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中山在大元帥府醞釀《建國方略》 開啟國共合作 親繪廣州美景
讓城市留住記憶 讓人們記住鄉愁。
廣州,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一磚一瓦都有雋永的記憶。今天,與您一起領略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領略綿延不絕的文脈書香;與您一起在歷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若在吾國共同發展實業計劃之下,使用機器,助其工業,則廣州不久必復其昔日為大制造中心之繁盛都會矣。
廣州附近景物,特為美麗動人,若以建一花園都市,加以悅目之林圃,真可謂理想之位置也……此所以利便其為工商業中心,又以供給美景以娛居人也。
以世界海港論,廣州實居于最利便之地位。既已住于此可容航行之三江會流一點,又在海洋航運之起點,所以既為中國南方內河水運之中軸,又為海洋交通之樞紐也。
吾人之南方大港,當然為廣州。
——孫中山
一座矗立在珠江畔的大元帥府,攪動了中國近代史的風云。大元帥府舊址所在區域歷史上被稱作草芳園或草芳圍,原本是廣州河南江岸灘涂。1906年,這里建起了第一座官辦水泥廠,起名為廣東士敏土廠,“士敏土”即水泥的英文單詞“cement”粵語音譯。
誰曾料想,1917年,籍籍無名的廣東士敏土廠南、北樓竟然與中國近代革命和孫中山先生產生了驚天動地的交集。1917年至1925年期間,廣東士敏土廠廠址兩次被孫中山用作大元帥府的辦公場所,孫中山兩度在此組建革命政府,醞釀《建國方略》,改組國民黨,開啟第一次國共合作,撰寫《建國大綱》提出政府設計構想。這片不為人知的江邊灘涂就此被載入史冊。
百多年前的帥府建筑舊貌。
兩入帥府
天下為公 醞釀《建國方略》
心系民眾 構想廣州城市建設
如果大元帥府門前兩座崗哨亭有記憶,它們就會記得,孫中山兩度入駐大元帥府辦公。第一次是1917年9月15日至1918年5月21日,為期僅僅8個月,他以廣東為根據地,聯合云、貴、川、陜、桂、湘、鄂、閩等地方勢力,迫使北洋政府段祺瑞恢復被袁世凱廢除的《臨時約法》,并醞釀強國構想;第二次是1923年3月31日至1924年11月13日,為期一年半,孫中山在大元帥府改組了國民黨,籌備國民黨一大,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從而掀起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到廣州去”成為一個時代的號角。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矗立在珠江畔。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為實現革命理想四處奔波,殫精竭慮,哪怕身無分文,隨身始終帶著一個“寶貝”——地圖。宋慶齡回憶說:“他(孫中山)只要有一點空,就在書房里把大地圖鋪在地上,手里拿著深色鉛筆和橡皮,在上面標繪出鐵路、河道、海港等。”這些地圖上看似不經意的“圈圈點點”,卻記錄了孫中山的強國構想。
圖為《建國方略》一書早期版本。
圖為《建國方略》一書早期版本。
在其撰寫的《建國方略》中,孫中山提出:修建10萬英里的鐵路,把中國的沿海、內地和邊疆連接起來,修建遍布全國的公路網等。不少學者認為,這是孫中山對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宏偉構想和實施方案。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內,處處可以看到當時的地圖。
孫中山十分重視廣州的建設,《建國方略》把廣州定位為集世界大港、現代科技前沿、世界商貿中心和宜居花園城市于一身的國際大都會。
