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個與商業有關的地名如同特有的印記 深深銘刻在廣州城 隨千年商都興盛繁華至今
讓城市留住記憶 讓人們記住鄉愁。
廣州,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一磚一瓦都有雋永的記憶。《粵韻周刊》,與您一起領略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領略綿延不絕的文脈書香;與您一起在歷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廣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商業門戶,被譽為“千年商都”。漢代廣州已是全國九大商貿都會之一,唐代發展成為世界著名貿易大港,從唐代設立市舶使到清朝名震全球的“十三行”,從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到商賈云集的東方大港,古代廣州持續千年的商業史留下的記憶,鐫刻在許多流傳至今的地名里。
唐代,“蕃坊”內外商云集;宋代,各類專業街市涌現;到明清時期,人們又往西南方向、沿江地帶擴展建設新城,河涌水道與商業結合。廣州城的商貿業在發展之初以批量運售為主,所以很早就形成米、油、紙張等頗具特色的專業街,商貿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不衰。
各個行業的集市交織形成廣州日常的生活。在歷史長河之中探尋一條條街道名稱的來歷,如同展開一幅廣州版的《清明上河圖》。直到今天,廣州繁華勝昔,無愧商都之名。
坊
“坊”一詞出自《唐六典》,漢代城邑內的“里”“巷”,到了唐代,開始被稱為“坊”,是人們居住的地方。到宋代,“坊”也指街市。如永慶坊、狀元坊、如意坊、青龍坊等。
唐代出現坊字地名 與街巷意思相仿
哪怕是老廣州也可能不知道,舊時廣州曾有“蕃坊”的地名。唐代12萬外商來華貿易,居住在今越秀區光塔路一帶。他們聚居的地方稱為“蕃坊”。宋代,“雙門底”以南(今北京路段)發展成為商業鬧市,城西南的南濠口、西澳(今詩書街、省中醫院一帶)是廣州最大的外貿碼頭、市舶司駐地,有“百貨之肆、五都之市”之稱。
唐朝實行“坊市”分離的制度,換言之,“坊”有點類似于現在的住宅小區;“市”在市舶使院,也稱海陽館,才是正經做生意的地方。唐朝還實施“夜禁”制度,晚上都不開市,但廣州是例外。唐詩人張籍《送鄭尚書出鎮南海》有“蠻聲喧夜市”的詩句,可見當時廣州夜市之名已傳播至中原。
清代畫家郎世寧繪制的《羊城夜市圖》(局部)
當時, 廣州已成為中國南方的商業中心。“戍頭龍腦鋪,關口象牙堆”“常聞島夷俗,犀象滿城邑”,這些唐人詠廣州的詩句,引得江淮、巴蜀等地大量商人到廣州經商,中原文化也由此更多地傳入廣州。
光塔路一帶的街巷,莫不遺留著“蕃坊”印記。如今的海珠中路原來名叫仙羊街,名字來自阿拉伯語的音譯,意思是“送別”。海珠中路的斜對面有一條小巷,名叫“擢甲里”,“擢甲”二字,是阿拉伯語“小巷”一詞的音譯。在海珠中路上拐個彎,就到了光塔路,光塔路原來名叫“大食巷”,“大食”一詞,是唐朝時人們對阿拉伯帝國的統稱。順著光塔路往前走,在懷圣寺附近拐個彎,就進了仙鄰巷。“仙鄰巷”又是阿拉伯語“登岸”一詞的音譯。至于光塔路附近的瑪瑙巷,原來又叫“玳瑁巷”, 是唐宋時“蕃坊”中的珍珠瑪瑙專業街。
