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會燈會菊會 廣州人的光陰故事
2022年3月8日不僅是國際勞動婦女節,也是廣州文化公園70歲生日的大喜日子。
廣州文化公園,一個在老廣心目中頗有分量的公園。幾乎每一位老廣州人都曾在這里留下足跡,擁有一段光陰的故事,珍藏著一份與公園相關的寶貴記憶。或許他們在中心臺看過人生第一場大戲,或許在游樂場坐過人生第一次小火車,或許在水產館第一次看到鯨魚骨架,或許在東門“漢城”感受人生第一次“穿越”,或許曾經春天來賞花踏青,夏天來聽古看戲,秋天來賞燈猜謎,冬天來賞菊下棋……記者采訪了老一批文化公園人以及老廣州,聽他們講述與這座陪伴廣州人70年的公園的故事。
廣州文化公園(資料圖片)
摩天輪(資料圖片)
獲葉劍英親筆題字
文化公園有一段開風氣之先的威水歷史。據記載,1951年,為促進城鄉經濟發展,解決物資匱乏,加強城鄉物資流通,廣州決定舉辦一次規模空前的物資交流大會,由市政府動員和組織了林克明、陳伯齊、夏昌世等廣州地區一批優秀建筑師在西堤一帶進行規劃和建設。他們僅用了四個月,為華南土特產展覽交流大會建成了12座永久和半永久展館。這一具有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筑群建成,也為今后文化公園的發展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
1952年,在華南土特產展覽交流大會的會址上,“嶺南文物宮”正式成立,成為當時著名的文化活動展覽場所。1956年1月嶺南文物宮再次易名為“廣州文化公園”,三次定名均由葉劍英親筆題字。后來,廣州文化公園的門樓被評為廣州首批歷史建筑。
今年九旬高齡的曾爾老先生是文化公園的退休員工,在華南土特產展覽交流大會舉辦時期就負責宣傳工作,而后成為文化公園的首批員工。“展覽會最后決定改為文化功能,給老百姓提供活動的地方。”曾爾說。
“三大展覽”陪伴市民至今
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迎春花會”“中秋燈會”“羊城菊會”并稱為“三大展覽”,發展至今已是文化公園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品牌,成為市民游客一年一度的“保留節目”。
今年83歲、曾擔任文化公園副主任的王毓枝1965年從部隊轉業到文化公園工作。他回憶,20世紀60年代,文化公園的定位是綜合性文化場所,展覽館多達十幾個,每年舉辦的活動達100多場,涉及文化、藝術、科技等領域,涵蓋展覽、演出、說書、象棋、木偶戲、雜技等類型。“一年的春夏秋冬都有大型活動。”王毓枝告訴記者,夏季文化公園還曾有舉辦仲夏音樂晚會的慣例。“我們曾在夏季晚上的7時到10時在中心臺舉辦音樂會,除了公園自有的嶺南輕音樂團,還邀請廣州、上海等全國各地的樂團來演出,那時公園的草地、馬路坐滿了人,非常熱鬧。”王毓枝回憶。
公園中心臺曾迎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馬連良、張君秋等,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曲藝家侯寶林、馬季,歌唱家朱逢博、胡松華,廣東著名相聲演員黃俊英等,有“高臺一出戲,場上萬人觀”之說。專業團體和群眾文化團體輪番上演,為市民群眾提供低票價高品質的演出。
開通了廣州第一個游樂場
1985年,文化公園引進了首批游樂項目,開通了廣州第一個游樂場,內地第一輛電動小火車就是在這里開動的。文化公園退休職工黃明志今年70歲,與文化公園同齡。他的父親在華南土特產展覽交流大會舉辦當年,參與電力維護工作,是文化公園的第一批職工。黃明志的一生與文化公園緊密相連,這里是他童年玩耍的天地,而后學習機械維修的他進入文化公園工作,直至退休。“嶺南文物宮改為文化公園后,休閑活動增多,除了能看電影,還有溜冰場。”黃明志參加工作時,他負責文化公園游樂場游樂設施的維護,是游樂場的副經理。“當時,大型的機動項目有13項,小型項目10多項,幾乎天天爆滿。每個項目都要排長隊, 我們從早上8時排班到晚上11時。有多火爆呢?一個人的門票在5角到2元不等,我們一個月的門票收入能達到20多萬元。”黃明志說,因修建地鐵8號線文化公園站的需要,游樂場才退出歷史舞臺。芳村街坊楊女士說:“當時坐風兜飛機,誰知一啟動,我就哭了,還想走,工作人員立刻停止設備,讓我下來。”對這段體驗,楊女士印象深刻,還回憶起了美好的童年時光。
文化公園向市民征集老照片老物件
廣州文化公園即日起至2022年12月31日向廣大市民游客征集有關文化公園的老照片、老物件以及與文化公園之間的故事。對無償捐贈者,園方將贈予文創紀念品一份。
征集內容包括能反映文化公園建園以來各個時期重要歷史活動、有重要紀念意義的老照片;有關公園各時期的展覽、演出、文體、園林、建筑等相關的照片、物件或文字資料等;其他具有歷史價值、保存價值和展出意義的物品。聯系電話:81010628、81010686。
對于特別珍貴的實物與資料,根據需要并征得本人同意,由廣州文化公園復制后將實物與資料原件歸還所有人。市民可以將自己與文化公園之間的故事寫成文字,發送至電子郵箱gzwhgyywk@163.com。好故事將通過公園微信公眾號展示,并贈予創作者文創紀念品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