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當前位置:首頁 > 魅力廣州 > 文化廣州

探秘廣東最古老的龍舟制造和維修基地

  • 聽全文
  • 2023-06-22
  • 來源: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龍舟傳奇 百年傳承

  鼓聲隆隆,船槳起舞,千舟激浪,萬人空巷。端午至,珠江及廣州大小河涌之上龍舟躍浪,奮楫爭先;兩岸旁,看臺觀眾搖旗吶喊、振奮精神。千百年來,珠三角水鄉人平日沉睡著的“龍舟基因”,在端午時節被喚醒。

  一船會端午,一水寄鄉情。龍船里有速度與激情、友誼與祝福、創新與傳承。那么就以龍船為引,讓我們走進水鄉人的世界。

  造“龍”

  制作技藝迄今已140多年

  廠房里揮汗如雨,木屑紛飛,工匠們一錘一刀手工雕琢嶺南水鄉人的圖騰——龍舟。

  河涌邊,綠樹掩映,一座座低矮廠房成排矗立;廠房里揮汗如雨,木屑紛飛,工匠們一錘一刀手工雕琢嶺南水鄉人的圖騰——龍舟。

  這里是廣州市番禺區洛浦街上漖村,廣東最古老的龍舟制造和維修基地。上漖村龍舟制作技藝迄今已有140多年歷史,歷經六代傳人,不少簡易廠房都是“百年老字號”。直到現在,珠三角九成的傳統龍舟都來自這里。

  選用可保存百年的坤甸木

  對于廣東人來說,造一條新龍舟是極為隆重的,廣東龍舟講究傳承,造一條新龍舟就要一代一代傳下去。據番禺龍船世家第五代傳承人黃劍挺介紹,20世紀80年代,一條龍船的造價要1萬元,“當時可以說是‘天價’。”

  如今,制造龍舟主要使用兩種木材,坤甸木和杉木。使用進口的坤甸木做的龍船密度高、質量好、耐用,需要藏在濕泥里隔絕空氣保存。而用杉木做的船輕、吃水淺,起步快,平時需要吊掛起來保存。

  上漖龍船廠選用的是坤甸木,這種木材可以保存100年。關于木材的選擇,有這樣一個故事。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上漖村出現了最早的造船師傅黃弘。黃弘將技藝傳授給黃寮。黃寮自創“柱利”船廠,以造龍船見長,兼造其他木船。珠江三角洲常受臺風侵襲,龍船在波濤洶涌的“龍舟水”中,時有船體被沖擊破壞甚至破裂翻沉的危險。為了讓龍舟更加堅固耐用,經過反復研究實踐,黃寮大幅改良了龍舟的制作工藝,還創新性地引入坤甸木作為制作龍舟的材料。“這種木頭產自馬來西亞,越泡越結實,所有現存的百年老龍基本都是坤甸木做成。”黃劍挺介紹。

  多道大工序近20天完工

  制造一條龍舟,到底需要多久?這就得從龍舟制造工藝說起,傳統的龍舟制造主要包含多道大工序——扎底骨、制腳旁、上大旁、扎彩盤、釘花旁、釘夾旁、扎龍纜、上油打磨,“再細分則約有數十道小工序,即便在現代設備的幫助下,仍然需要20天的工時,才能做好一條龍船。慢工出細活,好的龍船急不來。”黃劍挺說。

  而針對不同的水域特點,龍舟又各有不同。在珠江流域的西江水系使用的龍舟稱為“雞公頭”,而東江水系使用的則是“大頭狗”。

  這是因為西江水系的“雞公頭”龍舟細長狹窄,龍頭造型干練,遠看像只公雞,適合在淺窄多彎的河涌中行駛。東江水系的“大頭狗”船身寬闊,平底,駛起來平穩,龍頭造型稍寬胖些,適合在寬闊浪大的江面上行駛。

  實際中,珠三角地區的龍舟以競渡為主,普遍采用上漖村生產的“雞公頭”龍舟,樣式好、密度高、劃得快、夠堅牢。而上漖村龍舟則是“雞公頭”龍舟制作技藝的集大成者,其掌握的側立偏差控制、掌口、釘眼處理和船體設計四大獨特技術,具有不可替代性。

