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走在前列 勇挑大梁 高質量發展 廣州亮點
拼字當頭 用政策增量促經濟增量
  • 聽全文
  • 2025-01-03 09:33:04
  • 來源: 廣州日報
  • 分享到
  • -

  2024年的中國,很拼。

  貫穿全年的“兩重”“兩新”,成為經濟工作的重要發力點,也成為擴大內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在邁向四季度、沖刺2024年全年經濟發展目標的關鍵期,國家推出了一攬子增量政策,力度空前。時至歲末,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審議,有望填補中國民營經濟領域專門立法的空白。政策與法治雙管齊下,有為政府支撐起有效市場。

  2024年的廣州,也很拼。

  在全省率先印發首個“以舊換新”實施方案,為市民爭取更多實惠。在全國一線城市中率先全面取消限購,積極優化和落實存量政策。《廣州市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條例》于去年5月1日起施行,全力以赴為民營經濟發展賦能解憂。

  央地政策“組合拳”,打出經濟“新氣象”。面對挑戰,我們真抓實干,信心堅定。

  “政策禮包”提振樓市信心

  去年9月下旬以來,一攬子增量政策密集推出,明確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努力提振資本市場,大大提振了市場信心。

  謀劃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是國家針對當前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的果斷舉措。推動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則考驗著城市的政策執行精準性和問題解決的針對性。

  樓市止跌回穩態勢鞏固、全市資本市場穩步向好,廣州扎實貫徹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部署,扎實推動經濟穩定向上、結構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成交面積增3.1%

  止跌回穩態勢不斷鞏固

  去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后,廣州迅速行動,在全國一線城市中率先全面取消限購,積極優化和落實存量政策,推動新的增量政策。

  限購政策放開之后,廣州房地產市場成交大幅增長。去年國慶期間,全市一手住宅總認購量5855套,認購面積約61萬平方米,7天的認購量均超過8月、9月的全市一手住宅單月網簽面積。

  自去年10月份起,廣州房地產市場保持復蘇趨勢,止跌回穩態勢不斷鞏固。

  以荔灣區為例,2024年,荔灣區在售樓盤近20個,以南片芳村為主,產品形態多元,全方位迎合剛性、改善性住房需求。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廣州荔灣區商品房銷售面積73.7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9.2%;截至2024年12月底,荔灣商品住宅庫存76.89萬平方米,去化周期13.9個月,為全市最低。

  2024年,全市一手、二手商品房成交之和為2125.4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1%。截至12月末,全市一手住宅去庫存周期16.0個月,比2023年末縮短0.6個月,比三季度末縮短3.4個月。“總體而言,目前廣州樓市價格穩定,銷量上升,延續止跌回穩的趨勢。”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

  盤活存量土地、收購已建成商品房用于保障房,是去庫存、穩樓市的重要措施。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廣州積極推動盤活存量相關工作,在利用專項借款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安置房方面已經打通政策堵點。

  去年11月初,國家開發銀行廣東省分行、農業發展銀行廣東省分行向廣州市黃埔區“五村七片”城中村改造項目發放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1.87億元,專項用于購買首批存量商品住房作為安置房,這是廣東省該類型貸款的首次投放。

  廣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4年,在存量政策逐步落地顯效、增量政策持續跟進發力的情況下,廣州房地產市場供求兩端多項指標運行態勢總體向好,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的一攬子政策初見成效。2025年,廣州將圍繞釋放需求和改善供給,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全力穩住樓市。

  厚植新質生產力

  用好資本政策“工具包”

  去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要努力提振資本市場,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要支持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穩步推進公募基金改革,研究出臺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政策措施。

  2024年底的廣州,兩只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股權投資試點基金陸續落地廣州。

  2024年12月20日,由工行廣州分行牽頭,工銀投資聯合廣州產投、科學城集團共同發起設立的廣州產投工融科城創業投資基金正式簽署合伙協議,標志著廣州首只AIC股權投資試點基金成功落地;短短十天后的12月30日,廣州廣金千帆企航創業投資基金落地,主要投向廣州市戰略性新興及未來主導產業,目前已儲備一批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等領域擬投項目。

  廣州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本賦能,如今創新工具正助推廣州資本市場穩步向好。

  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是一項支持資本市場的創新貨幣政策工具,自去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 金融監管總局 中國證監會關于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有關事宜的通知》印發后,廣州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踴躍參與,截至2024年年底,廣州上市公司廣電計量、中遠海特、緯德信息和天賜材料公告擬使用股票回購增持貸款進行股票增持回購,從相關銀行獲得授信金額合計7.62億元。

