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強化國家中心城市門戶樞紐功能 未來1小時通達大灣區主要城市 2小時通達粵東粵西粵北
拼,拼的是暢達
當前,廣州正大力推進國鐵、城際、地鐵等新開工和續建項目建設,暢通城市血脈,打造高效暢達的樞紐之城。
攻克長距離下穿特大河的風險、應對巖溶地層建設車站的挑戰……近日,廣花城際(廣州東站至花都天貴)刷新進度條,土建工程累計完成35%,為廣州軌道交通建設加力提速,全力推動“軌道上的大灣區”藍圖落地。當前,廣州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穩投資、拼經濟,全力打造交通強市,全面強化國家中心城市門戶樞紐功能。未來,廣州將實現與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1小時通達,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2小時通達,與國內及東南亞主要城市3小時通達。
拼搏故事:
盾構機“武裝到牙齒” 成功下穿流溪河200米
廣花城際是廣州都市圈重要的南北向骨干軌道,線路長39.6公里,新建7座車站,將與地鐵十八號線貫通運營。其中,白云城市中心至白方盾構井區間全長約3497米,是全線最長的區間隧道。“盾構機需下穿流溪河200米,這是隧道掘進最大的‘攔路虎’。”廣州地鐵建設公司第七建管部工程師沈婕介紹,隧道頂與河床底部最小垂直距離約13.2米,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發堤壩變形、沉降。
建設中的廣花城際。
為了化解風險,地鐵建設者們將盾構機“武裝到牙齒”——在刀盤上配置“楔形合金齒滾刀+刮刀復合”刀具,以適應地層掘進。盾構機內增加了膨潤土填倉施工系統,采用膨潤土高壓填倉等輔助措施,有效提高掘進施工工效。掘進過程中,對成型隧道進行多次注漿填充,有效預防了隧道滲漏水和地面沉降情況。
盾構機還植入了“最強大腦”——智慧盾構系統,可實時掌控掘進情況,提高施工安全。“施工過程中,我們實行地上、地下聯動,加密了地表和洞內監測,適時調整盾構掘進參數和盾構機姿態,確保管片拼裝質量。”中鐵十一局廣花城際四工區負責人蔣浩梁說。經過564天的努力,該區間于11月8日順利貫通。
位于鳳凰南路與永利路交叉口的鳳凰南路站(工程暫用名),是廣花城際第一座封頂的車站。該站所在的地層,巖溶見洞率高達72.1%,最大溶洞深29.4米——相當于十層樓的高度。要對這個溶洞進行處理,需注漿5.5萬立方米才能將其填滿——相當于約30個標準游泳池的大小。
為了應對這一巨大挑戰,建設者們對地層交接易發生涌水涌砂部位,以及因溶洞洞高引起的長、短地連墻接縫處進行預注漿處理,成功攻克了巖溶發育地層施工的多重挑戰。
鳳凰南路站總長約500米,標準段寬約23米,基坑深約20米。為確保快速、安全開挖,工程建設團隊在鳳凰南路站220米處設置一道混凝土素墻,分隔成南北兩個基坑,12臺挖掘機和1臺碼頭吊同時作業,基坑開挖和埋設地連墻施工同步推進,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工期節約了10%。
記者觀察:
暢通城市血脈 打造樞紐之城
今年5月,新開通的兩條城際線路與已開通的佛肇城際、莞惠城際首尾相連,實現“四線”貫通運營,廣州最快1小時暢達佛山、東莞、惠州、肇慶。“四線”貫通后,線路客流增長明顯,廣肇城際佛肇段、廣惠城際莞惠段日均客流同比翻倍。
“四線”貫通,佛肇、莞惠段客流增加明顯。
新開通的城際鐵路客流節節高,在建的城際新線工程“快馬加鞭”。目前,廣花、芳白、南珠(中)、廣清北延、廣清南延、新白廣、廣佛東環等多條城際鐵路的建設正有力推進。
今年,廣州全力打造交通強市,加速完善連接大灣區城市的高快速路網。10月開通的南中高速,廣州通過南中高速的南沙聯絡線連接深中通道,實現與深圳、中山在伶仃洋上“牽手”,南沙至中山城區的行車時間縮短到15分鐘以內、至深圳的行車時間縮短到20分鐘以內。近日,正式通車的黃茅海跨海通道,則進一步助力大灣區經濟一體化。
交通基礎設施的升級,帶動了人員的往來,加快了大灣區城市間的互動。城際“四線”貫通后的首個小長假,客運量連續3天創新高,單日旅客發送量達到19.7萬人次,大幅刷新歷史紀錄。南中高速開通一個月,深圳及中山等地到訪南沙的客流明顯增長,南沙聯絡線車流量合計近60萬車次,廣州南沙至深圳前海跨市定制公交線路、廣州南沙至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快線兩條跨市線路客流量已超6萬人次。
當前,廣州正大力推進國鐵、城際、地鐵等新開工和續建項目建設,加快東曉南路—廣州南站連接線等5個市政路橋項目進度,推進建設機場華南快速路二期改擴建工程、機場第二高速南段、廣佛出口放射線二期、如意坊放射線等項目,暢通城市血脈,打造高效暢達的樞紐之城。
11月發布的《廣州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2023—2035年)》,明確了廣州未來的時空目標:實現與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1小時通達,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2小時通達,與國內及東南亞主要城市3小時通達,與全球主要城市12小時左右通達;中心城區至南沙新區、東部中心、外圍綜合新城30分鐘互達,市域至大灣區城市60分鐘互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