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魅力廣州 > 文化廣州

秦初始建番禺城 三國改名叫廣州

  • 聽全文
  • 2023-05-24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2200多年前依傍番山禺山建城,史稱“任囂”城,漢代轄地包括今廣佛深港澳等地 

  廣州為什么古稱番禺?古番禺是在廣州老城區還是在珠江后航道以南的番禺區?為什么番禺被稱為嶺南四大古縣之一?越秀區有禺山路、番山亭,番禺區有禺山大道、禺山西路、番山廣場,南北相差幾十公里,它們之間有淵源嗎?對這些問題,本文為你細細道來。

  番禺之名

  兩千年前番山禺山畔建番禺城  

  5月19日晚,北京路上人頭涌涌。身穿古裝的演員為現代化氣息滿滿的商圈帶來傳統樂器合奏等表演。不過大多數人并不知道,穿越回千年前,今北京路以西是廣州古城外一座林木茂盛的丘陵,名曰禺山。禺山和與之相連的番山對廣州古城之城市格局的形成十分關鍵。

千年古道北京路燈火璀璨。 

  廣州古稱番禺,番禺之名的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二山說”最主流:即番禺之名源自“番山”和“禺山”。幾千年前,今越秀區一帶還是一片汪洋,但番山、禺山已浮出水面,隨著珠江平原的發育形成,兩山成為平原上的自然山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設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首任南海郡尉任囂來到珠江之畔,番山、禺山映入其眼簾。他立即就看上了這里,認為此地“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可以立國”。

  古時,珠江開闊,被稱作南海。番山與禺山丘陵起伏、彼此相連,兩山相連,易守難攻,既可以阻隔珠江之水,又可作為城池天然的屏障。兩山四周林木茂盛,源自白云山的文溪流水潺潺,為先民提供了難得的淡水。甚至于當臺風雨或者洪澇來襲時,因兩山地處高位,居民還可以上山避險。

寶墨園水上漂色。

  任囂決定將郡治設在此地,依靠番山、禺山修建 “番禺城”,歷史上稱為“任囂城”,后人將此視為廣州建城之始。自此至1000多年后的南漢,番山、禺山一直擔當著廣州屏障的作用。三國時期,交州刺史步騭把交州治所遷到番禺城,重修舊城,修建的南城門穿番、禺二山山坳而出,番山、禺山如同兩員大將般守衛著城池。

  南漢鑿平番山禺山

  隨著珠江北岸南移,廣州南城門外日益繁華,番山、禺山成了城市南拓的障礙。到唐代,南漢國奠基者劉隱任清海軍節度使駐守廣州,為了擴大城區,他率先鑿低番、禺二山,重建南門城樓,并在其上建樓,俗稱“清海軍樓”。南漢國主劉龑(劉隱之弟),改建清海軍樓。因此樓有兩個并排的門洞,人稱“雙闕”,俗稱為“雙門” 。為了修建宮闕,劉龑下令繼續鑿平番山和禺山,“就番(山)積石為朝元洞,后更名清虛洞;而以沉香為臺觀于禺山之上”,將這里打造成皇室貴族的游玩之地。至此,禺山被鑿平,番山較幸運,未被完全鑿平,僅剩一丘。番山、禺山的鑿低也使得廣州古城突破唐城的南界,擴展到現在的大南路、文明路一線。

北京路立著銅壺滴漏雕塑,這里曾臨近清海軍樓。 

  番山留有一丘一亭

  歲月磨平了歷史的印記,那么,曾對古代廣州城市格局產生影響的番山和禺山今何在?在越秀區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少兒部(原孫中山文獻館)外,有一山坡。它比四周地勢高出4~6米,坡上榕樹粗壯,登坡可望附近學校的操場。拾級而上,坡頂建有一座白色的六角尖頂亭子——“番山亭”,和孫中山文獻館第二層一樣高,亭上掛有對聯——“崇廣府千年道統 接學宮一脈書香”,旁有碑記,曰“番山亭址,古番山遺跡也。”

  據史載,雖然番山僅余一丘,但宋代的番山一帶依然林木茂盛、環境優美。北宋紹圣三年(公元1096年),僅余一丘的番山旁建起泮宮(廣府學宮),番山成為學宮的后花園。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番山上筑起番山亭,此后數百年間屢廢屢建。番山亭起初稱九思亭,源自《論語·季氏》,提醒士子銘記孔子箴言,凡事九思。至明代,番山仍是城中勝景,周邊多園林,林木茂盛、水汽充足,常云霧繚繞,因此“番山云氣”成為明羊城八景之一。

