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分時節的廣州,花開滿城,有著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
荔枝灣畔的永慶坊,如平素般游人熙攘,天南海北的口音匯成奇妙的韻律,在騎樓之間回蕩。
航拍位于廣州新中軸線南端的廣州市文化館新館
“90后”廣彩傳承人陳韻詩的“廣彩茶室”開在廣州非遺街區(永慶坊)的一處三層小樓中。傳統廣彩的圖樣、器型等元素被重新演繹成多種多樣的形態,成為墻上的裝飾紋樣、空間的光影氛圍,由單純的瓷器變成了一種“體驗式空間”。
2020年,永慶坊二期內廣州首個非遺街區落成,眾多非遺項目入駐。伴隨著永慶坊微改造后帶來空間格局變化,以及客流量的激增,這些古老而優美的藝術被注入了更多豐富的表達,也在文明傳承、文化延續之路上,找尋到了許多新的可能。
建筑改造和商業業態的有機融合,歷史文化和當代生活的交錯共生,是永慶坊改造的要義。無論是創意辦公、餐飲民俗還是商業配套,進入老街的業者們,都在努力嘗試如何與在地文化結合,如何構建一種不著痕跡的“新日常”。
“日常”這個詞,隨著城市的發展,內涵也在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新廣州人”與地道的“老廣州”們一道,在每一天里豐富著廣州城市生活、生產的樣貌,也在其中品味著飽滿的獲得感,積累著對自己、對城市、對國家的信心。
廣州市文化館新館是廣州市重大文化設施和重點民生工程,也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文化館。地處城市新中軸線南段的中心位置,總建筑面積5.4萬平方米,總用地面積約14.2萬平方米。它不僅是一座公共文化服務場所,還是一座風情濃郁的嶺南園林,峰回路轉,軒曠廊秀,與碧波蕩漾的海珠湖融為一體。雖然還沒有正式開放,但每天希望預約入館的電話,從早響到晚。這是人們對品質文化生活的強勁需求,也是嶺南文化活力四射的體現。
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已經進入試運營階段的廣州粵劇院。經過1400多個日夜的汗水澆筑,一座屬于粵劇的文化地標在珠江新城華麗崛起。1200座的紅線女大劇院、500座的紅豆廳……當高腔響起,水袖飛動,掌聲喝彩聲間,我們看到了粵劇傳承保護、精品創作、人才培養、體制創新等方面持續發力的新動能,看到了打造本土廣繡題材的大型古裝粵劇《百鳥朝鳳》、大型新編歷史粵劇《文成公主》等更多彰顯中國精神、時代氣象、嶺南風韻精品力作的雄心,還看到了“粵韻飛揚——周末名家大舞臺”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動將如何以創新的面貌,走入人們的日常。
所謂日常,就是相依相伴,不棄不離。3月21日,廣州藝術博物院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布公告,為準備新館的開放,位于麓湖的現址,將于4月1日起閉館,隨即在網上掀起了懷念“麓湖時期”的情感波瀾。從1957年到2023年,從越秀山,到麓湖,再到城市新中軸線,廣州總是將最好的位置交給這座人民的藝術殿堂,交給群眾的精神需求。這種情懷似乎了無蹤跡,卻從未走遠。
所謂日常,不僅有日復一日的尋常,也有變化萬端的新知。3月21日,在身著漢服的年輕人們如常在廣州農講所的紅墻黃瓦下“打卡”的同時,欞星門前,如云盛放的紅棉樹下,農講所紀念館館長顏暉帶領同事們,踏上前往雷州半島、尋訪農講所學員足跡的行程。訪故居、探遺址、尋后人、查線索,他們要重新檢視那些100年前的閃光瞬間,豐盈今天廣州的城市記憶。
城市的記憶,是潛移默化的,也是無聲無形的。它如涓滴依戀,沁入每個人的心田,讓人們樂于為自己生活的這方熱土,奉獻一點力量。
黃埔區龍湖街逕下村油菜花田旁長長的草坡上,來自周邊村落和小區的大人孩子們支起了攤位,扎起了帳篷,賣力吆喝著稚氣未脫、天真爛漫的畫作,小火車改造的餐吧內,食物的香氣伴隨著歡聲笑語。這是龍湖街“好意有鄰”社區藝術節的現場,也是“龍湖街媽媽行動隊”大展身手的又一天。作為助力廣州“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及運營模式”探索的眾多星星之火之一,“媽媽行動隊”與其他的志愿者同道們一起,開展自然科普、農耕研學、鄉村美育、環保推廣……匯聚“最后一公里”的力量,用文化治理社區、溫潤鄰里。
城市的記憶不僅僅是屬于城市的。推動《南沙方案》落實,舉辦“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做大做強大灣區旅游教育培訓基地(廣州合作中心)……廣州的城市記憶,正愈加深刻地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脈動融合;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參展國家和影片數量創歷史紀錄,海絲聯盟城市數量再創新高……廣州的城市記憶,也正更好地與中國和世界的協調同步。
城市是人的聚合體。每個人的蓬勃向上,就是城市的欣欣向榮;每段人生的恣意綻放,就是城市的輕舞飛揚。
數據看廣州文化
2022年廣州新增1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總數增加近30%。新增海絲申遺聯盟城市6個,總數達到34個。
2022年廣州新增省級非遺項目12項,新增數量和總量均居全省第一;新增認定市級非遺項目48項,全市非遺項目總數增加了27%;現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作216項(含擴展項目)、非遺傳承人200名、非遺傳承基地100個、非遺工作站21個。
2022年廣州舞臺劇目、文學、美術等獲得國家級榮譽22項、省級榮譽52項,話劇《大道》等4部作品榮獲文藝創作政府最高獎“文華獎”和“群星獎”。4K/8K影視制作能力和居民4K機頂盒普及率保持全國領先,14部作品獲省廣播影視獎。
2023年,廣州將推動十個總投資近1000億元的重大文化旅游產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