  一個月來船廠已“爆單”

  記者探訪當日,臨近端午,這是上漖村龍船廠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刻。

  “今年龍船鼓響得特別早”。今年年初,黃劍挺就感受到這個信號了。年初,黃劍挺負責的龍船廠收到了不少從廣州發來的訂單。“龍船代表村子的形象,每年都要幫龍船打扮一番,有些村子每隔幾年翻新龍船,以光鮮亮麗的形象去游龍探親。今年農歷二月初二獵德村就早早起龍,11條龍船都送到我們廠里翻新。”黃劍挺算了下,今年新龍船訂單有13艘,舊船翻新的有四五十艘,一個月左右,他的船廠就“爆單”了。

龍船隊員為即將開始制作的游龍“升底”

  除了本地的訂單,還有不少龍船廠接到外省的訂單。在記者探訪當日,上漖村陳漢慧龍舟基地的工匠正忙著為一艘即將竣工的龍舟修補釘縫。黃褐色木屑覆蓋地面,木香彌漫在空氣中,幾位光著膀子的工匠圍著一艘龍舟忙得熱火朝天。70歲的曾師傅介紹,“這條龍舟是江西一個村子訂的,還有幾天就要運走了。”

  雕“龍”

  “80后”龍頭雕刻匠人

  造型迥異、各具神韻的龍頭賦予一條條龍船獨特意義。廣州有一群龍船頭尾制作匠人,他們傳承著匠心匠藝。

  龍頭被尊為龍舟的“靈魂”,是可拆卸的獨立部件。造型迥異、各具神韻的龍頭賦予一條條龍船獨特意義。在廣州,有一群龍船頭尾制作匠人,他們傳承著匠心匠藝。

  說起龍船頭尾制作技藝,不得不提一個人——梁鎮洪,他被稱為廣東龍頭雕刻大師、最后一名“龍頭大哥”。廣東龍船頭雕刻風格是在他手上定型下來的,國際標準龍的龍頭也是沿用他改良后的款式。2018年,梁鎮洪離世。他的徒弟“80后”的崔俊賢以及一群年輕人沿襲了他的手藝,繼續制作龍船頭尾。

崔俊賢正在雕刻龍頭

  作為龍船頭尾雕刻技藝番禺區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崔俊賢始終記得技藝源頭,“每一次制作新龍頭,就像一場考試。拿起刻刀,我仿佛在和師傅對話,雕刻得好不好、有沒有神韻,總是在心里反復問自己。”這些年,崔俊賢沉下心來錘煉龍頭雕刻技藝。

  “學習龍頭制作,要摒棄浮躁。”崔俊賢表示,在鼎盛時期,師傅一年可以制作龍頭70多套,而收自己為徒后只收30多個訂單,“剩下的時間,師傅就用來教我。”師傅的用心傳授,讓崔俊賢有強烈的責任感。他認為,龍頭雕刻除了是一門手藝,更多是對人們的城市記憶、鄉村記憶的再現,“我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重現老龍頭傳統神韻,喚起人們的記憶與情懷。”

  除了崔俊賢,廣州龍頭雕刻還有另一位后起之秀——“85后”龍船頭龍船尾雕刻匠人張偉潮。

  1987年出生的張偉潮從小就對龍舟感興趣。在嶺南水鄉長大,從小就跟著父輩上龍船“游船河”。幼時的耳聞目染讓他對龍舟文化有很深的感情,長大后繼承了家族龍頭制作這門非遺技藝。

  在張偉潮看來,龍頭龍尾透露的是地域文化,傳承的是歷史。因此,這項古老技藝的制作和傳承需要一代代人的“匠心”“匠魂”,需要讀懂地區的文化特色,需要傳統手藝與現代技藝、現代設計結合起來,以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新的生命力。

  一個龍頭從設計到雕刻成型,需要傾注制作者大量的心血,在設計草稿落筆之前,就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閱讀相關書籍、史料,全面地收集資料與素材。張偉潮介紹,不同的地區文化會孕育出不同的龍舟。在東莞,龍頭會偏大,粗線條;在廣州,龍頭比較小。競技用的龍頭更加威風;而用于巡游的龍頭會偏溫和,隱約透出笑意。

