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魅力廣州 > 文化廣州

廣式糖水百花齊放 四時不同樂在其中

  • 聽全文
  • 2023-06-14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廣式糖水的精髓在于重養生 食材搭配細致 烹制精細恰到好處

  一半天生一半熱愛。嶺南自古產甘蔗,糖業發達,為糖水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充分發揮生活智慧,廣府人兼容中外食材,博取各家之長,創造出四百多款廣式糖水。藥食同源、因時而食,代代相傳,廣州人把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烹制進滋補的糖水中,讓甜蜜成為生活的底色。

  廣式糖水 嶺南瑰寶

  嶺南糖業為糖水提供發展基礎

  六月的廣州,烈日當空,熱得滾燙。廣州多個村落“起龍”后,龍舟健兒們紛紛忙于訓練。在黃埔文沖街、在荔灣泮塘、在天河獵德、在番禺石碁……珠江畔、河涌上鑼鼓聲響,水中劈波斬浪,熱火朝天。訓練太熱太累?早有親友熬好一碗綠豆沙或冬瓜糖水,健兒們上岸痛飲一番,立刻滿血復活。如此美味的廣式糖水,是歷經歲月演變而成的嶺南瑰寶。

  明清時廣東是重要的蔗糖產地

  中國的糖水文化源遠流長,古代王公貴族宴飲后會喝一碗甜湯,以調和食氣。古代文獻關于甜品有不少的記載。如唐代流行吃一種帶著濃濃奶油味的消夏甜品——“酥山”,類似于現代的冰激凌。人們將蜜糖淋到碎冰上,冷凝成小山模樣,所以命名為“酥山”。南宋詩人楊萬里《詠酥》也描述了夏日“食冰”的感覺,光看字面就很美味:“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由果汁和奶混合的“冰酪”也是元朝忽必烈的御用食品,為了保密,他曾頒布法令禁止王室以外制造“冰酪”。直到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離開中國時,才將“冰酪”制作方法帶回意大利,之后又傳到其他國家。

  在當時,糖極為貴重,堪稱奢侈品,人們極少機會吃到糖,有人甚至可能一輩子沒吃過幾回。蔗糖大量生產前,人們主要依靠蜂蜜和飴糖調味。唐朝天寶年間,1斤蔗糖可以換120~180斤大米,糖價之高可見一斑。

  蔗糖大量產出后,迅速取代了飴、蜜的地位。高溫多雨的嶺南,在栽培甘蔗上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廣州甘蔗制糖歷史悠久,漢代楊孚《異物志》中已有廣東地區使用甘蔗作“石蜜”的記載。石蜜是原始蔗糖,沒法大量生產,保存期短,加上交通不便,很難流通。明清時期甘蔗在廣東大量種植,此時制糖技術有了很大進步,清代,廣東成為全國產糖最多的地方。在廣東有些地方“蔗田幾與禾田等”,“粵人開糖房者多以致富”,“粵糖”馳譽大江南北,更揚帆出海。

  嶺南糖業發展,為廣東人用糖、吃糖提供了便宜的原料條件。1600年,廣州作為產糖區,每擔白糖價值在1兩至2兩之間,糖價是同一市場糧價的4到5倍,和其他地區相比,已是較低的價格。糖消費呈擴大趨勢,開始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這對以糖為主要調味品的糖水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當糖不再奢侈,糖便逐漸走進了廣府人的日常,深深影響了廣府人的飲食。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也說“廣人飲饌多用糖”。

  百年前廣州糖水店已成行成市

  清末,廣州街頭出現了販賣糖水的小販,或沿街設檔或挑擔流動,叫賣糖水至深夜,品種有綠豆沙、芝麻糊、杏仁茶、清補涼、番薯糖水等。

  廣州的糖水店在民國時興起。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糖水店已成行成市。雞欄廟(今和平中路口)側邊橫街是一條小食街,整條街都是小食,多是芝麻糊、綠豆沙、杏仁糊三種,標明價格大碗為五仙、小碗為三仙(當時白銀一毫等于十二個銅仙)。有些顧客想用五個銅仙吃到三種甜品,檔主就用“甜品三及第”做招牌,三個品種混成一碗,綠、黑、白三色在碗內分明,因而大受歡迎。今越秀區老城區彼時也有正合記、永發、笑樂園等甜品店十來戶,多集中于惠愛路(今中山路)。

