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全球市長論壇舉行多場分論壇 國內外多個城市管理者與專家學者共商城市治理良方
無數個最小應急單元,能凝聚抗疫的大能量;數字孿生或帶來顛覆巨變,不可忽略個人隱私等“細節”問題……12日,2021年全球市長論壇開展多場分論壇,邀請國內外多個城市管理者與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的方式“云”聚廣州,從科技賦能、氣候適應、韌性建設、脫貧解困等角度探索前沿話題、分享治理方案,為全球城市治理探索良方。
“科技與新基建賦能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分論壇
如何實現“數字孿生”?數據可來自所有人
“數字孿生技術正在為城市治理帶來顛覆性的影響。”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教授、廣州獎評委葉嘉安在“科技與新基建賦能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分論壇上說,傳感器是數字構建網絡城市的基礎,另外一個有趣的信息來源是眾包平臺。“如果你在谷歌地圖上發現交通阻塞,其實是其他用戶告訴你的。”
葉嘉安表示,私營公司搭建平臺,用戶提供信息,是一個非常有效且成本比較低的方式。他也提醒,實現“數字孿生城市系統”還應考慮隱私等細節問題。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陸軍以杭州城市停車、溫州秒響應平臺等案例說明,“城市大腦”正驅動中國城市治理模式創新。在他看來,現代城市的風險性、不確定性越來越強。“城市大腦”的AI預見能力相當重要。
“多元包容韌性的城市治理體系”分論壇
如何增強城市韌性?從抗疫中汲取智慧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突發性的挑戰,為城市韌性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可持續發展目標本地化項目主任王東在“多元包容韌性的城市治理體系”分論上表示,未來城市需要在基礎設施和硬件設施規劃建設、城市管理和組織建設、行業智力和數字化融入方面加大投入,對抗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
廣東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副主任陳曉運認為,廣州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不僅在城市層面做出了合理、有效的統籌規劃,而且通過“廣州街坊”、最小應急單元等探索夯實了基層體系。此外,推進國際性、跨區域性的城市聯動也是打造城市韌性的重點方向。“未來,城市也要積極探索常態化管理下應對疫情等突發情況的有效對策,從而減輕城市的脆弱性。”
“脫貧攻堅的城市擔當”分論壇
如何消除貧困?中國“雙創”獲國際專家認可
“廣州對口幫扶全國8個市州,44個縣區的脫貧攻堅任務,近5年來先后進選派駐縣、駐鎮、駐村扶貧干部2200多名,累計減貧245.3萬多人,脫貧成效顯著。”廣州市政府黨組成員楊江華在“脫貧攻堅的城市擔當”分論壇上介紹道。
廣州是怎樣做的?楊江華用4點說明:發揮教育和醫療資源優勢,推動精準扶貧;與對口幫扶地區的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建立訂單式辦班模式;幫助對口幫扶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推動形成“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組織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動員廣州企業、學校和醫療機構分別結對幫難解困。
曾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高級專員、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首席技術顧問、高級專家埃德蒙多·沃納認為,創收和創造就業相互促進,二者對消除貧困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中國在創收和創造就業機會方面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與城市治理”分論壇
如何可持續發展?要看到需要幫助的人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在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基礎上。”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季文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與城市治理”分論壇上表示,城市高投入高消耗促使城市“代際困局”逐步出現,“人民城市”理念的出現具備必然性。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高級顧問薛杰主張,要增強社區建設,創造條件讓人們參與到社區建設中。薛杰介紹了杭州夢想小鎮法國村項目,強調“我們不僅要設計建筑,更多是要設計人與自然、建筑融合的模式。”
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黃鼎曦分享了廣州的實踐經驗,在制定城市建設相關規劃時,廣州會站在市民的視角看到社區里默默奉獻的人,同時關注婦女兒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殘疾人等群體,體現城市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