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獵德開村于宋代,迄今已九百余年
是廣州老八區保存最完整的古村之一
位于珠江之畔的獵德無疑是廣州新中軸線上一處獨特亮麗的風景,集傳統與現代、富足與活力于一身。
獵德開村于宋代,已在江畔佇立了九百余年,歷史底蘊深厚,文化源遠流長,是廣州老八區保存最完整的古村之一,有“嶺南周莊”之稱。
作為廣州率先整體改造的城中村,獵德經歷了從農田到新型社區的轉變。如今,蜿蜒的河涌、古樸的嶺南建筑與珠江新城的現代氣質交相輝映,似有濃淡相間的筆墨,在這里描摹下近千年滄海巨變的畫卷。
古村· 耕道獵德 枕仁籍義
● 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是獲、饗已?!鳚h·揚雄
陽春三月,獵德村龍船塘內,人們正忙著為12條龍舟做體檢、清洗、畫花、上色,等待著端午龍舟競渡(扒龍舟)盛會。獵德親水,扒龍舟有上百年歷史,通常在四月初八起龍舟,有“四月八,龍舟透底挖”之說。為了讓今年的龍舟盛會更精彩,今年二月初二就起了龍舟。當天,聲聲爆竹響,陣陣鼓聲鳴,吸引眾人駐足觀看。
獵人坊是熱門打卡地
取名“獵德” 倡追求完美道德
建于宋朝 迄今已有九百余年
獵德古村位于廣州大道以東、華南快速干線以西、花城大道以南,毗鄰珠江,總面積約3.03平方公里。一條獵德涌(又稱獵水)穿村而過,將獵德分為東村和西村。
從花城廣場向東,沿著臨江大道前行,經省博物館,跨過興安直街,就到了西浦大街路口,一路高樓林立。若不是眼前獵德涌東西兩岸的牌坊,真不知道“村”在哪里。其中,西岸牌坊是舊時進入獵德西村的關閘。牌坊背面書有“西浦廻瀾”字樣,描繪了當時獵德作為珠江邊有名的渡口,涌上舟楫往來的景象。過去,站在牌坊下,可以看到海心沙和赤崗塔。
獵德涌兩岸,水鄉畫卷徐徐展開
西浦大街沿獵德涌西岸伸向村內,長約400多米。根據傳說,宋朝有一位將軍到獵德打獵,得到很多獵物。2011年重建獵德涌西岸時,獵德人遂將這個傳說物化,把街名改為“獵人坊”,但地圖和門牌上仍沿用“西浦大街”。
西浦大街兩側猶如兩個世界,一邊是現代商場、酒店,車水馬龍,另一邊則是古香古色的嶺南建筑,花紅柳綠。沿西浦大街向前,在靠近獵德大橋的位置有一座跨涌古橋,名曰“獵水橋”。橋面只有三四米寬,卻是獵德涌上的交通要道,游人紛紛在此打卡。
跨過獵水橋,就到了獵德東村,向左穿過獵德大橋下的民俗文化長廊,眼前豁然開朗,正前方是一棟棟高聳的回遷住宅樓,左邊是清澈的獵水,直流而下,匯入珠江,右側是獵德人的精神家園——古村宗祠群、古文化街、古廟宇區。這些頗具嶺南特色的建筑、雕塑等雖多為新建,但濃縮了嶺南古村氣息,融入新城肌理,與遠處的獵德大橋、廣州塔等地標相互輝映。
獵德歷史文化長廊里的雕塑
獵德古村建于宋,村名來源于西漢
據《獵德村志》記載,北宋年間,開村始祖已經在獵德拓荒定居,建立戶籍。“獵德”一名最早見于北宋年間《元豐九域志》,該書在“南??しh”的條目下有“瑞石、平石、獵德、大水、石門、白田、扶胥七鎮”的記載,連同當時的南海大通,并稱“宋代八大鎮”。《元豐九域志》成書于1080年。若以此推算,獵德建村歷史已超900年。
獵德涌潺潺流過,兩岸樹木青蔥,綠意盎然
古村為何名曰“獵德”?關于這一點的說法很多。除了前述宋朝將軍到此打獵的傳說外,還有清代一位獵姓將軍拯救獵德人的傳說。不過,根據《獵德村志》記載,“獵德”之名源自西漢。西漢時期,著名思想家揚雄在《法言·學行》中寫道:“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這里的“耕”和“獵”都是追求的意思。