  不僅品種多,各家糖水店還各有千秋,雞欄街梁效記賣燉奶,西堤二馬路林記專賣龜苓膏,壬癸坊口兆記售芝麻糊,豆欄中潘容記有杏仁糊,生意都很好。

  糖水文化也受到西方飲食文化的影響。作為中國較早接觸西方文化的廣州,西方人喝牛奶的習慣也較早地影響到了本地人。廣府一帶的農民利用水牛做牛奶生意。奶制品百花齊放,源自順德的雙皮奶成為甜品的爆款,人們還研制出燉奶、鳳凰奶糊等新品。以奶制品為主的甜品店也逐漸增多,位于今第十甫路的南信甜品店始創于1934年,原店招牌為“大良南信”,店主為順德大良人。順德的水牛奶質優脂厚,以此為原料制成的糖水,入口甘香潤滑,品質獨具一格,雙皮奶成為南信的招牌。

  除了傳統糖水鋪,作為新鮮事物的冰室也加入賣糖水的行列,冰室售賣雪糕,也供應汽水、啤酒、糖水等冷飲,在當年是時尚人士的好去處。巴金在廣州時,曾經獨自跑到永漢路(今北京路),看到一家冰室,門面鮮明奪目,里面燈火輝煌……一輛汽車在門口停下來了,一個西裝青年與三個摩登女郎下來走進去,接著又有一對青年男女進去了,進進出出,沒有一個人不是打扮得十分漂亮的。

  1934年,廣州市有冰室21間。當年號稱有四大冰室,如今只剩了順記冰室一家。順記冰室的椰子雪糕,入口順滑綿密,至今很多海外華人華僑仍舊念念不忘其美味。

  因時因季 滋養身體

  藥食同源 廣式糖水是“廣州人的藥”

  美食家莊臣說,嶺南飲食中“湯水文化”最獨樹一幟:“湯”指老火靚湯,“水”是糖水。在廣州,糖水可以是下午茶,也可以是消夜。傳統粵式宴會上,飯前必喝老火靚湯,飯后則是清潤糖水。熱辣辣的天氣里吃一碗清熱解毒的綠豆沙,頓時火氣全消,在沒有暖氣的廣東冬天,一碗熱騰騰的芝麻糊送上溫暖的一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飲食習慣離不開地理環境的影響。嶺南氣候炎熱潮濕,人體在高溫高濕環境中消耗的能量更大,往往需要更多的能量補充,甜食就是很好的選擇。炎熱潮濕容易引發脾胃濕熱、暑濕等濕熱癥候,而廣式糖水食材,非常講究夏秋去暑燥,冬春防寒涼,因此有說法稱“糖水是廣州人的藥”。

  廣府人以對待老火靚湯的態度,煲出一碗養生的甜湯。糖水和老火靚湯一樣,秉承了廣府人“藥食同源”的生活方式。莊臣介紹說,廣府地區,講究養生的人認為綠豆沙寒涼,不適合部分人喝,但可以喝紅豆沙加陳皮。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功效,“廣陳皮”的加入讓紅豆沙有了靈魂。紅豆沙配上陳皮,可謂廣式糖水的至高境界。

  “春燜雪梨木瓜,夏煮綠豆馬蹄,秋燉銀耳冰糖,冬食紅豆湯圓”,在廣東,喝糖水不分季節,但是會按照季節來喝不同的糖水。

  春天潮濕氣悶,特別是回南天,祛濕是此時廣州人的求生技能。腐竹薏米雞蛋糖水、紅豆薏米糖水……一碗祛濕排毒糖水下肚,頓時心清目明。

  夏季炎熱易上火,消暑清熱是整個夏天的任務。清爽去熱毒的馬蹄沙、口感輕盈的杏仁豆腐,清熱解毒是此時糖水最大的功效。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流傳著一句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