  禺山位置說法不一

  關于禺山的位置,又有不同說法。知名歷史地理學家曾昭璇根據考古發掘和《圖經》中“禺山在清海軍樓雉堞下”的記載,判斷禺山位于今北京路以西,小馬站以東,西湖路與越秀書院街之間,即北京路廣州百貨大廈一帶。禺山舊址處至今仍可見紅色砂巖,地勢比南漢南宮御園舊址藥洲的九曜池高出4米左右。

  也有說法稱禺山或在今省財政廳東邊。南宋嘉定年間(1208年-1224年),此地建起禺山書院,這是史籍上所載最早有講學活動、規制基本完備的廣東書院。明代清官海瑞曾在禺山書院讀書。清朝時人們認為這里就是古禺山所在。有詩云:“欲問禺山何處是,路旁童子說高坡。”當時,高坡四周為大片低矮的房舍,唯高坡林木茂密,松柏映翠,鳥禽鳴唱,時有云氣繚繞,再加上有城隍廟、關帝廟等,游人眾多,“孤兀禺山”因此入選清前期羊城八景。

  如今,沿北京路往北來到省財政廳,往南眺望,這里要比中山路高出一截;一旁廣州大廈的地勢又比省財政廳高出一截,從南門進入廣州大廈,得走上約兩層樓的高度,才能來到大堂;而大堂北門則與越華路持平。

  另有觀點認為,上述兩種說法不矛盾。古時禺山呈東北-西南走向,東北高,西南低,是一串綿延的小山崗。清海軍樓在古禺山的西南部;而其東北部是高坡,乃“孤兀禺山”景點所在。南漢時鑿禺山,是鑿平其西南部,禺山東北的高處在清初仍是高坡。

  時光荏苒,雖然禺山被鑿平已逾千年,但與禺山相關的記憶仍留在城市里。漫步北京路,人們依然能找到與禺山有關的痕跡:從永漢電影院往東拐,走進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老街只有百來米長,連接起北京路與文明路,兩側美食店林立,陳李濟藥廠舊址、廣州市第十三中學初中部、廣州消防總署大樓舊址大院都“藏”于此。舉目四望,雖無山巒,卻有路牌曰禺山路。這一帶原來還有個肉菜市場,叫作“禺山市場”,舊稱“禺山市”,熙熙攘攘。2003年,禺山市場被改建成名盛廣場。

北京路曾是古番禺城的核心區域。 

  “番禺”之讀寫

  賁隅蕃隅蕃禺番禺 嶺南最古老的地名

  不僅番禺之名來源說法眾多,“番禺”兩字的寫法亦多次變化,有“賁隅”“蕃隅”“蕃禺”“番禺”等寫法。

  賁隅源自《山海經》中“桂林八樹在賁隅東”的記載。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解釋為“泿水東別逕番禺,《山海經》謂之賁隅者也”。

  還有一種說法,稱“番禺”從“蕃隅”二字演變而來。“蕃”通“藩”,“隅”指公師隅。公元前333年,越王無彊(勾踐后代)為楚威王所殺,越國解體。越相公師隅來到嶺南,將此地作為復國根據地。公師隅奉越為宗主國,每上表必謙稱“蕃臣隅”。因此“蕃隅”代指公師隅所轄之地。不過“蕃隅”之說尚無文物可佐證。

  “番禺”二字漢朝時定型

  有證可考的是,秦始皇統一嶺南時,古城之名被寫作“蕃禺”。1953年,廣州西村石頭崗秦墓出土一件橢圓長形漆奩,上面篆書體“蕃禺”二字清晰可見。1983年,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的銅鼎上刻有“蕃禺”“蕃”等字。中山四路南越王宮苑遺址出土的木簡寫有“蕃池”“蕃禺人”等字樣。

  到漢朝,“番禺”的寫法出現了。香港九龍李鄭屋村東漢古墓曾出土兩磚文,分別為“大吉番禺”及“番禺大治”。其時,今日香港之所在地區為番禺縣所轄,說明東漢年間,“番”字已取代“蕃”字。1998年,番禺鐘村鎮屏山村挖掘出15座東漢墓,墓磚上有“番禺男永初五年十月子”“番禺都亭長陳誦”等文字,亦證實東漢已用“番禺”二字。

