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魅力廣州 > 文化廣州

城名承載幾多變遷 生猛淡定廣州依然

  • 聽全文
  • 2022-12-09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羊城穗城花城趙佗城 楚庭南武番禺興王府

  兩千多年歷史長河里,廣州留下楚庭、南武、羊城(五羊城)、穗城、番禺、任囂城、趙佗城、越城(越王城)、興王府、番州、省城、花城等諸多名稱。

  回首來時路,每個名稱背后,均是一串串與廣州人、廣州城息息相關的膾炙人口故事,如涓涓細流匯成大海,鐫刻出城市悠久的歷史,塑造出城市的性格與特質。

夜色初上,廣州萬家燈火

  楚庭、南武、羊城、五羊城、穗城

  “楚庭”“南武”溯至先秦

  “羊城”“穗城”留下傳說

  楚庭是傳說中廣州最早的名稱。今日,如果你沿著越秀山南麓拾級而上,還能見到“古之楚庭”牌坊。它始建于清順治元年(1644年),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為兩柱一間一樓的花崗石牌坊,坊額一面刻“越秀奇峰”,一面刻“古之楚庭”,均為隸書,字跡拙樸大氣。站在牌坊下,放眼望去,越秀諸峰一覽無余,廣州城盡在眼底。

越秀山南麓的“古之楚庭”牌坊

  楚庭是傳說中廣州最早的名稱

  關于“楚庭”之得名,有不同的說法:一說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78年),南海臣服于楚國,因而建造楚庭。一說公元前600多年的春秋時期,楚成王熊惲平南方夷越之亂,在南海建楚庭。有研究者解釋稱,楚庭(又作楚亭)最早或是宮室,或是市集的意思,后來才慢慢被用作廣州的代稱。清代,人們將楚庭看作廣州最早的名字,并建牌坊紀念。

  “南武”也是記載中廣州早期的名稱。“南武”之得名也有多個說法,一說認為此名本為越國舊有地名,楚國滅越后,由公師隅在今天的廣州所在地建城,并沿用了故國的名稱;一說認為趙佗號為南越武帝,故將南海郡改稱南武郡,以郡名為城市命名。不過,關于楚庭、南武的說法,目前僅有文獻記載,還留待考古專家發現與求證。

  “羊城”“穗城”之名最廣為人知

  廣州眾多別名中,“羊城”“穗城”最廣為人知。這兩個別名源于五仙乘羊贈穗的美麗神話。相傳周朝時,五個仙人騎五羊送來稻穗。五羊銜谷的傳說最早見于晉人所著的《廣州記》,書中稱“五羊銜谷萃於楚庭”。在后來的古籍中,故事情節發展為五位仙人手里拿著一莖六出的谷穗,騎著五羊而來,并祝福此方土地永無饑荒。

  唐代以來,“五羊”“羊城”逐漸成為廣州城的代稱,詩人常用“羊城”代指廣州,如高適寫有“海對羊城闊,山連象郡高”之句,殷堯藩有“遐荒迢遞五羊城,歸興濃消客里情”之句。

  祥瑞神話給廣州留下不少遺跡,其中惠福西路的五仙觀就是因此而建,大門口牌樓上寫著“五羊仙跡”四個大字,里面供奉著五位仙人和五只仙羊,東側花園還有一塊巨大的紅砂石腳印狀的凹穴,被呼作“仙人拇跡”,相傳就是仙人留下的遺跡。

  1960年,著名雕塑家尹積昌、孔凡偉、陳本宗根據五羊神話雕成五羊石像,安置于越秀公園。在越秀公園與五羊石雕合影,成了無數街坊的美好回憶,也因此留下了一代代廣州人共同的城市記憶。

  2007年 “五羊傳說”入選廣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番禺城、任囂城、趙佗城、步騭城

