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檔時間:2022年06月09日
讀懂中國 走好合作共贏之路
12月2日,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開幕。這是世界了解中國發展戰略最具影響力的平臺之一,600余位政治家、戰略家、學者、企業家自世界各地“云”聚廣州,從“讀懂”中國到更深層次地“讀懂”中國共產黨,理解世界百年變局中的中國抉擇。
本屆大會恰逢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圍繞“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世界百年變局與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主題,與會嘉賓結合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分享了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密碼與全球治理中的“中國智慧”。多位國際嘉賓認為,越是面對挑戰和分歧,越是需要相互理解,唯有攜起手來,才能開創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中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
“今天國際范圍一個重要動向就是對中國‘到哪里去’的問題予以關心,各種各樣的懷疑責難紛至沓來。此時此刻,讀懂中國和中國共產黨‘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具有特殊重要意義。”主旨演講中,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鄭必堅闡述了大會主題的背景。
他在會上表示,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可以昭告世界,這個黨從誕生第一天起,從來就沒有對外擴張、稱霸世界的基因。今天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在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系而不是相脫離的獨立自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平崛起之路;是一條獨立自主開創的、前無古人的、將引領14億中國人民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愿同世界各國團結成利益匯合點與利益共同體基礎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必由的和平崛起之路。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謝春濤認為,中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
“很長一段時間,一說現代化,似乎就是在說西方。很多發展中國家照抄照搬西方模式,結果不光沒能實現現代化,反而帶來了很多問題甚至災難。”謝春濤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堅持自己的理念、價值觀和基本制度的基礎上,吸納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其他國家創造的人類文明共同成果,領導人民探索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中國的現代化是靠自己的雙手干出來,在自己發展的同時,也給其他國家帶來了發展機遇。”謝春濤說。
把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將是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創舉,自然面臨著不少風險、困難和挑戰。謝春濤坦言,現在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以及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夠強,法治也不夠健全,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比較大等問題。“但是,中國共產黨僅用幾十年的時間,就創造了有的西方國家用10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取得的成就。這一奇跡背后所展現出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理念、意志、道路、制度等,足以使我們相信,中國共產黨一定能夠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的宏偉目標。”
超越意識形態差異 不帶偏見相互理解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在關鍵的歷史節點,面對復雜而嚴峻的全球挑戰,嘉賓們都談到了,各國需要凝聚共識,在激烈動蕩的變革期中確定方向、形成合力。
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強調,要摒棄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這三個主義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關稅、更多的壁壘和更多的孤立主義。這種防御性的民族主義極容易演變成咄咄逼人的‘敵我對抗’的民族主義,把世界分裂成一個個孤島,哪怕我們都需要面對和遭受同樣的疾病、同樣的衰退并找尋相似的應對方法。”
他認為,世界前進的唯一出路是“負責任的合作”,“關鍵要找到各國有共同利益的領域。通過加強合作,我們可以管理競爭和潛在的沖突領域。”
“我們攜手努力可以取得什么成就?攜手合作,我們消滅了天花;勠力同心,我們控制了艾滋病;齊心協力,我們即將消除小兒麻痹癥;同舟共濟,我們處理了臭氧層問題。”布朗以一系列成功合作案例增強人們的信心。面對疫情挑戰,他提醒各國要避免以鄰為壑的政策,這會限制疫苗或關鍵醫療設備在全球范圍內的流通,而最終讓每個國家的每個人都接種疫苗更符合各國長遠利益。
當然,攜手合作、相互理解絕非易事。“但歸根到底,國家之間要彼此欣賞。大國關系的惡化,會破壞集體繁榮,危及來之不易的和平。”會上,卡特中心首席執行官佩吉·亞歷山大向與會者分享了美國前總統卡特寫于11月9日的信件。
如何增進相互理解?從1996年到2012年,卡特中心應中國方面的建議,講述中國鄉村選舉和治理的故事,努力讓西方同仁更好地了解中國巨大的政治變革。她指出,美國在改善其政治體制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做出更多努力更加客觀地了解其他國家及其政治制度,不帶偏見地與其交往。
“我們要摒棄為了狂熱地捍衛自己國家的一己私利而放棄更廣闊的視野,阻礙國家自身利益和全球利益和諧發展。正如鄭必堅所言,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摒棄關起門來的狹隘態度’。”布朗也秉持同一觀點。
只有“讀懂”才能合作 才能和平共處
“實在來說,中國未來到哪里去,是所有關心中國的朋友們都希望更加‘懂’的。只有‘讀懂’,才能合作;只有‘讀懂’,才能和平共處。”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在視頻演講中自稱“老陸”,以流利的中文傳遞“以心相交”的愿望。
在俄羅斯國家杜馬第一副主席梅利尼科夫看來,讀懂中國的成就和中國的方式的關鍵之一,就是要多角度讀懂中國的整體。當代中國依靠什么克服了所有困難和曲折,才能穩居世界各國的前列?對此,梅利尼科夫表示自己嘗試思考、觀察一下,并列舉了幾個梳理出的結論:“第一,我們看到中國的行動力;第二,我們看到中國的思維方式產生的力量;第三,我們看到中國的創造力;第四,我們看到中國不斷自我完善的力量;第五,我們看到中國的自我凈化能力;第六,我們看到中國有著均衡的治理能力;第七,我們看到中國的成效能力。”
“讀懂一個國家要通過尊重歷史與文化,承認彼此的獨特性,對傳統有敏銳的態度,通過這樣的理解更容易找到相互理解的途徑,我們堅持這個正當而行之有效的立場。”梅利尼科夫說,本次會議就有一場“中華文明與中國共產黨”平行研討會。他認為,這不是偶然的,這指明了中國成功的要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確有很多獨特之處,所以我們經常講中國特色、中國實踐、中國夢。真心希望各位代表對這些和其他問題進行精彩而富有成效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