  從“蕃”到“番”,有人認為是漢字書寫簡化的結果。學者郭偉川則認為一字之變,大有深意。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發兵嶺南,滅南越國。“番”字代替“蕃”字,說明嶺南自此無“蕃屬之國”,代表國家大一統。故自漢武帝之后,“番禺”二字最終定型。

  “番禺”讀音來自上古音

  番禺一詞中的“番”字為什么不讀fan,而讀pan?清初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里說,北人不識番禺,南人不識盩厔(周至),即北方人不知道“番禺”二字怎么發音。語言學家認為,地名的讀音往往保存古音。番禺一詞中的“番”讀pān,保存了古重唇音(今雙唇音),是“古無輕唇音”的上古音遺存。后來,“番”在中古音《廣韻》中已讀fān,所以廣州話里“番薯,番瓜(南瓜)”的“番”已與普通話一樣,讀fān。由此也可知,番禺是嶺南最古老的地名。

  番禺之變  

  番禺治所千年在城區 廣州建市縣治遷出城

  古代的番禺與今日番禺區的概念是不同的。那么,古代的番禺之地與今日之番禺區有何淵源呢?

  嶺南四大古縣之一

  2000多年前,嶺南三郡之南海郡管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縣,番禺是南海郡的第一縣,番禺城也是郡治所在。之后,趙佗設立南越國,以番禺城為都城。漢武帝重新統一嶺南后,番禺城復為南海郡治。番禺也因此被稱為嶺南四大古縣之一。

  據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全洪考證,雖然漢代記述番禺地區的文獻匱乏,從歷史地理的角度推斷其轄地大致包括現今的廣州、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深圳、香港、澳門等區域。

  到了三國時期,公元226年,孫權決定把交州一拆為二,史稱“交廣分治”,始有“廣州”之名,廣州郡治依然在番禺城(番禺建制比廣州要早,故有“先有番禺,后有廣州”的說法)。漸漸地,“廣州”一詞代替了原來的“番禺”一詞,成了這座城的名字。

  南海縣和番禺縣共治廣州城

  一開始,廣州城所在之地由番禺縣獨轄。從唐代開始,番禺和南海兩縣分別設立,廣州城變為番禺與南海“共享”, 番禺縣治在廣州城內,南海縣治也在廣州城,廣州城自此有了“一城兩縣”格局。至清末,廣州城區就大約以今解放路為界,西屬南海縣管轄,東為番禺縣管轄。番禺縣衙位于現在德政北路和中山四路的廣州圖書館(現在叫廣州市兒童圖書館),旁有番禺學宮(今廣州農講所)。

  番禺縣域以當時番禺學宮為中心,正北約24公里至花縣界,正南約17公里至順德縣界,正東約25公里至增城縣界,正西約0.75公里至南海縣界,東北約35公里至從化縣界,東南約37公里至東莞縣界。番禺縣下轄四個司,分別是北邊的慕德里司、東邊的鹿步司、南邊的茭塘司和沙灣司。習慣上,人們把慕德里司稱為“禺北”(今白云區大部分和天河區北部);把鹿步司稱為“禺東”(即今東山一帶、天河區和黃埔區等地);把茭塘司和沙灣司稱為“禺南”(即今海珠區、番禺區和南沙區一部分)。

  1921年結束千年“兩縣分治”

  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政廳正式成立,由孫科擔任廣州市第一任市長,這是廣州正式建市的開始。廣州市政廳成立后,規定“廣州市為地方行政區域,直接隸屬于省政府”,這標志著廣州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個城市型的行政區,廣州城上千年“兩縣分治”的局面由此結束,廣州市區范圍不再歸番禺縣和南海縣管轄,兩者亦無互相隸屬的關系。

  根據1923年廣州市管轄范圍的“權宜線”和“擬定線”。“權宜線”內的面積為9.2萬畝(約6134公頃),最東界限在今石牌與冼村之間,靠西的冼村屬廣州市,靠東的石牌屬番禺縣;“擬定線”內廣州市的面積是29萬畝(約19333公頃),最東界限在今車陂和東圃之間,靠西的車陂屬廣州市,靠東的東圃屬番禺縣。之后,隨著廣州城市的發展,廣州市與番禺縣的界限也經過了多次變換。