  秦將任囂始筑番禺城

  趙佗步騭接力書續篇

  有可靠文獻和遺跡佐證的廣州古名,當屬“番禺”這一古名。

  “番禺”二字最早見于西漢文獻

  “番禺”一詞最早出自成書于西漢年間的《淮南子》和《史記》。《淮南子》載,秦始皇平定六國后,派任囂、趙佗率50萬大軍統一嶺南。

  公元前214年,首任南海尉任囂將南海郡治設在番禺,并筑番禺城,后人則稱之為“任囂城”。后人把公元前214年定為廣州建城之始。

  番禺城如今在哪里?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學家發現了南越國的宮殿遺址、宮署走道、萬歲瓦當……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在《廣州城始建年代及其他》一文中說明了南越國都城的范圍:南界約在今中山四路向南約300米處廣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宮東側,西界大約至今人民公園,北界與宋代子城北相接,約相當于今東風路以南,東界在今倉邊路。

  “番禺”這一古名的來歷有諸多說法:一般認為是因城內“番山”“禺山”而得名;有人認為是因在越秀山之隅得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認為早期越秀山即番山);也有人覺得這兩個字應該從此地當時處于中國邊遠地區這一方面解釋;部分學者還認為“番禺”一詞是由古代越語“布越”一詞音變而來,“布”即為“人”的意思,引申為村莊、聚落,“越”即“越人”,“番禺”一詞意指“越人村莊”。

  “番禺”負山背海“宜為都邑”

  任囂死后,趙佗代南海尉之職。公元前204年,趙佗建南越國,自稱南越武帝,定都“番禺”,并把任囂城擴大為周圍十里的都城,后人稱之為“趙佗城”或“越城”“越王城”。

  1953年,廣州西村石頭崗一號秦墓出土一件漆盒,蓋上有“蕃禺”二字烙印,“蕃禺”即“番禺”,這是年代最早的烙刻“蕃禺”二字的考古實物。1983年,廣州象崗發掘出了第二代南越王墓,出土一批銅鼎,其中一件漢式銅鼎蓋上刻“蕃禺少內”四字;鼎身刻“蕃少內一斗一升”字樣;鼎中僅刻“蕃”字,“蕃”是“蕃禺”的簡稱。

  漢武帝統一嶺南時,番禺城曾遭火燒,但并沒有消失。三國時期,吳國重臣步騭擔任交州刺史。他來到番禺城,登臨城上,觀看尉佗舊時治所,但見古城依山面海,平曠開闊,一望無際,高處是桑園,下面是沃野,山麓林莽間鳥獸應有盡有,還有海怪、魚鱉、黿、鼉、鱷魚等珍寶異物,不勝枚舉……他覺得此處“宜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孫權同意步騭將交州州治遷來番禺,利用趙佗的舊都,將原城墻重新構筑加固,后人稱之為“步騭城”。

  兩千年前番禺城已成大都會

  任囂、趙佗、步騭為何不約而同青睞番禺呢?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黃淼章在《趙佗建都番禺對廣州早期城市發展的影響》中認為,番禺城背負白云山,臨南海,中間有寬闊平地,依山傍水,易守難攻。番禺城處珠三角腹地、東、西、北江三江交匯處,河道縱橫,內河航運可達廣西、貴州,還可通過靈渠溝通長江水系。海道更是可通閩越、吳越等地,還可穿過南海,與東南亞諸國進行海上交通貿易。西漢時期的番禺城已發展成當時全國的二十三個大都會之一,奠定了2000多年來一直是嶺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廣州、番州、興王府、廣州路、廣州府、廣州市、“省城”

  三國時始有“廣州”之名

  百年前設“中華第一市”

  “廣州”作為一個行政區域概念,距今已經有1796年歷史,“廣州”二字在歷史上的地域含義因時而異。

  漢武帝廣布恩信“廣”字得名

  西漢年間,長江以南被劃分為三個州:揚州、荊州、交州。交州屬下設立九郡,廣州就屬于交州南海郡。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后,頒布圣旨稱: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意思是希望地方官員以懷柔政策管理此地。州府所在地因此定名為“廣信”(一說今廣西梧州,一說今廣東封開),“廣州”之“廣”因此得名。