昔日的光塔街,見證了中外海上貿易和文化交流,是多民族共融繁衍的腹地。千年后,時移世易,航道南移,但積淀在這片土地的人文底蘊卻以另一種方式留存下來。
2022年5月,記者從光塔街穿過“進步里”牌坊,看見百余米長的文化浮雕長廊隨蜿蜒的小道延伸。浮雕上,蕃市淘寶、食肆林立,滿族婚嫁、回族娶親……盛唐時期光塔“蕃坊”商貿繁忙和人們安居樂業的景象一一再現,將人們的思緒引回了一千多年前的光景。
據記者了解,如今的光塔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街道社區,轄內聚居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這里光是文化服務團隊就有十多個。
如意坊位于荔灣區西南角,與荔枝灣咫尺相鄰。上個世紀,如意坊一帶是珠三角地區重要的大型商貿集散地,尤其以木材交易和塘魚批發聞名。如今,如意坊一帶作為廣州重要的干果批發集散地,依然車水馬龍。
行
宋朝,古城街頭巷尾都開起了商店。商鋪必須分“行”經營。街名中帶有“行”字的老街,或帶有某一商品名稱的老街,往往保留了關于古代行會的獨特記憶。
一條條古老的麻石路,見證了一個個地名,留存下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
紙行路象牙街雨帽街 專業一條街蜚聲海內外
紙行路、絨線街、雨帽街、象牙巷等這些流傳至今的老地名大有來歷。宋朝,“坊市制”被全面打破,街市大量出現。廣州的街市依托大大小小的水道發展,街頭巷尾紛紛開起了商店。根據當時官方規定,商鋪須分“行”經營,連商品的定價都由官府管控,不允許隨便定價。于是出現了“象牙一條街”“玳瑁一條街”“玉器一條街”“書房一條街”……
在越秀區大德路以北,解放中路以西有條象牙街。為什么叫象牙街呢?原來,唐代廣州光塔路一帶專門設有象牙貿易的街市。明朝時期,廣州象牙街(今大德路與惠福西路之間)是一條繁華的街道,技藝高超的藝人在這里購買從非洲經海上絲綢之路運來的優質象牙,并把象牙雕刻成精美的藝術品,再把這些藝術品賣給南來北往的商人,這里由此出現象牙一巷至象牙四巷及象牙北街等街名。后來,三府前(今解放南路一帶,距象牙街約1.1公里)出現了專營外銷和朝廷貢品的“貢行”(雕刻、經營藝術性及價位都較高的象牙產品的行業組織),于是其他牙雕藝人紛紛往此地靠攏。漸漸地, 大新街、小新街、玉子巷、三府前便發展成繁盛的商業街。民國年間,廣州牙雕進入全盛時期,從業人數達到1300人左右。除了售賣牙雕制品的店鋪外,大新街還是各類手工制品的集中地,道路兩旁布滿了各種牙雕、玉雕、琺瑯、瓷畫、木雕、樂器、扇坊、寫真畫店,簡直是一個民間工藝大觀園。
然而,隨著1938年10月日軍入侵廣州,大新街的手工行業遭到致命打擊,手工藝人紛紛離開。象牙一巷至象牙四巷地名由此在廣州城區地圖上消失了。今天的象牙街變成了皮革、鞋業集散地,大新路東段為鞋業一條街,“大新街”由此成為廣州牙雕的歷史見證。
大新路附近的紙行路,則留存了古代廣州紙業的繁華記憶。根據《詩書福地》一書記載,南宋以前,紙行街已有經營紙業的作坊,街道故此得名。到了清朝時,廣州形成了一個以今廣大路為中心的書院群。書院群帶旺了書坊業。從紙行路、詩書街到天平街(今天成路),大大小小的紙行臨街而列,形成了一條紙業專業街。產自各地的紙張源源不斷運到這里,再通過這里的紙行銷往中原,或出口海外。
近代,德國、日本的洋紙也通過這里的洋紙行進口。各地的紙商都派人來這一帶開大紙欄(相當于交易中心),這個龐大的紙張集散市場名聞海內外。
