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人的“年味”離不開民俗活動
專家街坊一起聊聊如何留住年俗
過去,廣州各地春節期間會舉辦花都元宵燈會、擲彩門、黃大仙祠廟會等非遺民俗活動,而現在有的活動日益式微。近年來,廣州也有一些新民俗活動,比如已連續舉辦13年的廣府廟會、越秀公園的迎春花燈……如何讓花都元宵燈會、擲彩門等較瀕危的春節非遺民俗煥發新活力?新民俗活動如何玩出新花樣?民俗專家、一線親歷者和新老廣州人一起來談談。
廣府廟會已舉辦13年
一線親歷者
廣府廟會與花市聯動讓年味延續
“90后”陳先生每年都要到城隍廟祈福,順便到廣府廟會看巡游、吃美食、逛非遺攤位買點“小玩意”,“這已經成為我們家過年的固定環節”。
已經舉辦13年的廣府廟會,如今逐漸成為廣州的新民俗?!肮艜r,在廣州,類似廟會的民俗活動被稱為‘誕’。”廣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饒原生說,“隨著社會人口的流動,北方廟會等傳統習俗被帶到廣州。2011年,廣州舉辦首屆廣府廟會?!?/span>
越秀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何愿飛從第一屆廣府廟會就開始參與。他透露,廣府廟會最早策劃的初衷,其實與“年味”相關。恰逢那個時候廣州剛舉辦了亞運會,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經濟規模上升,大家對于文化的關注,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的關注開始多起來。而廣府廟會的創辦,正是對春節假期后“年味”的延續和補充。
提到廟會,人們總會聯想到傳承。在何愿飛看來,廟會內容和形式上把廣府文化和非遺文化集中展示,這種“既植根于傳統節俗,又嘗試融入現代創意”打造的新民俗,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更大的舞臺。
他回憶,從第二屆開始,廣府廟會專門設置的“非遺區”,如今已逐漸成為廟會期間體量最大的、內容最豐富的一個區域。今年,20余個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非遺項目及廣府特色文創品牌入駐,開展非遺體驗活動,其中包括廣彩、通草畫等,還首次開設了非遺夜市。非遺街區不是只有一個個攤位這么簡單,其中每一個區域的設計都有巧思。北段是以文創為主,中段以嶺南的精髓為主,南段則是促進各地域間在非遺方面的交流,形成聯動,打開市場。
13歲的廣府廟會,未來該如何成為多種文化交融的民間“嘉年華”?越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陳睿表示,近年來,廣府廟會不斷創新發展,如今已有水上廟會、空中廟會、校園廟會、祠堂廟會等不同板塊。同時,2023年,廣府廟會還舉辦了200多場文化惠民活動,滿足市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接下來,廣府廟會將繼續與“百年花市”西湖花市強強聯動,讓春節前、后兩個時間段的年味更足。2024年,廣府廟會還將繼續沿用線下+線上的方式,讓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廣府廟會的魅力。
嶺南文化研究學者
走讀詩詞里的廣州,提升詩意年味
說到廣州年味,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鳳蓮認為最大的特點是鮮花與詩歌的交融。在她看來,年味是一種感覺,一種心境?;磉_的胸懷、開敞的視野,我們就能看見更多韶樂華章、煙火俗常……這樣的年味方可觸可感。
春節與家人一起,除了行花街詩意滿滿,跟著名家文豪走讀古詩詞里的廣州,也是一個很好提升詩意年味的舉措。比如廣州千年古港:張九齡寫下了《送廣州周判官》、韓愈寫下了《送鄭尚書赴南海》;還有廣州千年地標,張九齡創作了《使至廣州》、杜甫寫下《歸雁》。
