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化歷史文化街區 市政協獻計又出力
近日,嶺南建筑大師林克明舊居陳列館揭幕,將廣州市政協《關于盡快啟動微改造工程,建設越秀北歷史文化名街的提案》描畫的藍圖寫進現實。近年來,廣州市政協圍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活化擔當“參謀”,從建設三大文化街區到打造大灣區文創金融CBD, 為老城市實現新活力持續貢獻智慧力量。
描畫歷史文化名街藍圖
在越秀北路394號,由林克明自行設計建造的自宅在原貌修復后活化利用為“林克明舊居陳列館”,6月20日舉行揭幕儀式后,未來將向公眾開放。
林克明生于1900年,是中國第一代建筑師,華南建筑學科創始人和廣東現代建筑的開拓者,自法國留學歸國后參建或設計了中山紀念堂、廣州市府合署、廣東科學館、廣州體育館、廣州火車站等百余項優秀建筑作品,更于1932年與一眾建筑先賢創辦勷勤大學建筑系(今華南理工大學建筑系前身),為華南建筑學科發展開辟了一片融匯中西文化的廣闊天地。
這座廣州摩登住宅的先河之作,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口中“嶺南乃至中國早期現代主義建筑的重要代表”,一度藏在鬧市,近年逐漸引起專家和市民的關注。2020年,廣州市政協委員吳楷明提交了《關于盡快啟動微改造工程,建設越秀北歷史文化名街的提案》,建議將越秀北微改造工程列入城市更新總體計劃,成立微改造領導小組,并設立專門工作小組,注重文化保育,對越秀北的歷史和文化進行梳理、提煉,打造越秀北街區的文化品牌,開發包括“東濠涌博物館、東濠涌、林克明故居、北園酒家、越秀公園”等在內的廣州半天游/一日游的新路線。
提案得到市政府高度重視,組織越秀區政府、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林業和園林局、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開展研究辦理。林克明舊居也列入廣州市歷史建筑保護活化利用的首批試點。
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林克明舊居的活化利用有助于推動社區復興,陳列館的落成開放也有望成為東濠涌、北園酒家、越秀山、中山紀念堂這一歷史文化游徑上的一個節點,提升旅游價值。
傳承文脈的思路在創新
26片歷史文化街區、792處文物保護單位、828處歷史建筑、1206處傳統風貌建筑散落全城,廣州“家底”厚重,關鍵在“活用”。
2017年,市政協圍繞“把海珠黃埔古港、越秀傳統城市中軸線、荔灣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打造成為世界級歷史文化名片”開展主席會議協商,選取海珠區黃埔古港、越秀區傳統中軸線、荔灣區西關文化街區作為試點,集中調查研究,提出針對性意見,聯動相關區委區政府推動落實,提升廣州傳統文化街區軟硬實力。
2018年,市政協對建議案落實情況開展回頭看,同時繼續圍繞“恢復黃埔古港原貌,納入‘海絲’申遺項目”開展主席會議協商,圍繞“關于將海珠廣場片區打造成大灣區文創金融CBD的建議”開展專委會協商,把調研、協商、監督與試點實踐深度結合,全力推動協商成果落地見效。
2019年,在廣州三大文化街區建設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市政協把“弘揚嶺南文化,加大穗港澳緊密聯系,建設粵港澳人文灣區的文化中心”作為主席會議協商議題,繼續深化協商,務求更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
時代在進步,傳承文脈的思路也在創新。去年兩會期間,市民在《關于建設沉浸式歷史文化街區 煥發老城市新活力的提案》提出,廣州歷史文化街區數量眾多,其中,荔灣、越秀、海珠和黃埔等4區的26片街區入選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占全省總數的四分之一。提案建議試點建設沉浸式歷史文化街區,以“繡花”功夫促進街區保護和活化,煥發老城市新活力。一幅從保護、挖掘、激活三個角度著手,深入挖掘片區發展史、打造文化主題街區的老城復興圖景正徐徐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