  廣州的秋天很短,但秋老虎從不客氣,白天又干又熱。此時,雪梨便站上糖水C位,川貝燉雙雪、無花果燉雪梨、冰糖燉雪梨、海底椰南北杏燉雪梨……潤心潤肺,燥熱的情緒也瞬間被安撫了。

  冬季氣溫較低,需要高熱量的滋補和撫慰,鳳凰奶糊、紅糖姜汁湯圓、椰漿黑糯米等稍顯膩的糖水就變得剛剛好,滿足指數爆表。寒冬時節喝上一碗透著姜香的番薯糖水,滿心溫暖。

  與其他地方的糖水不同,廣式糖水的精髓在于“細致”與“恰到好處”。區別于味濃香甜的潮式糖水、賣相精美的港式糖水、廣式糖水更看重糖水的質感,以及食材、烹制上的精細。 

  比如,廣府糖水中的“綠豆沙”需要細火慢熬到“起沙”,再配以廣陳皮中和綠豆的“寒性”,如若端上來的綠豆沙未爛無沙,廣州人便覺“食之無味”。但其他地方便無這般講究,潮式綠豆沙的煮法中,只需將綠豆煮到“略微開花”的程度,便可加糖進食了。

  四大基底 百種組合

  大膽運用充滿智慧 豐富物產融入糖水

  廣式糖水有多少種?最早的糖水鋪,主要經營的是“二沙三糊”,即紅、綠豆沙和芝麻糊、杏仁糊、核桃糊等。“嶺南湯王”佘自強梳理出360多道廣州人常喝的糖水款式,每天一道,一年可以不重樣。今人更整理出約四百多種糖水。讓人產生選擇困難癥的廣式糖水鋪菜單,記錄著廣東的豐饒物產,也蘊含著嶺南人民的生活智慧。

  廣式糖水無論多少款式,總的來說,主要有四大樣式,包括湯羹狀、糊狀、沙狀、布丁狀。煲糖水時,根據不同的食材放入三種不同的糖。煲豆類糖水,像豆沙、芝麻糊和杏仁糊一類,會用白砂糖或片糖。加入了姜、藥材一類的“重口味”糖水或需要增色的糖水,則要下紅糖。燉雪蛤膏、燉雪耳、燉燕窩等味道清甜的糖水,則要用冰糖,能使糖水顏色清亮。

  廣式糖水大都在傳承這四大基底的基礎上,加入西米、香芋、水果、湯圓等各種素材重新組合,碰撞出不同的風味。

  沙狀

  代表是綠豆沙和紅豆沙。何為成沙呢?水滾燒開放豆,慢慢攪拌直至豆皮熬破,隨即猛火一滾豆身綿軟解散馬上“起沙”,不稀不稠不糊不黏……” 煲到“起沙”是紅豆沙、綠豆沙的最高境界。