近千年的時光倏忽而過。當年的紙業作坊已走進歷史,食肆商鋪林立街旁。陽光透過綠樹,灑下斑駁光影,這條毗鄰人民中路的小道,很是清幽雅靜。傍晚放學時分,廣州市第二十四中學的下課鈴響起,學生們走出校門,他們的歡聲笑語讓古老的紙行路充滿著青春氣息。
倉
倉邊路、舊倉巷等帶“倉”的地名緣起大宋鹽倉,同樣緣于大宋鹽倉的地名還有賢思(鹽司)街、鹽運西等。廣州另外一個帶“倉”的地名——倉前街,則緣于古代糧倉。
倉邊路曾是宋朝鹽倉 倉前路昔為明清糧倉
鹽運西街、賢思街、倉邊路……廣州有很多與鹽倉有關的地名。在古代,食鹽專賣被視為“國之大利”,早在唐代就是朝廷最重要的財源,宋代更有“天下之賦,鹽利居半”的說法。
據史料記載,宋代廣東有大大小小十幾個鹽場,其中屬廣州管理的就有七八個,一年的海鹽產量少說也有上百萬斤。按朝廷規定,這些鹽一粒不許私賣,都得先運到廣州的鹽倉,經查驗后,再由官府用船運往各地銷售。廣南路的鹽倉就設在文溪(今倉邊路一帶)邊,方便漕運,因此留下了倉邊路和舊倉巷等街巷名。當時的文溪其實是一條大河,且直通珠江。各地鹽船匯聚于此,白花花的鹽進倉出倉,成就了兩廣最大的運鹽中心。
在廣東管理鹽業的衙門被稱為“提舉廣南路鹽事司”。文明路上有一條賢思街,原名鹽司街,就是管理鹽政的衙門所在地。明代,廣東鹽運提舉司仍設在賢思街內。在清代的廣州地圖上,可以看到在今第一工人文化宮與北京路之間有一處叫“鹽埠”的地方,民國的廣東鹽務處也在文明路上,可見此地與鹽業頗有淵源。
此外,老城區也有宋代相關機構留下的地名,人們較為熟悉的是鹽運西正街和鹽運西一、二、三巷。
5月,記者走訪鹽運西街,只見沿街的長廊壁畫中,“鹽場”壯闊,無數人曬鹽煮鹽。小巷距北京路步行街不到百米,古樸幽靜,巷內特色小店與老街融為一體。
鹽運西街,特色小店與老街融為一體
另一個與倉有關的地名——倉前街(位于六榕路與海珠北路之間)的印記始于明清時期的糧倉。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官方割靜慧寺(今六榕寺)的一半建永豐谷倉,清代更名為“裕信倉”,倉前街由此得名。
倉前街的地名源于明清年間的稻谷倉
初夏時節,記者漫步倉前街,街口藤架上爬滿植物,書有“倉前街”三個字的牌匾懸在藤架中間,兩塊豎匾分列兩旁,上書《管子·牧民》中的名句:“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有老街坊告訴記者:“這里已經沒有谷倉了,我記事起就只有這條麻石路。”記者看到,腳下路面由四塊麻石并列鋪成,見證了當年的運糧景象。
欄
“欄”即指房屋。隨著時代變遷,“欄”字的含義逐漸演變為“同類商品的堆積、聚集地、街區”, 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專業商品批發市場,如杉木欄、槳欄路、雞欄街等。
商品聚集地呼作“欄”
屈大均(明末清初學者,番禺人)所著的《廣東新語》記載:“廣州凡食物所聚皆曰欄,販者從欄中買取,乃以鬻諸城內外。”
