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魅力廣州 > 文化廣州

濠畔猶存繁華舊影 涌波又映水清岸綠

  • 2025-07-09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河涌曾是護城河、商貿動脈,也是廣府人的日常活動場所,河涌文化成為廣府文化的一部分

  人們稱廣州為“水城”,不僅因蜿蜒穿城的珠江,更因城內密布的河涌水道。自古以來,廣州就是一座建在水上的城市,河道交錯如巷陌,水系繁密形成水網。人們逐水而居,與水共生。如今街巷名中,仍可見“濠”“涌”等水脈印記。這些河涌曾是廣州建城之基,先民生命之脈,載千年商貿繁華,育獨特廣府風情,刻下了城市擴張、商貿興衰與文脈傳承的年輪。

3c41c4d876628893ea9e.jpeg

河涌水質清透,吸引白鷺嬉戲覓食。

  河涌密布 水道交織

  ●古代廣州城內有六脈渠,城東有東濠涌,城西有西濠涌,城中有南濠,城南有玉帶濠,交織成網;城外更有駟馬涌、荔枝灣涌、沙河涌等河涌密布如織,共同構成“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獨特山水格局。

  西北入城黃金水道  陸賈駟馬涌登岸

  宋代以前,在廣州地域流淌的溪流,基本上都是天然形成的水道,少有人工開鑿的河渠。西關平原地勢呈向西傾斜之態,故天然水道都是向西流和向西南流。密布其間的主要有駟馬涌、上西關涌、下西關涌、柳波涌、荔灣涌等幾條大涌。在荔灣路與西華路交界處,有一條看上去平平無奇的河涌——駟馬涌,便是其中一條。在古代這可是一條滿載故事的河涌。

  駟馬涌發源于越秀山蘭湖洼地,它曾是古代西北方向進入廣州城的黃金航道。關于駟馬涌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至漢代。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漢大夫陸賈奉劉邦之命招安趙佗,他乘船經駟馬涌登岸,在涌邊筑泥城、植荔枝。陸賈此行不僅促成了趙佗歸順漢朝的歷史大事,他親手栽種的荔枝林讓“荔枝灣”的美名流傳兩千余年。根據屈大均在《廣東新語》里的記載,趙佗后來在廣州城西的戙船澳(意為可以泊船的海灣)蓋了一座越華樓贈給陸賈。

  后世又稱戙船澳古渡頭為拾翠洲。從漢代到唐代,船只大都沿西江、北江而來,必經增埗河轉入駟馬涌,在拾翠洲上岸再進入廣州。唐代詩人陸龜蒙在《奉和襲美送李明府之任南海》中所詠的“春盡之官直到秋,嶺云深處憑瀧樓。居人愛近沉珠浦,候吏多來拾翠洲”,正是當年碼頭官吏云集、船只穿梭的生動寫照。相傳河涌常現四匹馬拉的官車迎送場景,“駟馬涌”的名號便由此傳開。

b93b9cde0736e5e9867d.jpeg

駟馬涌兩岸綠樹成蔭,環境優美。

  南漢雅稱“流花水” 明代趙介墜涌成趣聞

  古時的駟馬涌水深且水面寬闊。這一帶風景優美,南漢時在涌上建起彩虹橋,彩虹橋橫跨在水面寬闊的駟馬涌之上,被宋代的人稱為“長橋”,一個“長”字足以體現駟馬涌當年水面之開闊。

  這條河涌還流淌著浪漫的氣息。相傳南漢皇帝在芝蘭湖邊修建芳春園,宮女們晨起梳妝時拋入河中的殘花,讓河道有了“流花水”的雅稱,由此更衍生出流花橋、流花湖的浪漫地名。相傳宋代時孔子的一支后裔從韶關南遷,來到駟馬涌邊見到迷人的景色,便不愿再走,在此建起樓房園圃,安居于此。

  元末明初,人稱“南園五子”之一的詩人趙介來到駟馬涌畔,欣賞小橋流水著了迷,憑欄遠眺時失足墜涌,事后他不僅不懊惱,還賦詩“自謂諳水性”,留下南園詩社的一段趣聞。

  清朝時期,靖南王耿精忠麾下將士經常在駟馬涌給軍馬飲水、洗澡,故此地又稱洗馬涌。后來,人們覺得“洗馬涌”這個名字不好聽,曾改為音近的“司馬涌”。直到清代以及民國時期,駟馬涌仍是進城的重要水道,也是每年端午賽龍舟的場所。

