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魅力廣州 > 文化廣州

逢源街左右逢源 滿洲窗映照傳奇

  • 聽全文
  • 2022-03-30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逢源街在清代是商住區 隨十三行興盛而形成 見證廣州古城變遷

  讀懂廣州 第十二期

  讓城市留住記憶 讓人們記住鄉愁。

  廣州,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一磚一瓦都有雋永的記憶。今天小編與您一起領略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領略綿延不絕的文脈書香;與您一起在歷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要想了解千年歷史文化名城廣州,就要去它最古老、最原汁原味的城區去體味。這些地方最能反映這座城市的性格,也最能讓你感受到一座城市的煙火氣息。

  今天,說到廣州風情,總離不開西關,離不開逢源。逢源街因清代廣州十三行“一口通商”而興,其得名與所在地的水源有關。古時這里五步一河汊,十步一池塘,取名“逢源”,有以水為財,左右逢源之意。

  廣州因商而興盛,西關因商而繁華,逢源因商而厚重。

  漫步逢源,趟櫳門、滿洲窗、一磚一瓦、一街一巷、名人古跡,皆是廣州歷史長卷中的重重一筆,共同承載了這座城市的特定記憶,一起賡續著廣州的歷史文化根脈。

  歷史記憶

  逢源街區曾是清代富商聚居地

圖為清代西關的富商庭園。

  逢源街位于廣州荔灣區中部,逢源之名與因清朝十三行興盛而形成的“逢源”西關大屋住宅區息息相關。

  古時,位于廣州古城西門十里之外的逢源一帶是水鄉,多是半塘半基,五步一河汊,十步一池塘,處處是水源。“逢源”一詞的原意即指處處皆遇充足水源。

  逢源街區曾是沼澤地

  秦漢以后,這一片區逐漸淤積成陸,屬南海郡番禺縣管轄。逢源街最早形成于何時?地名志上鮮有記載。現有史料顯示,逢源街最西北泮塘村首、二、三、四約對面的仁威廟有約900年歷史,是泮塘發展到五約后才建起來的。以此推斷,今日逢源街西北片區有人居住的歷史就超過了900年。

  今日的逢源街轄區在唐代前還是河道交錯的沼澤田。五代南漢時期,廣州改名為興王府,逢源一帶成了為南漢王族提供花卉的地方。

  據《荔灣老街》一書記載,清朝康熙年間就有了逢源東街,這是目前有史可考的最早關于“逢源”的地名。清代逢源街西側有市集,稱為“逢源市”,多寶大街也有市集,稱為“寶慶市”。

  廣州“一口通商”時期,“逢源市”“寶慶市”一帶開始興建新型住宅區,北稱“耀華”“寶源”,西為“逢源”“多寶”,三條南北向的主街——逢源東街、逢源西街、逢源正西街“連”起住宅區,大面積住宅區的城建結構逐漸形成。

  1921年,廣州市市政廳成立,逢源所在地段被劃入市區范圍。1932年,逢源東街擴建,因有逢源橋,故新路得名逢源路;逢源街名則來自逢源路。

  20世紀60年代,這一帶漸漸出現了現代商住城區的面貌,路網骨架基本形成。現在的逢源街道由1999年4月前的逢源街、文昌街合并而成,東起康王路,西至龍津西路,南接長壽西路,北達中山八路。

  清代西關叱咤中西方貿易舞臺

逢源大街-荔灣湖歷史文化街區內西關大屋的正廳。 

  透過西關民俗館展陳的100多年前私人住宅的模型和舊照片,能管窺當年叱咤中西方貿易舞臺的富庶西關以及富商在逢源居住的原貌。包括逢源街在內的整個西關在廣州“異軍突起”,并非偶然。據市社科院副研究員李燕博士分析,其一是地理條件優越,區外有珠江入海,商船可直接出海,內有河渠縱橫通達內地;其二是通關所需,在廣州“一口通商”的條件下,“外洋商販,悉聚于廣州一口”,西關是其在廣州開展外貿活動的主要場所;其三是明清時期廣州擴城之需,舊城不能滿足商業和生活需要,但城北是山地,城東是臺地,只有肥美的西關平原才是理想用地。此外,當時的地方政府不準洋商入城,本地商人在此居住,便于與洋商交往,這也是西關“異軍突起”的一個因素。