在荔灣,以“欄”為名的路名并不少見,僅在十三行周邊區域就有杉木欄、槳欄路、雞欄街、豆欄上街等。杉木欄路,位于十三行路西側,西接十八甫南路、梯云東路。杉木欄路起源于明末清初。那時,十三行是重要的經貿通商口岸,分布著眾多碼頭、渡口等。與十三行僅一街之隔的杉木欄一帶,本是裝卸杉木的渡口。靠近渡口容易形成商業氛圍,很快,杉木買賣就在此成行成市,“杉木欄”由此得名。1926年前后,西關很多街道改成馬路。1932年杉木欄拆建為路,杉木欄路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槳欄路位于杉木欄路的北邊,東起光復南路,西止楊巷路與長樂路交界處,道路曾于1928年擴建,1931年完工。當時,這里開始出現專門售賣船槳等船上用具的集市,“槳欄”這個名字應運而生。
杉木欄、槳欄路周邊以“欄”字為名的路名,大多也與當地曾經成行成市的商品有關。如豆欄街曾是豆類批發市場,雞欄街原是西關雞農擺賣的集散地。此外,還有糙米欄、菜欄橫街、魚欄大街等。
廣州大學教授王元林說:“當時廣州以‘欄’字為名的街道主要分布在西關一帶。除了經營對外貿易的十三行外,在其周邊分布有大量從事國內貿易的欄口。以前廣州有七十二行之說,其中欄口貿易在七十二行中占了很大比重。欄口就是商品的集散地,代客買賣,也叫貨棧,每一個欄口相當于一個大的專業市場。”
日前,記者走進槳欄路,但見街道兩邊,騎樓鱗次櫛比,巧克力色的門面、紅白條紋相間的遮雨棚,搭配上墨綠色的護欄、平整的路面,重新粉刷后的建筑讓街道看起來頗具歐洲小鎮風情。臨街的商鋪都是做布藝生意的,一片色彩斑斕。走過槳欄路,沿長樂路往南走就是杉木欄路。如今,杉木欄路已成了海鮮批發市場。
“改革開放后,廣州迅速形成各種集散市場,不僅在全國有名,在亞洲乃至世界都占有份額,這跟當年的商貿模式可謂是一脈相承。”王元林說。
市
城里做買賣的地方叫做“市”。當某一個“市”形成街道,街道名往往就帶有“市”字,如米市路、三角市等。
米市路曾有宋代全國最大米市
廣州有條遠近聞名的米市路,位于越秀區朝天路以南,惠福西路以北,與光塔路交界。以“米”命名路名是廣州特色,廣州又稱“穗城”,這個名字說明廣州在歷史上都是重要的糧食生產銷售基地。根據《廣州市志》的說法,廣州在宋代逐漸成為全國最大的米市,如今西門口附近的米市路,從宋代開始,直到明清,一直是大米交易一條街,米市路的地名正由此而來。經濟史家全漢昇表示,(廣東)出產的米,連同在廣西出產的,都先集中于廣州,然后運往沿海各地出售,“舳艫銜尾,運之番禺”。
直到明清,米市路一直是大米交易一條街
按《永樂大典》“廣州府南海縣之圖”所示,明初南海縣、番禺縣分界在新店街、米市街、朝天街一線,北到就日門(即朝天門),可見明代甚至更早以來,米市路一線曾是南海縣與番禺縣之分界。最初,米市路還是“米市街”,1932年才擴建為路,稱為米市路。1966年秋改名為朝陽南路,1981年復名“米市”。到20世紀初期,廣州城中陸續出現碾米廠,米機生產的米運到遍布城中的米鋪出售,米市街上 繁榮的大米交易變成歷史。
5月初,記者從惠福西路走進米市路,兩邊的大樹參天蔽日,近百家電子元器件產品店鋪密密麻麻排列在道路兩側。而米市路上的橫街小巷,實際上是一條又一條的“掘頭巷”,僅有10余米深。
“更早以前,這里整條路都是菜市場,后來搬到了甜水巷(米市路上的一條橫巷),再后來,越秀區逐步將這里規劃成電子電器元件專業區,成了專門賣電子電器的商鋪。”一名久居米市路的老街坊說。
甫
古人以舟楫為渡河工具,在地名上通用步、埔、甫、埗等表示津渡碼頭。宋人吳厚處《青箱雜記》說:“嶺南謂水津為步。”廣州有十八甫、黃埔、鹽步、龍津路,皆為貨物轉運碼頭或渡口。
貨物轉運碼頭稱作“甫” 水道滋生十八甫
行走在荔灣老城區,大家對“甫”一定不陌生。“甫”字地名,曾經從第二甫排到十九甫,就是沒有“第一甫”。究其原因,地處通向越秀山腳蘭湖(古廣州的湖泊,現已湮滅)的水道習慣上稱為通津,至今,在西華路東段北街還有一條第一津街,保留了當年的地理記憶。至今,老廣州人中還留傳一句俗語:第一津,沒譜(甫),即不靠譜的意思。