  隨著歷史變遷和地理發展,河道漸漸變窄,駟馬涌曾經的傳奇已經淹沒在了歷史塵埃之中。

c32f463b986ba309ee97.jpeg

水鄉風光圖(清代廣州外銷通草水彩畫)

  鑿濠通舟 商貿繁華

  ●宋代,廣州相繼修筑中、東、西三城,史稱 “宋三城”。筑城同時,水利工程大規模同步展開:開鑿南濠作為內港碼頭,為商船避風并便利外貿,鑿玉帶濠為城南護城壕;城內則利用天然河道與干谷開鑿“六脈渠”,引渠水匯于城濠,再注入珠江。城濠與水渠相互貫通,逐漸形成“河涌通濠、濠通江海”的水運網絡,兼具運輸、商貿、防火與排澇功能。

  千年濠涌締造“水通財通”商業傳奇

  南濠 商船云集避風港

  今海珠中路原名西濠街,東側卻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南濠街。南濠顧名思義在城南,不過,為什么南濠卻在宋代的城西呢?《廣東通志》記載:“南濠在城樓下,限以閘門,與潮上下,古西澳也。”原來當時人們將南濠稱為“西澳”。

  最初的濠除了是護城河,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是給商船做避風港。唐宋時期,中外商船多泊于西澳碼頭。珠江北岸直抵大德路南側,江面寬逾千米,商船常遭風浪。宋景德年間,廣東經略使高紳主持修筑南北向的濠涌,濠口建擋潮巨閘,使西澳成為廣州最大的內港碼頭。

  高紳還在附近建起了有“南州冠冕”美稱的共樂樓,這是當時廣州的最高建筑物,登樓極目遠眺,可觀羊城之壯美。廣州知州程師孟揮筆寫下《登共樂亭》詩:“千門日照珍珠市,萬瓦煙生碧玉城。山海是為中國藏,梯航尤見外夷情。”此地一帶的繁華可見一斑。

  明代后,由于珠江北岸向南推移,加上泥沙淤塞,西澳逐漸喪失碼頭功能。加上重修西城墻,城墻從海珠北路、海珠中路移至今人民路,有了新的西濠,人們才漸漸把這里稱為南濠。

  玉帶濠 朱樓畫榭勝秦淮

  在修筑古西澳的同時,廣州著手開鑿城南的城濠。這條城濠舊稱“南濠”,后來經過多次疏浚與拓展,最終修成了東連東濠、西接西濠的寬闊城濠,蜿蜒繞城。因其像玉帶那樣圍繞廣州城南,故于清代得名“玉帶濠”。

  玉帶濠的開鑿,極大地促進了兩岸商業的蓬勃發展。幾座小橋橫跨在玉帶濠之上,其中,歸德橋畔的濠畔街最為繁華。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這樣描繪:“濠畔街當盛平時,香珠犀象如山,花鳥如海,番夷輻輳,日費數千萬金,飲食之盛,歌舞之多,過于秦淮數倍。”由此可知明代廣州濠畔街之盛。

  玉帶濠兩側的高第街、濠畔街因航運便利成為商貿中心。濠畔街在明清時期,更是憑借眾多的樂器作坊和精湛的樂器制作工藝,成為馳名中外的“樂器一條街”。明代時,水運將硬木運至濠畔街,漸漸地,這里出現了許多酸枝木器作坊,到了清代,數量多達數十家,濠畔街因此被稱為“酸枝街”。

  最引人注目的,當數玉帶濠兩岸林立的票號與會館。當時的廣州,各大商幫云集于濠畔街一帶,其中晉商實力最為雄厚,他們開設的票號鱗次櫛比。各大票號的建筑皆雕梁畫棟,盡顯富麗堂皇。

  然而,到了晚清年間,隨著近代銀行業的逐漸崛起,玉帶濠沿岸的票號會館走向衰落。與此同時,濠畔街上涌現出不少從事皮革加工的作坊,這些作坊將廢料垃圾隨意丟棄到玉帶濠中,導致河道污染日益嚴重。

  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玉帶濠被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箱式暗渠。至此,這條蜿蜒流淌了千年之久的玉帶濠,從此被埋入地下。

  東濠涌 沿岸留下名人風雅

  在廣州老城區的眾多古老濠涌中,只有東濠涌一直流淌到今天。

  明洪武年間,永嘉侯朱亮祖將“三城合一”,文溪改道入城。成化年間,總督韓雍開鑿黃華塘峽谷,引文溪水入東濠,形成全長五公里的水道,成為廣州東城護城河與主要供水渠。

  為什么要叫“東濠涌”呢?因為濠和涌是不同的,濠是護城河,涌只是一般的小河汊。東濠涌只有一段是護城河可以稱濠,其他段只能叫涌,整條東濠涌是由濠與涌構成,所以叫東濠涌。