  糊狀

  代表有芝麻糊、杏仁糊、核桃糊等。在攪拌機沒普及前,做一碗芝麻糊相當費力氣。首先需要將材料浸泡、炒熟,然后在砂盆里放入材料,逐漸加水,用擂漿棍手工一點點研磨成糊。

  湯羹狀

  代表有腐竹白果糖水、番薯糖水、蓮子銀耳百合、川貝燉雪梨等。

  布丁狀

  代表有燉奶、雙皮奶、姜撞奶、龜苓膏、涼粉等。鳳凰燉奶如牛奶版“水蒸蛋”,利用的是蛋白質遇熱凝固原理。

  嶺南多巧手 糖水品種眼花繚亂

  嶺南一帶豐饒的物產增加了廣東糖水的豐富度。從廣州各式各樣的糖水中,可以看到廣府人對食材大膽靈活的運用。“泮塘五秀”(馬蹄、蓮藕、菱角、慈姑、茭筍)中的馬蹄,就被用于制作甘蔗馬蹄糖水,用于夏季清熱祛濕。廣州東部的賢江村有全省著名的連片古荔枝林,與之相伴而生的是歷史悠久的荔枝蜜,沖泡蜜糖水是廣州人的待客之道。增城區有嶺南佳果荔枝,桂味、糯米糍、仙進奉、掛綠等品種,與海珠區小洲村正宗石硤龍眼搭配,紅棗荔枝桂圓糖水脫穎而出。廣州北部從化區良口鎮產高山番薯,其中紫心薯有甘甜的蜂蜜味,最適合煲番薯糖水。而廣州南部番禺區韋涌村盛產蘋婆樹,能用來煲蘋婆雪蓮子紅棗糖水、蘋婆果雞蛋糖水等。

  而要做一碗正宗的姜埋奶,一定要用珠三角地區的水牛奶。據記載,早在清朝沙灣便已出現了飼養奶牛百多頭、日產牛奶千多斤的專業戶。這里的水牛奶含水量少、蛋白質含量高、奶味醇厚香濃,被人們冠以“滴珠牛奶”美譽,也因此誕生了馳名的沙灣姜埋奶。

  王秀甜是土生土長的廣州番禺沙灣人,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沙灣傳統的“滴珠水牛奶”生產,人稱“奶牛皇后”。1982年,王秀甜用家里僅有的積蓄買下兩頭奶牛,白手起家,開始了人生的首次創業。為了精進制作工藝,王秀甜向大師傅拜師,當了兩年學徒,掌握了一手做奶牛糖水的好技藝。20世紀90年代,她與朋友合伙開糖水店,直到2011年,才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糖水鋪。在沙灣古鎮上的“沙灣奶牛皇后”糖水鋪如今已經開了12年,王秀甜制作出來的姜埋奶奶香四溢,姜汁辣味適中,深受沙灣街坊的喜愛。從技藝上來說,姜埋奶正是依靠姜汁把牛奶“聚埋”形成凝固。“埋”字有合并、包容、和諧之意,“撞”,是碰撞、摩擦的意思,沙灣人自古講求和諧,所以不稱之為“姜撞奶”,而叫“姜埋奶”。

  做姜埋奶,要準備大塊姜,用竹制的傳統磨姜板,將姜細細研磨成姜蓉,并用紗布將濃稠姜汁擠出,放入碗中。熱鍋將水牛奶燒開,涼至70攝氏度~80攝氏度之間,隨后再倒入放有姜汁的碗中,當新鮮香濃的水牛奶撞入姜汁中,姜汁中的蛋白酶與牛奶中的蛋白質會發生分子反應,最終凝固。

  以沙灣水牛奶為原料而延伸出來的糖水數不勝數,牛奶冰粉、牛奶桃膠、姜埋奶、雙皮奶、杏仁撞奶,各種做法充滿創意。

  正是老廣對食材大膽靈活的運用,充分發揮生活智慧,方能幻化出花樣繁多的糖水品種。糖水創新一路走來,不僅保留了傳統飲食文化的精髓,更是積極吸收外來新元素,從家常的生姜番薯糖水、臭草陳皮綠豆沙,到精致的銀杏芋泥、冰糖雪蛤燉木瓜,再到新潮的楊枝甘露、奇異果西米露……或清甜,或香濃,或爽脆,或嫩滑,包容下一切食材的糖水,也體現著廣東人開放包容的性格。

  甜蜜之城 甜蜜生活

  甜蜜街上糖水店云集 多達420個品種任選

  今天的文明路與德政中路交接路口,匯集了6家糖水店,三十多年的糖水滋潤,讓這里成為街坊和游客的打卡地,因路口“含糖量過高”,街坊們親切稱其為“甜蜜路口”,文明路也成為“糖水一條街”“甜蜜一條街”,聲名遠播。

三十多年的糖水滋潤,讓文明路與德政中路成為街坊和游客的打卡地

  1986年,百花甜品成為文明路第一家糖水鋪。創始人楊浩然回首創業之路,稱一切都歷歷在目。他當過電器維修工、做過學徒,最后試水做糖水。改革開放不久,北京路、西湖路一帶有燈光夜市,每到晚上人聲鼎沸,客流量爆棚。人們逛累了,買夠了,吃夜宵再喝碗糖水是幸福時刻,因此糖水很受歡迎。