  在廣州資本界,同樣火熱的還有并購重組。自去年9月24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以來,廣東轄區資本市場搶抓政策機遇,并購重組活躍度明顯提升。廣東證監局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1月底,廣東上市公司正在推進的并購重組項目超150家次,其中重大資產重組項目超過20單,位居全國首位。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二級教授張振剛表示,接下來,廣州要做大做強重點金融平臺和機構,因地制宜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此外,要發揮粵港澳三地優勢,加快推進南沙跨境金融創新政策試點、特色金融發展和金融集聚區建設,創新“引進來+走出去”模式,促進區內金融機構和企業更好地利用境內境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法治護航民營經濟發展

  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要部署。上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把“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列為今年經濟工作重點任務之一。

  “發展民營經濟是我們長期的國策,堅持市場經濟就是要堅持發展民營經濟。”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在廣州出席“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時公開表示,“國家正在加快推動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從法律上給民營經濟更好的環境。”

  2024年開年之際,廣東出臺30條舉措,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4年5月1日,《廣州市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在用地用房、金融支持、政務服務等方面提出剛性舉措。

  法治護航、政策保障下,廣州民營經濟行穩致遠。去年前三季度,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9000多億元,占全市GDP的42.1%,新登記經營主體46萬戶,增長13.1%,數量和增速均位居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首位。

  精準“測溫”

  摸查企業發展難題

  去年11月1日,一場盛大的啟動儀式在廣州白云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以“貫徹新條例 激發新活力 再造新廣州”為主題,“2024年廣州市民營企業服務周”正式啟動。

  “廣州市民營企業服務周”的舉辦,正是廣州實施《條例》的一大有力舉措。《條例》明確,每年11月第一周為廣州市民營企業服務周,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舉辦宣傳、服務等活動。

  隨著活動拉開序幕,全市各區、各部門、各商會協會相繼開展系列服務活動,重點圍繞“四化”賦能、“專精特新”培育、供需對接、融資促進、人力資源、跨境出海、法律服務、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等內容,為民營企業傳經送寶、紓困解難,營造重企、愛企、安企、護企的良好生態。

  以全國“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創新示范區——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為例,這里近5萬家民營中小企業貢獻了3個“80%”,即80%以上的規上工業企業是中小企業、8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是中小企業、80%以上的發明專利、創新成果和新產品來自中小企業。

  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頭號工程”,先后迭代推出7版改革方案,實施超700項改革舉措,全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每年,這里還會開展企業滿意度調查,進行超6000份問卷調查,實地走訪150余家企業。這項調查對經濟建設類、社會監管類等政府職能部門、園區管理機構以及鎮街進行評價,重在評估服務企業對其評價。這一方式直接對營商環境“測溫”,更精準摸查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助力企業發展壯大。

  打好“組合拳”

  賦能企業發展“加速跑”

  廣州市白云區是全市民營經濟的又一大“重鎮”,全國首個全國工商聯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廣州民營科技園(以下簡稱廣州民科園)就坐落于此。近三年來,廣州民營科技園圍繞空間優化、產業集聚、科技創新、營商環境四個改革方向,推出14條改革創新舉措,引領園區營業收入增長4倍。

3ed3179eb600822a5545.jpeg

廣州民營科技園

  為給民營企業引入更多金融“活水”,2024年,廣州民科園與農業銀行合作建立全國首個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六力模型”,從股東能力、融資能力、產業領域、企業能級、創新能力、穩定發展六個方面評價企業,以“評價得分”代替傳統“報表+抵押物”數據作為授信金額評定依據,解決科技企業抵押物不足難以融資問題。該項創新改變以往“看報表、重抵押”的傳統信貸模式,探索實施“信用+融資”新模式。試點以來,累計為31家企業授信7.7億元。

  這里還設立了民營企業家基金,搭建“統戰+工商聯+國企+民營企業家”雙定向工作機制,發揮統戰資源優勢,工商聯定向發動會員企業家出資80%,白云金控出資20%作為基石投資,定向投資區內初創期科技企業。去年上半年,試點設立云民投壹號基金,投資首個項目智卡科技1850萬元。智卡科技取得融資后迅速發展,去年1~11月營收9350萬元、增長15%。智卡科技正在利用出資企業家的資源拓展全國50座城市業務,計劃未來三年營收突破30億元,打造國內領先的科技物流服務平臺。

  在改革創新舉措引領下,廣州民營科技園2024年1~11月營收1895億元、增長12.7%,工業產值632.4億元、增長2.4%,固投156億元、增長43%。系列科技金融服務支持企業獲得融資授信210億元。

