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件1:
2019年11月市屬博物館展覽一覽表
序號 | 展覽名稱 | 展覽性質 | 單位名稱 | 展覽簡介 | 展覽時間 | 展出地點 |
1 | 《將軍本色是書生——李漢魂生平展》 | 臨時展覽 |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 李漢魂(1895—1987),字伯豪,號南華,廣東吳川人。一生從軍、主政、信佛、經商、著述,閱歷豐富,是著名的抗日將領。此次展覽旨在緬懷李漢魂為中國人民所做的貢獻,激勵后人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 | 2019年11月8日-2020年2月 |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北一樓 |
2 | 《德厚流光——館藏捐贈藏品選粹》 | 臨時展覽 |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 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孫中山先生誕辰153周年,我館從館藏1萬余件文物中,精選近百件文物精品,其中涵蓋了書畫、信函、器物等,多個視角反映了清末至民國時期中國尤其是廣東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歷史,具有較高的文獻、文物鑒賞及藝術價值。 | 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 |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北三樓 |
3 | 和顏悅色——陜西出土唐代陶俑專題展 | 臨時展覽 (文物展) | 南越王宮博物館、陜西省考古院 | 唐朝是華夏文明最為繁榮昌盛的朝代,近年陜西省考古出土大量唐代陶俑,種類多樣,制作精美,充分體現了繁榮、開放、包容、自信的大唐氣象。本展覽由南越王宮博物館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展出珍貴三彩陶俑120件。 | 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2月9日 | 南越王宮博物館陳列樓北二樓臨展廳 |
附件2:
2019年11月市屬博物館文化活動一覽表
序號 | 活動名稱 | 單位名稱 | 活動簡介 | 活動時間 | 地點 |
1 | 2019帥府之夜 |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 大型原創交響組歌由12首混聲合唱、男女齊唱、重唱、獨唱等演唱形式,組成序曲、尾聲及三大樂章,五大詠嘆,向大家講述大元帥府、海珠區、廣州的故事。 | 2019年11月11日 |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
2 | 非遺進博物館系列之“龍眼樹下聽古仔” | 廣州農講所舊址紀念館 | 設立“番禺學宮講古壇”,開展粵語講古表演活動,邀請粵語講古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彭嘉志講演廣府民間傳說掌故、歷史演義、廣州歷史名人故事、紅色經典故事等。 | 10月至12月 | 廣州農講所舊址紀念館 |
3 | 沉浸式話劇 | 廣州農講所舊址紀念館 | 以實景表演的形式,將第六屆農講所師生的點滴歷史瞬間真實再現,以生動的形式引領觀眾一同追憶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前輩不畏艱險、慷慨激昂的崢嶸歲月。 | 每月兩場 | 廣州農講所舊址紀念館 |
4 | “紅色文化講堂”夜間講堂 | 廣州農講所舊址紀念館 | 配合繁榮夜間經濟、博物館延長開放工作,針對部分“工作任務忙、黨員干部聚齊難、學習時間不固定”的單位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服務。 | 周六晚上(依預約) | 廣州農講所紀念館 |
5 | “藝術研學篇——廣州日報小記者走進廣州博物館”聯動活動 | 廣州博物館 | 招募30位廣州日報小記者體驗“廣作”工藝品非遺傳統工藝。通過小記者的采訪筆記、隨堂日記、攝影圖片,展現非遺工藝在新生代眼中的嶄新形象,打造一場有意義的“非遺傳承”游學活動。 | 11月中旬 | 小廣學堂 |
6 | 粵語童謠系列活動 | 廣州博物館 | 挖掘粵童謠中“廣州老行當”與展覽主題相關的內容,特邀粵語童謠專業教師團隊,開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活動。 | 11月上旬- 12月下旬 共6期 | 圖書閱覽室 |
7 | “非遺零接觸”——廣作工藝研學體驗 | 廣州博物館 | 象牙果雕、廣繡、琺瑯非遺體驗課程。 | 10月-12月 共3場 | 小廣學堂 |
8 | “粵WAN越有趣”夜間主題體驗活動 | 廣州博物館 | 圍繞廣州博物館特色館藏,策劃多主題體驗活動,供觀眾免費體驗(如遇其他夜間活動,則該項活動暫停)。 | 逢周六晚19:00-20:30 | 小廣學堂 |
9 | 紅色文化講座:東江縱隊省港大營救的紅色文化意義 | 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州博物館 | 廣東省文化學會會長周建平主講。 | 11月22日 | 鎮海樓展區報告廳 |
10 | 公益講座 |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 | “名家講壇”“學術沙龍”“羊城往事”系列講座: 《廣州古城與歷史建筑(講座人:朱海仁)》; 《揚帆通海兩千年(主講:易西兵)》; 《從南漢二陵的發現談南漢國的歷史與文化(講座人:張強祿)》 | 11月16日 | 南漢二陵博物館公眾考古活動中心多功能廳 |
11 | 文物DIY與拓印體驗(成人) |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 | 用現代的工具與材料DIY制作一件“文物”紀念品,再采用中國傳統技法——拓印,以獨特輕便的方式保存歷史信息,暈染歷史印記,感受古代藝術的博大精深。 | 11月3日 | 南漢二陵博物館公眾考古活動中心多功能廳前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