  東濠涌的功能遠不止于護城。從東江、北江駛來的商船多在東濠口泊岸,沿岸糙米欄、牛欄、豬欄密布,是四鄉薪、米、木、竹等農副產品的集散地。直至20世紀70年代,東濠涌兩岸仍為河灘,堆滿粵北、粵東運來的木排,扛木工人的號子聲曾經響徹老城的清晨。

  不少名人亦在東濠畔留下了足跡。南宋探花李昴英在文溪筑橋;一代大儒湛若水建“湛家園”;“粵東三子”之一張維屏在清水濠成長;豪賢路有牡丹狀元黎遂球;晚明名流陳子履兄弟筑“東皋草堂”結社雅集;嶺南大才子鮑俊在芳草街建“榕堂”;水師提督李準建東園,魯迅著書白云樓……東濠沿岸,流傳著無數風流儒雅的故事。

  2010年,經過生態治理后,東濠涌成為市民的親水綠道。

320b3538d7ceea7ff8cc.jpeg

東濠涌沿線已成為人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

  西濠 造就城西繁華

  明清時期,有一條水道與東濠涌齊名,對廣州商業影響更為深遠——它就是西濠。西濠原來是一條天然的溪流,在北宋修筑廣州西城時修浚為城濠。明成化八年(1472年),督御史韓雍在上九路南側開鑿大觀河,將位于西濠東側的玉帶濠引入西濠西側的大觀河,構建全城運河網,十八甫商業街因此興起,成為西關最早的臨水商埠。

  明末清初,西濠兩岸是個繁華鼎盛的商業區。西岸店鋪參茸莊、銀號綢緞莊密密麻麻,而在西濠東岸,繡坊、繡莊、戲服店、扇坊、金銀首飾店,一家挨著一家。

  西濠口外珠江河面上,聚居著成千上萬的疍家艇。西濠口更發展為全城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清末民初的港澳輪船碼頭、廣三/廣九鐵路車站、粵海關、大新公司(今南方大廈)等機構均會聚于此,各大行欄也都聚集在西濠口一帶。

  “西濠的多次修浚,決定性地推動了明清兩代廣州城西商業發展,深刻影響了長達500年的城市經濟脈絡。”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所長麥思杰教授如此評價。即便民國時期西濠被封蓋為馬路,西關的商業格局也早已定型。

  如今,這些歷史悠久的濠涌多數都已化作城市中的街道,但是水脈早已融入城市血脈,那些以“濠”命名的街道,仍在訴說著先民“鑿濠通舟”的治水智慧以及“水通財通”的千年商業傳奇。

  水鄉文化 人文搖籃

  ●河涌曾是廣州城的“生命臍帶”——既是防御外敵的護城河、貫通內外的黃金航道,更是催生市井繁華的商貿動脈,還是廣府人的日常活動場所,其孕育的河涌文化獨具一格,并成為廣府文化的一部分。

  依水而居孕育河涌文化

  瑤溪勝景“河南”聞名

  海珠島分布著70多條河涌,但只有一條以“海珠”命名,那就是貫穿珠江前后航道的海珠涌。海珠涌由鴨墩涌、小港涌、馬涌、三丫涌等組成,東起鴨墩水,西至鳳凰崗口,全長5.83公里。以前人們常說“舊日河南,中通一滘”,指的就是海珠涌。由于這條水道的分割,令河南有“雙洲”之稱。1986年,經過整治后,這幾段河涌被統稱為海珠涌。

  廣州人更熟悉海珠涌的另一個名字——馬涌。馬涌的東段舊稱瑤溪。據《海珠區志》記載:“瑤溪以二十四景聞名,成為旅游勝地。在其起訖兩端,建有兩座石橋,東端的名利濟橋,西端的名匯津橋,是瑤溪二十四景的首尾二景。”

  關于“瑤溪二十四景”之名的來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清道光年間,在瑤溪邊長大的劉彤總結出瑤溪的二十四景,每景附一詩,遂成《瑤溪二十四景詩》。輾轉多年后,居巢覓得劉彤的二十四景詩,將自己及友人寫的詩歌編入,于光緒三年(1877年)出版。后來,不少書畫名家以瑤溪為題材賦詩作畫,瑤溪成為“河南”最出名的人文及自然景觀。