  今年,張偉潮一共接到了30多個龍頭制作的訂單,也就是說要設計出30多種不同的龍船形貌。他帶著6個徒弟把30多條村走了一遍,從村史和村民口述中提煉當地文化符號,反復探討后才確定龍船的形態。這個過程非常辛苦,每艘龍船的細節要各異,很考驗設計能力。

  “作為一名傳承人,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手上的非遺項目體現當代價值。”張偉潮說,過去,這些手藝可能是一個人養家糊口的技能,現在則要考慮如何更好地讓它發光發熱。

  修“龍”

  補漏、打磨、上油完成翻新

  多年來堅持上門修龍船,黃劍挺說這是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父親曾說過‘上門維修是龍船世家百年聲譽的根基’”。

  今年的五一假期,黃劍挺不在自己的龍船廠里,而是忙于上門服務。整個假期,他都在大龍街新橋村龍船塢為剛出水的龍舟翻新打磨。“龍船在水里藏了三年了,今年要把前三年沒干的活兒全補齊。”

  新橋村龍船塢位于車水馬龍的亞運大道旁,遠看似一座大倉庫,近看卻別有洞天——新橋村11條龍舟藏身于此,被保護周全。黃劍挺帶龍船維修工匠為這條村的5條龍船進行補漏、打磨、上油,最終完成翻新工作。

  “補漏要把顯示有縫隙的地方全部扒開,清理積塵后重新咬合拼接,以保證不漏水。打磨刷漆后,龍舟看上去更光潔亮麗,之后再裝上龍頭龍尾、羅傘、旗幟,龍舟便煥然一新。村里的一條龍船出去探親訪友,代表著這條村的形象,所以村民都想將本村的龍船裝扮得漂漂亮亮。”黃劍挺說。

  記者采訪的這天晚上,黃劍挺和修船師傅趁著夜色專程趕到江門鶴山修龍船。“客戶反映龍船有點軟了,我們趕緊趕過去調一下將軍柱和龍筋。”黃劍挺解釋說,一條40多米的龍舟,在水中高速劃動就像在“跳舞”一樣,年久使用會導致“龍筋”松動,船身變軟。

  “龍筋”其實在上漖龍舟制作工藝中叫“龍纜”。龍纜相當于橋梁的斜拉索作用,配合將軍柱,把龍舟前、中、后三段主心骨用拉索的形式拉緊形成牽扯力,牽引幾十米長的龍舟,比賽時龍舟翹動會使龍纜的松緊度發生變化,龍纜之間的牽引使得龍舟張弛有度而不失牢固。“為什么叫龍纜而不是龍筋呢,因為一百多年前這個結構用的就是一條粗纜繩,上漖造船工藝人把纜繩改良為坤甸木結構,強度更強而且經久耐用。”黃劍挺說。

  多年來堅持上門修龍船,黃劍挺說這是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父親曾說過‘上門維修是龍船世家百年聲譽的根基’,外出維護龍船我們船廠不賺錢,收的工錢全部分給師傅,算是工人的福利。”

  “老龍”檔案

  猛龍過江,各顯神通。上乘的木材和巧妙的工藝,讓一眾龍船得以保留了數百年。其見證了百年嶺南河涌變遷,也見證了嶺南水鄉人們堅韌不拔、團結奮發的精神。

  荔灣泮塘仁威老龍

  荔灣區泮塘村的“仁威老龍”建造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距今已有400余年歷史,也是目前荔灣公認的老龍。仁威老龍的“仁威”出自泮塘曾經的地名——仁威鄉,它是一條傳統男子長龍,全長38.3米,寬約1.2米,重近三噸半,由兩棵分別原產自婆羅乃(文萊)、婆羅洲(馬來西亞)的坤甸木打造。

  沙亭“龍船乸”

  番禺“龍船乸”的特征主要體現在龍頭、龍尾上,龍頭獨角無須;一般的龍舟的龍尾是彎的,“龍船乸”的龍尾則是直的。

  在沙亭村的東潭屈公祠,記者見到了“龍船乸”的龍頭和龍尾,與其他虎虎生威的龍船不同,龍船乸金面青鼻,獨角無須,龍頭上還梳著一個髻。其中標號“一號”的龍頭據稱已有近300年的歷史。