獵德始祖將村子取名“獵德”,就是告知后人要將以德育人作為重任,折射出先民尊道尚德、崇文重教的追求。獵德舊祠堂也曾有“耕道獵德,枕仁籍義”“耕道獵德,路義宅仁”之類的楹聯,街巷名也有尚德居、懷德里、崇德巷、崇禮巷、居仁里、德和巷、合德里等。2011年獵德人用碑記的形式確認了“獵德”之名源于西漢這一說法。
古祠· 慎終追遠 詩禮傳家
● 欲得秉鰲須自勉,但能折桂是真才?!C德村文閣廟所懸對聯
獵德村歷史上曾有宗祠24座,到當代存有祠堂約10座,多始建于清代。在整村改造時,祠堂無法一一保留和重建,獵德村在今獵德涌東岸,緊鄰獵德大道“獵德”牌坊,異地重建祠堂區,形成祠堂群。
祠堂成群 見證先祖南遷艱辛
多族聚居 旗桿見證鄰里和睦
嶺南水鄉,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孕育出獵德人勤勞進取、善良淳樸、崇尚禮儀的精神品格以及悠久厚重的人文精神。古村中錯落有致的祠堂、古樸的廟宇、長長的歷史文化街……記錄了這一切。
祠堂里藏著獵德人的根脈,一個古村有兩間李姓祠堂
宗祠是傳統文化和家族文化的象征,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也是外出后人尋根問祖的地方。祠堂是獵德村村民的根,也是獵德最有特色的文化遺跡。無論社會如何變遷,獵德人對宗祠的認同感未曾改變?!东C德村志》記載,獵德村歷史上曾有宗祠24座,到當代存有祠堂約10座,多始建于清代,如珍珠般散落在古村內。
獵德村古意盎然的祠堂建筑與現代寫字樓群相映成趣,彩繪屋檐在建筑玻璃的映襯下更有一番風韻,展示出獵德現代與傳統兼容并蓄、都市生活與古老民俗在城市中心共生共融的獨特氣質。
在整村改造時,祠堂無法一一保留和重建,為了讓獵德宗祠文化得以傳承,獵德村在今獵德涌東岸,緊鄰獵德大道“獵德”牌坊異地重建祠堂區,形成今天的祠堂群。祠堂群主要由李、林、梁、麥四大姓氏的五座祠堂組成。正對獵德涌的一面是李氏大宗祠和李氏宗祠。居住在獵德涌兩岸的李姓,雖同姓李,但先祖來源地不同,就重新建了兩間李姓祠堂。
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清嘉慶五年(1800年),2009年重建于祠堂群,占地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祠堂三進兩天井,主體建筑龍船脊,硬山頂,碌灰筒瓦。大門左右對開,祠堂內庭院深深,桂花飄香,一派幽靜。殿堂正中央懸掛有“永錫堂”的牌匾?!坝厘a”二字取自《詩經》中“孝子不匱,永錫爾類”,意思是告誡子孫后代要做孝順長輩。抬頭向上看,房梁屋檐飛檐翹角,水墨丹青形象生動。
墻壁上的《重建李氏大宗祠碑記》記錄獵德東村李氏的根脈。北宋年間,先祖李銓攜家人自粵北珠璣巷南遷,在獵德建村,墾荒定居。至今獵德村還流傳著李銓“三易其址”的故事。相傳,李銓從珠璣巷南下后,先到石牌東北葫蘆崗拓荒,繼而又在石牌墩高阜結茅墾殖18塊田,俗稱十八丘。但這些地方都不太理想,最后,他選址獵德,踞獵水東岸,墾田建戶,繁衍生息至今。
整村改造后,獵德變身為市中心宜居住宅區
緊挨李氏大宗祠的李氏宗祠是獵德西村李姓宗祠。據《獵德西村李氏宗祠重建碑記》記載,獵德西村李姓先祖早在宋代就來到南雄珠璣巷,后南下到新會司前石步鄉西橋村居住。這一家族中有位叫李益彥的能人來到廣州做生意,遂后定居“獵德西鄉”,繁衍至今。另外,梁氏宗祠、林氏宗祠和麥氏宗祠的重建碑記也都記載了其先祖從北方南遷的歷程。