在孫中山的構想中,廣州的港口建設和花園城市建設尤為突出。當時,孫中山提出要在中國北部、中部及南部沿海各修建一個具有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其中,“南方大港”就在廣州。 “吾人之南方大港,當然為廣州……新建之廣州市,應跨有黃埔與佛山,而界之以車賣炮臺及沙面水路。”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蘋認為,孫中山把建設南方大港列為重中之重,主因是廣州有著優越的自然環境,水系密布、資源和物產豐富、制造業發達。
《建國方略》對廣州有這樣一段表述:“廣州不僅中國南部之商業中心,亦為通中國最大之都市。迄于近世,廣州實太平洋岸最大都市也,亞洲之商業中心也。”孫中山認為:“以世界海港論,廣州實居于最利便之地位。既已位于此可容航行之三江會流一點,又在海洋航運之起點,所以既為中國南方內河水運之中軸,又為海洋交通之樞紐也。”因此,孫中山要將廣州改良為世界大港,改良廣州水路系統,又要建設中國西南鐵路系統,建設沿海商埠及漁業港,創立造船廠等。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還對廣州建設“花園城市”給予很高期待,“廣州附近景物,特為美麗動人。若以建一花園都市,加以悅目之林囿,真可謂理想之位置也。”實際上,早在1917年,孫中山就倡議建公園,一年后公園建成,命名為“市立第一公園”,即現在的人民公園。
建筑記憶
帥府建筑設計
薈萃中外藝術
大元帥府所在區域在歷史上被稱為“草芳園”或“草芳圍”,原本是珠江南岸灘涂。千百年來,這里人跡稀少。德國營造師舒樂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繪制的《廣東省城內外全圖》顯示,“草芳園”的潮田分塊特征明顯,其對應的沿河岸是船只避風停泊處。
百多年前大元帥府
一出門樓就是珠江
1906年,時任兩廣總督岑春煊籌建廣東士敏土廠,“士敏土”即水泥的英文單詞“cement”粵語音譯。士敏土廠由高聳的煙囪、西式廠房和西式外廊式建筑組成。一條用石塊砌筑堤岸的運河從江畔一直延伸入廠內。以運河為界,廠區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西側生產水泥,東側生產硬紅磚和花階磚,分別稱為西、東廠。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彭長歆在《中山紀念與空間生產》一文中提出,廣東士敏土廠的建立打破了外來水泥對廣東市場的壟斷,其產品曾獲美國巴拿馬世界博覽會金獎。
雖然現在門樓離珠江有約400米的距離,但當時門樓就在江邊,出門就是珠江。1917年9月15日至1918年5月21日、1923年3月31日至1924年11月13日,孫中山兩度入駐士敏土廠舊址,在此辦公。這里從此被載入史冊。建筑主體是黃色
背后有一段故事
如今,在珠江畔眾多建筑中,大元帥府因其黃色的建筑主體顏色十分顯眼。這個顏色背后有什么樣的故事呢?
根據1935年1月廣州一家報紙的報道,當時的市政府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了“定期舉行兒童同樂會”“整理內街以及單獨整理渠道預算”等問題。當天的會議還臨時追加了一個議案,就是當時的市長劉紀文提議擬定黃色為廣州“市色”的意見案,并被采納。
為何要將廣州“市色”定為黃色?劉紀文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黃色是上等色,有擴大城市面積和增加百姓數量的意思;而《詩經》曰:“樂只君子,遐不黃耇”,這意味著黃色又有歷史久遠之意。與此同時,黃又可以代表稚子,蘊含著生長滋發之意。另外,中華民族是軒轅黃帝的后代,古代稱為黃虞,又稱為黃炎。
因此,大元帥府的黃色墻體風格就是根據當時的“市色”概念打造的。實際上,廣州現存的歷史建筑物中,除了大元帥府之外,中山圖書館、魯迅紀念館、黃埔軍校舊址等主體建筑的顏色也都是黃色。
歐洲巴洛克風格
與中國元素融合