  漫步于今日的逢源街區,隨處可見的西關大屋、竹筒屋、小洋樓,木趟櫳、滿洲窗、羅馬柱、私伙局、麻石路……在煙火味中記錄著這座城市曾經的輝煌,賡續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根脈。

  煙火鄉愁

寶華路傍晚時的生活小景。

  逢源街是古西關的一個縮影。當今的逢源行政街區網羅了耀華大街、寶源路、寶華路、逢源大街-荔灣湖4個歷史文化街區。其中,耀華大街、寶華路北段在逢源街轄內。此外,逢源大街-荔灣湖歷史文化街區以泮塘路、龍津西路為界,以東屬逢源街,以西屬昌華街。泮塘、龍津西、寶源、寶華、華貴、文昌北、康王中路等老城區赫赫有名的路段深藏其中,西關文塔、梁氏宗祠、荔枝灣景區等嶺南文化知名地標星羅棋布,如此深厚的廣府歷史文化積淀在廣州并不多見。

逢源大街-荔灣湖歷史文化街區,趟櫳門后是似水光陰。 

  寶華路 寶源路

  西關有“三寶” “兩寶”落逢源

  寶華路:西關早期商住區

  有道是:西關有“三寶”,分別是寶華路、寶源路和多寶路。其中“兩寶”——寶華路和寶源路或“落”在逢源街,或與逢源街相接。

  想要體驗老廣州的商業繁榮和市井氣息,就去寶華路吧。寶華路原來由十五甫、寶華市、寶源市及存善大街組成,20世紀30年代擴建為路,仍使用“寶華”作路名,北接華貴路,南至恩寧路、第十甫路,全長770米,寬11米。寶華路北段延伸至今天的逢源街內。

  寶華路從何而來?究其因由,原來與曾經輝煌一時的十三行息息相關。早在清代,西關商業已很發達,出現不少富戶,一批錢包鼓脹的商人和洋行買辦陸續在下西關一帶置地建房,開辟了最早的寶華路一帶。

  昔日的寶華路,小商鋪鱗次櫛比,是商業興旺之街市。居民所有的生活日用品都能在街上買到。寶華路上曾經絲竹盈耳、歌韻悠揚,成為市民流連忘返之地。

  清同治年間,西關的初一樓(現順記冰室)首設歌壇,請師娘(唱粵曲的失明女藝人)為茶客演唱,深受市民喜愛。1919年前后,寶華路建成寶華戲院,位于今西關寶華路寶華正中約,由清末廣州巨富周東生大屋的堂會戲臺擴建而成,是當時廣州有名的戲院。

  隨著來西關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寶華路不夠住了,人們又把西關涌附近較平整的地方開發出來建房,逐漸有了寶源大街、多寶大街,及后又由街而演進為路,遂有寶源路和多寶路。這一帶住的多是生意人,講究彩頭,為附近一帶道路取名時就多用“寶”字,蘊含了生意興旺、財源廣進之意。

  寶源路:西關民居集大成者

  寶源路夾在龍津西路與寶華路之間,僅長542米,是廣州舊民居集大成者。在廣州,很少有一條老街像寶源路一樣,人們從街頭走到街尾,每隔三兩步之間就可見到一個歷史遺跡。作為當年廣州舊民居較為集中的路段,寶源路如今分布著20多處文物建筑,“廣州市歷史建筑”“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等各種銘牌隨處可見。西關大屋、竹筒屋和民國時期住宅比肩而立,趟櫳門、滿洲窗、鐵窗花、花階磚、木樓梯……各式西關民居建筑元素舉目皆是。

  每間屋子背后都有段“古”

寶源路上的西式建筑“明勤第”,二樓立面充滿巴洛克風格。 

  寶源路141號的“明勤第”是寶源路上極少見的西式建筑。二樓立面呈現巴洛克風格,羅馬柱、拱券、西洋式窗套十分華麗,樓頂上還有精美石雕(也稱山花)。據說房子上的山花越漂亮,主人就越富有。這棟大宅被稱為“第”,應為拜其在朝廷當官所賜,據此可推測“明勤第”主人當年應在朝中做過官。