  “每次來到富力海珠城,我都會上利濟橋走走。”市民胡女士說。這座橫跨馬涌的三孔梁式石橋,即是瑤溪二十四景中完整保存的一景——待月橋。劉彤有詩云:“待月月東升,溪光浩無極。煙村人靜時,萬物雪霜色。”后來木橋改建為花崗巖石,改名利濟橋,有賜予恩澤之意。

  歷經百年變遷,瑤溪二十四景遺跡還保存有“石馬崗”“待月橋”“合流津”等幾處,與相鄰的十香園、思復亭、曉港公園一同構成自然與人文交融的畫卷。

  馬涌支流漱珠涌形似一條“小龍”,通向塹口與珠江相連,涌口的鰲洲小島,仿佛龍口中吐出的一顆明珠,故有漱珠涌之名。清代,涌口與十三行商館區隔江相望,是十三行行商建宅之處,也成為“河南”(海珠區)最早開發的地區。它還有一個別號叫“運糧河”。一艘艘木船將“河南三十三村”生產的糧食、瓜果、蔬菜運往城內,又從城內換回日用雜貨,是連接城鄉的重要商脈。清代初期的漱珠涌,夾岸遍植水松、垂柳,毗鄰廣州四大古剎之一海幢寺,再往遠走一點就是以素馨花田聞名的莊頭村,一派清麗的田園風光。20世紀六七十年代,漱珠涌被改造成為地下排污渠,從此在廣州地圖上消失了。

  廣府文化的“活態博物館”

  河涌串起的不僅是地理脈絡,更是血緣網絡。在水網密布的珠三角,縱橫交錯的河涌把村落串聯起來。青年男女跨涌聯姻形成“老表村”,同宗族群以“五百年前是一家”結為“兄弟村”。每年端午節前后,廣州各村之間都會劃龍船沿著河涌一村接著一村地巡游,拜候、探望鄰村的親戚、朋友。龍舟文化是河涌文明最鮮活的注腳,“龍船招景”更將河涌里演繹的激情推向高潮。

  今年端午節的上午,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一場熱鬧的“龍船招景”儀式在獵德涌上演,140個兄弟村社的150多條龍船會聚獵德涌。河涌一度舟楫相連,出現“堵船”的盛況。而在河涌兩岸,擠滿了圍觀的市民游客,歡呼聲此起彼伏,場面十分熱鬧。“老表快靠岸”“上岸飲啖茶,食個餅啦!”見到龍船來,鄉親們的聲聲呼喚洋溢著熱情。水中龍首輕點,船身三進三退——這是嶺南龍船獨有的“涌上叩門”古禮,每一次進退都是對主人家最鄭重的問候。

197229980bad60b9187c.png

每年端午節,獵德涌龍舟競發,鞭炮聲、鼓聲、歡呼聲交織成一片。

  “我們7點多就從琶洲劃龍船過來‘走親戚’啦,吃塊龍船餅,看看老表,圖的就是這份情義,這份好意頭。”來自琶洲的橈手鄭先生說。獵德端午龍舟競渡享譽海內外,每年端午很多外村龍舟來獵德“以舟會友”,一涌兩岸人山人海,正是這年復一年的“睇龍船”“食龍船飯”“扒龍船”,蘊藏著村民們對彼此、對鄉土深深的眷戀,訴說著河涌作為廣府文化“活態博物館”的獨特價值。

  地名俗語皆含河涌文化

  西關大屋“三間兩廊”多沿涌而建,后窗常設“水埠頭”,昔日居民可從石階直抵河面浣衣、汲水。曾經泮塘一帶的騎樓,商鋪面街,后院水埠頭直接通涌,形成“前鋪后水”的獨特格局。荔枝灣的水上人家“疍家人”撐著小艇,艇上插一面寫著“粥”字的黃旗沿江叫賣——這便是廣州最出名的粥品之一“艇仔粥”的來源。

  “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瞓落床,聽朝阿媽要捕魚蝦啰!”童謠《月光光,照地堂》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廣州人成長。對老廣而言,河涌曾是童年的天然游樂場——釣蟛蜞、捉魚摸蝦、在涌邊榕樹下戲水……而地名里的“通津”(如寺貝通津)、“涌”、“濠”、“畔”(如濠畔街),以及方言中“水過鴨背”“水靜鵝飛”等俗語,皆與河涌文化息息相關。