沙亭“龍船乸”

  石樓東約“大烏龍”

  石樓東約“大烏龍”的龍頭始造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其造型全國罕有。大大的獨角,頭兩側各長一翅,額頭飽滿猶如滿月,伶牙俐齒,舌頭欲伸未伸,上唇和下頜配合得非常完美,咋看兇猛非常,細看實則是微微含笑。龍頭貼金打漆、造型威猛、征戰無數。

  “大烏龍”長約十二丈,船身比一般所見的龍船略寬,船底扁平,行進時顯得特別穩重,遠看就像威風凜凜的黑將軍。它不僅是番禺乃至珠江三角洲一帶有名的龍船前輩,還是當地的“龍船王”。舊時鄉間斗龍,時有打斗糾紛發生。有時兩只龍舟起了爭執,只要請來“大烏龍”做和事佬,最后都會握手言和。

  車陂“東坡號”

  “東坡號”原名“烏龍公”,進入21世紀才更名為“東坡號”。造于1868年,龍船總長38米,可承載多達86人,幾乎每年車陂龍船景都有它的身影。

村民清洗車陂“東坡號”

  經過歲月洗禮,村民決定讓“東坡號”老龍光榮“退役”。去年5月14日,復刻版新“東坡號”龍舟駿水并回村游龍。仿照老龍新打造的新東坡號船總長度39.2米,比老龍長10厘米左右,船身最寬處1.22米,船體厚度在老船的基礎上加厚了一倍。

  “造龍秘笈”

  選材

  龍舟船身木料一般為坤甸木、柚木、楸木、杉木,上漖龍舟的制作以坤甸木為主。

  開料

  優質青坤甸木必須從東南亞進口。單一的供貨途徑導致價格居高不下。而木料成本占龍舟造價比重高,為選好木料、壓減成本,龍舟師傅往往守著碼頭,待木材一上岸就去挑選長、直、粗、無裂紋、少“結”的上乘木料。

  開料(鋸木)時,為盡可能提高木材的利用率,上漖村龍舟師傅一般采用“七刀法”。第一刀鋸一條4厘米的底骨;第二刀鋸兩邊的花旁;第三刀鋸大旁;第四刀鋸大旁單中;第五刀鋸的時候先“反針”,再鋸龍纜;第六刀鋸花旁;第七刀鋸甲旁、底骨纜、龍筋。也就是說,寬度大、延展性要求不太高的大旁、花旁用中央部分木料,較窄、延展性要求高的底骨、龍纜、龍筋多用靠近樹皮部分的木料。這樣既保證了利用率,也保障龍舟的質量。

  制作

  材料準備好后,工匠選擇良辰吉日為新龍舟的木料開線落墨,為第一根立起來的龍骨架簪花掛紅、焚燒香燭,儀式莊重。接下來開始整條龍舟的制作,具體包括選料、開界、起水平的固定位(樁位)、平衡固定底骨、釘腳旁、上大旁、扎彩盤、上龍筋、安裝花旁、安裝夾旁、上龍纜、拋光打磨、上油漆、裝龍頭龍尾等14個大工序、33個小工序。采用電動工具輔助后,龍舟制作工期一般為100工時,需要2~4名工人連續工作15~20天才能完工。若采用傳統的手工工具,所需時間更長。

  四大獨特技術

  1 側立偏差控制技術

  整條龍舟不論是長龍還是短龍,側立偏差不會超過1厘米。造船師傅在制作龍舟時,會從選料、制作中時刻把握尺度,嚴格進行技術控制,確保側立偏差在可控范圍。側立偏差少,龍舟運行過程就不會出現方向偏差,達到既平穩又快速的效果。

側立偏差控制技術

  2 掌口技術

  以前的龍舟最多只有20多米長,為什么廣州龍可做到40多米?秘訣就在掌口技術。掌口即指木頭與木頭之間的接駁口。上漖村龍舟掌口密,容不下一根頭發絲,而且不會散口和裂口。上漖龍舟最高超之處是不利用任何黏合物質,全靠人工仔細地鑿出各種規格的咬口,再仔細地磨平。