與沙面島等地的許多歐式建筑類似,大元帥府北樓和南樓的平面設計均為周圍廊式,四面都是通廊,立面上可見連續拱券,拱券和立柱都有線腳裝飾。這種典型的地中海沿岸建筑風格,是近代西方建筑傳入中國的早期特征。大元帥府門樓的立面造型充分展現了歐洲巴洛克風格,門洞上方設計有渦卷形狀的山花,但左右兩側墻面上的“壽”字圖案卻是地道的中國元素。
最有趣的是,這座歐式建筑的排水管是極具中國特色的竹節形狀,并飾以竹葉裝飾,嶺南氣息很濃的百葉門窗、花瓶護欄等設計,充分顯示大元帥府是中外建筑藝術的結晶。
在大元帥府南、北外廊上憑欄而立,可以眺望四周的風景。南樓的南側設后花園。值得一提的是,在辦公樓一側設花園是清末廣東洋務工業的習慣做法,開先河者為張之洞所創辦的廣東錢局,后有長洲魚雷局設黃埔公園等。
帕內與其妻子合影。
澳籍天才設計師
帕內的得意之作
在建筑藝術上,大元帥府是澳大利亞天才設計師帕內的得意之作。
帕內于1878年1月5日出生于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小城季隆。帕內大學畢業后,進入父親開辦的建筑公司,參與一些設計。他善于汲取周圍建筑的長處,把各種特點默記于心。
1896年,帕內首次為阿靈頓港的布朗先生設計一所住宅,其新穎獨特的設計立即引起媒體注意。當年11月21日,當地報紙盛贊說:“非常寬敞的涼棚,昆士蘭式又高又寬的屋頂。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居住在這里的人也會感到極為舒適。”短短的評語,有意無意地揭示出一個天才建筑師不同凡響的開端。
1899年,帕內在歐洲、非洲、美國游歷,到新西蘭學建筑,這種積累產生了巨大能量。1903年,帕內被派來廣州。當時正值晚清政府實行“新政”,他的建筑事業迎來契機。
帕內在廣州承接的第一個政府項目是“大清郵政官局”的設計,1912年,這棟建筑被焚毀。此后,他又設計了“粵海關關舍”和“瑞記洋行”等建筑。帕內的設計意念使廣州人大開眼界。所以,岑春煊籌建水泥廠時,很快把設計任務交給帕內。當時珠江邊的河灘還是一片爛泥,潮漲潮落,漁船穿梭,帕內就在灘涂上描繪自己的偉大而孤獨的作品。規模宏大的廠房,前后都沒有任何建筑,任憑風吹雨打,別有一番韻味,讓今人看到建筑師不同凡響的眼光。
設計中,帕內對建筑有極強的控制力和再創造能力,帕內在南、北樓設計了連續券、四面環廊,在圓形窗下設計了大平臺。可以想象,孫中山隨時可以在平臺上向群眾發表熱情洋溢的演說。
口述歷史
當年攝影師蔣元培口述——
替孫中山照相 還原歷史一刻
孫中山著大元帥服留影。這張照片也成為后來各種紀念雕像、紀念展覽中孫中山形象的藍本。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自籌建以來,得到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很多熱心人士無私地把多年珍藏捐贈給紀念館。不少國家珍貴文物首次公開亮相,其中有一幅由區勇銘、區勇波、區勇錫捐贈的孫中山身穿海陸軍大元帥服拍下的照片。
當年的照片攝影師蔣元培口述的經歷,還原了歷史的一刻——
在我平凡的歷史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孫中山先生任大元帥時為他照相的情景。往事歷歷,至今仍如就在眼前。
從十六歲那年(1915年)起,我就開始在十八甫真光公司照相部工作。這個公司當時在西關一帶是較有名氣的照相鋪。我跟陶心泉師傅學手藝,從暗房到外影,什么都學。這已是辛亥革命后,西方的新事物已逐漸傳播到中國,使人們的眼界大開,照相業一時也頗興隆。
1920年,孫中山先生再度回到廣東,次年就任非常大總統,我們公司就曾多次為參加各種會議的孫先生照相。而叫我永志不忘的是1923年2月間,孫中山先生在平定陳炯明的叛亂后,在廣州重建大元帥府,重任大元帥,我們應帥府的通知去給他照相的經過。
2月21日這天,我起得特別早,再三檢查預先收拾好的相機和底片。我們所用的底片是英國船牌伊爾福的玻璃底片,大都是十二吋(即一英尺)的。為了保證在途中不致損壞,我小心翼翼地又再裝了一次,然后著行囊與陶師傅從十八甫步行至南關天字碼頭,包艇過對岸舊士敏土廠,即大元帥府江邊碼頭上岸。
南沙港集裝箱碼頭十分繁忙。