  “以舊換新”激活消費市場

  過去一年,“兩重”“兩新”成為擴大內需、推動發展“硬招”。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日前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廣東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大力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更大力度推進“兩新”工作,創新消費場景,多渠道激發消費潛力。新年第一天,廣東省商務廳就公告表示:“廣東省2025年將繼續開展汽車報廢更新、汽車置換更新、家電以舊換新、家裝廚衛換新、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和手機等3C數碼產品購新補貼。”

  感受政策暖風,立于消費潮頭。去年,廣州抓住“兩重”“兩新”機遇,成為“以舊換新”領域“飲頭啖湯”的城市之一:率先印發全省首個實施方案并迅速推動各領域以舊換新工作落地實施,為市民爭取更多實惠。直達消費者的“真金白銀”,不僅促進了消費市場的回暖,還催生了新的消費熱點。

  “快招”“實招”

  讓消費者享受實惠

  2024年,我國出臺多項政策推動“兩新”行動。去年3月份,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對實施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回收循環利用、標準提升四大行動等作出具體安排;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統籌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廣州率先出招響應,積極推進消費品以舊換新活動。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廣州發揮一貫以來“務實”的特色,從消費者關注的實用品類入手,結合廣州消費實際情況,將汽車、家電產品、家居家裝這三大品類一一涵蓋。

  最快的動作,換來了最大的實惠。廣州不僅爭取到中央超長期國債和省配套資金共43.7億元,資金規模居全省第一,而且以舊換新全品類參與企業達到3300家,積極發動線下近2000家實體門店參與。為爭取更多實惠,廣州還提高燃油車補貼標準,使之與新能源車的補貼標準差距從5000元縮小到1000元。

  促消費擴內需

  為區域經濟注入新活力

  促消費、擴內需,意義不僅在于讓消費市場更旺,也為區域經濟注入新活力。

  天河區匯聚眾多“四上”汽車企業,銷售車源覆蓋全球多個品牌的全系車型。在2024年全市以舊換新、報廢更新兩項活動中,天河區不僅汽車核銷總額、銷售總量均排名全市第一,更吸引了新一批汽車零售項目落戶。

  以“兩新”帶動區域項目增量,秘訣在于做好服務。為落實“以舊換新”和汽車置換補貼政策,天河區協調國有物業、商業廣場免費為區內“四上”車企提供輪展促銷場地,組織了15家車企開展了18次免費輪展促銷活動,全年保持活動不斷、熱度升溫、流量迅猛。同時,天河區還打好“消費券+消費政策+促銷活動”組合拳,持續開展“約惠天河 快樂購物”促消費專項活動,圍繞百貨、餐飲、汽車、家居家電等重點品類,發放3輪政府消費券共2100.13萬元,撬動社會消費超16億元。在汽車消費券方面,天河補貼范圍放寬至不限粵A車牌,進一步深挖市場潛力。

ca384b01598325066068.jpeg

廣州塔廣場近日開業,商場人頭攢動。

  “聯動式換新”

  新年撬動高端產品潛力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底,廣州官宣電動自行車、手機平板等3C類電子產品加入“以舊換新”活動中,補貼力度為歷年最大,豐厚的補貼讓市民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優惠,市民的消費熱情在國慶黃金周等節點被進一步激發。

  從市場反應看,這也拉動了廣州的數碼產品等品類的銷量增長。記者在花都一些門店注意到,很多消費者都是奔著“以舊換新”優惠來的。“看到2024年的以舊換新補貼在12月31日結束,所以12月我在換手機的同時,還換了一塊智能手表和一對耳機。”去年12月,王先生終于換上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折疊屏手機。在購買手機時,聽銷售人員說廣州的以舊換新政策十分給力,連耳機、智能手表都已經被納入換新的范疇,且補貼幅度高達15%,所以心動的他干脆換了新款的掛耳式耳機以及智能手表,讓新手機與耳機、智能手表都適配。

  今年,以舊換新還將“加力擴圍”,這也意味著,包括智能穿戴產品等在內的一些新消費品品類的“換新”潛力仍頗具想象空間。

  有業內人士認為,智能穿戴設備包含智能手表、手環、耳機、VR眼鏡等,價格普遍在2000元以內,以補貼15%來計算,最多可以獲得補貼300元。若以手機換新需求為起點,再疊加聯動智能穿戴設備補貼政策,則有望帶動更多消費者對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產品的需求。廣州的以舊換新政策“四兩撥千斤”,將在新的一年更好撬動更多電子消費品的聯動換新作用。

相關新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關注 · 廣州政府網