因此,祠堂里藏著獵德人的根脈。嶺南文化研究者朱光文說,中國祠堂歷史源遠流長,而廣府祠堂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它是隨著大批中原人南遷而逐步形成的特殊文化現象。特別是宋代,許多中原人越過大庾嶺到達粵北珠璣巷,又輾轉來到珠三角定居,連清初大儒屈大均都在《廣東新語》中說:“吾廣故家望旅其鄉從南雄珠璣巷而來。”
詩書傳家鄰里和睦,舉人豎扛旗桿留佳話
獵德開村后,不同姓氏的族人陸續來此定居,最多的時候,有李、梁、林、麥等80多個姓氏族人聚居于此。雖然每個家族的家風家訓各有不同,但共同點就是詩書傳家、崇尚禮儀、鄰里和諧。這些傳統傳承至今。有獵德人告訴記者,獵德很少發生大沖突,大家都自覺遵從先祖留下來的優良傳統。
在獵德村文化街東南端,有一座建于清初的文閣廟(又名文昌閣),每年二月初三,許多學子會到文閣廟開筆,祈望學有所成。相傳,文昌帝君是主管考試、命運及助佑讀書撰文之神,受歷朝歷代讀書人參拜。重建的文閣廟前有“欲得秉鰲須自勉,但能折桂是真才”的對聯,就是勉勵獵德村莘莘學子立志成為志向遠大、德才兼備的國家棟梁。
獵德村歷史文化長廊里的雕塑作品《掛燈》(部分)
獵德村的確人杰地靈。據《獵德村志》記載,宋元明清年間,獵德村曾出過多名進士、舉人、秀才。其中,清朝共有2名進士、2名解元、9名舉人和86名秀才,還有12名因軍功顯赫而進仕的人。
在獵德村,林氏舉人一段“有千年之大族,而無千年之功名”的佳話家喻戶曉。相傳清朝初期,獵德林氏族人林誕禹高中進士,這可是一件大事。按照習俗,他可以在林氏祠堂前立一根旗桿。古時祠堂旗桿是文運的象征。要是族人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就可以在祠堂前豎一根旗桿,激勵族人積極進取,成才立業。旗桿一般都是橫著抬回祠堂的,但當時獵德街巷狹窄,要橫著抬回旗桿,必須拆除鄰居的房子。林誕禹得知后說:“有千年之大族,而無千年之功名。”他于是讓族人將旗桿豎著抬回祠堂,避免了鄰里矛盾?!斑@樣的好家風、好傳統隨之樹立在獵德人心中,直到現在?!币晃猾C德人告訴記者。
雕塑作品《掛燈》(部分)
新城· 蝶變生輝 城央明珠
● 威儀孔時,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对娊洝?/span>
獵德村自古詩書傳家、崇尚禮儀,故而獵德人眼里才有詩與遠方。如今,這個靜謐古老的嶺南水鄉也蝶變為城市客廳珠江新城里的璀璨明珠。
坐擁珠江新城CBD、住著一線江景大房子,生活衣食無憂……外界對獵德人有著諸多美好的想象和羨慕。但真正獵德人的生活又是如何?“現在村里的年輕人基本都有事做,沒有躺平吃老本。有的在村里上班,參與管理,有的到外面去上班,也有的自主創業?!蓖辽灵L的獵德人李偉時說,他自己也在村里上班很多年。
4個月完成拆遷 3年后回遷新居
昔日獵德村主要以農耕、漁業為主,有著廣闊的農田,也是嶺南水果之鄉,祖祖輩輩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里還是廣州城的“菜籃子”,盛產的楊桃、荔枝、番石榴等佳果享譽省港澳。
祠堂區是開展民俗活動的最好場所
蝶變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1992年,廣州啟動珠江新城建設,翻開了城市東擴的新篇章。一時間,一棟棟摩天大樓在獵德村周圍拔地而起,大量外來人口涌入村內租屋,獵德一度成為典型的“城中村”。李偉時見證了獵德村從曾經的城郊農地、典型的城中村變成今日最具經濟活力的新型社區的全過程。在他的記憶中,20世紀90年代的獵德村內,村民自建房缺乏規劃,有很多握手樓、貼面樓,村里油煙味也很重。