  寶源路9號是民國時期富商、“花紗(棉紗)大王”陳澤球的住宅。這棟西關民居貌不起眼,陳澤球風光嫁女的逸事卻一直在坊間流傳。據傳1937年陳家小姐出嫁時,戴的鳳冠有七八斤重,帶走的嫁妝排了半里路長,除珠寶玉器,還有紫檀做的整套家具。六天之內,筵開數百席。

  寶源路內巷寶源北街18號曾是十三行巨商梁大鏞的大屋。梁大鏞被清廷賜予二品頂戴花翎資政大夫。梁大鏞有5個兒子,他為每人蓋了一間大屋,他自己住的大屋被稱為“梁資政第”,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僅花園就占地1000多平方米,堪稱西關大屋的典范。可惜這座大屋未保存下來,如今僅剩模型陳列在荔灣博物館里。

  耀華大街

  39個門牌號 30個有歷史建筑銘牌

  耀華大街:全廣州粵劇私伙局最熱鬧之地

  位于逢源街轄區內的耀華大街是西關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全長110米,39個門牌號中有30個掛上了“廣州市歷史建筑”銘牌。西關大屋、趟櫳門、青磚、石腳、小洋樓等都是西關建筑藝術的鮮明標識。至今也沒人能說得出“耀華”一名的由來,但它與周邊的“存善”“文昌”“寶華”路名一樣,蘊含著好意頭。

  據史料記載,耀華大街及周邊的耀華東街、耀華西街等形成于清同治、光緒年間,是當時的十三行富商為解決居住用地不足而開辟建設的住宅街區。

老街上的人情味與煙火氣一直流淌

石板街是人們最美的鄉愁。

  耀華大街一整條街的路面都由麻石鋪成。當地人說,在西關,由5條石板鋪的才叫街,3條石板鋪出來的叫做巷。耀華大街的麻石路平滑、舒適,從街頭走到連接耀華西街的街尾,110米的距離,不過幾分鐘就走完了,很多街坊就在上面走了一輩子。小朋友們則經常光著腳,在麻石街上玩耍,雨天還會光腳打水仗。

  逢源街區為何多麻石路?原來,舊時西關逢源一帶,河涌從居民區流過,內街遍布排水渠,只有在渠面上橫鋪花崗石板,才方便行走。麻石街便起源于這種“石田明渠”。有逢源“活地圖”之稱的街坊陳杰禹老人告訴記者,今天耀華大街的麻石街,以前的石板是橫鋪的,而且一條街巷鋪幾塊石板,也頗有講究。一般是正街鋪11板,大街鋪5板,巷鋪3板,這個數字必須是單數,且要中間高兩邊低,便于排水。

  耀華大街雖然算不上是粵劇中心地,但在粵劇藝術發展的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當年流行的粵劇氛圍影響至今。古香古色的街巷中,雅致的窗口不時飄出粵劇、粵曲小調的聲音,讓人仿佛回到近百年前的耀華街,聽到粵劇名角的歌聲……

  曾在耀華大街居住的粵劇名伶白玉堂被省港粵劇行家和觀眾公認為粵劇五大流派代表之一,其與薛覺先、馬師曾等大師合作創作的一大批粵劇精品至今還廣受粵劇戲迷的喜愛。有街坊說,曾看見白玉堂的戲服曬滿了半條街。

  陳杰禹老人說,逢源街一帶有很多粵劇名伶的故居,比如粵劇名宿白玉堂、以演丑生聞名的粵劇名演員陸云飛、著名粵劇花旦鄭綺文的故居等。在這兒,粵曲幾乎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娛樂。每天清晨6點多,就有人開始聽粵曲,到了中午11點多,粵曲聲此起彼伏,與古街老巷融為一體。陳伯介紹,這里可以說是全廣州私伙局最熱鬧的地方,每周都有演出,演員多為老年人,大家自編自演自娛自樂,但十分認真,架勢十足。

  康王中路:

  “康王”究竟是何人?

