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華路位于廣州市荔灣區,東起人民北路,西至廣三鐵路邊。古時候,這一帶是進出廣州的重要通道之一,西華路東段曾名為“宜民市”。該地名背后藏著一段歷史故事。
西華路位于廣州市荔灣區,東起人民北路,西至廣三鐵路邊。
清兵入關初期,廣東潮汕地區及福建閩南一帶的反清義士風起云涌,聯合臺灣的鄭成功一起抵抗清朝統治。為阻止沿海群眾與鄭成功部落聯系,清朝實行“界海清野”政策,在地圖上劃出一條邊界,邊界之外的沿海居民需往內遷徙,不得出海。珠江口一帶胥家萬余人因此被強徙至廣州。其中,部分移民落腳于西華路東段一帶,做起槳櫓等生意,漸成圩市,故稱此地為“移民市”。
后來,清廷為安撫民心,改“移”為“宜”,還叫人專門刻了一塊石碑,上寫“宜民市”三字,立在集市口。如今,這塊石碑放置在廣州博物館內。1933年,該地拓建為馬路,合并宜民市、連桂坊、榮圩及彩虹橋直街,又因當時已建有東華路、南華路、北華路(今環市中路)和中華路(今解放中路和解放南路),獨缺西華路,西華路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