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從何來?“珠江”“河南”有段古
廣州是一座因水而生、依水而興的城市,這個“水”即珠江。據考證,“珠江”這一名稱最早見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前后黃佐詩作首句:“珠江煙水碧濛濛”。在歷史上,狹義的“珠江”特指從廣州市區到入??谶@一段。后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的總稱。
因為珠江,廣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成為屹立千年的世界商貿名城。可以說,廣州開放包容的文化內核和城市精神與珠江密不可分。從五仙觀的“仙人拇跡”到光塔下記錄一幕幕中外交往的浮雕,從東漢大學者楊孚所鑿古井到珠江之畔誕生的文化大家……連日來,記者沿著曾經和現在的珠江沿岸一路探尋,跟隨嶺南文化“興”“散”“聚”的足跡,從千年名城的歷史印記中解碼滔滔珠江背后的文化力量。
溯源五仙觀
一處仙人拇跡 一段建城故事
記者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以前有外地朋友來訪,推薦他們必去的游覽地就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仙觀。而這次探訪,我們也從這里起步。
五仙觀位于惠福西路。如今,這里有著更響亮的名字——越秀區博物館和南粵先賢館。平日來這里的游客以周邊街坊居多。在這里,不僅可以找到廣州別名“羊城”“穗城”的由來,還能搞清楚古老羊城與珠江的密切關系。
廣州市越秀區文物博物管理中心黨支部書記陳秋霞帶著記者走進五仙觀,只見大門口重檐牌樓上寫著“五羊仙跡”,大殿正中擺放著五仙傳說的塑像以及稻穗。相傳周朝時,有五位仙人騎著五只仙羊降臨廣州,把稻穗贈給人民,祝愿此地永無饑荒。言畢,仙人騰空而去,羊化為石。后人就據此建起了五仙觀,塑造了五仙和五羊像。時光荏苒,五仙觀歷經多次遷建。如今惠福西路的建筑乃明洪武十年(1377)所建。
“仙人拇跡”帶有民間傳說的意味,但更是廣州“因水而興”的有力證據。
進入五仙觀東側花園,一個碩大的水池映入眼簾,內里是起伏的原生紅砂巖,頗有神秘感。仔細觀察,紅砂巖正中間是一大一小兩個凹穴,看起來很像腳掌的大拇指。而池壁上則刻有“仙人拇跡”四個大字。陳秋霞介紹說,這是古珠江的痕跡。億萬年來,珠江三角洲曾發生過多次海進海退。五仙觀這個位置以前在珠江岸邊。巖石經江水長年累月地侵蝕,留下了兩個甌穴。后來,相鄰的甌穴連起來,變成了長約3米的大甌穴。后人不明其成因,便附會是“仙人拇跡”,砌石為池,鑲嵌石匾,終成廣州城的一處名勝。
居民至今仍在楊孚井中打水。
除此以外,五仙觀內的珠江印記還有“坡山古渡”石刻。陳秋霞說,在晉代以前,這一帶是珠江邊的一個小山崗,名為坡山,山下即為“坡山古渡”了。到了唐代,江灘淤積,坡山一帶成為廣州開展海上貿易和外僑聚居的地區,史稱“蕃坊”,也成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紐帶的世界宗教文化傳播與民族文化交流早期最集中、最繁盛的地點。廣州作為“千年商都”“國際都市”的輝煌也就此開啟。
穿越光塔路
一座千年光塔 一段岸線古史
從五仙觀出來,穿過生活氣息濃郁的甜水巷,這里也是昔日“蕃坊”的范圍,在1400多年前,就有眾多外國人在此穿梭,“開放”“包容”在那時就深深根植于廣州。往北走一段就來到光塔路,只見有著千年歷史的光塔巍然矗立,塔下的浮雕記錄著一幕幕中外交往的場景。自光塔建成到明清的漫長歲月里,它都是珠江沿岸最為高聳的建筑之一,為來到廣州的船只指引方向。
五仙觀中的塑像以及稻穗,無聲講述著古人對廣州起源的美好想象。
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創會會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指出,歷代都有各種膚色、各個國籍的人到廣州做生意,不少外國人在廣州度過了他們一生中大部分時光,繁衍后代、甚至終老廣州。唐代大詩人高適就以“海對羊城闊”來形容這片土地。在2000多年甚至更久遠的歲月里,廣州便有了發達的造船業,讓人們增添了征服大海的勇氣。江海一體的開放型文化,是中國海洋文明的集中表現,大量吸收了外來文化精華。廣州人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獨特城市精神也來源于此。
珠江得名傳說與外貿有關