到了大元帥府,已是九點鐘。一位招待我們的軍官對我們說:“大元帥稍候就來了。你們準備好給大元帥照個全身標準像!”在這之前,我已把相機架好在草坪上。聽他這么一講,我便對陶師傅說:“還是把相機移過來好。”陶師傅說:“對!”于是我將相機移到樓前門口梯級的左邊。恰恰這時,隨著一聲“大元帥到!”身穿元帥服、頭戴金黃絲穗綴頂的大元帥帽、手戴白手套的孫先生出現了。他唇邊留著威嚴的胡子,滿臉紅光,手握一柄長長的指揮劍,從南樓大門拾級而下,向我們親切地招手、問好,風趣地對我們說:“現在全聽你們安排指揮了。”陶師傅當即向我示意,我于是掀開了鏡頭蓋,換上另一張片。陶師傅請大元帥略把身體往左側,臉向正前方。一切停當后,他示意我開拍,我全神貫注屏住氣息,順利地連拍了兩張。陶師傅表示滿意,開懷地笑了。我這才從喜悅轉為緊張,內心深怕拍不好。
回到公司后,我馬上沖洗,小心修底。照片放出來后,陶師傅很高興。照片送到大元帥府,聽說孫中山先生贊不絕口,接連稱:“還像個中國的大元帥!”
藍圖實現
南方大港、鐵路線、花園城市、繁華商都……
先生對廣州的期盼 一天天變成現實
對今天的人們來說,大元帥府舊址承載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一段重要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成為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后,它繼續講述著昔日的故事,讓人們學習和繼承孫中山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崇高風范,天下為公、心系民眾的博大情懷,追求真理、與時俱進的優秀品質,以及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孫中山當年在大元帥府里構想的發展藍圖,在其支持者、合作者、繼承者的努力下,早已變為現實。
“南方大港”延綿東方大港之脈
孫中山當年在《建國方略》中對南方大港的構想,不僅在他那個年代無法實現,在新中國成立前也未能實現,只有在新中國成立后才逐步變為現實。
新中國成立后,大港建設重新上馬,陸續建成了包括黃埔老港、黃埔新港、新沙港等港區在內的億噸大港。到2021年,廣州港貨物吞吐量位居全國、全球第四,集裝箱吞吐量位居全國第四、全球第五,擁有集裝箱航線總數超200條,班輪航線覆蓋國內及世界主要港口。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還提出,鐵路修建能帶動廣州及沿線地區發展,“應由廣州起向各重要城市、礦產地引鐵路線,成為扇形之鐵路網,使各與南方大港相聯結”。
如今,廣州是中國鐵路的重要樞紐,京廣、廣茂、廣深三條干線鐵路及多條高鐵客運專線交匯于此。廣州與北京、上海、武漢,并稱為中國四大鐵路樞紐。其中,貴廣、南廣高鐵等與孫中山當年規劃的廣州至貴陽、南寧鐵路走向大體一致。
廣州成為名副其實“花園城市”
“廣州附近景物,特為美麗動人,若以建一花園都市,加以悅目之林圃,真可謂理想之位置也……”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的這一構想,有學者認為,可以看作是廣州建設宜居“花園城市”的最早藍圖。100多年過去了,廣州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花園都市”。
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廣州大力建設公園。有資料顯示,僅在1959年10月4日,廣州市一天就批準16個公園命名,黃花崗公園、廣州動物園、越秀公園、海幢公園和東山湖公園、流花湖公園、東郊公園等都榜上有名。近年來,廣州“見縫插綠”,在市民家門口建了許多口袋公園,以“云道”架起空中走廊、串聯起自然山水和城市公園。
2021年9月21日至26日,被譽為“園藝界的奧斯卡”的英國切爾西花展在倫敦舉行,這是切爾西花展近160年來第一次在秋季舉辦。由廣州組織建設的“廣州花園”正式亮相并獲得金獎,同時榮獲本屆花展最高獎項——最佳展示花園獎,這是切爾西花展歷史上中國花園首次獲此殊榮。
