民所說:“渠箱里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讓人很壓抑。每次干完活出渠,看到了太陽的光亮,才覺得踏實了。”
工作一天的曾海下午收工后,疲倦地睡著了
城市的超級“里子工程”
對于廣州這座超大城市來說,為何會關注地下渠箱的清潔呢?
記者了解到,隨著城市開發(fā)建設,部分河涌支流、排洪渠被高樓大廈、城中村、道路所覆蓋,成為了城市地下的暗渠暗涌,既排放污水,又排放雨水,以“合流渠箱”的形式繼續(xù)為城市承擔排水功能。時間久了,渠箱管道里淤泥淤積,排水不暢,還存在污染水體的可能。
為此,廣州市正在開展443條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通過清理渠箱內淤泥、摸查排污口、架設污水管,將原排入渠箱的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系統(tǒng),恢復渠箱的排雨水、排澇的功能,讓雨水、污水各行其道,實現“污水入廠、清水入河”。
開展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是城市的超級“里子工程”,意義重大。
廣州一處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項目總工程師張峰輝向記者解釋說,項目對渠箱進行清淤,梳理沿線污水、雨水管道,確保污水和雨水“各就各位”,杜絕了污水流入河涌的情況發(fā)生,從而徹底還河涌干凈水質,對于城市形成可持續(xù)的河涌水體健康生態(tài)系統(tǒng)有重要意義,“城市地上的綠色,離不開地下渠箱管網的暢通。”
為了家、為了城市,他們堅守著
清淤通渠屬于有限空間作業(yè)工種之一,工作極為特殊。通渠人需要經過嚴格安全培訓后持證上崗。
根據工作要求,通渠人每次下渠,工作時間都不能超過30分鐘,這是因為通渠為有限空間作業(yè),渠內本身氧氣少,還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存在。更何況,通渠人在渠內工作強度大,耗氧量多,因而通渠人在渠內工作半小時后需出來歇息,重新通風、檢測合格后才能下渠繼續(xù)工作。
完成一天的清淤工作后,通渠人朱麗厚回到出租屋。他拿起手機給遠在另一座城市打工的妻子視頻聊天,聊生活、聊父母、聊孩子、聊未來,仿佛埋頭辛苦工作所為的一切都在這一通電話里。
完成清淤后,通渠人周可在狹窄的渠箱內跪著清理垃圾
“長期在漆黑的渠箱里工作,你怕不怕?”記者問起朱麗厚,他憨厚地笑了,“怕,也要干!家里老人孩子要靠這一份工吃飯、交學費!”
很多通渠人,都有著與朱麗厚一樣的想法。32歲的通渠人周可告訴記者,自己之前也想過放棄,“但還有家要養(yǎng),咬咬牙堅持再干幾年。”
周可為井下的同事遞了一件作業(yè)工具后,鉆出渠箱
今年40歲的邢建朋做通渠工作20年了,他明白通渠工作有著養(yǎng)家糊口之外的更大意義,“渠箱管網就像城市的血管。我們做清淤,就是為了讓城市地下系統(tǒng)更通暢、更健康。”邢建朋講道。
城市,因人而生,因人而美。在城市地下,一群群通渠人逆光而行,在漆黑中鑿著光亮,為了有奔頭的未來,也為了更加美麗清澈的城市。
■新聞時評
致敬,城市通渠人!
世界本沒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在亮麗光鮮的城市下面,隱藏著不為人所知的工地和勞動者,他們忍受著惡臭甚至是風險,躬身在狹窄空間工作著、奉獻著。他們就是城市通渠人。1.1公里路,步行也許只需要10分鐘;1.1公里長的暗渠,即使工人們加班加點,也要幾個月才能完成。任務之艱,可見一斑。
雖行于黑暗,卻背負光明。作為城市建設的“里子工程”, 合流渠箱的清污分流改造,對城市發(fā)展意義重大。地下渠箱就像是埋于城市繁華之下的“城市血管”,黑暗中摸索前行的通渠人,默默地肩負著城市“清道夫”的重擔,可贊可敬。
城市通渠人,只是無數城市基層勞動者的縮影。城市快速發(fā)展,離不開一大批像通渠人那樣的勞動者。正是有了他們的付出,才有了城市的繁榮和百姓的幸福。對此,我們心懷感激。
對于他們的付出,感激不能止于表達,更要見于行動。首先,地下通渠者的工作環(huán)境相對復雜、安全風險較大,要為他們提供更加可靠的安全防護,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其次,通渠者工作比較辛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適當提高其薪資待遇,增加工作收入。他們的勞動應該被給予更大的尊重與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