  “廣州”這一地名出現在三國年間。226年,孫權考慮到嶺南地區過于遼闊,不易管轄,又因交州刺史士燮勢力太大,遂決定把交州一拆為二,史稱“交廣分治”,“廣州”作為一個地名從此出現,合浦以西為交州,合浦以東為廣州。廣州轄區范圍相當于今廣東、廣西之大部。

  在隋朝前期,隋文帝設置了廣州總管府。公元601年,為了避開太子楊廣的名諱,“廣州”改名為“番州”。隋煬帝楊廣登基3年后,即公元607年,干脆連“番州”也不叫了,改稱南海郡。

  唐朝年間,“南海郡”和“廣州”兩個名字多次交替使用。862年,嶺南道被劃分為東、西道,廣東屬嶺南東道,這是廣東省名中“東”字的由來,也是兩廣分為“東”“西”的開始。

  南漢改稱“興王府”大修宮殿園林

  唐亡后,廣州成為南漢國的都城,廣州被改稱為興王府。劉巖仿照唐代長安城擴建興王府,以今北京路為中軸線,分東、西兩片區域,于城西設蕃坊,供外商及本地居民聚居。與長安不同的是,興王府內“市”(商業區)和“坊”(住宅區)并未嚴格分開。而其他城市直到宋朝才逐漸打破坊、市分設制度,興王府可謂先行一步。

  可惜,興王府后期不“興王事”,反而興園林,建宮館。根據現有的資料,可知興王府內有苑圃8處、宮殿26座。諸苑皆與水洲結合,以觀花為主,形成龐大的宮苑園林群。宋代學者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世家》中稱劉晟(第三代國主)“諸宮凡數百,不可悉紀”,“三城之地,半為離宮苑圃”。971年,宋滅南漢,廢興王府。廣州 “興王府”的稱謂僅存55年。

  隋唐以來廣州城“兩縣分治”

  北宋年間,嶺南分成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東、廣西的區劃輪廓已經基本成型。除了政治與軍事的因素,“兩廣分治”也反映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從秦征嶺南以來的千年間,嶺南經濟文化愈見繁盛,隋唐時期,廣州已成為全球海上交通中心之一,也是世界知名商業港口。只將嶺南地區作為一個行政區管理,已經行不通了,“兩廣分治”水到渠成。

  元、明、清代,廣州先后稱廣州路、廣州府,其中在元朝年間稱江西行省廣東道廣州路,明清年間則稱為廣州府。在不同朝代,廣州管轄的范圍也不同。清代,廣州府管轄南海縣、番禺縣等14縣,范圍包括今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區,廣州城則是地方行政中心所在地。當時的廣州城,人們習慣將其稱為“省城”,周邊的人去廣州城,就說是去省城,至今,不少珠三角一帶的人還保留著這個習慣。

  然而,無論是作為南海郡、嶺南道,還是廣南東路、廣州路、廣州府的地方行政機構所在地,廣州均不是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沒有建立獨立的行政管理機關。從隋唐至清代,廣州城一直保持著“一城”兩縣的格局,城西屬南海縣,城東屬番禺縣。其中,清代的廣州城就以今日的北京路為分界,東屬番禺縣,西屬南海縣。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司徒尚紀表示,從“建制”的意義上說,廣州還不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城市”,可謂千年“建城不建制”。

  百年前廣州在全國第一個設市

  針對這個問題,元代嘗試解決過一次,即在廣州建立錄事司。錄事司作為縣一級行政區,擁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架構和職能,其行政長官為正八品。這一做法暫時解決了廣州的城市建制問題,但沒能長期保持,到了明代,廣州錄事司不復存在,廣州恢復“一城兩縣”的格局。