  逢源街東至康王中路。康王路北起東風西路,南至杉木欄路,全路分康王北路、康王中路、康王南路三段。其中,康王中路為中山七路至長壽西路這一段。

  “康王”的稱謂主要是來源于附近原有的一座康王廟,此廟是紀念宋朝的一位從未到過嶺南的愛國將領——康保裔。康保裔從軍后屢立戰功,在任高陽守將期間,遼國進犯中原,他奮起抵抗,為國捐軀。

  隨著康保裔的事跡流傳,人們尊稱他為康公、康王,后人敬其忠勇在大江南北廣建“康王(公)廟”。清代時候,廣州西郊、南郊都曾經有過康王廟。如今康王路的康王廟已經不在,但康保裔康將軍的威名在嶺南卻仍然顯赫。

  活色生香

  逢源煙火氣 最撫凡人心

  美好一天,從一份香噴噴拉腸開始

在文昌北路的銀記腸粉店,食客在享用美味。 

  清晨6時40分,逢源街道文昌北路上,銀記腸粉店的第一碟腸粉出爐。在上騰的熱氣中,食客用筷子輕輕一劃,薄如蟬翼的腸粉就被“打”開,露出粉嫩的蝦肉與鮮綠的生菜。就著咸淡相宜的豉油,趁熱享用這獨一份的西關早餐,滿足感油然而生。西裝革履的上班族、帶著孩子的家庭主婦、退了休的阿叔阿婆……二三十張臺一下子就坐滿了。每天清晨,這家已有60多年歷史的小小腸粉店折射人生百態;一碟腸粉,一份簡單而充實的早餐,是街坊們美好一天的開端。

  西關風味制作技藝代代流傳

  “來店里吃飯的多數是街坊,也有專門來打卡的外地朋友,以及從國外回來探親的舊街坊。”銀記腸粉店主理人李志良說,許多食客吃著他們家的腸粉長大,看著門店從10個餐位擴張到30個餐位,眼見腸粉品種從過去的5款擴充到如今的20來款。

  銀記腸粉店后面仍保留著不少西關大屋,住在其中的街坊隔三岔五就來幫襯,有的街坊甚至帶上了自家的餐具。于他們而言,銀記熟悉得如同家中飯廳。

  逢源街上的食店沒有豪華裝修,門面也不大,但西關風味制作技藝在世代之間傳承著,從不間斷。李志良告訴記者,銀記60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傳統布拉腸的制作工藝。每日凌晨4時30分,師傅就到店做前期處理工作:浸米、磨米漿、煲粥、處理新鮮肉料,日復一日,風雨不改。做布拉腸的布是純棉制作的腸粉布,因其透氣效果較好,能使蒸汽迅速抵達米漿層,令腸粉更加嫩滑。

  記者在現場看到,師傅快手將一塊布鋪在冒著重重蒸汽的蒸爐臺上,刷幾道油,再倒米漿,撒上用鹽、糖、姜、陳皮腌制過的牛肉和蔥,最后,以均勻力度將米漿朝“四面八方”推去,以保證受熱均勻、拉腸夠薄。蒸上幾分鐘后,腸粉與布融為一體,師傅一手抓著腸粉布,一手拿著刀往布上“刮粉”。由于隔著一層“油紗”,腸粉和布就此分開,滑落下來的拉腸油光光,薄得連內里的菜和肉都能看見。師傅以手中的鏟子為工具,左切一下右翻一下,很快,一碟布拉腸便出爐了。

  美食店常常從清晨開到次日凌晨

  這條街上,如同銀記這樣的小食店不少。“選擇實在太多了,腸粉、魚蛋粉、艇仔粥、鞋底餅……一周7天變著花樣吃早餐,也不會重復,而且每一家店都好‘抵食’。8蚊(元)、10蚊(元)就能吃到熟悉的風味。”街坊輝哥在西關生活了50年,見證了逢源街的變遷。在他看來,城市在變化,但街坊之間的人情味以及煙火氣息卻從未變過,依然那般溫馨。“哪怕是深夜12點肚餓,也不怕沒地方吃東西,下樓就可以‘宵夜’。”輝哥時常與幾個球友打完夜球后,就到逢源路上的大嫂鑊仔吃宵夜,燜雞、燜鵝是店中的招牌菜,也是他們每次必點的菜式。一份燜菜,再叫上幾瓶啤酒,4個人一起吃,埋單都用不了200元;如果是“一人食”,他會到源記吃一碟腸粉,慰藉深夜里的轆轆饑腸。逢源街上的美食店常常從清晨“直落”到次日凌晨。午夜時分,有些食店仍舊人聲鼎沸,如白天一般生機勃勃。