她指出,廣州被稱之為花城,并非此地特別適合種花,而是這里的營生講究過日子的詩意,并且把這份用心潛移默化到生活里,成為生活習慣和民情風俗。如今的廣東是全國的詩歌大省,廣州寫詩出詩集的詩人數量一直在全國名列前茅。她說:“花市非常詩意,又非常接地氣,行花街會讓年節突然有了高潮。”不管是數十年前“大姑娘行花街”的興奮,還是今天的全民嘉年華的狂歡,大家的心境始終未變——就是在爛漫花景中,品味生活的香美滋味。
梁鳳蓮表示,大眾嘉年華是營造春節氛圍的關鍵,全民參與同歡共樂是年味十足的標配,關鍵在于提升這座城市在春節期間特有的“煙火氣”。所謂“煙火氣”來自三個方面,就是廣州城市文化的傳統底蘊、平民特色、商業氣息,文化講述的是人與城市的關系,“煙火氣”是千年商都,是花城看花,是食在廣州,是春聯年宵,是煙花爆竹,是廣州的文化氣質和特色的總和。這些年,傳統底蘊與平民特色有待進一步融會貫通,如果讓每一個普通市民都能親身參與傳統活動,年味一定會更濃。
廣府文化學者
把廟會系列活動辦下去,強化“花城”概念
作為廣府文化學者,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廣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饒原生認為:“守護年味,其實就是守護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認為,“各處鄉村各處例”,各地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年味。如何提升廣州“年味”,或許需要考慮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如何緊密相連,并通過新鮮元素的加入,提升廣大市民的興趣。
“比如說,廣州是花城,我就建議繼續做好‘花’的文章。” 在饒原生看來,花城愛花,“行花街”“迎春花市”這兩種不同概念的儀式感都應該延續下去。饒原生印象很深的是,今年的廣府廟會重點強化了“花”的元素,打造可供市民游玩的“十二花境”、舉辦首屆“素馨佳人”評選等,既致敬歷史人文意義上的“市花”,亦充實了廣州“花城”文化本質。饒原生表示:“素馨是廣州建城兩千多年最美好的花事記憶,其柔美、低調、內秀、淡雅、潔身自好,很能體現廣州人的品格風貌。建議廣府廟會可以一直把系列活動辦下去,強化‘花城’概念。此外,如何讓更多廣州年輕人了解并參與到類似活動中,可能還需要更廣泛的傳播?!?/span>
此外,“年味”也有飲食之味。饒原生建議,“食在廣州”的“飲食”元素要跟城市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進行包裝、提升?!皬V州人一年到頭最看重的就是年夜飯,一家人整整齊齊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寓意團團圓圓。而且,廣式團年飯,菜式也大有學問,必須要有幾個寓意好兆頭的菜式。未來大家或許可以考慮過年期間如何在‘食’的部分做得更有意思?!别堅ㄗh稱,過年期間相關民俗活動籌辦的時候就可以提前考慮如何跟美食元素融合,“希望食街不僅僅是食街,食街上吃什么、美食如何做得更有文化內涵?期待加入一些城市文化的提升”。
文化研究者
外地的民俗文化資源也可引入廣州
“過年對中國人來說是很有儀式感的。很多地方從小年開始到正月十五,這段時間的吃、穿、住、行,都被賦予了儀式感,具有某種文化意義?!睆V州市社會科學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長曾德雄認為,過年對中國人來說是很有意義的,“在春節這段時間,我們中國人達到高度共情,大家都有著相似的情緒,那就是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在曾德雄看來,廣州的傳統過年民俗“應該發揚光大”。比如“行花街”“洗邋遢”“蒸年糕”等,這些傳統文化需要堅守,“還可以挖掘這些儀式背后的價值觀念、人文觀念、思想內涵”。
保持發揚傳統過年“儀式感”之余,曾德雄希望在提升“年味”方面能有一些創新,“比如今年春節期間潮汕地區的英歌舞突然爆紅出圈,這些外地的優秀文化資源,也可以引進廣州。還有其他地方的民俗文化資源,也可以引入廣州,豐富大家的節日文化生活”。曾德雄認為,如今社會人員流動頻繁,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促進廣州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生活在廣州的人們來自天南地北,文化的流動傳播、融合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需求。