  明清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許多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廣州城,但城市格局仍是“兩縣分治”,不利于廣州城的發展。

  民國初期,廣州將“市制”付諸實踐。從1912年開始,負責廣州警務的“全省警務公所”改稱“廣州市警察廳”,率先為廣州起名“廣州市”, 1918年10月,廣州市政公所成立,開始進行現代的市政設施建設。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暫行條例》正式實施,隨后的兩個月里,廣州市政廳掛牌成立,廣州開始成為建制“市”,孫科擔任第一任市長,劃定市區范圍單獨由市政廳治理,結束了上千年“兩縣分治”的局面。廣州成為全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建制市”,成為“中華第一市”,為“市”這一行政區劃的發展做出了開創性貢獻。

  花城、美食之都、千年商都

  商都和美食源遠流長 大師妙筆花城傳雅名

  今日,“花城”美名傳遍海內外,不過,這一雅名可不是自古就有的。

  《花城》一文讓“花城”美名遠揚

  據史料記載,“花城”這一名稱最早出現于清代廣州府管轄的花縣,即今花都區。花縣成立于清代(1686年1月12日),縣城建于舊花山(今梯面鎮)南面山下的平嶺村,人們稱其是“花縣縣城”或“花縣城”。建縣次年,有人將縣城稱為“花城”。《花縣志·藝文志》錄有黃士龍的《伏虎石歌(七古)》,內有“深山大壑狼豺穴,況復花城四面環”之句,這是“花城”作為地名首見于文獻。

  那么,“花城”又是如何演化為廣州之雅名的呢?原來,其中有文學大師秦牧的妙筆助力。1961年2月,秦牧寫下散文《花城》,描寫了廣州花市的盛況。他動情地寫道:“看著繁花錦繡,賞著姹紫嫣紅,想起這種一日之間廣州忽然變成了一座‘花城’,幾乎全城的人都出來深夜賞花的情景,真是感到美妙。”

異木棉繁花似錦

  無獨有偶,秦牧夫人紫風也是著名作家,1978年3月她寫了散文《花城漫步》,把廣州花市描寫得多姿多彩,風情萬種,她稱廣州是“無處不飛花”的世界。從此“花城”美名遠揚。

  “花城”之名雖不古老,但廣州作為花城的底蘊卻源遠流長。1700年前的南漢,珠江南岸莊頭村一帶廣種素馨花。清代,花地遍布園林花圃,其中八大名園名揚中外,芳村被譽為“中國第一花鄉”。20世紀20年代,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成形,地點在雙門底(今北京路)。

  如今,花城更妖嬈,來自全球的花卉在廣州爭芳斗艷;買花、養花、賞花已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來,廣州添花量、增花景、建花園,城市綠化“錦上添花”,滿城繁花與建筑和諧相融,人們只需推開家門,便能得到賞花的意趣。花開爛漫的背后,展現了城市打造美麗宜居花城的不懈努力。

廣州文化公園的菊展

  千年商都美食之都長盛不衰

  除了花城雅名, “千年商都”的雅名廣州亦獨享。盤點世界上著名的城市,只有廣州是千年不衰的商業型城市。漢代的廣州就是司馬遷筆下“珠璣、犀、瑇瑁、果、布之湊”的大都會。唐朝,廣州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萬里“通海夷道”的起點。宋元時期,廣州是“物貨浩瀚”、十萬外商云集的最大貿易港。清代,廣州十三行的發展在“一口通商”時期達到巔峰,廣州被稱為“天子南庫”。