根據廣州市政府規劃,2007年獵德村率先在廣州掀起城中村整體改造。2007年5月14日,廣州市政府批復同意啟動獵德村整體改造。一個月后天河區批準了獵德村提出的《拆遷補償安置方案》。獵德村迅速組織村民,連續召開3天全村戶主大會。8月份,99.9%的獵德村民簽名同意拆遷方案。9月村民就簽訂協議。當月底,獵德橋西地塊就成功拍賣。10月獵德村整體拆卸敲響第一錘。到當年12月,在不到4個月時間內,獵德村3000多戶、3700多棟、總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的房屋完成了簽約和拆卸工作。2008年元旦剛過不久,獵德人在村東路竹園南舉行整體改造工程(橋東區)復建安置房動工儀式。2010年獵德復建安置房完工,30多棟高層一線江景住宅矗立在珠江邊,7800多名村民順利回遷,住上了嶄新的大房子。
獵德涌上,靜待參加端午競渡的龍舟
“大變樣了!如今村民都住進了高大明亮的樓房,小區規劃整齊,干凈舒適,生活方便?!崩顐r用“安居樂業”來概括獵德人今天的生活。
李偉時至今還記得13年前的那頓回遷“入伙飯”。2010年9月,為慶祝入住新居,獵德人在村里一口氣擺了808圍“祠堂飯”,從祠堂一路擺到明月路。當天鑼鼓喧天,千人齊聚。
在很多人看來,獵德村整體改造能在這么短時間內完成,成為鑲嵌在市中心CBD的閃耀明珠。這與900多年的滄海桑田中形成了勇于開拓、勇于探索、詩書傳家的文化密不可分。
村民變股東 獵德村無“零就業”家庭
獵德文化街上有一處“詩書傳家”雕塑,描述的是在農閑時賢母教子的場景:一位媽媽手捧著書本,孩童倚靠在媽媽身旁,聽媽媽講故事,母子其樂融融。作品反映了獵德村歷來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美德,好家風代代相傳。
如今的獵德變身為新型社區,人們過上了幸福的新生活。在外界一些人的想象中,獵德人會“躺平”。但李偉時告訴記者,獵德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大家始終沒有忘記祖輩勤勞進取的傳統?!疤貏e是獵德的年輕人,不敢忘本,也不敢躺平。”
獵德村里的棟棟高樓與祠堂群
根據當時的規劃,獵德村用地一分為三,以獵德大橋為界,橋東地塊為復建安置區,橋西地塊走市場化拍賣,用地面積超過11萬平方米,而橋西南地塊為集體物業用于發展產業。2016年1月,獵德村集體物業——高志大廈投入運營,2019年天德廣場開業,加上早期的高德置地春廣場和南雅中和廣場等,獵德村集體擁有的高端樓宇、超甲級國際商務綜合體每年給獵德人帶來不菲收入。2019年,村集體年收入比2007年改造前增長了4倍,同期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大幅增長。
村民變股東,“耕田”變“耕樓”,不過,獵德村沒有閑著,組織村民參加區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舉辦獵德職業技能培訓班,為村民量身定制電子商務、創業引導、物業管理等特色課程,讓身份轉變后的獵德人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據統計,獵德村無“零就業”家庭,在企業工作的就有約3500人?!熬拖裎覀兊奈飿I管理公司,員工基本上是本村人,大家跟我一樣,對村里都有感情,都愿意為獵德村的發展做一點事情?!崩顐r說。
