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杭州等6城加入 “海絲保護申遺城市聯盟”擴大為34城
12月23日,2022年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聯席會議成功舉辦。會議審議接納香港、杭州、溫州、茂名、佛山、欽州加入聯盟,聯盟城市總數增至34個。
會議由國家文物局指導,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局、北海市人民政府、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辦公室(廣州)聯合主辦,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召開,在北海設立主會場,在北京、廣州和其他聯盟城市設立分會場。
廣州海事博物館館藏文物見證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
“至和元年”款褐彩銘文盤是目前國內唯一帶銘文的廣州西村窯瓷器
確定惠州作為下屆會議舉辦地
會議審議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保護狀況報告》《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確定廣東惠州作為下屆會議舉辦地。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負責同志分別報告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史跡點保護管理、相關水下考古工作進展情況。
廣州市人民政府領導在致辭中表示,目前海絲遺產保護長效機制基本形成,各城市基本都成立了海絲史跡保護工作機構,多座城市制定公布了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完成了對史跡點的保護展示、環境整治等工作;聯盟內部跨區域協作意識顯著增強,各城市聯合舉辦了多場重要的主題展覽、活動,聯盟與印尼井里汶、三寶壟,馬來西亞馬六甲等海外城市建立了溝通聯絡機制,共同推動跨國聯合申遺。
依托文物活化講好廣州故事
據介紹,廣州的海上絲綢之路史跡起始年代早、延續時間長、類型豐富、保存較好,涵蓋秦漢、隋唐宋元和明清,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物價值,與海上絲綢之路關聯性很強。
2016年,廣州的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文王墓、光孝寺、懷圣寺光塔、清真先賢古墓、南海神廟及古碼頭遺址等6處史跡點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申遺預備名單。其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和南越文王墓是帶有海外文化因素的考古遺存。其出土的波斯銀盒、原支非洲象牙、紅海乳香等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一批海外舶來品。光孝寺是佛教通過海路在中國傳播的重要見證,懷圣寺是伊斯蘭教傳入我國后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清真先賢古墓則是唐初來華傳教的阿拉伯先賢賽義德·艾比·宛葛素的陵墓。南海神廟是中國古代皇家祭祀海神的場所,也是中國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官方祭海神廟。2020年,琶洲塔、赤崗塔、蓮花塔被列入新增史跡點名單。
近年來,廣州市堅持“溯源護本,育化于教”的方式,緊抓海絲文化品牌,依托文物活化講好廣州故事。
博物館將展現“海絲”+“外貿”雙主題
記者了解到,廣州下一步將進一步完善海絲申遺城市聯盟,邀請海內外城市參加海絲學術會議和聯盟聯席會議,吸納有條件的海外城市加入聯盟。推進“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遺產保護管理評估,對聯盟城市的史跡點(含關聯點)組織開展全方位科學評估,總結成果,形成支撐新一輪申遺的技術報告。推動建立和完善南海(含北部灣及珠江流域)區域海絲申遺合作機制。邀請香港、澳門、陽江、江門、惠州、湛江、潮州、汕頭、北海、長沙等城市代表在廣州共商加強合作事宜,牽頭推進區域合作。
廣州將持續深化海絲遺產研究、保護與展示,除會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召開海絲國際文化論壇外,還將加強與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以南海區域為重點,推動海絲相關主題研究,分階段推進廣州西村窯發掘資料整理與研究?;I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成后成為凸顯古代廣州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地位和現代對外貿易重要窗口雙主題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同時加強海絲史跡的保護,推進三塔保護規劃編制報批工作;加強各海絲申遺史跡點的日常監測;組織實施光孝寺文物建筑預防性保護項目;對懷圣寺光塔、清真先賢古墓進行消防安全提升。
在海絲文化的宣傳推廣方面,計劃策劃中國(海絲申遺城市)和東南亞(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海絲圖片展;借2023年“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的契機,在廣州、井里汶、馬六甲等城市實施“絲路花語”文化推介活動,宣傳海絲文化;開展海絲虛擬博物館建設,建立以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歷史交往和文化研究為核心的基礎數據庫和網上交流中心,開展研究和文化展示活動;視情況舉辦海絲申遺城市聯盟講解員大賽和海絲聯盟城市自駕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