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南文化守與創
留住城市脈與魂
荔枝灣畔,游龍趁景,嶺南水鄉原汁原味的端午習俗吸引萬人圍觀;海山仙館,荷花亭亭,連片的花海招來絡繹不絕的長槍短炮;粵劇藝術博物館,華燈初上,暑氣漸退,園林、展館迎來一波又一波的夜游打卡。夏天的熱度,難擋荔灣的風情,在廣州歷史文化街區最多、歷史建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集中的荔灣,百步之內,必有芳草。
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14片歷史文化街區、188處不可移動文物建筑、226處歷史建筑、372處傳統風貌建筑、60項各級非遺項目……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的寶貴財富。在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區核心區的實踐中,荔灣把嶺南文化作為高質量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支點,厚植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底蘊、文化內涵、文化價值。
更新
推進14片歷史文化街區小規模漸進式更新
北至西灣路、增埗河,南至沙面島,東至人民中路、人民南路,西瀕珠江,荔灣西關12平方公里的土地,集中了14片歷史文化街區,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區域。
歷史文化街區較完整地保存了地方傳統特色的建筑風貌與風土人情,儲存了珍貴的歷史信息,是一座城市的脈與魂。“荔灣一直以來都是嶺南文化核心的重要承載地,在城市規劃中高度重視歷史文化挖掘保護利用?!稄V州市荔灣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下稱‘規劃’)牢牢把握荔灣嶺南文化資源優勢,提出面向2035規劃年的‘一示范兩核心’的發展定位,嶺南文化核心區成為荔灣‘兩核心’之一?!崩鬄硡^城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主任張冰介紹。
要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形”,還要保護它的“魂”——建筑軀殼承載的文化與生活。這要求平衡好保護與活化利用的關系,好的利用可以達到“以用促?!钡男Ч?,不當的利用則可能導致街區有形無魂、商業開發過度、文化內涵缺失、高度同質化。
在永慶坊、泮塘五約兩個項目的經驗中,荔灣找到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活化利用的關鍵詞——“繡花功夫”。規劃提出,要以“繡花功夫”推進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利用,推進14片歷史文化街區“小規模、漸進式”更新,保護街區內的保護性建筑、傳統街巷、歷史環境要素、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重要場景,推進歷史建筑保護利用修繕。
目前,耀華大街、多寶路、恩寧路等5個首開區項目正在開展公共活動空間建設、周邊環境整治以及公房活化利用和保護類建筑修繕等工作。今年荔灣力爭完成逢源大街—荔灣湖歷史街區實施和耀華大街等4個歷史街區的首開區實施,啟動上下九-第十甫(一期)項目、華林寺、光復中、寶華路、寶源路、昌華大街6個歷史街區實施。
荔灣區住房建設園林局二級調研員江偉輝介紹,實施過程中注重“一街區一特色”,堅持公共部分先行,著力推進市政道路和內街巷改造、“三線”整治、口袋公園等公共活動空間建設、公服設施增設、公房修繕改造,切實改善人居環境,提升街區生活品質。以耀華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為例,耀華大街12號為嶺南風貌民居,屬歷史建筑,與相鄰的6-18號雙號民居一起,組成了典型的廣州西關地區中西結合式的聯排住宅,建筑精美,有一定改造基礎,擬將其改造成耀華社區文化中心,作為耀華大街重要展示節點,以“繡花功夫”原樣修繕破損特色工藝和構建,恢復傳統門窗樣式,統一規劃建筑外部設施,既保護歷史風貌建筑,同時滿足街道群眾服務空間需求。
“微改造既保留了原來街區的特色,又讓破落的建筑有了新生命,西關的繁華得以重現?!闭劶皻v史街區保護利用,祖輩居住在西關的街坊伍文輝非常期待。他建議,歷史文化街區要在改造中多融入本地業態,體現地域特色,適當“留白”,留出公共文化展示空間。
融合
打造西關“大景區” 推進文旅互融互促
沙面、西堤碼頭、廣州文化公園、永慶坊……當“荔荔小巴”穿梭街巷,一條循環公交線路串起散落的熱門景點、打卡點,帶市民游客一天暢游千年西關。