  全民參與 河涌新生

  ●“河涌變美了,我的活也變輕松了。”謝全是駟馬涌河涌保潔環衛工人,這位日均巡邏20公里的“河涌衛士”如是說。

  生態治理 河涌變美

  近年來,廣州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施了一系列河涌綜合整治工程。從截污納管到清淤疏浚,從生態補水到景觀提升,全方位推進河涌治理工作。

  河涌治理離不開全民的參與。廣州通過開展“暢享綠美廣州 共筑清水夢”等各種宣傳活動,鼓勵市民參與到河涌保護中來。許多志愿者組織自發成立,定期在河涌兩岸開展垃圾清理、水質監測等活動。全民參與的理念,讓河涌治理成為一場共建共享的生態行動,凝聚起了保護河涌的強大合力。

  每天清晨5點,天還未亮,駟馬涌上傳來的槳聲已劃破黎明的寧靜。“謝師傅劃船的槳聲比鬧鐘還準時,風雨無阻。”在岸邊晨練的居民說。

  這位謝師傅就是駟馬涌河涌保潔環衛工人謝全,這位日均巡邏20公里的“河涌衛士”,近兩年清理了約20噸垃圾,推動駟馬涌向水清岸綠轉變。如今,駟馬涌邊建起了親水步道,岸邊孩童嬉戲玩耍,歡聲笑語不斷。今年1月,一張“河涌美容師”朝拾落英、守護花城的照片在網絡流傳。有網友留言表示:“這是城市寫給春天的情書。”這張照片的主角正是謝全,當時他在岸邊將紫荊花瓣和落葉擺成一顆巨大的愛心。“河涌變美了,我的活也變輕松了。”謝全說。

  自然人文 和諧共生

  在治理河涌的過程中,廣州注重生態修復與人文保護相結合。在河涌兩岸種植水生植物,打造生態濕地,為水生生物提供棲息地,恢復河涌的生態系統。同時,對河涌兩岸的古建筑、古村落進行保護和修繕,將嶺南水鄉文化融入河涌景觀建設中。

  荔枝灣涌的改造便是一個成功的范例。2010年,荔枝灣涌揭蓋復涌整治,村民積極建言獻策。“拓寬河道彎位弧度,加寬整體河道,提升橫跨河道的橋梁橋洞高度,避免船工發生碰頭等事故……”至今,泮塘村村民李凱帆仍對具體提出的建議記憶猶新。

  通過控源截污、清污分流等整治手段,融入文化游船、濱水戲臺、水上花市等嶺南文化元素,荔枝灣涌重現了“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的美景。李凱帆說:“復綠的荔枝灣涌連著荔灣湖內的涌段,龍船水路超1.5公里,讓西關龍船文化得以延續。”泮塘村的龍船“朋友圈”逐漸擴大,龍船文化氛圍越來越濃厚。修復后的文塔、龍津橋等古建筑與河涌景觀相得益彰,沿岸還開設了民俗博物館、特色小吃店等,成為展示嶺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如今的廣州河涌,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清澈的河水、搖曳的水草、嬉戲的魚蝦,再次成為河涌的常見景象。不少河涌兩岸綠樹成蔭,休閑步道蜿蜒伸展,周末,許多市民全家出動,大人騎車帶孩子賞景,年輕人戴頭盔穿運動裝暢快騎行……

  河涌如弦,彈唱千年粵韻。

  大小河涌入珠江

  據《廣州市·地理環境志》(1991—2000),匯入珠江廣州河道的河涌縱橫交錯,市區共有大小河涌231條,總長度約913公里,分別匯入流溪河、白坭河及珠江廣州河段,主要分布在黃埔區、天河區、白云區、芳村區和海珠區。

  較大的河涌有烏涌、南崗涌、沙河涌、車陂涌、深涌、石井河、新市涌、黃埔涌、海珠涌、石榴崗河、花地河等。

  “涌”為何讀chōng

  外地人初到廣州,聽到本地人將“河涌” 的“涌”念作“chōng”時,往往會感到驚訝。

  “涌”字在古漢語中就有表示河汊、水流匯聚之意,且讀音可能更接近如今粵語中“chōng”的發音。隨著歷史發展,普通話在語音演變過程中,“涌”字讀音逐漸規范為“yǒng”,用于表示水向上冒、像水涌出等意思,如“涌泉”“涌現”;而在河網密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河涌對于當地人的生產生活至關重要,粵語保留了“涌”字古老的發音和含義,成為人們對身邊河流水道的特定稱呼,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這種讀音不僅是對地理環境的語言反映,更承載著廣州人的生活記憶和文化認同。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