此外,傳統的年味也需要現代表達。曾德雄以火遍全網的醬香拿鐵為例,“它把傳統的資源和現代表現手段進行了嫁接,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追捧。”他認為,或許,通過元宇宙、人工智能、AI數字化等現代表達方式,“年味”等傳統文化能夠深入年輕群體,被他們了解接受,從而提升廣式年味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廣州本地人
非遺、民俗的展示需要更多元化
“95后”李彤從小在廣州長大,在她看來,舉辦廟會、燈會等民俗活動是可以增加“年味”的,“我感覺廣府廟會比較多是爸爸媽媽帶孩子去。”
什么樣的春節民俗活動對李彤來說更有吸引力呢?“我覺得廣州民俗活動需要做更多推廣,如果能夠很‘出圈’,我一定會去的!也希望有更專業和有創意的策劃,比如非遺、民俗的展示上更多元;廟會可以考慮和音樂節結合,有唱歌、表演,也可以像漫展那樣,有集章、文創、打卡?!?/span>
廣州文化公園燈會
在廣州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吳女士,成家后基本都在廣州過年。在吳女士的印象中,越秀公園和文化公園的燈會是比較傳統的廣州過年民俗活動,“這幾年燈會都會盡量去看看?!彼M麩魰R會等活動可以一直辦下去,“這也是重拾傳統的一種方式?!倍鴮τ趶幕瘮S彩門、花都元宵燈會這些近年式微的民俗活動,她表示,經過了解,自己感覺這些民俗活動挺有趣的,寓意也很好,或可結合新時代群眾的需求做一些改良,讓活動得以繼續舉辦,“比如做成一些小型版本的體驗活動,讓經歷過的人重溫一下,沒經歷過的人有機會可以體驗一下,都是很有意義的?!?/span>
非遺年俗
元宵燈會
1956年,文化公園開始在元宵節舉辦元宵燈會,反響熱烈。據《廣州文化公園》一書記載,1956年首次舉辦的春秋兩次燈會,規模均較小。但是,它讓羊城觀眾眼前突然一亮,反響熱烈,燈會規模逐漸擴大。
如今,除了文化公園的元宵燈會,越秀公園的新春花燈會也是廣州規模較大的花燈展?!鞍滋熨p花,晚上觀燈”,春節賞花燈成為不少廣州家庭過年的必備節目。
廣府廟會
廣州城隍廟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時期嶺南地區最大、最雄偉的城隍廟,每逢春節、元宵等重大節日,循例舉行官方祭祀,民間廟會活動也熱鬧非凡。2010年,經過修復的城隍廟對市民開放,恢復傳統民俗活動。2011年元宵節,以城隍廟的重修開放為契機,廣州舉辦了首屆廣府廟會。
今年,20余個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非遺項目及廣府特色文創品牌入駐,開展非遺體驗活動,其中包括廣彩、通草畫等,還首次開設了非遺夜市。
舞獅舞龍
廣府地區春節舞獅舞龍的風氣很盛,清代屈大均就在《廣東新語·廣州時序》篇記載了廣州元宵節“城內外舞獅象龍鸞之屬者百隊”的情形。
在廣州,每逢節慶,特別是春節,民間多以舞醒獅助興,祈望新年五谷豐登、身體健康。年初一,一些村里的龍獅隊繞祠堂、龍母廟巡游,并進行“點睛”“采青”等儀式,還會有“上樓臺”等高難度表演。除在廣場表演外,醒獅還會逐戶拜賀,有“瑞獅臨門”之意。
2006年,廣東醒獅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擲彩門
擲彩門,又稱“放土炮”,是從化區特有的民間喜慶活動,擲彩門寓意“好彩”,村民以此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這一活動自明末清初傳承至今,每年元宵節前后,從化區各個鄉村都會舉行。彩門用竹籃紙糊而成,扎成門樓或牌坊形狀,在塞滿煙花爆竹后,高懸于旗桿上?;顒訒r,村民任意用點燃的爆竹向彩門投擲,誰若用爆竹點燃了彩門的藥引,便被視作“中了頭彩”。
2013年,擲彩門入選第五批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