千年商都的發展與外貿興盛密不可分,甚至連珠江得名都跟外貿有關。民俗學家、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原主席曾應楓說,珠江得名,其實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有個波斯商人,得知南越有顆鎮國之寶——陽燧寶珠,便愿以十萬重金購買。幾經交涉,終于得手。在運往異國的途中,商人欣喜萬分,取出寶珠放在掌心端詳,只見它光芒四射,璀璨奪目,更加愛不釋手。誰知突然狂風驟起,白浪翻騰,一道白光從他掌心躍起,又潛入江中,化作一顆巨石。這便是大家熟悉的“海珠石”了,而“珠江”也因此得名。
這個故事雖然只是民間傳說,但也反映了在古代廣州人心中,母親河珠江就如同寶珠一樣璀璨美麗;同時,它也折射了廣州外貿的久遠歷史。
光塔曾是珠江沿岸地標
行走在光塔街,只見沿路樓房林立,很難想象它曾是珠江沿岸的地標之一。然而,這份古今差異,恰好反映了珠江岸線的變遷,以及嶺南文化所扎根的這片土壤是如何發展興旺的。
據考證,古代珠江的江面遠比現在寬闊。人們習慣把珠江稱為“海”。直到現在,“過江”依舊被老廣州人喚作“過?!?。后來,由于上游三江夾帶的泥沙不斷堆積,導致珠江不斷變窄。但根據史料記載,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代,南越立國時,珠江寬度仍在2000米以上,是現在的近10倍。
秦漢時代的江岸就在如今的中山四路、中山五路以南。秦朝的南??の救螄桃郎桨叭螄坛恰?,這就是最早的廣州城了。當時,珠江的海潮可涌至城下。
兩晉南北朝時,珠江北岸就在下九路一帶,那時候的西關,很多地方還是沼澤。其后,珠江北岸的陸地平均每年向南增長六七十厘米。宋代由于擴建廣州城,到處筑堤,使河道淤積加劇。至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江岸到達如今南方大廈前的西堤。1958年,大沙頭經過人工填筑,與陸地相連,珠江北岸從此固定下來。此時的光塔,也從沿岸地標變成了內陸建筑。
尋跡楊孚井
一口下渡古井 一段河南源起
走過珠江北岸,記者再去到珠江南岸,尋找廣州城一片重要區域——“河南”的名稱起源。
民間一直習慣于把現在的海珠區稱作“河南”,不少人以為是其位于珠江南岸的緣故。但早在四百多年前,嶺南大家屈大均就否定了這種說法稱:“河南”源于東漢大學者楊孚。
楊孚是史載嶺南第一位有著作傳世的學者,也是有記載的、最早的中央政府官員,學識淵博,為官清廉。著名歷史學家張磊教授曾評價他為“嶺南文化的開拓者?!睏铈谒懂愇镏尽返谝淮螌X南風物進行了系統性整理,其中一部分采用四言詩體寫成,又被后人譽為“粵詩之祖”“開吾粵風雅之先者”,對嶺南文化傳播有重要影響。而他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河南人”。在珠江南岸下渡村里,相傳是楊孚所開鑿的古井至今還完好保存著,印證了廣州的千年滄桑。
楊孚的家鄉下渡村,自古至20世紀末都是珠江渡口。在探訪中,記者一行沿著濱江東路進入下渡村,拐進了東約大街,走幾步就看見一面青磚墻,上面嵌著“楊孚故里”的隸書石碑,楊孚井位于東約一巷幾棟房屋包圍形成的天井里,是一個紅砂巖層中的天然凹穴,形制古樸,井口直徑約0.4米,往井里看仍可見舊時的井臺,井底有4個泉眼如自來水般涌出清水,介紹稱“井水清冽、常滿不溢”。旁邊的墻上有“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和楊孚井的介紹。井周圍的空地相傳是2000多年前楊孚故居的后花園遺址,古井是楊孚在建造花園時開鑿的。
相傳,楊孚晚年返回珠江南岸的下渡村,在自家花園種下了幾株專門從河南洛陽帶回的松樹,就在楊孚井的位置附近。有一年冬天,天氣特別寒冷,這幾棵松樹上居然鋪滿了白雪,這在廣州是罕見的怪事,老百姓感到非常詫異,認為是楊公的品行感動了上天,因而將楊孚的居住地稱為“河南”,并尊稱他為“南雪先生”。
據考證,唐朝以前,“河南”作為地名特指今洛陽市及附近地區。在嶺南地區文人的詩詞中,也常常出現關于楊孚宅前飛雪的詞句描寫,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更明確指出了“河南”的典故出自楊孚種松。從這個傳說中,也可以領略到廣州文化中的“兼容并包”,吸收各地的精華。
不僅是楊孚,廣州很多歷史名人、文化大家都誕生在珠江之畔。通過目前可以找到的廣州最早地圖——繪制于清康熙年間的《廣州府輿圖》,珠江水網從西北到東南貫穿全城,沉香洲、荔枝灣、沙灣水等清晰可見。西北的沉香洲也即今天的金沙洲,四面被珠江環繞,島上沙貝村有“嶺南三忠”陳子壯,相鄰的橫沙村誕生了“粵謳鼻祖”招子庸。南面的沙灣水鄉是廣東音樂主要發源地,沙灣“何氏三杰”在廣東音樂的起源、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徜徉珠江水畔,千百年時光流轉,嶺南水鄉獨特的文化底蘊依然鮮活靈動,一幅彰顯大灣區獨特魅力的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