文化與旅游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兩者融合不僅能激發嶺南文化的潛力活力,也能創造出經濟價值、社會價值。2020年8月,永慶坊正式掛牌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20年下半年,荔灣開啟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以永慶坊、荔枝灣景區為重點,串聯整合歷史文化資源,成片打造傳統西關歷史文化街區。
在永慶坊碼頭登船,可沿荔枝灣涌一直到荔枝灣景區的文塔碼頭下船,水路串聯帶來別樣體驗。西關永慶坊-沙面-文化公園-上下九、荔枝灣-荔灣湖-泮塘五約、陳家祠等三大片區的慢行系統也在改造中,西關記憶項目(荔灣湖永慶坊片區周邊道路微改造工程)對11條市政道路進行路面更新改造,形成連片可感知的歷史文化空間,助力打造西關“大景區”。
全域不單單是空間上的串聯,更要求對區域內文旅資源、相關產業、公共服務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荔灣區文廣旅體局市場科科長李丹丹介紹,通過推出全域旅游地圖,完善標識系統,舉辦大型文旅活動,鼓勵開發西關特色文創商品,包裝紅色精品、非遺特色、青年研學、文藝古村等主題旅游路線,加大宣傳力度等多措并舉,荔灣在2022年9月成功入選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
“串聯大西關景區是一個很好的舉措,可以整合荔灣歷史文化資源,形成統一整體品牌。”廣東省景區行業協會秘書長周志紅表示,但整合成“一盤棋”的難度也不小。“一是管理和運營主體的多元性,協調統一的難度較大,二是旅游交通、標識等旅游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統籌配置和協調也有一定難度。”周志紅表示,包括景點間的交通連接、景區整體感的打造,品牌和形象的塑造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今后,荔灣將持續加大文化資源挖掘力度、文旅資源整合力度,加強文旅IP打造,優化文旅服務,擦亮西關名片,全面提升文旅競爭力。
激活
鼓勵非遺創新“活在當下 活出未來”
粵劇藝術博物館、廣州文化公園、荔枝灣大戲臺、八和會館、廣東粵劇鑾輿堂,文化館、青少年宮、文化站、中小學……在荔灣,有人氣的地方就有粵韻聲聲、“紅豆”飄香。荔灣是廣州唯一一個“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粵曲)”,在這里,粵劇不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生活。
粵劇藝術博物館
粵劇粵曲、“三雕一彩一繡一窯”、西關美食、中醫藥、民俗……荔灣現有各級非遺項目60項,非遺傳承人74名,是非遺大區。
一方面,保護非遺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保護民族精神的連貫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非遺是人類活態文化實踐,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其生存土壤也發生變化,天然具有傳承難、變異易的特點?!皩嶋H工作中,不得不承認,隨著生產方式、社會結構、活動空間的改變,非遺的生存和發展,多多少少出現一些困難?!崩鬄硡^非遺保護中心主任謝德明表示,一些非遺項目依舊存在“傳播熱、傳承冷”現象。
非遺要活化,就要符合現代人的生活場景,走入今天尋常百姓的生活?!安粌H要讓人們了解、喜愛非遺,更要讓人們愿意從事非遺?!崩鬄硡^非遺協會會長張民輝強調生產性保護的重要性。
為全面開展好包括粵劇粵曲在內的非遺保護工作,近年來,荔灣成立了廣州市首家非遺行業公益性組織、廣東省首個區級非遺中心,建設廣州首條非遺街區,出臺我國區(縣)級單位非遺扶持范圍最廣、力度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非遺扶持辦法,搭建我國首個非遺版權的專屬交易平臺。在剛過去的6月,廣州市首個生產性非遺集聚區在荔灣開園。諸多首創性探索,旨在鼓勵探索非遺走進生活,培育開拓市場,活在當下、活出未來。
“非遺的市場化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鉆研技藝,還要懂得經營。”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大師、廣州玉雕荔灣區級傳承人劉慶峰表示。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繡市級傳承人王新元建議,非遺傳承人、職業經理人的搭檔模式,應成為非遺市場化的一個方向。
今后,荔灣將持續深挖非遺文化內涵,大力推進非遺文創產品研發,鼓勵非遺與互聯網、技能、鄉村振興、動漫、電影、時尚等新元素結合,利用好社會資本,支持非遺的文化產出,實現文化價值到經濟價值的轉化,推動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