  住在文明路附近的謝姨從上世紀80年代就因糖水與楊浩然結識,喝糖水是她多年的生活習慣,早上光顧,買糖水作早餐;下午又來幫襯;周末和親友逛街也常到糖水店坐坐。她看著楊浩然從帥氣的小伙子變成兩鬢長出白發的糖水大師。她記得,有一次她跟楊浩然說綠豆沙的味道好像變了。楊浩然品了品,發現確實有變味,二話不說,當場將一大煲綠豆沙倒掉。在他看來,做糖水質量是第一位的,上等糖水得用上等食材,配上等工藝才行。

  慢慢地,楊浩然的糖水鋪越開越大,糖水品種也越來越多。楊浩然說,一開始,廣式糖水只有是熱著喝的,后來借鑒冰室的做法,廣式糖水也有了雪糕、凍品等,“加凍多一蚊(元)”成為服務員的口頭禪。

  1988年,楊浩然推出自己首個廣式糖水的創新產品。當時他品嘗了一種帶有椰香味的面包,覺得十分好吃。楊浩然靈機一動,能否在紅豆沙中加入椰蓉呢?他四處調研,采購煉奶、椰子,成功調制出椰檳紅豆沙,一炮而紅。

  1995年,楊浩然將百花甜品交給弟弟打理,遠赴加拿大。去年弟弟離開人世后,舍不得糖水鋪的楊浩然重新打理百花甜品。如今百花甜品店外墻上密密麻麻寫滿約420種的廣式糖水的品種,讓人眼花繚亂。楊浩然說,這些品種都是30多年來調配而成的,平均每年新推出10多個品種,多數就是在傳統食材上不斷做加法、適應街坊的口味調配而成。如紅豆薏米綠豆海帶沙,是將四種食材混一碗糖水中,味道層次十分豐富。

  之所以要不斷變化,是因為老廣對于糖水的喜愛從未改變,但口味會不斷更新。上世紀80年代,生活還不富裕,食客的口味是越甜越好。時至今日,隨著健康飲食觀念的普及,甜度剛剛好成為主流。楊浩然研發奶糊,一開始按照傳統劑量添加糖,不料多數街坊稱太甜,特別是老年顧客,稱“三高”頂唔順;楊浩然將糖量減少一成,又有顧客稱太淡,意猶未盡;最后,他將糖量減少半成,這時多數顧客接受了。

  人們的口味在變,食用糖水的方式也在不斷變化。楊浩然說,以前糖水是一碗碗地賣,如今杯裝的楊枝甘露有點像奶茶,既可坐下吃,又可帶走,更受年輕人歡迎。

  楊浩然說,文明路上的糖水店一般9點半開門,經常一開門就有拉著皮箱的遠行人光顧,他們吃完匆匆而去;中午與下午則是街坊嘆世界的時光,傳統糖水更符合他們的口味;晚上8點后,這里是拍拖的年輕人的天下,香濃順滑又不寡口的鴛鴦糊是他們的摯愛。

  廣式糖水不但在廣州的大街小巷遍地開花,還走出廣東,甚至發展到國外。有數據顯示,從2011年起,我國甜品門店數量開始爆發,到2019年甜品門店注冊量達16661家。僅廣州一城數量就達4225家。廣州可謂浸泡在糖水中的“甜蜜之城”。

  把平淡的日子過出甜蜜溫暖

  廣府人的糖水能包容下一切食材,糖水也早已融入廣府人的日常。

  廣州人擅長把平淡的日子過出甜蜜、過出溫暖。作家汪曾祺曾回憶抗戰歲月時廣東同學對糖水的熱愛,有一次日本飛機扔炸彈,這位老兄聽著炸彈乒乒乓乓在不遠的地方爆炸,依然在圖書館旁的鍋爐上神色不動地攪和他的冰糖蓮子。

