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魅力廣州 > 文化廣州

媽祖信俗代代相傳 南沙沃土向海而生

  • 聽全文
  • 2023-06-21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植根于海洋文化的媽祖信俗成為南沙人傳承千年的精神寄托 體現了這片土地立德大愛的精神特質

  中國蜿蜒曲折的海岸線上,媽祖廟宇無處不在,僅廣東就曾有400多座,千年如一日地守護一方百姓。位于廣州南沙的天后宮便是其中的后起之秀。

  南沙,原是珠江口一群島嶼,唐代為灣,宋代成洲,如今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璀璨明珠。在珠江水和伶仃洋潮起潮落中,植根于海洋文化的媽祖信俗成為南沙人千年傳承不息的精神寄托,體現了這片土地向海而生、立德大愛、拯危救難、濟世助人、懲惡揚善等崇高品質和高尚人格。

  2013年南沙媽祖信俗被公布為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萬頃沙

  因海而生 由閩入粵

  媽祖信俗宋元由閩入南沙

  南沙先民期盼“海不揚波”

  5月13日至14日,恰逢“龍舟水”,在南沙天后宮,超5萬人冒雨參加一年一度的媽祖文化旅游節。非遺賀誕民俗表演、漢服媽祖故事演繹、傳統媽祖祭祀大典表演等輪番呈獻,堪稱媽祖文化盛會。南沙文史專家欒成說,媽祖信俗植根于海洋,是海洋文化鮮明特征。南沙地區當之無愧是廣州海洋文化最深厚、最濃郁的區域。

南沙媽祖文化旅游節

  中山大學教授周大鳴說,媽祖文化起源于福建,宋代傳入嶺南,并成為當地主要民間信俗。

  相傳,宋建隆元年(960年),福建莆田湄洲島上林氏家族誕下一女嬰,因生而不哭,取名“默”。林默一生以海為伴,熟諳水性,通曉天文,常對海上被困漁民施以援手,備受敬重。28歲那年,大海奪走了林默的生命,當地人為紀念她積德行善、救苦救難的精神,為其修建廟宇。從此,這位民間女子在人們的傳頌中被神化,甚至被朝廷多次加封,最高冊封為“天后”。“媽祖”,這一原本福建地區對宗族女性祖先的尊稱,逐漸成為對林默的專屬稱謂。

  早在唐代時,廣州已成為世界東方大港。當時,部分中原民眾翻山越嶺穿越梅關,經南雄進入南沙,開村定居;也有部分江南民眾乘坐商船,沿海路經粵東進入珠三角地區。宋元時期,北方時有戰亂,廣東因偏居一隅得以避開戰亂之禍,商貿因此日漸發達。

  據《廣東十三行考》一書記載,清代廣州15家行商中,有7人的祖籍為福建。基于這樣的歷史背景,媽祖信俗在福建興起后,很快隨著流動的人群傳至南沙。據清道光年間《香山縣志》記載:“月山古廟,在黃角山,宋咸淳間建,祀天后。”這里的“月山”即今南沙黃閣月嶺山。

  媽祖信俗在南沙快速生根

  南沙位于廣州南端,東與東莞市隔江相望,西與中山市、佛山市順德區接壤,北以沙灣水道為界,與番禺區隔水相連,南向珠江出海口伶仃洋。

  大約6000年前,這里還是南海深入內陸的海灣,宋元時期形成大大小小的淺灘叫“坦沙”,明清時期演變成成片的沙田沙埠。有一種說法,南沙得名于“南灣”和“沙埠”。

  面對這樣特殊的地理環境,南沙人注定要向海洋“討生活”。受泥沙淤積和地球自轉等因素影響,珠江入海口的水面在南沙逐漸收窄,由海變江,由江變河,水網縱橫交錯,誕生了極具嶺南特色的水上人家——疍家,這便是早期的南沙居民。疍民長年生活在水上,《廣東通志》記載,疍民“以舟為室,視水如陸,浮生江海者”。他們大多以捕魚拾蠔或渡客為生,被稱為“水上吉普賽人”。在海上討生活極不容易,出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南沙人陳根對此深有感觸,拿他的話說就是:“世上最苦黃連樹,人間最苦海上人。”

  滔滔大海養育了南沙人,也給出海人的安全帶來巨大威脅。年近七旬的原疍家人麥向東老人告訴記者,他太爺原是廣東漁民,常年帶著族人在海上捕魚、跑運輸。一次運輸途中,突遇狂風暴雨,帆船失去掌控,一路漂到海南島,被好心人救起。“上岸時,族人僅剩兩個男丁,其余人都死于海難。”這兩個男丁中,一位就是麥向東的太爺。后來麥氏在海南島扎根,定居今海口秀英。