堂食恢復,市民到食肆享受美食

  1957年,新中國決定創辦廣交會,歷史再次選擇廣州,賡續千年商都“廣聚天下客,廣賣天下貨”的使命。如今,千年商都更是乘風破浪,開啟商貿新篇章。

  2021年7月,商務部確定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五大城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設,廣州成為省內首個培育建設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嶺南物產豐富,中外文化交匯碰撞中,粵菜孕育而生,廣州又有了“美食之都”的雅名。廣州是中國首個擁有“中華美食之都”和“國際美食之都”雙料稱號的城市,數千年的美食文化浸潤,讓廣州飲食精致考究,“食在廣州”成為最閃亮的城市名片之一,在遍地老字號的西關吃廣式美食,在商業云集的天河路商圈嘗世界美食,可謂不出廣州,吃遍全球。

  詩詞之都、圖書館之城、博物館之城、世界合唱之都、慈善之城、志愿者之城、全球定制之都、世界顯示之都

  廣州再添多張新名片 為美好生活接續奮斗

  千年風云彈指一揮間,一代代廣州人在這里留下奮斗的身影。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廣州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凝聚和體現著廣州開放、包容、務實和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


城市街頭,車水馬龍

  如今,廣州繼續闊步向前,老城市煥發新活力。廣州有了更多的名片。

  2012年,世界合唱理事會將全球第一個“世界合唱之都”的稱號授予廣州;2017年,廣州率先提出創建全國“慈善之城”,并制定行動方案。2019年12月,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授予廣州“全球定制之都”案例城市榮譽稱號……

  廣州也是“志愿者之城”,經過多年的努力,廣州實名注冊志愿者如今已達到468萬人,為廣州寫下最溫暖的注腳。

  廣州還是“圖書館之城”。目前,全市圖書館覆蓋率達100%。自2014年起,廣州圖書館基本服務指標穩居全國公共圖書館第一;自2016年起,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基本服務指標居全國少兒館第一。未來,廣州還將邁向“智慧圖書館之城”和“閱讀之城”。

  砥礪前行,廣州還在為更美好的未來努力。

  2022年,廣州提出打造 “詩詞之都”,爭創“中國詩歌之城”;預計到2025年,全市博物館數量將達到120家以上,初步建成“博物館之城”。伴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新技術日益普及,廣州正向“世界顯示之都”奮進……

  廣州無論名字怎么變,不變的總是那生機蓬勃的人間煙火。旅行家劉小順是一個新廣州人,他動情地寫道:“朋友問我:為什么搬來廣州?其實,廣州像個‘暖男’,第一時間遞來橄欖枝,接納從小地方到大城市打拼的人。”最近天寒,劉小順跟朋友出去打邊爐吃羊肉暖暖身。望著廣州地鐵中人頭攢動,道路上車水馬龍,行人熙熙攘攘,商場中客似云來,食肆中觥籌交錯……“劉小順們”又一次感覺到廣州溫暖的生活氣息。

  像劉小順這樣的廣州人還有很多,有的街坊這樣留言:“廣州很美,包容、低調、淡定,這就是我的家鄉。”“廣州是充滿活力和包容的大都市。”“在廣州的大都市打工二十幾年了,留下了不少足印,在這座城市有哭過有笑過,有失有得……滿滿的回憶,廣州是我最喜歡和有感情的城市!”“作為一名外地人,但我早已把廣州作為第二故鄉。”

  無論世界怎么變,無論叫什么名字,廣州人為美好生活奮斗的夢想從未改變。正如地地道道的“老廣州”——中山大學教授黃天驥的深情刻畫:廣州是一座生猛而淡定的城市。

  廣州背山面海,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生猛的廣州人:與海打交道的人不缺血性與勇武,他們敢于嘗試新的商道,品嘗新的食物,在風起云涌的歷史長河里寫下精彩篇章;同時,回味如一碗荔灣艇仔粥,溫潤如一盅老火靚湯,喜慶如廣州年味,大氣如西關大屋,他們都珍藏在心,又淡定如水,他們才不管外界會如何驚訝,總是自顧自活得瀟灑而暢意。

  這就是廣州,總是那么生機蓬勃,煙火可親,叫人來了就不想走。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