“商業中心”至今長盛不衰
孫中山當年構想的商業中心在不斷延伸、繁榮。20世紀20年代,廣州的商業中心就開始在珠江畔的長堤崛起,至今長盛不衰。南方大廈建成時,是當時的中國第一高樓。當時流行一句俗語:“不到南方大廈,不算到了廣州。”
20世紀90年代,上下九、北京路相繼改造為步行街,云集了致美齋、李占記、新大新、陶陶居、蓮香樓、皇上皇等百貨公司和飲食老字號。此后,廣州商業中心繼續向東延伸到天河路和珠江新城。
今天,站在大元帥府舊址向珠江對岸眺望,對面的珠江新城是國務院批準的三大國家級中央商務區之一,已成為華南地區總部經濟和金融、科技、商務等高端產業高度集聚區,也是廣州地區世界500強企業最密集的區域;珠江新城東側的琶洲會展中心一年兩度開辦中國第一展——廣交會,每屆展覽規模達118.5萬平方米,境內外參展企業近2.5萬家,來自2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0萬名境外采購商與會。2021年,廣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進出口總額雙雙突破萬億元大關,是國內繼北京、上海之后第三個邁入“雙萬億”的國際大都市。
萬象陰霾掃不開,紅羊劫運日相催。
頂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轉來。
——孫中山
咸來意氣不論功,魂夢忽驚征馬中。
漠漠東南云萬疊,鐵鞭叱咤厲天風。
——孫中山
事有順乎天理,應乎人情,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為先知先覺者所決志行之,則斷無不成者也。——孫中山
花絮
大元帥府何以不稱“總統府”
1923年2月,孫中山再次從上海返穗,隨后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重回大元帥府辦公。此時,孫中山還是于1921年被非常國會選出的大總統,理應用“總統”名義行事。但為何孫中山的辦公場所被稱為“大元帥府”而非“總統府”?這事出有因。相比前兩次在廣州建立政權,這一次既不是軍政府,也不是對外的正式政府,但孫中山依然以陸海軍大元帥的頭銜行使正式政府首腦之職。
情形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當時各方政敵、盟友均不愿看到孫中山重登大總統寶座。比如,岑春煊就提出要與孫中山“分領粵桂,各為省長”,章太炎則主張實行合議制,置孫中山于“若干總裁之一”的地位。孫中山雖然并不認可這些主張,但他也看到國內政治形勢不適于自己再稱“大總統”,隨即不再使用“非常大總統”的名義行事。
這一時期,廣東士敏土廠門樓前有兩堵半身高的圍墻,墻外左右設崗哨亭。門樓改建為兩層,一樓左右分別為衛士隊值星官室和傳達室,“廣東士敏土廠”石碑被“大元帥府”四字木牌所遮蓋。北樓一樓設有庶務室、儲物室、金庫處、金庫長寢室;二樓為會計司室、大元帥府公報編輯室、參軍長辦公室和參軍室;三樓為官員宿舍。南樓一樓為值星副官室、武器庫、接待室、衛士大隊長室、大隊長寢室;二樓為胡漢民辦公室、秘書室、繕校室、印刷室等;三樓是孫中山辦公室、臥室、餐廳、會議室、小客房、無線電報室、副官房、女工房。西廣場的西邊有一排平房為孫中山護衛連宿舍、平房的南端盡頭為孫中山專用廚房和公用澡房。
1997年,依托大元帥府舊址,廣州開始籌建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1999年3月,大元帥府舊址修繕工作正式啟動。
2001年7月,南樓整修完畢,當年12月北樓整修完畢。2003年7月,“修舊如舊”的門樓竣工,原“廣東士敏土廠”2噸重的陰刻石額也依原貌鑲嵌在門樓上方墻內。
2009年9月,大元帥府舊址形成的開敞空間面積達1.2萬平方米。2010年6月,江灣大橋東沙街引橋被拆除,大元帥府再次“開門見江”,重現“帥府華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