掌口技術

  3 釘眼處理技術

  每口釘眼都用幾件工具才能完成,力求高密度,因而整條龍舟不漏水。上漖龍舟制作技術中,龍舟制作技師會針對不同需求而進行“一對一”設計,設計出多種形式的釘眼。如:在花旁處采用“品”字形設計,在交山處則多為“八”字形的設計。

釘眼處理技術

  4 船體設計技術

  龍舟制作技師根據每條船所要求的長短寬窄和吃水深淺,對水局(包括龍骨兩側的旁開傾斜度、高矮度以至座位等)都有一套既完整又不盡相同的尺寸以及既精密又合理的結構布局,使龍舟真正能做到劃得穩,去得快,夠牢固。

船體設計技術

  船體設計技術

  上漖村與龍舟的故事:珠三角九成傳統龍舟都來自這里

  上漖村所在的沙滘島珠水環繞,河網縱橫,北有瀝滘水道、南有三支香水道,村民世代臨水而居,舊時,船是村民主要的交通出行與生產工具之一。同時,珠三角水鄉地區對龍舟的需求量大。上漖村南邊的三支香水道,江水流速平緩,且在水道與村相鄰處有一塊面積較大的淺灘,水運交通方便,利于木料的運送和新龍舟下水,是造船的天然良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加上村民的勤勞智慧,使上漖村成為遠近聞名的造船基地。

  20世紀60年代,社會、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龍舟活動也逐漸恢復。第三代龍舟制作人黃寮的長子黃輝、次子黃福(黃劍挺的爺爺)繼承父業將造船技術發揚光大。20世紀80年代,龍舟制造進入鼎盛時期。巔峰時期,上漖龍舟一度遠銷至東南亞和南非。20世紀90年代后期,鼎盛時期過去,受自然環境、經濟形勢等因素制約,龍廠船數量逐漸減少。至2014年,上漖村剩下的龍船廠不足10家。目前,村里只有7間龍船廠,從業人員30多人,有黃氏、盧氏、梁氏、陳氏四家在經營。現在,上漖村仍以傳統龍制作為主要優勢,傳統龍的市場份額仍然占據珠三角地區九成以上。

  然而,傳承問題始終困擾著這門古老技藝。黃劍挺說,自家船廠最鼎盛時有三十多個工人。后來他們陸續退休。目前,廠里50歲以下的工人只有兩個,都是黃劍挺的侄子,“兩人都超過40歲。現在上漖龍船廠工匠中基本沒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龍船制作技藝傳承的情況不容樂觀。洛浦街道方面表示,如今上漖村龍舟制作從業人員銳減、年齡結構不合理,現在從事龍舟制作的人員不及鼎盛時期1/3,且大多是四五十歲,甚至六十歲以上的老師傅。

  黃劍挺說,制作龍舟是一項體力加技巧的工作,工作環境差、收入不高且不穩定都影響了年輕人選擇這一行。另一方面,龍舟制作全憑師傅的經驗,其技藝多為家族傳承,這給工藝科學化以及大規模地發展帶來困難。與其他制作技藝不同,龍船制作是一門綜合的技術,完整打造一條龍船起碼要七八個人配合才能完成,龍舟制作傳承需要一個穩定的工匠群體,“如果我們龍船廠只剩下三四個工匠的話,將無法完成一條龍舟修造,想傳承也傳承不下去,最終將導致傳統龍船無處可造。”

  記者手記:百年匠心沉淀 造就“冠軍龍”

  番禺洛浦街上漖村龍船制作以精湛技藝聞名,在這里走出的龍舟屢屢奪冠,曾經誕生過上百條“冠軍龍”。采訪時,每每提及自己打造的龍舟在比賽中奪冠,工匠們都不自覺地露出自豪的表情。

  上漖村何以成為“冠軍龍”的誕生地?秘訣在于匠心傳承。古老船廠里沒有太多現代工具,工作環境也不舒適,工匠們熟練掌握祖輩流傳下來的獨門手藝,以更堅固、更快速為目標,一錘一刀,專心造好一條龍舟。

  在我們為龍舟一舉奪魁鼓掌時,還應該記住背后有一群“造龍人”。他們以匠心、以傳承助力廣東龍舟踏浪前行,不斷“拼”出新速度。

相關附件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