  南沙人靠海為生,面對變化無常的大海,時常感到無力無助,人們自然將平安、如意、吉祥的生活祈求寄托于超自然的“海神”,這正是媽祖為何能成為南沙民間的“護航之神”,媽祖信俗為何能構成當地重要文化現象的深層次原因。宋元時期,每逢出海或遇天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當地人都要向媽祖祈禱一番,祈求庇佑,甚至村里的一些大事也要向媽祖祈禱后才作決定。

  媽祖信俗佐證海絲貿易繁榮

  據統計,全球各地已有49個國家和地區建有媽祖廟宇或媽祖會館,媽祖信眾近3億人。但各地的媽祖信俗也各有特色,南沙媽祖信俗就是在福建媽祖信俗基礎上,充分融合南沙地域文化,諸如媽祖與開村傳說、神誕祭祀、唱粵劇大戲等,極富本地特色,充滿嶺南韻味。

  麥澤文是土生土長的南沙黃閣蓮溪村人,據他回憶,文獻中記載的廣州最早媽祖古廟就在南沙黃閣開村。這座天后古廟鼎盛之時,與佛山祖廟、德慶龍母廟、南海神廟齊名,并稱為廣東四大著名廟宇。每年媽祖賀誕,當地人都要到省城請來劇團做一番粵劇大戲,一連唱上好幾天,十里八鄉的民眾紛紛聚集而來,熱鬧得很。但后來廟宇被毀,如今人們見到的蓮溪村天后古廟是20世紀80年代在舊廟址附近新建的。

  南沙作為沿海地區,本就容易有臺風、暴雨等多種氣象災害,媽祖信俗之所以能在南沙地區廣泛傳播,正是因為媽祖信俗中“風調雨順”“防災減災”“保佑平安”等特征在南沙深入人心。但南沙媽祖信俗最有特色的還是與當地繁榮的海上貿易結合在一起,成為廣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的重要見證。廣州學者黃利平有此一說,在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遺存中,媽祖廟是最有代表意義的文物。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一直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當時由廣州出發的船隊,遠端甚至到達波斯灣和非洲東岸,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航線,被稱為“廣州通海夷道”。

  海上航運需要長途跋涉,但古代交通工具簡陋,海上作業險象環生,加上海盜、商業競爭等風險,人身安危不可預知,在科技水平不發達的情況下,人們只能寄望“海神”護航。隋代,朝廷在廣州專門設立南海神廟祭祀南海神,祈求海不揚波。

  宋代媽祖信俗傳入后,很快成為民間海神信俗,并與當地生活實踐結合,孕育出更為豐富的內容。據史料記載,宋代廣州建有“崇福夫人”媽祖祠廟。相傳,這里的媽祖不但能保漁民水上平安,還能幫助官方捕獲活躍于大嶼山的強盜;不僅為從事海上貿易的商人保駕護航,甚至可以向商人提供借貸服務。凡是“販海之人”,只要征得媽祖的“同意”,即可借得一筆款項,借貸后“縱遇風濤而不害”。當時“南船往來,無不乞靈于此”。

  因海而盛 生生不息

  闖蕩江海南沙人 搏擊風浪“頂硬上”

  今天人們提起南沙,每每與美麗、浪漫和富足聯系在一起,然而,過去這里的生存條件其實十分惡劣,生活也極為艱苦。即使到了20世紀80年代,這里還是一塊荒涼之地。也正是在這種惡劣環境中,南沙人世世代代通過與大海“零距離”搏擊,逐漸形成了堅忍不拔、開拓進取、開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特質。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志偉說,從事水事生計的南沙人,篳路藍縷、艱苦卓絕地開辟著自己的生存空間,一代接一代生生不息。這也正是“大愛立德、濟世行善”媽祖品格在南沙的生動體現。

萬頃沙

  無畏艱難且不屈不撓

  冼星海為母親譜民謠

  如今仍然留存在世的冼星海遺照里,他的臉上有著堅毅冷峻的線條,嘴角卻一直含著笑意,人們從中能依稀看到意志堅定、剛毅果敢的南沙人影子。但任誰也無法想象,冼星海一生漂泊坎坷,歷盡苦楚。

  1905年6月13日一個夜晚,在靠近澳門水域的小漁船上,一名疍家女黃蘇英生下一名男嬰。當夜天色晴朗,星光燦爛,水波蕩漾。抱著襁褓中的男嬰,望著漫天星斗和壯闊大海,她為孩子取名“冼星海”,既是對不久前葬身大海的丈夫的祭奠,也是對新生兒的殷殷期待。

