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國家重大戰略,扎實推進嶺南文化中心區建設,促進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由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協同創新中心指導,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北京服裝學院共同主辦,廣州市文化館(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錦繡中華——傳統織染繡藝術與生活展”,于近日在廣州市文化館新館廣繡園開幕,來自“知否嶺南”“絲韻江南”“彩云之南”三大展覽主題空間的近50項全國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織染繡藝術類非遺項目齊聚一堂競芳菲,在多元地域文化的多彩互鑒中綻放姹紫嫣紅的迷人光彩。
開幕式廣東音樂熱場展演
一絲一縷連接傳統和現代
熱鬧喜慶的廣東醒獅、悠揚動聽的廣東音樂、扮相華美的粵劇與園林式文化空間交相輝映,觀眾們在移步換景中感受人文灣區的非遺魅力。4月8日上午,“錦繡中華——傳統織染繡藝術與生活展”開幕,“序廳——錦繡情緣”“鋪錦列繡——知否嶺南”“天孫織錦——絲韻江南”“闌干斑布——彩云之南”4個主題展區吸引大眾目光。
其中,“鋪錦列繡——知否嶺南”板塊以“繡”為專題,展示廣繡、蘇繡、臺州刺繡、湘繡、滿族刺繡等來自全國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刺繡類非遺項目。該空間以滿洲窗、通草畫作為嶺南風情的氛圍營造,通過影響世界的中國“織物、茶點、瓷器”復現當時十三行出口物品的精致奢靡,再以廣式點心、廣繡、廣彩瓷營造出“飲和食德”的濃厚的生活氣,展現出廣州人民從容、鮮活又蒸蒸向上的生活態度。
“天孫織錦——絲韻江南”板塊以“織”為專題,以宋錦織造技藝、吳江桑蠶絲織技藝為代表,重點展示以江南文化為主題的藝術生活空間,以昆曲、蘇州評彈、蘇作家具、碧螺春制作技藝、蘇州燈彩等非遺項目營造絲竹盈耳、吳儂軟語的江南風情環境,通過精、細、雅、潔的審美情趣,多維度地體驗江南水鄉婉約之趣。
“闌干斑布——彩云之南”以“染”為專題,重點展示以滇南文化為主題的藝術生活空間“彩云之南”,同時展示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墩頭藍紡織技藝等來自全國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染整類非遺項目,配合白族民歌劍川白曲、白族三道茶、鶴慶銀器鍛制技藝、劍川木雕等云南特色非遺項目,向觀眾展現出滇南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
展覽中,除展出各項目傳統作品外,設置“藝術與生活”板塊,旨在搭建設計師對話傳統工藝的交流平臺。此外,在室外展區,以非遺項目宮燈扎作技藝與機械電動裝置相結合制作而成蜻蜓、蝴蝶等昆蟲藝術裝置,成為孩子們游園中的最愛。
群眾圍觀“知否嶺南”板塊非遺傳承人展示
打造非遺“在地探索”鮮活案例
“錦繡中華”是全國知名的非遺品牌活動。作為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錦繡中華——傳統織染繡藝術與生活展”系列活動此次落戶廣州舉辦專題展覽,充分彰顯“千年商都”的城市品質,也是近年來廣州全力打響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創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的又一生動寫照。接下來,以本次展覽為開端,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在地探索”的鮮活案例,為廣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城市范例貢獻非遺力量。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6月份。除靜態展覽外,自4月8日至4月12日期間,在展覽現場還將進行為期5天的活態展演,以文化空間、戲曲、音樂、舞蹈、曲藝等相關表演形式相結合的形式,讓觀眾們聽到、看到、嗅到、品嘗到、觸摸到不同的地域文化空間的獨特味道。
同時,4月8日,在廣州市文化館新館同步舉辦的“競秀南國春——廣州市文化館非遺系列展之嶺南盆景藝術特展”也吸引大批市民游客駐足關注。展覽展出了由廣州盆景協會精心挑選的100余株姿態各異的嶺南盆景佳作,讓人在游園打卡、領略中國織染繡魅力之余,也能欣賞到在國內獨樹一幟、享譽中外的嶺南派盆景藝術,更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詩情畫意。
積極探索廣州非遺新作為、新活力
4月8日展覽開幕當天,“廣州傳統工藝振興論壇”“廣州傳統服飾與織染繡技藝專題學術研討會”“非遺文獻資料”圖書捐贈儀式、“錦繡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館”共建儀式等多項主題活動也在廣州市文化館新館舉辦,積極探索廣州市乃至粵港澳大灣區非遺保護的新作為、新活力。
其中,4月8日下午的“廣州傳統工藝振興論壇”是系列活動的重頭戲,分為“用字引領 設計致用 用者參與——傳統工藝振興優秀案例專題座談會”和“廣州傳統工藝分類保護研究項目學術研討會”兩個分論壇,來自廣西、福建、江蘇、浙江、云南等地的傳統工藝專家、傳承人,與來自廣州市的傳統工藝分類保護研究18個小組的課題負責人及全市各區非遺保護工作者們,共同探討傳統工藝振興與高質量傳承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