  番禺縣也將縣治搬離了廣州市。1933年,番禺縣治搬遷到新造。抗戰后,番禺縣治遷到市橋——原沙灣司所在的禺南之地。此時,番禺縣管轄區域分為“上番禺”(即前文的禺北,今白云區和天河區北邊部分)和“下番禺”(即前文的禺南,現在洛溪橋以南),禺東基本劃歸廣州市,廣州在“上番禺”和“下番禺”中間。

  抗戰后,番禺縣還鬧過“分家”。原來番禺四司中,就經濟發展而言,禺南最富有,禺東次之,禺北較貧窮。在物資貧瘠年代,糧食是最珍貴的商品。禺南是魚米之鄉,沙田廣袤,每年生產大量糧食;市橋成為廣州南部重要的谷物集散地,帶動了市橋商業迅猛發展。就“分家”之議,禺北人堅決反對,認為一旦“分家”,整個禺北幾乎沒經濟可言,“分家”之議遂不了了之。

  當時,番禺縣三面圍著廣州市。1958年,廣州市與番禺縣的界限再次發生大變動,禺北基本劃入廣州市,禺南歸番禺縣;番禺縣改屬佛山地區管轄,與順德縣合并為“番順縣”。1959年6月,番禺、順德兩地又分開辦公,半年后恢復兩縣建置。1959年,潭州、大崗、黃閣、南沙、萬頃沙等地劃歸番禺縣。

  1975年,番禺縣從佛山“劃歸”廣州市管轄。1992年,番禺改為縣級市。2000年,番禺市改為廣州市番禺區。2005年、2012年,番禺區又先后兩次劃出部分地方歸南沙區。

  至此,番禺終于從廣州古城之名演變為如今廣州人熟悉的廣州市番禺區專屬。在建設番禺區時,番禺人給新建的道路取名為禺山大道、禺山西路;在繁華路段建番山市場,在南村萬博建番山廣場等,銘記“番山”“禺山”。

  番禺之美  

  半小時生活圈番禺再融入城

  30多年前,洛溪大橋未建成之前,番禺的交通十分不便。珠江的21條干流和支流將廣州南部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切割成100多個島嶼。本地人將番禺稱為“袋篤”(交通死角)或“鍋底地”,去哪里都要靠船,交通非常不便。當時,雖然番禺距離越秀、荔灣不過十幾公里,但需經過兩個渡口,要足足花半天時間,才走完這十幾公里路。

  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不久,交通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國務院“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政策出臺不久,當時的番禺縣政府率先將一個“貸款建橋”的方案報送給了廣東省政府并獲批準。在港澳知名愛國人士何賢、霍英東的捐助籌資支持下,洛溪大橋終于由藍圖變成現實。

  霍英東多次講過“吃豆腐花”的故事。他當年回鄉探望,在洛溪島渡口前,常看到有鄉民擺賣豆腐花,他和何賢有一次在吃豆腐花等待渡船過江時,眼見排隊長龍、渡口擁擠,兩人感慨萬分,深感天塹阻隔,家鄉經濟難以發展,于是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合力捐資籌款,支持家鄉興建洛溪大橋。

洛溪大橋第一次把廣州中心城區和番禺連在一起。 

  1988年8月28日,洛溪大橋正式通車。大橋在設計和施工方面均代表了我國當時最高的建橋水平,曾被中外專家稱為“亞洲第一橋”。大橋通車當天,番禺縣各村來了好多鄉親,在橋頭的稻田里圍了里外幾十層。有的人還全家出動,從番禺坐車去市區,又立即坐車回家,然后奔走相告:從市中心到番禺,只要一個小時就“搞定”啦!

  洛溪大橋第一次連通了番禺與廣州中心城區。2005年7月1日,洛溪大橋結束了17年的收費歷程,成為國內第一座取消收費的公路橋。隨著新光大橋、番禺大橋、南沙港快速大橋、新造珠江特大橋、黃埔大橋等陸續竣工。地鐵3號線、4號線、7號線、18號線先后開通,廣州中心城區與番禺的距離進一步拉近,半小時生活圈逐漸形成。原來交通不便的“鍋底地”逐漸成為珠江三角洲的交通樞紐,中國最繁忙的高鐵站——廣州南站2010年也在此安家。

  番禺與廣州城區構成的半小時生活圈有著巨大的吸引力,越來越多的廣州人把家安在了番禺。律師彭宇華是新廣州人,大學畢業后工作的第一站就是番禺。他最后決定在大學城安家。在他看來,從大學城開車到琶洲僅需20多分鐘,周邊學校、醫院齊全,生活十分便利。

