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學者共探廣州建設中心型世界城市征程上的機遇與挑戰
《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于今年9月獲國務院批復。在這份面向2035年建設發展的新藍圖中,廣州提出,建設通達世界、對話全球的中心型世界城市。
在2024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舉行之際,“讀懂廣州”分論壇同場舉行,圍繞“中心型世界城市: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強化綜合性門戶能級”主題,邀請專家學者、政府官員等,共探廣州建設中心型世界城市征程上的機遇與挑戰,并提供有價值的理論支撐和政策建議。
加強服務業與制造業有機融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趙晉平研究員建言,培育廣州城市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動能,可從創新提升服務貿易著手。就打造廣州服務品牌,他提出五條建議,包括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深化服務貿易規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服務貿易統計;保持積極宏觀政策的穩定性;加強服務貿易領域國際合作。
東南大學特聘教授、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邱斌認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離不開服務經濟集聚的支持?;浉郯慕柚鷱V州、深圳、香港和澳門的各自優勢形成服務業互補格局,但服務經濟與制造業的有機融合有待深化和加強。
邱斌提出,各都市圈及其增長極城市要進一步作戰略性規劃和有效提升。通過推動高端服務業出口、加強服務經濟與科技創新協同以及構建全球資源配置樞紐,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經濟、創新和全球能級。
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
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毛艷華建議,廣州要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市場經濟體制機制優勢提升對資金、信息、技術、人才、貨物等要素的全球配置能力;要完善現代服務業發展體制機制,基于城市轉型、產業升級和民生改善的需要,加快發展高能級城市服務、高端制造業服務和高品質生活服務;要強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制度保障,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健全以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提升廣州城市的全球競爭力與區域輻射帶動能力。
暨南大學副校長顧乃華分析道,廣州建設中心型世界城市的重點任務主要是聚焦高質量發展、聚焦創造高品質生活和聚焦高效能治理。具體來看,核心任務又可以進一步提煉為提升五種能力,即:產業國際競爭力、創新驅動能力、綜合服務能力、人居環境吸引力和城市治理能力。
他建議,應聚焦五種能力所主要涵蓋的五大維度,對廣州在全國城市體系中所處的位勢進行精準“畫像”,以助力廣州加快推進高水平建設中心型世界城市。
推動構建穗港跨境全過程科創生態鏈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原院長陸軍指出,廣州和香港要利用好互補的優勢,推動建立健全穗港跨境“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科技創新生態鏈。
穗港雙城有較為發達的高等教育,在生物醫學、材料、工程等學科方面的研究位于全球前列。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廣州也有較發達的金融服務體系的支持,這些為科技創新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到成果的產業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未來要圍繞穗港雙城全過程科技創新生態鏈的建設,打通其堵點和難點,以開放促改革,以創新發展,打造投早投小投長投硬科技的耐心資本。
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成昆認為,在廣州邁向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新征程上,穗澳合作是一股重要推動力。
在他看來,澳門開放的經濟體系以及正在進行的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為廣州在提升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強化綜合性門戶能級、應對世界城市的發展挑戰,可形成助力和合力。穗澳應發揮各自優勢深化合作。
培育廣州城市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動能,可從創新提升服務貿易著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趙晉平研究員
廣州要強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制度保障,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
——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毛艷華
廣州建設中心型世界城市的重點任務主要是聚焦高質量發展、聚焦創造高品質生活和聚焦高效能治理。
——暨南大學副校長顧乃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