  冼星海祖籍在今天廣州南沙欖核鎮湴湄村,過去這里屬番禺管轄。冼星海祖上世代為疍民,打從一出生就開啟了艱難的人生漂泊,剛開始跟隨母親投奔外祖父。“冼星海外祖父在南沙生活過,每當疲憊不堪之際,外祖父就會吹起竹簫逗弄小星海。就這樣簡陋的竹簫,成了冼星海的音樂啟蒙。”欒成說,日子苦,外祖父就教他“頂硬上”。“頂硬上”原本是在南沙乃至周邊廣為流傳的勞動號子,意為事到臨頭,只能拼著命頂上去干!“頂硬上,鬼叫你窮,鐵打心肝銅打肺,立實心肝去捱世……發達早,老來嘆番好”。簡單的號子形象地展示了當時南沙“水上人家”和碼頭工人艱辛勞作的場景,折射了他們果敢剛毅、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冼星海7歲那年,外祖父撒手人寰。孤苦無助的母親只好帶著年幼的冼星海,擁擠在潮濕惡臭的航船底艙中,歷經一個多月的海上顛簸,扺達新加坡。黃蘇英雖然沒有受過什么教育,但與生俱來的堅強、勤勞、善良與正直的品格,支撐著她在艱難困苦的人生路程上堅忍前行。無論日子多艱難,她都從不低下高貴的頭顱,哪怕快熬不住了,也要在心里哼著那首民謠“頂硬上”!

  母親的形象足足影響了冼星海的一生,伴隨著他從新加坡返回廣州,走向上海、北京、巴黎、莫斯科;伴隨著他最終成為世人皆知的音樂家;伴隨著他于1939年創作了激發無數人斗志的《黃河大合唱》!冼星海強大的精神源泉之一,正是來自母親身上那種卑微而高貴的品格。

  “冼星海雖然沒有在南沙生活多久,但南沙疍民那種倔強的基因深深地根植在他的心里。”欒成說。后來冼星海將《頂硬上》重新整理,重新譜曲,并配上鋼琴伴奏,獻給母親。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寫過無數工人的歌,《頂硬上》是唯一一首紀念母親的歌。”有人說,冼星海的《頂硬上》,譜寫的是南沙人千百年來刻苦耐勞、堅強不屈的豪邁情懷。

  闖蕩江海孕育開放包容品格

  海外歸僑贊南沙是“重生地”

  闖蕩于江海,刀鋒上行走,培育了南沙人寬廣的胸懷。南沙人信奉媽祖,也慢慢養成了如同媽祖一樣包容友善的品格。南沙人從不排外,與外來人口和睦相處,共同生活,相互融合,組成了一個睦親鄰友的“大家庭”。

  從漢代到20世紀70年代,南沙地區先后有過幾次大規模的外來人口遷入。今黃閣鎮麥姓、張姓,南沙街朱姓、羅姓等姓的族人祖先都是從珠璣巷遷徙南下的。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沙一度成為許多海外歸僑的歸宿地、“重生地”。20世紀50年代在南沙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華僑農場(后曾改名珠江農場),先后接收安置了來自印尼、越南等地的歸僑近5000人。他們在海外顛沛流離,重投祖國懷抱后,在南沙人的熱情接納下,又找到了家的感覺和溫暖。也是一片片像南沙這樣的熱土,對歸國華僑的包容接納,激發著海外華僑對祖國的熱愛。

  1979年,由珠江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海外赤子》上映,一時火遍大江南北。電影講述了華僑黃德深一家放棄國外的優渥生活,回國參加建設,雖然歷經艱辛,仍矢志不渝、忠于祖國的故事。也許,許多人對電影故事的情節已經淡忘,但電影中的插曲《我愛你,中國》,卻是耳熟能詳。

  “百靈鳥從藍天飛過,我愛你,中國。我愛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愛你秋日金黃的碩果,我愛你青松氣質,我愛你紅梅品格,我愛你家鄉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潤著我的心窩……”這首瞿琮作詞、鄭秋楓作曲、葉佩英原唱的經典歌曲,把海外游子眷念祖國的無限深情、回歸祖國參與建設的豪邁精神抒發得酣暢淋漓。

  這首歌曾經也是海外歸僑鄺常最愛聽的一首歌。1952年11月,鄺常被所在國遣返回國,進入南沙華僑農場工作,當過基建隊副隊長兼治保主任、工會主席。困難時期,曾缺衣少食,生活拮據,有人勸說他一起出外謀生,但他斷然予以拒絕,不改初心,堅守陣地,努力打拼。后來,生活條件漸漸好轉了,鄺常擔任農場落實政策辦公室副主任,四個兒女都在南沙長大,家庭幸福。他曾回憶道,自從落戶南沙,他的命運就注定與腳下這片土地連在了一起,與這里的山、水、人結下不解之緣。