  “老廣州”也搬到番禺住大屋。市民鐘嘉升與兄弟賣掉老城區的房子,轉而在華南某城樓盤買了緊挨著的3套房子,兄弟倆分居不分家;鐘家兄弟的父母也就近居住,既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又能就近幫忙照看孫輩,各取所需,又相互照顧,一家人其樂融融。

  鐘嘉升告訴記者,住在番禺區,開車到珠江新城或老城區也就30~40分鐘,坐地鐵也1個小時以內。從老城區搬到番禺區生活,可以說是“無縫鏈接”,地道的白話、同樣的生活習俗,更加舒適的居住環境,讓一家人都覺得做了一個不錯的選擇。

  2018年2月,廣州公布了《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番禺廣明高速以北區域正式納入主城區,包括大學城、漢溪長隆、大石、洛溪、南村等在內的大片范圍成為主城區的一部分。

  千年彈指一揮間,古番禺與今天的番禺區既有淵源,其演變又蘊含著滄海桑田的變化。“番禺”一詞,留存著廣州的城市記憶,維系著人們的鄉愁,又在市井煙火里日新月異。

  番禺區之地質變遷  

  廣州古海平面 最高記錄點在十八羅漢山

  古代海岸線的進退,不僅在廣州老城區留下滄海桑田的見證,對今日番禺區所在之地的變遷也同樣影響深遠。

  地質學家劉金山介紹,數億年以來,今日番禺區所在地曾經歷從陸地到海洋再到陸地的地質變遷。這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的結果,當兩個板塊碰撞加劇,青藏高原抬升時,處于另一端的華南板塊就會下沉。

  遠古時候,青藏高原未抬升前,今日番禺區及往南的廣大區域曾是陸地,今日番禺區往北的廣大地區曾是海洋。白堊紀(1.45億年前~66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今日番禺區蓮花山東麓已有出露的地層,為灰褐色細砂巖、粉砂巖加鈣質泥頁巖。

  6000萬年前,青藏高原抬起,白云山開始露出,今番禺區所在之地逐漸沉入水中。

  已知的廣州古海平面最高記錄點就在這里。劉金山在十八羅漢山森林公園海拔108米的山坡上找到了古海蝕崖的遺跡,證明遠古番禺區一帶海水的深度大約為36層樓高。彼時,今廣州市大部分地區都在海面之下。今日海珠區有七星崗古海岸遺址,也證明四五千年前,海水拍擊到這里,往南則是茫茫大海,往北是古番禺(今越秀區)。

  不過,早在2000年前,南越國先民已開始開發利用今日番禺區所在地一帶。先民駕船到獅子洋畔的蓮花山,開挖蓮花山紫紅色砂巖料,然后將砂巖料裝上船,運至城區,修建宮署,或運至象崗,修建南越王的陵墓。蓮花山有以獅子巖為代表的全新世早期古海浪沖刷形成的古海蝕崖,可以推測秦漢先民是在海拔26米高處開挖石頭的。可見,2000年前,廣州海平面依然比現在高近9層樓。彼時,番禺區相對低的區域在海平面下,相對高的區域開始露出,石樓南部和茭塘西部開始出現小片平原。

  到了唐代,有確鑿證據證明,廣州地區的海水退至今番禺區市橋一線。蓮花山茭塘以東的平原逐漸形成,今番禺區一帶出現越來越多的沙田,這給中原人大規模遷移嶺南提供了庇護之所。市橋臺地東部的許多居民點就是此時建立的。

  今日亞運城一帶,在清代也是一片沙田,被稱為“清流沙”。蓮花山水道以東的海心沙和江鷗沙等則是在最近200年以來才形成的。

  城繞珠江萬古流,傳承古番禺之文脈;今日之番禺區亦有厚重的歷史,沉淀下燦爛的嶺南文化。化龍鎮莘汀村500多歲古祠堂中走出了嶺南大文豪屈大均;南村鎮有嶺南四大園林之一的余蔭山房,東西方文化交融于此,縮龍成寸,移步換景;沙灣古鎮上,廣東音樂琴音繞梁、粵曲悠揚;石樓鎮有900多年大嶺古村,被譽“嶺南第一名村”,古祠流芳,小橋流水,靜靜地講述著歲月的故事。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