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宋代始,“羊城八景”如同一支時光之筆,在廣州城的畫卷上勾勒出不同時代的風華。作為廣州建城2200余年未曾偏移的中心,從宋代的“光孝菩提”到21世紀的“越秀新暉”,歷代“羊城八景”中的越秀元素始終是濃墨重彩的部分。越秀山城脈、珠江沿岸地標幾乎未缺席歷次“羊城八景”,越秀山更是明清兩代八景之首,作為“羊城起源、海絲見證”的五仙觀同樣是明清兩代八景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頭三次八景評選,“紅陵旭日”“黃花皓月”等革命史跡均多次入選。承載廣州城脈、文脈、商脈的越秀古韻今輝,是最具代表性的羊城文旅名片,以穿越千年的生命力,續寫“老城市新活力”。
城脈千年:層樓閱盡古今潮 穗石洞天接海絲
中軸貫千年,城脈通古今。這條軸線北起越秀山,經鎮海樓、北京路古道,南抵天字碼頭,形成“山—城—江”的空間序列,貫穿古今。嶺南文化的中心地、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廣州“四地文化”在越秀匯聚,延續廣州千年城脈、文脈、商脈,也是“羊城八景”的重要承載地。
越秀山,是廣州傳統城市中軸線的起點和標志。宋代,風景秀美的“菊湖云影”成為“羊城八景”之一,描繪的是越秀山東南麓開鑿的人工湖景色。元代“菊湖云影”雖消失不存,越秀山的魅力有增無減,元代“粵臺秋月”、明代“粵秀松濤”“象山樵歌”、清代“粵秀連峰”“鎮海層樓”,明清兩代均列八景之首,岡巒起伏的自然風貌與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相得益彰,成為歷代廣州城的翹楚。
越秀山,是廣州傳統城市中軸線的起點和標志。
新中國成立后,越秀山風采更勝從前,歷次“羊城八景”均榜上有名,1963年“越秀遠眺”、1986年“越秀層樓”、2002年“越秀新暉”,每一次入選都見證了時代發展,也見證了越秀山在不同時期的獨特魅力。2011年,“越秀風華”將越秀山、鎮海樓、五羊雕塑、中山紀念堂、中山紀念碑等景點相連,串景點為線,展現出更為宏大、豐富的景觀格局,是廣州“古今交融”城市氣質的最佳注腳。
作為嶺南文明連綿生長的活態見證,越秀“城脈千年”文旅名片除了越秀山,還包含北京路傳統中軸線、南粵先賢館—五仙古觀文化旅游區、絲路光塔、東濠涌等。
“撥破浮塵入紫煙,五羊壇上訪神仙。”南粵先賢館—五仙古觀文化旅游區,以“一觀一樓一仙跡”(五仙觀/嶺南第一樓/仙人拇跡)、“一館一閣一林苑”(南粵先賢館/紫煙閣/仙林苑)的古今交響,承載五羊傳說之源、先賢精神之魂。
南粵先賢館—五仙古觀文化旅游區
作為“羊城”“穗城”起源的象征,五仙觀建筑群被譽為“廣州祖廟”,現址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清兩代,五仙觀分別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東側紅砂巖上有兩個甌穴,是古珠江的印記,古人不明其成因,便附會是“仙人拇跡”,既是“五羊銜穗”傳說的物質載體,也是與之相鄰的唐代“蕃坊”遺址的地理坐標,將“羊城”“穗城”與海上絲綢之路東方大港的繁盛緊密相連。這片融合“仙跡、古寺、海絲”的文化區,見證萬國商帆穿梭、各族血脈交融,所蘊含的開放、包容、創新的精神,與現代廣州的城市精神一脈相承。
紅色豐碑:英雄浩氣輝映羊城
越秀是一片紅色熱土。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頭三次“羊城八景”評選(1963年、1986年、2002年),“紅陵旭日”(廣州起義烈士陵園)、“黃花浩氣”/“黃花皓月”(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分別兩次入選,紅色基因深深鐫刻在八景史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州作為我國的“南大門”,在經濟蓬勃發展中,廣州人民始終銘記先烈的英雄浩氣,一代代廣州人傳承革命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越秀區的“紅色豐碑”主要包含烈士陵園—英雄廣場—廣東省人民體育場、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先烈路等。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英雄廣場—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形成一條紅色軸線,這里是歷史榮光與現代活力交融的城市地標。正值十五運今年舉行,這片承載著厚重記憶的熱土正煥發新顏。
在越秀區新河浦,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巍然矗立,成為廣州乃至南粵大地上的一座精神豐碑,承載著薪火相傳的使命,吸引著無數追尋信仰之光的人們。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
廣州先烈路,沿途有20多座陵園,長眠著無數先烈。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球華人共同的紀念地。先烈路,是先烈們用生命鋪就的“英雄路”,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縮影和豐碑,提醒著人們銘記那些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先驅者,其承載的歷史價值和精神內涵是廣州這座英雄城市寶貴的財富。
越秀區的這些文旅名片,不僅是“連點成片”的人文風景帶,更是廣州“千年城脈、百年風華、十年蝶變”的立體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