  來自華僑農場的伍嘉祥在談起自己的親身感悟時也曾說,從外地遷移南沙的人大多是從水上“漂”來的,“而生活在珠江農場的大沙田人,給漂泊苦命者一個安頓的家,一個避風的港灣。”血脈里流淌的博愛“基因”,讓“這片土地成為游子的重生之地,而農場沙田人自己的善良人性也在不斷地升華。”

  情系故鄉傳承大愛立德 霍英東嘔心瀝血南沙夢

  曾經的“水上人家”如今都已上岸居住,過上了好日子,但他們仍不忘媽祖,很多人常去大角山南沙天后宮祭拜媽祖。“這是霍英東先生為家鄉留下的寶貴財富。”天后宮一位工作人員說。

  霍英東出生在香港,祖輩是南沙疍民,小時候生活極為艱苦,全家窮得連鞋都穿不上。從事船運接駁生意的父親在他7歲時去世,全靠母親打工養家糊口。為節省一點錢,霍英東每天花半個鐘頭徒步上學。霍英東高中畢業后就去打工了,第一份工作是在輪船上鏟煤,那時他才18歲。因體格太弱,這份工沒能做上多久。后來他在太古船塢掄大錘打鐵,也沒能持續多久。在經歷多番痛苦的打工生涯后,霍英東認為自己不適合給別人打工,應該獨立創業。于是,他東拼西湊籌措資金,開了一間雜貨店,賺來人生第一桶金,20世紀60年代,他已積累了巨額財富。

  發家后,霍英東沒有忘記家鄉。1987年的一天,霍英東搭乘一艘小快艇考察珠江沿岸的水網地帶,第一次踏足南沙。那時南沙還是一片荒蕪,處處淤泥,人煙稀少。霍英東回憶說:“那時,我們船公司有幾個人到南沙考察,先坐船到蓮花山,然后去南沙,個個啼笑皆非,因為南沙連人影都沒有一個,石塘荒廢、寸草不生,說要開發南沙,在那里搞渡輪、搞客運碼頭,個個都反對。”但在霍英東心中,建設家鄉心意已決,他斥巨資在南沙修路、架橋、建港口,政府也同步加快對南沙的開發建設,把昔日廣州南部閉塞之地,變成區域交通中心和功能樞紐中心。

  霍氏家族源于南沙水上人家,大多信仰媽祖文化,景仰媽祖品格。南沙大角山東南麓原本有一座明代的天妃廟,清乾隆年間重修,抗戰時期廟宇再度被毀。20世紀90年代,霍英東決定捐資重建,取名“南沙天后宮”。南沙天后宮背靠郁郁蔥蔥的大角山,面朝煙波浩渺的伶仃洋,由廣場、宮殿和南嶺塔三部分構成,占地面積達18萬平方米,規模為現今世界同類建筑之最,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媽祖廟。

南嶺塔

  “霍英東建設南沙,捐資重建南沙天后宮,很大程度源自他對故鄉的熱愛,這也是媽祖精神在霍氏家族的體現。”欒成說。在廣場抬眼望去,一排排殿堂建筑,一改傳統閩粵天后廟一貫的家廟風格,集福建湄洲媽祖廟、北京故宮和南京中山陵格局于一體,依山層疊而上,氣勢磅礴,與嶺南其他天后古廟截然不同,“其他天后古廟,純粹是紀念廟宇,而南沙天后宮不僅是紀念媽祖的地方,而且將媽祖文化的緣起、生涯、生活等都聚集在一起展示,更富文化韻味,體現了媽祖向海而生,包容、無畏、大愛、進取的精神,也寄托了霍老先生借媽祖文化勉勵霍氏家族以及南沙人拼搏發展,奉行大愛立德的優秀傳統。”欒成說。

  2003年,霍英東在南沙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南沙在我的心里永遠是一個無法消失的夢。”他希望更多的港澳人士扎根南沙。

  今天,這個夢想在南沙人的努力下,正在變成現實。截至目前,南沙已建成創享灣等港澳青創基地12家,入駐港澳臺青創項目團隊超500個,52個港澳商協會在南沙設立代表處。南沙還聘任港澳青年擔任公職人員。