  糖水文化是廣州人的生活態度,閑來喝一碗糖水是一天中最愜意的時光。就像莊臣說的,糖水可以是在家自制的簡單美味,也可以呼朋喚友到糖水鋪里叫上一碗,當一勺勺溫暖的糖水喝下去,綿滑的紅豆沙在舌尖瞬間溶化,清爽的銀耳在口中廝磨,頃刻就為人們帶來愉快的心情。

  糖水賦予生活甜蜜的味道。講求好意頭的廣東人擺喜宴,最后一道甜品,一定是蓮子百合糖水,寓意百年好合、連生貴子。壽宴喜宴滿月宴,無論主菜多豐盛,最后必有紅豆沙湯圓出場。

  關于糖水,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男青年到女方家中相親,如女方同意,便煮“糖不甩”招待,男方看到這款糖水,便知道這門親事甩不了,于是連吃兩碗,寓意好事成雙;如女方不同意,則煮一碗打散雞蛋的白果腐竹糖水,男方便匆匆喝一口糖水告辭。

  幾蚊雞,細細碗,糖水最能理解廣州人“甜”和“樂”,甜蜜地點綴著人們的四季日常,一碗滋潤的糖水為生活帶來絲絲甜味,再苦再累,一碗糖水下肚,又有了向前的力氣。

  傳承創新 永不平淡

  新式糖水層出不窮 甜蜜事業延續

  隨著時代高速發展,傳統飲食面臨巨大挑戰。如何堅守住這份古老的甜?接受采訪時,莊臣表示,廣式糖水永遠不會過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在不斷變化。

  越來越多新式糖水開始出現,在傳統的姜撞奶里,人們可以吃到芝士奶蓋以及黑糖波波;略帶甘苦的龜苓膏被改制成網球一般大小,被青團汁芋圓輕輕托起;潔白如雪的雙皮奶在前,一勺舀下,芝麻糊一涌而出,是為“流心雙皮奶”……兒時那些熟悉的經典糖水,經過新一代經營者的改良,以全新面貌出現在街坊面前。“要想做出讓年輕人喜歡的糖水,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年輕人做年輕人的糖水。”趙記傳承的聯合創始人龔小姐說。他們研發團隊有5人,1位老師傅加4位年輕人,年輕人平均年齡在25歲左右,老師傅把握廣式糖水的傳統工藝,年輕人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意。

喝一口香香的芝麻糊,小姑娘好滿足

  趙記傳承的主理人趙崇寬說,趙記從太爺一輩起已經開始在做廣式糖水了。當年,老太爺拉著一輛小車賣著糖水,自己希望將這份甜蜜事業延續下去。

  至今,趙記的年輕人仍堅持在食客面前做手沖姜撞奶。同時,他們還摸索著將遼闊地域的特色食材融入傳統廣式糖水,從風味上做出新嘗試。他們遠赴云南,找到最純種的小黃姜,用它磨出來的姜汁做燉奶;他們知道如今許多年輕人不喜黏糊糊的芝麻糊,于是將芝麻糊做成丸子;他們抓住當下“生椰拿鐵”的熱潮,用椰汁做布丁,淋上生椰拿鐵,再加上椰子味的糯米糍;在冬至時,他們研發的榴蓮餡湯圓,讓年輕消費者喜愛不已。為了做出美味的湯圓,這班年輕人專程去寧波,找了當地做糯米制品的老字號,定制榴蓮湯圓。最近,他們洞察到消費者對健康及甜度的需求,正在摸索幾款可調節糖度又不影響風味的甜品,欲給消費者一個驚喜。

廣州街頭的新式糖水店環境清雅,十分吸引年輕人

  “中國甜品看廣東,廣東甜品看廣式糖水。”龔小姐認為,廣式糖水是廣府飲食中一道絢麗的光彩,傳統與創新從來不是沖突的,如同他們,堅守每款糖水都是手作,堅持經典味道的傳承,在經典之上探尋那令當代人為之一喜的新鮮。

忙里偷閑,品一碗糖水,休憩身心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