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檔時間:2021年12月31日
在粵東西北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中,有一支特殊的“戰斗隊伍”:他們來自珠三角地區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多擁有博士學位或副高以上職稱;他們以專業為導向、以技術為“武器”,沉下身子到基層,為地方發展添智助力。這批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來自一個組織——“科技專家服務團”。
據了解,科技專家服務團的成員均由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從高校、科研院所中選拔出來,派往珠三角各市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粵東西北地區掛職。2017年派往粵東西北地區的科技專家服務團首批65名成員中,有8人來自廣州,入選人數居各地市首位。經過兩年多的工作,這批來自廣州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為地方發展作出什么貢獻?克服了什么困難?自身獲得哪些成長?近日,記者對話科技專家服務團優秀成員,了解他們的故事。
剛到清遠就畫出廣清交通銜接藍圖
在呂連恩的辦公桌上,堆積著厚厚的技術文件,各種規劃方案圖紙,每一封文件上面的數字,都是密密麻麻。這些材料見證著他來清遠掛職兩年半之際,與團隊運籌帷幄,挑燈夜戰謀劃廣清重高鐵、廣清地鐵線、佛江高速北延線,以及在準備開工的北江飲水工程、正在開工建設的廣連高速、已經開通的廣清兩地跨市公交線路等項目中的付出。
到清遠前,呂連恩在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從事了15年的城市綜合交通規劃、交通專項規劃工作,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畢業于長安大學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專業的他,深知“要想富,先修路”,地方發展離不開交通規劃和基礎設施配套,“廣清一體化,交通要先行。”作為廣州對口幫扶清遠指揮部交通建設辦主任和清遠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呂連恩以他所學所長,為推動兩市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貢獻力量。
特殊人才是如何發揮特殊作用的?呂連恩告訴記者,他剛到清遠不久,就發現廣清兩地還沒有一張最新的交通銜接發展藍圖。“我們來畫一張吧!”他與指揮部同事決定。在接下來的半個月時間,呂連恩與團隊從廣州清遠兩地的交通部門、規劃部門拿到所需的資料,設計方案、多方走訪、選線設站、著手畫圖。
這張描繪了廣清地鐵線等重要交通規劃的藍圖,成為后來《廣清兩地道路軌道交通銜接專項規劃》藍圖的雛形。“本來想著給指揮部內部使用的,后來還為當地領導和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如今,藍圖中所描繪的多個規劃已經逐漸變為現實。
實地走訪各站點優化廣清跨市公交線
2017年9月,廣清跨市公交開通首批三條線路,這是造福廣清兩地廣大市民的大事,更是每天過著廣清“雙城生活”的百姓期盼已久的喜事。實際上,這三條線路的路線設計、站點選址、落地通車,是廣州市花都區交通局和清遠市交通運輸局積極對接工作的成果,是兩市公交車運營管理公司策劃行車路線和運營方案的功勞,也凝聚了呂連恩與指揮部成員的心血。為了優化線路站點,呂連恩與團隊今年還走訪了各個站點觀察乘客人數,提出調整方案。這原來不是他的“分內事”,但呂連恩還是想好好跟進自己參與協調的項目后續,更好地服務當地百姓。
“以前在單位做專業工作時,更多是考慮學術問題。”呂連恩告訴記者。但自從到清遠掛職從事幫扶工作后,他更多地把交通規劃專業和區域協調發展、產城融合、解決交通擁堵、百姓出行便捷和幸福感等結合起來。除了推進廣清兩市交通銜接,他還參與謀劃廣清一體化的發展規劃、兩市共建產業園規劃建設以及重點用地開發項目等。這兩年半的掛職幫扶工作的歷練,使呂連恩從一名設計院的專業規劃師轉身成為扶貧攻堅路上的技術幫扶干部。
僅一小時車程卻難見女兒面
雖然從清遠開車回到廣州家里才1個多小時,但是呂連恩認真遵守廣州駐清幫扶干部的嚴格工作紀律,除了周末都堅守在清遠的工作崗位上。記者看到,呂連恩的微信頭像是尚在上小學的女兒的照片,“陪伴家人的時間少了,心里有些過意不去,特別是女兒還小,還很黏我,每次女兒問我何時回來廣州時,我還是感到很愧疚。”呂連恩說。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在走讀清遠,人在旅途,但是工作不能中斷,也只能犧牲很多家庭的天倫之樂。”他記得,有次母親摔傷,腳骨骨折,臥床幾個月,父親在東北老家又走不開,妻子是工程師、工作忙,女兒還小需要照顧,自己在清遠的工作也分不開身,忙不過來,只好把母親從廣州送回老家妹妹家照顧。“多虧父母家人的理解,組織的關心,才一路走到今天。”他說。
不過,在這兩年半里,他親眼見證了清遠的快速發展,清遠與廣州及周邊地區的交通更加便捷了,城區路上的車輛明顯增多,廣清產業園的開發建設有序推進,很多企業慕名前來考察和投資,這些變化都讓他深感工作的意義。
如今,呂連恩又忙碌奔波在廣州北江飲水工程一線,這一工程未來將解決花都區、白云區、廣州空港經濟區等北部片區供水需求問題,同時完善廣州中心城區應急備用水源。就像其他奮斗在粵東西北地區的科技專家服務團成員一樣,他用知識和汗水為地方發展添智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