  文化傳承 開拓創新

  躍居世界性文化財富之列

  媽祖信俗成灣區情感紐帶

  如今,媽祖信俗也已成為世界性文化財富。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媽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2013年,南沙媽祖信俗被列為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千百年來,媽祖信俗融入當地民俗,在傳承中求新求變,豐富中華文化內涵,不斷激勵南沙人開拓進取。

  文化傳承求新求變

  精神紐帶聯結海內外

  相傳,農歷三月廿三是媽祖林默誕辰日,后來,這天也被稱為媽祖誕或天后誕。每年逢媽祖誕,南沙天后宮人山人海,這是南沙人紀念媽祖最重要的活動,也是傳統媽祖信俗的核心。

南沙天后宮

  2023年的媽祖誕,南沙天后宮里,除了南沙當地人,還有來自中山、東莞、順德及港澳地區的人士也到此賀誕,反映人們對博愛、安寧、祥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同時,媽祖文化也在世代傳承中求新求變。作為南沙區旅游協會會長,陳亮元對此深有體會。他說,為了更好地傳承媽祖文化,近年南沙專門制定了媽祖信俗傳承人培養管理辦法,每年定期舉辦“媽祖大學堂”,并結合中華傳統文化,開展媽祖開筆禮活動。將媽祖文化融入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甚至借助新科技,將媽祖文化活動“搬”到線上。

  很多曾經依海而生的海外華僑也沒有忘記南沙媽祖文化。2022年,在第一屆媽祖詩詞楹聯全球征集比賽中,很多華人華僑用真誠的文字表達了對媽祖文化的感情,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在欒成看來,經過千年歲月,南沙媽祖文化已成為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成了聯系粵港澳大灣區、海外華人及溝通世界各地的文化橋梁和情感紐帶。南沙媽祖信俗由于地緣關系特色,具有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團結交流的重要特征。

南沙天后宮廣場上的媽祖像

  近年來,隨著南沙區的經濟發展和對外交流的日益加強,南沙媽祖信俗成為溝通閩臺粵港澳媽祖信眾的重要橋梁。隨著南沙媽祖信俗傳播范圍及影響力漸廣,以南沙天后宮為代表的媽祖宮廟成了粵港澳大灣區媽祖文化交流的中心。

  向“海”圖強又遨游太空

  厚重文化醞釀不懈動力

  媽祖文化是南沙人前進的一大精神動力,并在新一代南沙人身上得到傳承和創新。2022年12月,隨著當年最后一班“巨輪”出港,廣州港貨物吞吐量6.56億噸,集裝箱吞吐量2486萬標箱。

  羅馬非一日建成。廣州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2000多年的港口歷史就是2000多年城建歷史的濃縮和見證。疍家人的漁船靠岸處,變成世界性大港、國際郵輪母港,成為廣州國際航運樞紐核心承載區,擁有180多條班輪航線通達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江海鐵多式聯運“鏈”接全球。曾經的破舊小艇,變成國際貨輪、豪華郵輪,龐大的港口實力,吸引了馬士基、中遠海運等國內國際航運巨頭集聚。

南沙國際物流中心南沙冷鏈項目。

  南沙向海而生,還飛向太空。今年6月7日,力箭一號遙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飛沖天。執行此次任務的運載火箭是總部位于廣州南沙的中科宇航生產的首批火箭之一。這是中國的驕傲,更是南沙的驕傲。

  從積沙成田到屯田開村,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走到近代文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南沙不斷拔高:1993年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設立南沙區,2008年成立保稅港區,2012年設立為國家級新區,2015年南沙新區片區被納入國家自貿試驗區范圍內,再到粵港澳大灣區全面合作示范區……廣州南沙已經走向舞臺中央。

  一份份成績單的背后,少不了優秀文化的精神支撐,而媽祖文化在南沙已延續近千年,是南沙特色文化脈絡之一,是海洋文化的代表。欒成說,媽祖信俗展示了南沙深厚底蘊的海洋文化,引導、培育人們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讓南沙充滿張力與活力。

  總覺得水鄉人特別能干,不論是插秧、割禾、撐泥、斬蔗……樣樣功夫都做得又快又好。

  ——藝術家王以誠

  一旦投入這片土地的懷抱,她就急人所急,雪中送炭,噓寒問暖。

  ——歸國華僑黃鴻盛

  滿城簫鼓一時喧,海舶頻來天后尊。白晝灘前知浪靜,醉歌歸已近黃昏。

  有約觀潮買畫船,年年游女到山前。天妃宮畔青青草,時有閑人拾翠鈿。

  沿街奉獻露無聲,徹夜燈光繞赤城。燦爛旌旗旗葉下,照來人影漫天明。

  ——清·竹枝詞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