明清年間,從第一津沿西濠水向南流,依次是第二甫、第三甫直到第八甫,然后涌水轉向西流,又有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十一甫,再轉向東南是十二到十六甫,再由南轉向西是十七甫、十八甫,再轉北往東為十九甫。
各“甫”各有特色:如第二甫賣的是刀剪利器,第三甫賣鮮花,第七甫多開報館,上九甫的絨線鋪排成一片,下九甫綢緞店一間接一間,十七甫賣金飾珠寶玉器,十八甫的茶室令整條街溢滿茶香。
在明代,第二甫至十八甫都是商業區。到了清代,隨著十三行貿易的發展,這里演化成了紡織機房區,從全國各地來的生絲,在這里加工成為綢緞,銷售到世界各地。寶華路一帶還發展成了貿易富商的居住區,這些在《粵韻周刊》十二期《逢源街左右逢源 滿洲窗映照傳奇》里也有提到。
如今,隨著“甫”所依附的西濠、西關涌、大觀河紛紛隱身,帶“甫”的路名已經不再多見。第一津到第八甫,今已易名光復北路、光復中路。不過,在永慶坊,與上下九毗鄰的西側,依然可見十一甫西街、十二甫西街的路名。
溫暖煙火氣 沉淀兩千年
回溯廣州建城至今的兩千多年歷史,“商貿”一直是貫穿其中的主線。
廣州曾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有史料記載以來最早對外開放的貿易港口。唐代,蕃坊內外商云集,珍寶香料琳瑯滿目;宋代,各類專業街市紛紛出現,日用雜貨與大宗商品一應俱全;清代,“十三行”一口通商,萬船來埠,風頭一時無兩。一個“商”字,連通了這片土地的千年歷史,帶來商業繁榮,也帶來充沛活力。
在廣州,“商業格局”深深地嵌入城市的發展中。廣州大學華南人文地理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劍分析說:如今,廣州眾多街巷名稱以行業命名,其實反映了這座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獨有特色。米市街、絨線街、雨帽街、瑪瑙巷、象牙巷、繡衣坊、紙行路、裝帽街、豬仔墟、經綸大街、麻紗巷、東船欄、梳篦巷……每一條街上的商鋪做的幾乎是同一種生意。“這與廣州‘行會’的發達息息相關,不僅推動了行業的精細發展,同時也形成了極強的影響力,進而輻射周邊地區,以廣州為中心的貿易集散地帶動了東莞、佛山等地的發展,無形之中,織就了一張區域經濟網絡。”
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態是在漫長的經濟發展中逐漸醞釀出來的。“廣州是一個很有市民精神的城市,和世界上眾多商業歷史發達的城市一樣,都源于長期的開放。”黃劍說,廣州的關鍵詞不僅僅是簡單的“商貿”,而且是商貿背后透射出的“開放包容”和“煙火氣”。沒有階層之分、廣交天下好友,講究街坊鄰里守望相助,這都是過去千年開眼看世界的經濟大背景下積淀下來的“煙火氣”。當下廣州的發展離不開各種時代契機,更離不開那段歷史的熏陶。許多遺跡雖已隨歷史隱沒在時間的長河里,但地名依舊承載著歷史的榮光,而漫長歷史熏陶的廣府精神,推動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不斷開拓創新,書寫新一段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