選擇創業的也不在少數。獵德人林佳勇從廣州大學畢業后,先后任職于戴爾、甲骨文等公司,后來在村里和家人的支持下辭職創業,成立宇翰科技公司,從事互聯網增值服務和機柜生產技術研發業務?!按謇锏哪贻p人有做IT的,有創辦孵化基地的,有開廣告公司的,也有到外地工作的。我們在家門口上班,也是奔跑在奮斗路上?!蹦贻p的獵德外來媳婦陳慧君說。
陳慧君從肇慶嫁到獵德后,逐漸對這座嶺南古村有了新的認識。她說,獵德村的歷史文化不但沒有丟失,還備受珍惜。陳慧君自幼習武,對獵德的醒獅和端午龍舟習俗最有感觸?!矮C德村包容性很強,村民樂于接受新事物,村民的團結一心都體現在龍獅文化和龍舟節上?!?/span>
廣州的龍舟文化歷史悠久,但過去女子是不能登舟的。不過,獵德人早在20多年前就開了廣州先河,成立了女子龍舟隊。端午龍舟競渡更是獵德的“標配”,享譽海內外。每年端午時節,很多外村龍舟來獵德“以舟會友”,一涌兩岸以及珠江邊人山人海,鑼鼓聲、爆竹聲震耳欲聾,河面上龍舟競渡,彩旗飄揚,水花四起,硝煙彌漫,場面非常熱鬧。2018年,獵德龍舟競渡曾吸引近十萬人前來觀景。其間,不少海內外獵德人千方百計回到古村,登船競渡,再在祠堂里吃上一頓“龍舟飯”,滿滿都是鄉愁和記憶?!矮C德人喜歡和熱愛龍舟運動,這背后是一種龍舟精神:一群人就像一個人,做到‘一條船、一顆心、一個方向’,同舟共濟?!标惢劬f。
獵德文化把海內外獵德人緊緊團結在一起,他們勇于接受新鮮事物,勇于創新開拓、團結一致。這不也正是廣州的城市品質么?
點睛
在獵德村感受過去與現代的交匯
獵德村的一天是忙碌的。早晨八九點鐘,年輕人忙著上班,小孩趕著上學,老人則早起做晨練。十點到十一點左右,這里相對安靜。午飯后,村子又熱鬧起來,附近寫字樓里白領們三三兩兩,沿著獵德涌、圍著龍船塘、繞著祠堂群,享受午后片刻閑暇時光。打卡的游客也多了起來。傍晚時分,夕陽穿過珠江新城的高樓大廈,透過參天古樹,散落在青石板上。年輕人下班了,老人聚在一起拉起家常,小朋友在廣場上玩起了輪滑,而阿伯則在祠堂里悠閑地喝起來工夫茶。待到華燈初上,五彩斑斕的獵人坊風情街與天德、天匯等現代商場融為一體,許許多多的年輕人走進這古村一角。晚上7點不到,約400米長的獵人坊已是人來人往。
龍舟文化在獵德長盛不衰
有網友說:“當年的城中村經過改造、建設,環境真的很好!現在真的很‘高大上’,已變成嶺南文化風貌的一條街,四周有小蠻腰、酒吧、茶館、食肆、商場、大型酒店。晚上的燈光五光十色,我的‘大廣州’其實真的挺美的。”
也有網友說:“城市中心的獵德,有著一排排的祠堂,古樸、莊嚴,保留著嶺南建筑的風情。最大的要數李氏大宗祠,寬敞的內院,墻上密密麻麻刻著族人的名字,見證著往昔的輝煌。祠堂外有一條清澈的河流,河流的一邊柳絮飄揚,花兒爭奇斗艷,還有亭臺樓閣,坐在江邊,吹著習習涼風,讓人沉醉?!?/span>
從珠江南岸望去,獵德村的棟棟高樓十分氣派
還有網友說:“傍晚時分,沿獵德涌而建的一涌兩岸仿古特色食街相當熱鬧,走在里面盡是嶺南特色風格的建筑,但稍微抬頭一看,就是各種高樓大廈,小蠻腰也在眼前,不遠處的獵德大橋與這里的天空融為一體。食街與后面現代感十足的CBD大樓形成對比,足夠你感受過去與現代的沖撞?!?/span>
欣逢盛世,廣州成國際大都市,天河變大都市核心區,獵德村為天河之明珠,千年機遇今朝遇,百載宏圖此日圓?!浴东C德新村記》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