  生活的氣息不止在食店中,更在轉角處的農貿市場里。逢源街道上的龍津市場歷史悠久,自輝哥記事起它就存在了。他記得,自己10歲那年曾與舅父在龍津市場門口擺過地攤,人來人往的熱鬧場面讓他記憶猶新。

  如今,輝哥的家人依舊喜歡到龍津市場買菜。春節前,菱角、慈姑等具有本地特色的食材都能在這里買到。市場門口有五六家燒臘鋪,也是他們時常幫襯的,“粗茶淡飯,斬料加餸,又是一餐”。

  老屋宜居 歲月靜好

  80后特別喜歡雨聲滴答中的老街

  文女士是個80后,大學畢業后就租住在老西關逢源街。古街古巷,路面相對狹窄,有時走在路上,會與車子擦身而過。但她并不介意,覺得即便如此,也很有意思。走在古巷中,浮躁的心會沉靜下去。

  文女士說,她特別喜歡雨中的耀華大街,街道很是寧靜,雨滴從天而降,滴在屋檐上,敲在滿洲窗上,落在麻石板上,滴答滴答地濺起細絲般的水花,讓人感受到生活的質感。

  我們經過耀華大街20號民居時,正在二樓陽臺喂鳥的街坊馮叔聽到動靜,欣然下樓迎接。我們得以進入建筑內部,感受其內在的風韻。

  這棟西關民居融入了西式風格:樓前有院落,種了月季、竹子等,樓高兩層,為兩開間。木樓梯保存完好。拾梯而上,樓梯依舊穩當,柱頭雕花精美,樓梯間鑲嵌著兩扇圓形的藍、黃、綠套色玻璃窗,兩扇窗心都是蝕刻玻璃畫:一扇是牧牛圖,一扇是花鳥圖。天井處設圍欄,一座落地滿洲窗屏風用作天井與房間的隔斷。

  富不富,看窗戶。西關大屋里熠熠生輝的蝕刻玻璃、滿洲窗是衡量屋主富貴與否的標志。年過七旬的馮叔介紹,其家族自祖輩開始就居住在此,曾經營洋行生意。室內天花、進口紅色六角磚、鐵藝窗是當年舊物、保存完好。房屋建造時通了電,還引入了抽水系統,頂樓有蓄水池。

  家族經歷起起落落,到馮叔這一代,依然守著古屋老宅,每天在院子里種花、養鳥,聽著悠長粵韻,生活怡然自得。

  逢源尋寶

  西關文塔:轉文塔習俗生生不息

  西關文塔位于龍津西路泮溪酒家對面“云津苑”內,為明清建筑風格。文塔高13米,為六角形金字尖頂磚木結構,塔高二層,塔門向北。

  根據民間傳說,文塔是供奉魁星(亦稱文曲星)、掌握文人騷客功名命運的神塔。文曲星手執一筆,誰被此筆點中,便可高中進士、舉人等,故文塔的建筑外觀酷似向上的筆尖。

  竹筒屋:因狹長似竹筒而得名

  竹筒屋門面窄而小,縱深狹長,形似竹筒,故而得名。

  竹筒屋還有一個稱謂——“商鋪屋”,一般寬不過4-5米,但進深可達20多米,排列在街道兩旁,幾乎沒有外窗。

  廣州的竹筒屋出現于19世紀,低層、高密度,適于南方氣候。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許多竹筒屋逐漸被拆除,改建成商住大廈。目前西關一帶仍保留了一些竹筒屋。

  梁家祠:記錄古城歷史的風景線

  祠堂,又稱宗祠、祠室,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梁家祠位于逢源街西北角,據祠內石刻記載,這座祠堂始建于明代,是泮塘一帶保存較為完整的宗祠之一。

  梁家祠坐北向南,前面是在史上流經上西關與下西關的逢源涌水道。梁家祠為三進深的大祠堂。由于昔日有青云巷外護,今東立面批墻全景臨街,梁家祠成了記錄古廣州歷史的一道風景線。

  尋常巷陌景光新,嘉樹扶疏蔭四鄰。

  綠意蔥蘢迎秀色,相期百歲樂長春。

  ——朱庸齋《逢源百歲里》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